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修伟
2022年4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发布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设计引领的数字化工厂建设、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强全过程工程管理系统建设、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强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等。”[1]当前,设计院资质趋于综合化,业务范围大而全导致项目类别繁而杂,专业人员配备多,沟通成本攀升,项目管理难度加大。如何高效、高质量、低成本实施勘察设计项目管理,成为设计院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阐述设计院在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痛点,结合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核西南院”)互联网+项目管理信息化数据集成应用实践,分析设计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思路。
当前,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设计院项目管理存在以下痛点:
一是随着国家资质深化改革、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以及培育综合型工程公司等措施的不断出台,设计院业务发展更趋向于工程全生命周期,从而形成项目专业类别多、企业部门多、管理周期长等问题,项目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是常规的纸质化办公,会造成部分项目信息发布不对称、更新不及时、数据不准确、数据重复录入等,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且耗时耗力。
三是设计项目管理模式虽然采用制度化、流程化线下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等现象时有发生,考核不透明且流于形式。
四是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目前的项目技术管理过程中,大多流程出现落实不到位或者后期补过程资料应付检查现象,质量管理体系逐渐沦为一项仅为了通过外部认证审核而做的工作。
五是设计院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组织,项目开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但大部分设计院优秀项目的经验技术却随着人员离职未能转化为企业知识蓄积并传承下来,造成设计人员在知识获取和检索时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此外,对这些知识缺乏专门管理和提炼,难以形成共享知识[2]。
结合勘察设计业务需求,在原成都智慕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推事本”软件基础上,核西南院自主定制开发了“设计院大数据智能云平台及信息化系统”,形成了集项目生产全过程管理、数据统计及可视化、知识管理、电子存档、办公OA、移动端等多功能信息化平台。
项目设计从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到生产过程合同、质量、进度、成本控制,最后至项目竣工、申报奖项等设计全过程,按照项目设计时间顺序填报数据,实时在线汇总供统计分析。预留项目施工管理平台接口供EPC、PPP、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项目全周期管理使用(图1)。
图1 项目设计全过程鱼骨图
项目设计管理子表单系统采用“货架式”排列。数据收集以项目生产负责人为主,项目组成员及职能部门为辅,按照项目设计时间轴及各自权限分别填报、发起、审批各流程模块,形成该项目子单元数据集成。其中,部分表单采用简单的逻辑关联,在不增加设计师工作负荷前提下,实现项目流程线上智能驱动。例如,设置设计院出图盖章审批前置条件为在线完成各专业对应阶段的设计审查记录单,真正实现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正向操作。线上完成设计审查记录单子表单,必须发起对应阶段的工期进度安排,确保每个项目每个阶段项目组先计划后开展。同时,针对项目进度工期关键节点,系统后台到期自动提醒相关责任人,检查修正工期计划,确保项目进度时刻处于透明可控状态。
通过项目设计全周期数据填报,形成设计院项目数据库,系统后台按照设定多维度自动汇总、统计分析,集中在线查询“领导驾驶舱”关键经营数据,供管理层科学决策。领导驾驶舱重点以部门为单元,以年度、月份为时间横轴,以合同额、开票产值、收款金额等经营数据为纵轴,形成多维度实时可视化图表。同时,按照预设条件及模板自动输出数据分析报告,实现“一键自动报表”,还可与多媒体设备无缝衔接,实现无纸化办公。
对设计院而言,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经验及积累在设计院的知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技术创新和产品的附加值(知识含量)决定了设计院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核西南院结合设计院业务特点,自主开发基于项目设计流程架构下的知识管理系统,重点将生产过程中项目案例图纸、内外审查意见、项目总结、标准图集、规范、书刊等,分门别类采集、整理、加工、储存。该系统大大提升了项目组工作效率及质量,有效避免了知识流失,有益于持续迭代更新设计院知识库。
依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过数字化电子签章、完善权限功能等技术手段,实现项目合同文件、项目图纸、过程资料、竣工报告、审批表等电子文件在线“一键存档”。同时,基于现存的线下档案室管理办法与数字化存档制度相互融合,实现工程设计档案的数字化与纸质化并行管理,保障数字化档案工作安全有序地推进[3]。
“设计院大数据智能云平台及信息化系统”不仅重点解决项目设计全过程管理,还同时搭载常规办公OA功能(包含合同、采购、报销、用章、考勤、人事审批等)一系列办公相关流程及数据分析功能。
该系统采用PC、APP、微信多终端同步,具有手机、PC同步更新功能,并可采用自定义配置,方便数据录入及流程审批。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行业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的数据还不能高效共享;
BIM技术没有形成贯穿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效果,综合优势尚未充分体现;
距离数字工程、数字化工厂、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行业信息化在管理理念、标准规范、数据治理、网络安全等方面还未形成有效体系;
工程勘察设计软件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自主化率较低,亟待聚力提升。
结合核西南院信息化建设历程,本文分析当前设计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一是设计院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确立。有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利用“互联网+”提升效率、促进原有商业模式的革新,但由于自身惰性、历史惯性等原因而不愿主动作出改变,不想承担革新原有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及风险。对此,解决的关键在于要提升设计院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理解深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会引发设计院管理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业务开展从职能驱动迭代为流程驱动,都需要设计院领导层的协调引领来作为支撑。
二是设计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期对企业现状的研究不够,对企业规模、业务形态、管理需求、生产习惯等原有差异化重视不足,盲目的“市场标准化”造成建设的系统实际操作性不强、员工使用抵触等现象。面对此类问题,企业应充分做好前期调研,结合需求分析与设计院发展目标,共同规划设计院信息化建设蓝图及推进计划。设计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持续探索、优化设计、分阶段实施,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电子化阶段主要解决单个部门或局部职能的信息化诉求,实现企业局部事务电子化;
信息化阶段主要解决业务体系、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技术质量等企业管理单元的信息化需求;
互联网阶段主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流程在线化、管理实时化和经营数据化,完成企业的管理变革创新。
三是设计院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只重视技术、不重视流程”现象。设计院本身IT人才有限,过分依赖互联网技术,往往是一遇到问题就更换软件和厂商。互联网技术只是设计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工作还应多考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的标准化,多考虑基于信息化特性的管理优化。设计院应重点合理地组织、规范业务过程和数据文件,方可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应用体系[4]。
四是设计院信息化系统建设集成化不够、信息孤岛层出不穷。比如,办公系统、财务系统采购商业软件,企业门户网站独立建设,设计专业软件自成体系,各设计院还存在自主开发如招投标管理系统、用印宝系统、协同设计平台等,缺少系统的规划。为此,建议大中型设计院选择与综合实力靠前的互联网厂商共建模式。互联网厂商的持续服务及开发定制能力是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推动的关键,应避免出现产品与企业不适配且后续动态开发能力不足,造成开发产品不好用。同时,要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就必须建立完整、科学的信息化标准[5],这也需要互联网大厂专业人才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实现科技进步、提质增效、绿色低碳的重要途径。目前,设计院项目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项目管理尤为关键。通过项目管理+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有利于最终实现项目“流程效率化、数据清晰化、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信息资产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设计院项目管理信息化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10期)2022-07-28月“睹”教育信息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8期)2021-09-10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4期)2021-08-23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月“睹”教育信息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4期)2021-06-06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11期)2019-08-24国贸工程设计院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2期)2018-12-30国贸工程设计院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0期)2018-12-30国贸工程设计院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1期)2018-12-27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