周洪波
[摘 要] 课堂上师生、生生间和谐、融洽的对话,是语文学习与实践的资源,对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礼貌回应、清楚表达、乐意展示、主动探究、积极分享等交流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文章提出,构建阅读对话的情境需要尊重和理解“真实的学生”,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真实需要的对话情境;
鼓舞和激励“成长的学生”,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多元化评价“具体的学生”,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以期让学生积极探究、深度阅读、灵动表达,不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对话;
情境资源;
创设策略;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开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1]。语文阅读课堂上师生的积极对话,其实就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与实践的资源,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用心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讓学生在真实的表达与交流情境中深度阅读、灵动表达,切实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尊重和理解“真实的学生”
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感受、体验等层面的交流时,教师应“弯下身子”,回归儿童立场,以“长大的儿童”的姿态扮演好学生学习伙伴和欣赏者的角色,尊重和理解“真实的学生”,选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善于思考、乐于表达,认真倾听、礼貌回应,积极展示、乐意分享,从而在对话中学会有效交流,在阅读分享中学会礼貌表达、有序表达。
然而,在实际阅读课堂的师生交流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往往以问题发问、质疑反问为主,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也不够重视,师生在机械的一问一答中,生硬地交流课文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课堂阅读信息提取、交流环节为例。教师一般的问题是:“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课文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吗?”……显然,教师抛出这些问题所构建起来的对话情境,是将师生清晰地分为检查与被检查两大阵营,学生在教师的威严下产生压迫感,回答起来也是机械、生硬且底气不足。如果师生对话再缺乏连续性,仅止于一问一答之间,那就是无效交流。显然,我们不应该让语文阅读对话课堂陷入这样的窘境。
处于阅读课堂的学生拥有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从“真实的学生”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活动环节。特级教师何必钻对《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的教学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他通过提问“读了这篇课文,当一只虫子怎么样啊?”引导学生发现“当一只虫子还真不错!”这一中心句,轻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话题讨论“当一只小虫子,为什么不错啊?我们来个‘优点大发现’”,发展学生提取信息、运用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真不错”的具体内涵;
以“为什么是免费的?狗的速度不算快啊,为什么说是特快呢?”代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的提问……如此,教师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学生的认知视角,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思考、探究、表达情境,学生自然就乐意倾听、有话可说。
由此可见,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此才能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对话氛围,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自然会和谐、融洽。学生也自然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接纳他人观点乃至积极加以补充完善,真正实现共生共长。
二、鼓舞和激励“成长的学生”
在阅读探究、审美鉴赏、表达交流实践中,学生的思维、认知、感悟始终是动态发展的,其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也始终动态地建构和完善。所以,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尊重、欣赏、发现、激励、鼓舞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在真心欣赏和期待中,促进他们的生命成长和素养提升[2]。
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善于调节气氛的主持人,充分利用话语权,让学生不再感受到被指挥、被安排的压力,而是在顺畅的交谈中主动、自然地成长。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指导时,教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有感情”“读出怎样的语气”,而要做到这些,学生的语感经验和朗读经验是不够的。在学生练习朗读时,教师不要直奔结果,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舍得给他们静思默想、尝试体验感悟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在反复实践中入境悟情、言意共生,读得情真意切。以《草原》一课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为例。这是一段融描写、赞美、抒怀为一体的文章,需要学生运用冷静介绍、热烈抒情、轻吟咏叹等方式来朗读。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自主发挥,在想象画面、体验感悟中用声音传递作者此时的心境。有学生尝试用稍快的速度、激昂的语调来朗读关于蓝天、空气的部分,有学生则选择轻缓、平和的语气。笔者没有否定他们,而是给予前者“你将作者对草原天蓝蓝、水清清的惊讶表现得格外清楚”的肯定,对后者则是表扬他的情真意切。这可让学生感受到宽松的课堂氛围。
其次,教师要变课堂的线性平面课堂结构为任务群立体化阅读课堂。线性平面的课堂结构,往往以一个个问题去推动学生阅读思考,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提问亦步亦趋,阅读不够主动。以任务群方式构建起来的阅读课堂,则是呈活动模块状的立体化自主性学习,学生围绕相应的学习目标,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自主探究、合作共学、展示汇报中,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品味《挑山工》一课所揭示的哲理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话题: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方式的不同;
②结合挑山工朴实的语言,整理“凡人凡言”。这样,让学生从文字表面的信息提取走向信息的综合、判断,他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表格化对比等方式,将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诸多不同之处表现出来,而后从“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到前面去了”等语句,联想到“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聚沙成塔、积流成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写出颇富哲理的“凡人凡言”。这样的课堂对话,避开了碎片化阅读,学生的思维更加聚焦,思考更为深刻,表达更是多角度、个性化、有创意。
再次,教师要走出问题与答案一对一的封闭空间,实现认知、理解、感悟、体验的多元化、开放性。教师在预设交流话题或项目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自主探究时,往往同步完成了相应答案的内容和方向。这样,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就会不自觉地以此为标准,去否定学生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不断接近自己心中的答案。一旦有学生与自己的答案相吻合,教师就会立刻终止该问题的讨论。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变得束手束脚,且思维的关注对象也从文本的探究变成了对教师的察言观色。这与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教学目标显然背道而驰。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寒”的意蕴时,学生的直观感受就是铁索摸上去寒气逼人。笔者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这被抽去了桥面的铁索桥,摸在上面是那么寒气逼人,再看看下面滔滔的江水……”学生很快想到“心惊胆战”这一成语,联想到铁索桥摇摇晃晃,让人害怕,进而联想到这战斗的惨烈也同样让人心惊胆战。笔者让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在容错、化错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他们深度学习。
最后,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有“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意识和担当。应该说,师生互动、和谐共生共长的语文课堂,教师不应该仅仅只有“传道、授业、解惑”层面的“给予”,还应该有“教学相长”的“获得”[3]。这种付出的欣慰与成长的喜悦,应该伴随着教师教学的始终。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之后,设计了“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学家,你会怎样安慰作者,帮助作者解开心结?”的情境讨论。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文本信息做出自己思考和理解。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是一名心理学家,我会跟作者说,你是觉得自己演出很‘窝囊’吧?其实不是这样的。你看,老師一次次排练,都没有把你踢出局,他肯定看到了你的辛勤努力与付出,也看到了你的成功之处。你的表演换来了大家的快乐,这就是成功!”显然,他的表述有理有据,于是台上的教师点头赞许,台下听课的教师也热情鼓掌。本以为该环节就此圆满收官,然而又一名学生举起了手:“如果我是一名心理学家,我会先像刚才几位同学一样安慰作者,然后,我会给作者一个表达的机会——如果让你重新演一次老虎,你会怎么做?引导他学会请教别人,学习豁虎跳,弥补心中不会豁虎跳的遗憾。”这样有疏导、有实践的心理指导,显然较前面的发言更有质量。教师真心赞许下生成的发言,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新的认知 、新的思考和新的收获。
三、多元化评价“具体的学生”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界定都是“抽象”“统一”的群体,对个体却鲜有针对性的举措。即便我们有时也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但这差异也仅仅是对学生间“差距”的考量而已。教师要牢记教育使命,敦促教师关注每名学生,因材施教、珍视差异。
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评价建议”部分,阅读课堂的多元化评价主要体现在: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被肯定中坚定自己的认知和学习方法。这样的肯定和鼓励,当然不是简单的“正确、很好、你真棒”,而是真正针对他们闪光点的真心鼓励。
从行为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热情肯定、欣赏和鼓励,并会因此而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萧红体的表达形式时,有学生写道:“家是我自由的乐园,回到家,我想在地毯上躺平就躺平,就这样舒展四肢,闭着眼睛什么也不想。过一会儿想爬起来喝几口牛奶就喝几口牛奶,剩下的半包随意搁在桌边也没人管……”笔者觉得该学生写得很流畅,所列举的画面也非常真实,遂以大声朗读的方式,表示对这篇作文的肯定。不出意料,大家对这段接地气的描述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反复提及注意倾听、礼貌回应、清楚表达、乐意展示、主动探究、积极分享这些字眼,并强调这些能力是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发展学生以上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是对话实践。教师基于“真实的学生”“成长的学生”“具体的学生”,智慧搭建有效的阅读对话情境,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洪霞.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J].人民教育,2022(6):64-65.
[3]何必钻.语段教学的内容要素与路径转向[J].小学语文教师,2022(6):4-8.
猜你喜欢创设策略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未来英才(2016年16期)2017-01-11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