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琳琳 杨妍 李翠萍 宋娜 杨赟 李超堃,2
2018年,在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凸显医学教育地位、开阔医学教育发展领域、提升医学教育质量”[1]。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主体,而医学教育的目的正是培养医学人才,为改善人类健康水平服务[2]。医学生物化学是阐述生命的奥秘,关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3]。如何有效利用生物化学课堂,引导学生树立“为服务全民健康而学习”的学习目标和“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努力”的使命担当[4],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人才,值得每位任课教师深思。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组近年来以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的,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于2020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5]。文章以“脂肪酸β-氧化”的教学为例,介绍在健康中国战略理念下进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医学生化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课程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周春燕、药立波主编)中第五章脂质代谢部分[6]。本章内容涉及脂肪及类脂的代谢,与日常生活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脂肪酸β-氧化是本章第2个学时讲授内容。
这门课的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麻醉学、影像学、口腔、儿科及法医学等专业大二学生。生物化学是这些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其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生命体的物质组成、代谢及其调控的基本规律,为后期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课前所发布的关于生化学习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学生希望能明确生化知识点与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的联系,希望更多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故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在引导学生学习脂肪酸β-氧化相关知识的同时,着重贯彻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动态生化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实践奠定基础。
从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大计,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出发,既基于课本又不拘泥课本,采用线上线下双轨道混合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利用线上超星学习平台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提前预习并选出疑惑知识点;
线下课堂中采用情境引入法、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及实践分析法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在线实时进行抢答、主题讨论、课堂实战练习等多路径交互,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实现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塑造的多维度教学目标。
生物化学知识点可映射的思政元素很多,如家国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职业精神、责任意识、辩证思维、科学精神等。而每节课融入的思政元素不宜过多,需精心选取并设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巧妙融合。本次课以“中国梦健康行”为思政主题,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意识,树立为实现全民健康而努力学习工作的远大目标,用扎实的知识和精湛技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教学过程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混合学习,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疑惑知识点;
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温故知新讲授新课、课堂测验小试牛刀、课堂总结形成导图几部分完成授课,而在课后布置实践作业,将课堂延伸,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开课前,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传本次课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参考教材、授课PPT,提醒学生进行预习。此外,为了掌握同学们预习情况,教师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五道题作为预习过程的任务目标。这五道题分别聚焦脂肪酸的氧化部位、氧化过程、氧化酶、产能计算及生理意义,让学生预习后选出自己认为不容易理解的疑惑知识点,反馈提交(图1)。同时发起“左旋肉碱减肥可行性”的线上主题讨论,让学生走入生活,调查并了解保健品市场,引导学生要学会理性分析,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人民讲科普,用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图1 学生疑惑知识点分布示意图
4.2.1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内容
讲述“暴走妈妈”的故事引入本课内容。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富足,俗称富贵病的脂肪肝也困扰了越来越多的人。故事中的这位母亲便是一位患有中度脂肪肝的妈妈。为了给患有先天性肝病的儿子移植肝脏,她每天坚持暴走10公里,用了半年成功甩掉了脂肪肝,完成了对儿子生命的救赎,从而引出什么是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甩掉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同时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责任,坚定敬畏生命、尊重科学的职业信念[7]。
4.2.2 层层问题铺垫,教学双向互动
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8]。因此,在线下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与学的多次双向输出的互动式教学。如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上次课内容,想一想脂肪是什么?脂肪一般指什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脂肪动员的两种产物:甘油和脂肪酸,又将各自去向哪里,经历什么样的历程?进而联系脂肪酸的性质,抛出问题:脂肪酸不溶于水,那么它如何在机体内进行转运?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即完成了对上次课的复习,并引出了本次课的内容,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本堂课的解惑之旅。第一个问题:脂肪酸的分解包括活化、转运、氧化三部曲,那么脂肪酸的分解为什么要经历消耗能量的活化过程?为什么要从细胞液转运到线粒体?通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重点强调“脂肪酸转运”这一步的重要性。然后,针对脂肪酸活化需要通过肉碱转运这一知识点,联系市场上销售火爆的“左旋肉碱胶囊”“左旋肉碱咖啡”等产品,进行“左旋肉碱到底能不能减肥”的主题课堂小组讨论。由于该问题在课前的线上学习平台已经发布,可以让学生将线下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关于这一问题,也可通过形象的举例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用出租车、目的地、乘客来指代肉碱、线粒体、脂酰CoA,肉碱转运脂酰CoA的过程,就是出租车搭载乘客到目的地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租车不会被消耗,而是继续进行下一次转运。这样的类比,结合课堂知识,引导大家思考:不会被消耗的转运蛋白—肉碱,需要大量摄入用以减肥吗?显然,答案呼之欲出。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任何书本理论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落地体现,就没有意义,同时鼓励学生学会辩证思维,不盲目跟风,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人民群众做好健康科普,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接下来就“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何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分解是多次的循环反复过程?该问题的解答与脂肪酸的长链结构及β-氧化的四步反应: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有关。在该问题的解答中,重在引导学生探索其中所蕴含的代谢生物化学的内在逻辑。最后,以“为何说脂肪是机体重要的备用能源”作为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计算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产能,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输出。所有的问题,或者通过超星学习平台的在线抢答、在线选人答题、线上主题讨论,或者通过课堂抢答、分组交流等方式实现多重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学生由于长时间听课而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提高学习效果。
4.2.3 题海泛舟小测,检验学习效果
课堂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总结有助于巩固所学效果。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本次课教学内容,并当堂绘制思维导图,归纳所学知识点(图2)。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课堂小测验,以实战演练反应学习效果。
图2 脂肪分解代谢思维导图
课堂的延伸包括课后通过问卷星发布复习测验试题,学生在手机端完成在线答题并上传自查,教师通过批阅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图3)。此外,课程组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科研素养,引导学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研究,进行内化提升。比如,在本次课的最后,教师发布科研实践作业如下: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最近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机体中多余的脂肪能促进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9-1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查阅文献,从脂质代谢相关的任一角度,分析文献内容、整理成文,撰写小综述或学习报告,提交到线上学习通平台。另外,以调研报告为依据,进一步倡导学生走进社区,走入人民群众中去,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多覆盖群体的医学科普,汇集青春力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图3 学生学习效果反馈
当今时代,“健康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当代医学生未来将成为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知识传授中培养能力,着眼素质提升,彰显价值引领,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
实际上,在医学生物化学课本中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进行课堂设计,使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13-14]。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医学专业课程,应做到从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出发,从改变思政课原有的“说教”“枯燥”面孔出发,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14]。实际上,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进行设计和规划,在授课过程中把控节奏,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巧妙融合,不突兀,不冗余。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近年来致力于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在健康中国和新医科背景下,改革传统课堂,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和线下双轨道教学,将社会现象、人民生活和临床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在不断解惑和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纳新知识,做到轻松学习生化,享“瘦”健康生活,在细水长流、无声无息中发挥课程育人重要作用,促进生物化学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
健康中国给中国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必然要服务于“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国家战略,这就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导向],还应讲好新时代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15-16]。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并解决专业领域中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确立个人梦想,并激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用个人的实际行动为之奋斗。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