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黄伟,吴雯雯,董娜
工匠精神的大力培养可以为我国制造业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专业的人才,为祖国跃升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1]。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工匠精神培养做到足够重视,视工匠精神为中国经济稳步与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中国社会文明与健康前行带来极大程度推动,为职业教育全面改革注入新动力。学生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会通过身体力行形成专业精神,对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保证知行合一,让职业生涯能够无愧于心,成长为技术过硬和素养极高的技能型人才,凭借极高道德与品行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持续积淀,也是职业精神在新时期下的一种全新体现。工匠精神涵盖匠心、匠行与匠德,三者之间又具有极强统一性,凸显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工作态度,需要保证“匠人”带着爱岗敬业精神,确保做好细节工作,实现严谨与求真共存。第二,技术钻研,一定要精益求精,保证工作与学习做到“专”与“精”,还应大胆创新,对完美与极致持续追求。第三,职业道德,必须乐于奉献,带着“匠人”心胸不断成长,在团结协作中体现出职业操守。现阶段,工匠精神内涵呈现出广泛性,不仅是敬业、专注、精益与创新,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成为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道德指引。职业教育应对工匠精神大力弘扬,确保青年学生带着长眼远眼与强烈责任心报效祖国,走上技能成长之路。高职教育应将工匠精神持续培养,让工匠精神内涵与意义成功凸显,依托思政教育培养出大国工匠。
大部分高职院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过度重视,对工匠精神培养有所忽略,导致学生思维无法有效拓展。学生多是将精力与时间放在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环节,未能从多角度对自身所应具有的工匠精神做到科学培养[2]。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有简单了解,却没有对该精神内涵与意义做到深入探究,出现工匠精神整体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没有通过课程内容丰富与更新等方式传递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导致匠心培育过于零散,使得匠心引导环节缺少可行性与科学性。
工匠精神培养受到政府及企业的重视,对大国、省级、市级与技能等工匠大师做到积极认可。相关部门也带着前瞻性思维完成国家级与省级等多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同时做好工匠服务机制成功建立并不断优化。但在整个过程中,名匠大师未能与职业院校有效对接,暴露出职业教育培育机制不够科学的问题[3]。除此之外,企业对能工巧匠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工匠精神培养带来有力推动。但企业过多考虑经济效益扩大化,未能在校企结合教育模式下重视精益求精精神的培养,青年人才没有追求产品极致的意识与精神。校企合作模式多是重视师带徒,企业名匠虽然能够为在校学生传递关键技法与工艺,但受制于企业约束而无法将社会作用充分发挥,导致交流传艺平台缺乏,影响培育机制的科学性。
在新时期下,社会大众对工匠精神培养做到持续关注,希望产品具有“极致性”。在此前提下,大部分家长对学生专业学习过多重视,要求学生以获得学历为目标进行学习,未能对职业教育足提供够认可。部分学生因成绩原因而进入职业院校,但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对所学专业产相应认同感,形成职业世俗化的错误观念,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培养。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全面培养需要相关部门、职业院校与各大企业的共同努力。各方需要通力合作,依托相互协调为工匠精神培养夯实基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匠精神培养时,多是将校内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导致课堂与实习活动分离[4]。顶岗实习指导企业中的优秀工匠未能积极参与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校内专业教育缺少与企业优秀匠人之间的深入沟通,未能对顶岗实习活动方案与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制度。在此形势下,工匠精神培育缺少多元性与连贯性,学校与企业共育人才的统筹规划不够合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
职业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将职业技能知识与学生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做到成功融合。这正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落实需要相契合,确保人培养任务能够做到落细与落实。在高职教学中,教师会借助工匠精神培养,让职业精神培养机制呈现出常态化并达到长效化。学生能够带着工匠精神去成长,对职业理念有全新认识,更好地理解职业责任与肩负的历史使命,推动立德树人任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全面落实[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过硬的服务质量与优质产品是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工匠精神的成功培养成为产品与服务质量得到保证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必须对工匠精神做到大力发扬,确保中国制造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地位有效提升。而高职院校若将工匠精神成功融入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可以在全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大力传承,与社会发展具体需要相契合。
高职院校人培养一定会与时代发展脚步相同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会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爱岗敬业,懂得诚实守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带着正确职业态度与极高道德素养成长。因此,工匠精神的成功培养可以将人才培养各阶段的质量做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推动国家产业的快速转型。
高职院校在新时期下对工匠精神的大力培养做到进一步重视,有意识地从工匠精神培育氛围的成功营造入手,对工匠精神做到大力宣传,确保将工匠精神培养整体效果全面增强。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心理变化趋势,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做到大力拓展,确保培养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对校园主干道加以利用,设计具有时代感的“工匠大道”。例如,职业院校及教育工作者以“星光大道”为参考,完成校园工匠大道的成功建设。职业院校会举办“校园工匠之星”的评比活动,保证每半年开展一次[6]。在国内技能选拔赛中获得优胜的学生进行推选,同时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工匠的姓名、班级、专业、获奖照片等内容在校园设计的“工匠大道”上进行展示,可考虑使用人物漫画或者图文方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将工匠宣传效果科学增强。
第二,对校友工匠长廊做好设计,收集本专业有杰出成就的校友信息。在实训室位置的走廊中设计一条宣传带,展示出校友照片、杰出成就与成长经历等不同的内容。在专业教室走廊位置,对墙面做到合理利用,展示出校友宣传栏并对内容不断更新,让校友工匠长廊凸显出规模性,确保工匠精神教育在毫无痕迹的方式下完成。
第三,融入思政教育,打造文化连㾿,将思政内容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高职院校需要定期热开展思想交流大会,对学生有偏差的思想观念进行及时纠正,传递尊重人才与劳动的时代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就业自信。高职院校还引导学生在企业文化当中感受工匠精神,通过思政工作让思想交流更加深入。教师借助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借助多元化思政教育营造出工匠氛围,有利于工匠精神大力弘扬。
为将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色不断优化,实现职业教育品质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必须对工匠精神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将工匠精神做到全方位突出,同时借助思政教育形成一种融合教育模式,让育人实效得到全面增强[7]。为此,高职院校应基于“匠人”培养,对新时期下的培养机制进行科学构建,借助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成功融合,从学生入学开始便进行递进式的培养,将职业教育担当与责任不断展现。
首先,重视“匠心”培育机制构建。高职院校与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大学生初入学校对所选专业未能有全面认识,必须恰当开展专业认同教育,将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成功唤醒。与此同时,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将思政课主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做到充分发挥,确保学生知素养、练素养、验素养,在走入企业之后可以亮素养。学生将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获得职业基本素质水平提升,带着工匠精神走入工作岗位。
其次,对“匠行”实践机制及时建立,借助专业课程、实训、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对岗位工作具体内容有全面掌握,同时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凝心静气的习惯,保证做到精益求精。例如,高职院校结合相关专业特点,构建出学训一体教学模式,涵盖校内实训、工程实践与顶岗实习等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当中不仅有具体的知识技能目标,还会融入思想品德目标,引导学生在将自身专业技能全面提升的基础之上,追求精湛技艺,同时意志品质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磨砺,使得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最后,做好“匠人”孵化。在学生成功完成不同类型的顶岗实习任务时将获得一定“功底”。此时,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对技能进行苦练,能够踏实做事,成长为新时期下真正的“匠人”。
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还应在思政教育与竞赛集训等多个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
第一,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及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教材内容选择过程中巧妙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指导学生在实训环节感受具体的工作环境,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参与实习。教师将学生职业素养水平与岗位能力同时当作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还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将学生探索兴趣成功激发,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在社会团活动中磨炼技艺,追求精益求精,从而感受到职业精神与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借助社团活动找到自我修炼平台,获得工匠精神的成功形成[8]。
第二,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对工匠精神潜在精髓内容做到传递,确保学生做到严谨与专注、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淡泊名利。教师还借助媒体优势,在中新网、人民网、新华社、新浪、网易与腾讯等媒体中传播正能量。学生在卓越事迹当中感受工匠精神,又在北京电视台“工匠摇篮”专题节目当中看到行业发展现状与工匠精神真实内涵,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第三,在竞赛活动中,高职院校与教师必须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大赛,将其与之间开展的社团活动有效融合。学生会带着集体意识与竞争意识做好赛前紧张的训练,将学生技能水平做到极大程度提升。在集训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去参与,带着耐心与极强专注力进行探索,获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竞赛活动中,高职院校与教师做好职业精神传递,将工匠精神视为新时期下思政教育一个新的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将工匠精神转换为自身信仰与成长追求。学生带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竞赛活动中做好充分准备,形成严谨细致的习惯,立志成为大国工匠。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教师应对教学资源进行不断丰富,重视社会技能大师相关资源全面整合,确保工匠培养机制能够在共享平台中全面落实。为此,高职院校与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特点与专业学生优势,打造出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工匠精神培育品牌,对工匠精神做到大力弘扬与不断传承。首先,做好名匠大讲堂的开设,邀请社会知名工匠入校,通过知名工匠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坚定“匠人”信念,为理想实现而扬帆远航。高职院校还做好网络宣传平台建立,增设“工匠名录”,向学生讲解名匠大师的故事,从潜在方式下熏陶与感染学生。
其次,开设“超星课堂”,借助抖音进行课程直播,打造出非遗技艺的新型课堂。学生能够在直播课堂中跟着知名匠人学习,对工匠技艺应用有全新体验。对专业技能课程中,教师可以与名师进行联合授课,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发展具体趋势,避免课堂与社会脱节。在联合授课下,将新技术、新工艺成功传递给高职学生,打造出“双师制”教学新局面,让教育呈现出学校自身的品牌特点。
最后,借助师徒结对方式,对地方工匠资源加以挖掘与利用,培养出顶尖的地方工匠。例如,通过“创业训练营”的建立,邀请地方专家参与高职院校创业团队培训,孵化不同的创业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学生能够带着自信积极参与创业大赛,通过实践成长,发挥出实践育人的重要价值,成功完成工匠精神的弘扬。
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思政教育,依托“身教”方式去引导学生,将学生在学习与创业中的思想问题及时解决,传递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宝贵经验,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需要相契合。
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必须在足够支持下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一定要从多角度入手,鼓励全体教师带着先进理念积极参与“匠人”培养,通过培养机制科学构建与培育品牌成功打造,培养出带着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与教育工作者还应对培养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有效解决,对培养方式有效改善,确保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凸显出极强的多样性与新颖性,引导学生成长为新时期下的“匠人”。教师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新认识,从而积极对工匠精神做到大力传承,为中国社会健康与持续发展夯实牢固基础。
猜你喜欢工匠思政院校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