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宗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2001年1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理古佚书钞》(图1),书中收入李浩著的《三迤随笔》、玉笛山人著的《淮城夜语》和张继白著的《叶榆稗史》3 种笔记作品。书中内容十分广博,有历史、地理、民族、民俗、民谣、宗教、神话、建筑、音乐、美术、诗歌、自然灾害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图1 《大理古佚书钞》封面Fig.1 Cover of Some Lost Ancient Books in Dali
李浩(1354—1444),字真一,是明军大将沐英(1345—1392)部下的文职军官,平定云南后,被封天威径镇抚使,驻守淮城德胜驿(今大理下关),在东沙洲建宅三院,名之碧荷苑,自号碧荷馆主。李浩遍搜大理历代史志1 200 多册,除上交400 余册外,余皆存于幽香阁。李浩闲暇时便于阁中阅读历代史志,偶有心得,即随笔记之,日久集成《三迤随笔》。
玉笛山人(1507—?),本名李以恒,字静瑛,是李浩的第6 代传人,1559年袭父职(天威径镇抚使)。
张继白,大理本地人,生于1341—1368年间,卒年不详。
3 种笔记都有一些地震记事,分别记述了大理地区8—14 世纪所发生的10 余次地震及其灾情,其中有3 次破坏性地震,被法端、光明、杨景浩等人,依据震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分别做出了预报,并减轻了灾情。这些地震史料极其珍贵,不仅填补了云南地震史上的空白,也为中国地震史增添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兹以下分别介绍,以飨读者。
《三迤随笔·蒙段诸异僧》记(图2):
僧法端,唐陇西人。幼出家长安弘福寺①弘福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南,初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是玄奘法师(602—664)最初放置经卷、开办译场的寺庙。,后随凤伽异②凤伽异(729—776):南诏第5 代王阁罗凤(712—779)之子,于746年入唐都长安,授鸿胪少卿,妻以宗室女。法端随凤伽异入南诏,当在746年,此时的法端已较有名望,年约40 岁左右。入南诏,建香岩寺于点苍玉峰香岩。法端善讲经答辩,四清平官③清平官:仅次于诏王的行政长官。侍端若师。端善天文,所言皆中;
善晓日、月缺圆,时无差误;
知年成,晓雷雨、灾、瑞。时国有地震,端告诫臣民,避于户外;
果震,而民无损。端度弟子千余,皆通文牒,并为诏王募用。端年讲经三次,每次三日,听者众。卒年七十九,坐化,建舍利塔于白石溪南[1]。
图2 法端告诫臣民避震[1]Fig.2 Mr.Fa Duan warned the people to avoid earthquakes[1]
清平官“侍端若师”,可知法端在南诏国已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告诫臣民防避的地震发生在哪年?此文没记。但《三迤随笔·叶榆城三变》中有明确记载:
古白子④白子:是南诏之前的古国名。太和城为南诏都城,遗址在今大理下关太和村,西依苍山,东临洱海,南城墙现存3 350 m,北城墙现存3 225 m。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都起建于河蛮部,分三部,建三城:南部太和城,中部羊苴咩城⑤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北部史赕城⑥史赕城:今上关。。……至异牟寻⑦异牟寻(754—808):凤伽异的儿子,阁罗凤的孙子。立位时,因地震而太和城倾,暂迁史赕五年。……
“异牟寻立位时”发生的地震使都城(太和城)倾颓。异牟寻,父亲于776年去世,而祖父于779年去世,他便孙继祖位,成为南诏第6 代王。据此,可以确定地震发生于779年。
此时的法端已是德高望重的古稀老人,他的告诫(预报),臣民定然相信,由于震前避于户外,以致民皆无损,收到了明显的减灾实效。
法端能于震前告诫臣民避震,必是预测到即将发生破坏性地震,他是如何预测的?依据什么预测的?文中都没记。只能依据法端的特长(知年成、晓雷雨、灾、瑞)来推测,可能是依据震前出现的宏观气象异常现象。
此篇的价值非同一般:法端对779年大理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防,不仅是云南地震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地震史上的第一次。据此,可将我国预测、预报和预防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大大提前到8世纪。
《三迤随笔·和誉中兴事》首记了这次地震:
……和誉①和誉(1083—1176):后大理国君宪宗段和誉,又名段正严,1108年即位,在位39年,后禅位出家,享年94 岁。(大理国有前、后之分:937—1094年为前大理国,1096—1253年为后大理国。)勤政爱民,国中渐富。历三年,至辛卯②辛卯: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夏,晦,地热,水浑,六畜不安,地大震,月余始止;
毁房万间,海东十六寺全倾废,死三千余,民房多毁于火。时水、旱相连,高氏③高氏:大理国丞相高泰明(?—1116)。课重,三十七蛮多变而拒课,高氏率兵平之。誉令高氏以重兵守鄯阐诸隘口要地,国渐宁。……[1]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1 卷里对这次大理地震的记述相当简略:
政和元年,地大震,损十六寺。
《远古至元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把此地震震级定为5.5,烈度Ⅶ(图3)。
图3 1111年大理地震图[2]Fig.3 Map of Dali earthquake in 1111[2]
此篇所记灾情相当严重,远非一次5.5 级地震所能造成:毁房万间,海东十六寺全倾废,死三千余人;
余震月余始止;
还有次生火灾、水灾、旱灾、社会动乱。
这显然是一次大地震的灾情,极震区是在洱海东,烈度约为Ⅸ度,震级约为7 级左右。
这次大震发生于何月、何日?《淮城夜语·地震》篇有详实记述(图4):
段和誉四年春吉旦,叶榆④叶榆:大理的古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设叶榆县[3]。蟒蛇早出,向南山迁徙,历半月,络绎不断;
八十四泉水浊;
御井水有奇味;
洱海水浑,鱼浮水面;
东山夜鸣;
鼠以群,逃荒郊。
三月,东山夜现奇观,天热蒸人,人心烦躁。清明日,有云浅淡,如双飘带,贯南北不散;
入夜,地微震。
崇圣寺⑤崇圣寺:始建于南诏国劝丰祐时期(824—859年),现存建筑仅有三塔:千寻塔16 层,高69.13 m;
南、北小塔皆为10 层,均高42.19 m。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图5)僧光明,报国君曰:“曾于西天竺,遇如是境而地大动,望戒之。”誉从而吹角号,告军民:“眼前将地震,戒勿入室!”是夜,地微动十余次。
凌晨,忽多处现地火,群避阔地。忽有怪声,低吟于地,地震大作,地声惶恐,先上下簸动,渐次筛米状,灰尘漫天,难辨南北西东;
时震时停,有强有弱,房屋倒塌,哭声四起。稍时,火发二十余处,皆因未灭火故引起。延续半月而渐平。
德公公招集义子及得力部下,分派护卫任务。德公公虽说一向阴险,但终究是个俗人,私心难除。鉴于老四死得不明不白,他让老五、老六、老八担任灯节禁区护卫头领,其他爪牙则在内城巡视。
事平观睹,叶榆、羊苴咩城屋倒八百余,死牲畜无数,死人八十余,伤数百。老少死者众,多为中风。崇圣寺大雄宝殿坍,毁禅院六院,僧死三人,寺塔有裂痕;
罗荃寺、寂照庵夷平;
荡山报恩寺、光明寺墙倒瓦落;
无为寺毁三殿堂,白云塔倾;
朝珠寺全毁;
皇宫、八景宫、朝议楼,墙外倾、瓦落,二宫女为墙压伤足,三百余朝官尽皆平安。
誉问宝林高僧:“地震为何鸡犬无声,人行不前,跑而足重如钉定?”宝林曰:“地之力无量巨大,威慑一切。力本无形,能牵制一地,万物众生为地力牵动,无抗拒,摆脱不能,及为其制。故而惟听天由命。”
地震稍平,大雨如注,半月始平。
是年,叶榆各地虫蛇少,皆先知而逃于他地。禽、兽、水族能早觉地震将临,而人犹未知,事后方明,明则迟也。是知而未知,能防而不防,盖人性多疑,而灾祸降临,又毁之。余观家藏大理国清平官高天智《五华盛衰录》,见段氏三百余年记事,国事烦人,家事难断,是非相间,几多仇怨几多情。政和①政和:宋徽宗的年号。段和誉四年,即辛卯年(1111年)。地震,本段氏衰落、蒙古将兴之兆。从古至今,恒定一理,盛即衰之始,生即死之根[1]。
图4 《淮城夜语·地震》前半部分[1]Fig.4 Front part of Huaicheng Night Talk·Earthquake[1]
图5 崇圣寺三塔,中为千寻塔Fig.5 Three pagodas of Chongsheng Temple (Dali),with Qianxun pagoda in the middle
《淮城夜语·地震》篇较之《三迤随笔·和誉中兴事》篇,不仅文字众多,内容也更加丰富,发震的年、月、日、时齐全,震情、灾情更加详实,震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多达12 种:①蟒蛇早出,向南山迁徙,历半月,络绎不断;
②八十四泉水浊,御井水有奇味;
③洱海水浑,鱼浮水面;
④东山夜鸣;
⑤鼠以群,逃荒郊;
⑥东山夜现奇观;
⑦天热蒸人;
⑧人心烦躁;
⑨有云浅淡,如双飘带,贯南北不散;
⑩地微动十余次;
⑪多处现地火;
⑫忽有怪声低吟于地。
宏观异常现象如此丰富,崇圣寺僧人光明便依据以前在西天竺(印度的古称)的临震经验,向国君发出预报:“地将大动,望戒之。”
国君段和誉毫不迟疑,马上向军民发出了防震警报:“誉从而吹角号,告军民,眼前将地震,戒勿入室!”
防震警报的减灾效果很显著:“三百朝官尽皆平安”,王宫中只有“二宫女为墙压伤足”。
不过,“吹角号”发布防震警报,毕竟传播距离很有限,还是有不小的灾情:“死牲畜无数,死人八十余,伤数百”“僧死三人”。
《地震》篇所记都城建筑物的破坏还是很严重的:叶榆、羊苴咩城屋倒八百余,崇圣寺大雄宝殿坍、毁禅院六院,罗荃寺、寂照庵夷平,荡山报恩寺、光明寺墙倒瓦落,无为寺毁三殿堂,白云塔倾,朝珠寺全毁。这也证明这次地震绝非5.5 级。
《地震》篇所记伤亡人数与《和誉中兴事》篇所记相差甚大,是何原因?原因可能有两个:①极震区是在洱海以东,防震警报也没有传到,所以灾情很重;
都城是在洱海以西,不在极震区内,又有防震警报,所以灾情较轻。②“死三千余”,是大地震的全部震亡人数,而“死人八十余,伤数百”,只是都城的震亡人数,不包括洱海以东的震亡人数。
高僧光明对这次地震的预测、预报,又是一个奇迹!大理国君发布防震警报,更是绝无仅有!
《叶榆稗史·卜占》记(图6):
叶榆杨景浩善卜,卜必中。……杨善卜天相,能知五年内苍洱旱、涝;
能观天,知十日内晴、雨,时刻无误。段功②段功(1312—1365):第10 位大理总管,元朝皇帝授其承务郎、蒙化州知州。总管询之,曰:“人观气色,天观天色,风云变化无穷,必有先相;
因地制宜,鱼龙幻化。”至正③至正:元顺帝年号(1341—1370),至正初年为1341年。初,地震前三日,杨景浩见天有云气如线,南北相牵,曰:“三日后,日落地震,当防之。”入夜,见东北现五色光焰,曰:“大震起于马鞍山,南银厂当覆。”段功疑、信,令飞马报:勿下洞背塃①塃(huang):大理方言所说的矿石,下洞背塃,即下矿洞背矿石。二日,以防地震。次日果震,洞倾;
叶榆地震而倾五百余户,伤亡数十人,皆未信浩言者。景浩无传人,终年九旬[1]。
图6 杨景浩预报1341年大理地震[1]Fig.6 Mr.Yang Jinghao predicted Dali earthquake in 1341[1]
这次地震,《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1 卷里没有。依据叶榆倾五百余户的灾情估计,震级约为6 级左右。
杨景浩“见天有云气如线、南北相牵”,便能发出防震预报:“三日后,日落地震,当防之”;
夜见“五色光焰”,又能判定地震起点:“大震起于马鞍山,南银厂当覆。”这样神奇的预报,难怪段功又疑又信,还是急令飞马传报:“勿下洞背塃二日,以防地震!”在680年前,大理总管能采取这样的防震举措,令人叹为观止!
杨景浩是大理本土的气象专家,他预测、预报地震的依据都是宏观异常现象,他是继高僧法端、高僧光明之后,又一位传奇人物。但他也与法端、光明一样,后“无传人”!
(1)《大理古佚书钞》中记述的779年、1111年、1341年大理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防,都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不仅大大丰富了大理地区的地震史料,也为云南、乃至中国与世界地震史增添了绚丽的彩页,值得广为宣传。
(2)地震是有宏观前兆的,宏观前兆现象较多的地震是可以凭实践经验做出预测、预报和预防的。数百年前,法端、光明、杨景浩等人做到了;
数百年后,辽宁、云南、四川等省的地震工作者也做到了:如1975年海城M7.3 地震、1976年龙陵M7.3、M7.4 地震、两次松潘M7.2 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防,都有宏观前兆现象的重大贡献。即使是漏报的唐山大地震,也有众多的宏观前兆现象出现,仅动物行为异常现象就多达2 202 起(目睹者认为,可能要发生地震的只有45 起,仅占2%)[5]。如果要根据宏观前兆现象准确预报地震三要素,一定需要开展宏观前兆机理的探索研究,以揭示宏观前兆现象的物理本质,并由此研发能够有效捕捉临震宏观前兆现象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
(3)20 世纪后期,宏观前兆信息是靠群测群防员搜集、层层上报的,速度慢,效率低。唐山大地震前两天出现的众多宏观前兆信息,还没来得及报到决策部门,7.8 级大震就爆发了。宏观前兆信息的快速、即时上报,对于地震预报尤为重要。在研发精密的宏观前兆现象监测仪器的基础上,还需要精心设计地震前兆监测网格节点,通过网络,将连续监测到的各种信号,实时发送到地震监测中心,地震监测员使用高速计算机网络和云平台,进行宏观前兆现象物理本质的分析研究,从海量信号中提取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才可能有望实现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防。
(4)要在揭示宏观前兆现象物理本质的基础上,将地震预测、预报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科学论述,并以文献的形式世代传承,才能持续发挥防震减灾作用。正德十年(1515年)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大理地震前,都有多种宏观前兆现象出现(见附件《淮城夜语·地震有前兆》),但却无人做出预测、预报,或许与法端、光明、杨景浩等人的经验没有传承下来有关。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也有许多宏观前兆现象出现,但都没有预测、预报,根本原因也是尚未明了宏观前兆现象的物理本质,及其与地震的必然联系。因此,海城大震、龙陵大震、松平大震的预测、预报经验,不但没有传承下来,反而受到种种质疑,甚至否定。所以,必须加强地震前兆机理的基础研究。
正德十年,地震前三日,德胜驿猫、狗不进宅,鼠外跑;
沙坪丙穴洞,鱼群往外涌;
驿中八井,井水下落四尺,家家如是;
赵州各地农户,猪不进厩,鸡不入户。震前一日,有地动感,但地震常有轻有重。赵河旺讲:“马厩道,地有大裂;
蛇往外跑,打不入洞;
塘子铺有马帮路过洗澡,塘水沸滚,摸之如沸,可煮蛋,人不能入水;
点苍大蟒出现,豺、狼下山。次日大地震,大理、赵州、蒙化房多毁坏,伤亡数百人;
地有臭水,涌出如柱;
大、小震动三十余次;
大震有地声如哼,霎时地动山摇,震时,人行步难。”
据祖父言:“地震之重,为弘治十二年己未大地震:六月,地生白毛,毛长三寸;
百兽不安;
夜见地火;
震前闻地有声如闷雷,既而大震。震时,人了不知东西南北。震数百次,房屋多倾倒,灰尘濛濛,日月昏暗,继而大雨倾盆,坝、塘尽毁,庄稼漂流,是岁灾荒。”[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