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飞,顾高杨,许轶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 31000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中较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密切关系。目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仍是治疗首选[1],但其术后早期及远期复发率仍较高,临床上尚缺乏有效降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房颤复发以及改善其临床疗效的方法。耳穴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学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有学者提出将耳穴疗法应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通过调节自主神经达到降低房颤复发的目的[2]。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耳穴疗法对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现报道如下。
100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符合2015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相关诊断标准。阵发性房颤为发作后7 d内能自行或干预后终止的房颤,其发作频率不固定。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性别不限;③患者必须按照国际协调会议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指南和当地的法律和/或法规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具有机械或生物的人工心脏瓣膜者;②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40%)者;③新近期(<6个月)发生脑卒中者;④在筛选前1个月内接受过大手术(研究者认为)者;⑤不愿意或不能遵照方案要求、不能配合完成,或患有研究者认为的、可能影响参与研究安全性疾病(如药物成瘾,酗酒)者。
患者术后给予口服盐酸胺碘酮片 0.2 m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 mg,每日2次;再1周后改为0.2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针和耳穴贴压治疗,连续3个月。取心、交感、神门、枕、皮质下和耳迷根。耳郭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40 mm×13 mm毫针在穴位处找到敏感点针刺,要求刺入耳软骨而不刺透,留针30 min。术后每周1次,每次一侧耳穴,双耳交替进行。耳穴贴压取穴同耳针。耳郭皮肤常规消毒后,以王不留行子贴敷穴位,每日晨起、晚睡前逐穴揉压5~10 min,以出现酸、胀、痛、热感为佳。压丸每周更换1次。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每月复查1次常规心电图,3个月后需每月常规复查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连续12个月,并记录房颤负荷、房颤复发情况及左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数据。
采用Excel软件收集整理数据,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先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随访12个月后房颤复发情况比较
试验组随访12个月后房颤复发5例(10.0%),对照组复发13例(26.0%),两组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aplan-Meier曲线描述,两组首次记录到的房颤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图1。
图1 两组房颤复发情况Kaplan-Meier曲线
3.3.2 两组不同时间点左房前后径比较
两组术前左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满足球形假设,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左房前后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前后径在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效应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表明两组组间的治疗作用与时间无关。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左房前后径比较(±s) 单位:mm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左房前后径比较(±s) 单位:mm
注:F组别=6.133,P=0.015;F时间点=3.327,P=0.02;F交互作用=0.665,P=0.574。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试验组 50 42.00±3.65 42.00±3.78 41.00±3.60 41.00±3.45对照组 50 41.00±4.05 41.00±3.91 40.00±3.75 40.00±3.51
3.3.3 两组不同时间点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两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满足球形假设,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效应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表明两组组间的治疗作用与时间无关。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s)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s)
注:F组别=139.41,P<0.01;F时间点=18.226,P<0.01;F交互作用=1.929,P=0.12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试验组 50 56.00±2.79 58.70±2.19 60.70±2.73 61.10±2.78对照组 50 55.00±3.32 56.10±2.69 56.50±3.15 57.30±3.41
对于药物无效的症状性房颤,将导管消融作为基本一线疗法已无争议[1]。导管消融对于房颤症状的改善优于药物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自主神经激活通过复杂的机制参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3]。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与迷走神经,迷走神经颈部分支中的耳支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于耳郭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4-5]。通过对迷走神经耳支低强度经皮电刺激可抑制房颤的诱发,从而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6-8]。
“心寄窍于耳”,《千金要方》对此解释为“心气通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医贯》中阐述更明确,“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均表明心与耳有密切关系。《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人体十二经络均与耳相宗,故刺激耳穴能调节脏腑功能,使其机体功能趋于平衡[9]。本研究选取耳穴心,可宁心安神,调节心血管系统,增强心脏的功能;耳交感滋阴潜阳,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来治疗心律失常;耳神门配合枕穴加强镇静安神;耳皮质下可调整大脑皮质的功能,平衡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功能,是治疗高级神经中枢引发的各种疾病的主穴,对控制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耳迷根可通过调节迷走神经,治疗心律失常[10]。本研究中,对照组术后复发的比例高于试验组。可能是耳穴疗法直接刺激心脏所属纤维,通过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与肾上腺素的平衡,诱发的感觉能反馈至心区,引起心肌耗氧量减低,并提高心脏反应阈值,调节心律;也可能是耳穴贴压渗透到穴位,持续刺激,疏通经络,调理内脏的气血。此外,房颤和心力衰竭关系密切,房颤既能导致心力衰竭,又可作为心力衰竭的电学表现而进一步恶化心力衰竭[11]。目前对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房颤导管消融的推荐级别正在逐步提升[12],导管消融后可有效改善心功能[13-15]。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后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耳穴疗法配合胺碘酮可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对患者的心功能有积极作用。
房颤可引起心脏功能与结构的改变,耳穴疗法可降低心房组织Cx40表达水平,减轻心房肌纤维、线粒体的损害程度,有效保护心脏的超微结构,延缓心房结构重塑进程[16-19]。Meta分析[20]表明,房颤复发的患者有更高的左房体积。本研究也发现两组左房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左房前后径有所下降,无进一步扩大趋势,说明耳穴疗法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延缓心房结构扩大,进而减少房颤复发。
综上所述,对房颤消融术后的患者实施耳针配合耳穴贴压能有效预防术后房颤复发,提升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本研究为单中心,且样本量小,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左房射血消融术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1年6期)2021-02-12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年12期)2019-05-20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年1期)2019-04-22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功能的超声评价现代临床医学(2018年3期)2018-06-02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20期)2016-03-01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5期)2016-01-0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29期)2015-02-28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4年1期)2014-02-021例左房粘液瘤的护理体会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33期)2013-03-1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