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多元、动态的教学模式,具有参与性、预设性、交互性的突出特征,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互动状态及时调整自身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的教学形态,具有很强的时代优势。文章以“静摩擦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领会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立足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围绕三个方向进行阐述,同时还列举了大量物理课堂案例,并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成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12-0076-03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往往源自一些“小事”,如学生的突然“插嘴”、学生对新知识的困惑与质疑、学生对问题的错误解答、学生心理上的差异或教师的失误等。这些动态资源源于师生的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可变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问,赋予课堂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文章以“静摩擦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对如何开展物理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进行探讨。
1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含义
生成性教学是对传统既定教学模式的革新,重点强调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互动,主张学生主动、全面、深度地参与课堂,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从而让知识在讨论和辩驳中动态地生成,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获取知识,是让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变得更加鲜活的一种教学方式。
2 高中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策略
2.1 精心准备教学预设,为生成性教学作铺垫
古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生成的基本前提,也是充分激发学生求知心理与探索欲望的重要基础。传统课堂的教学预设侧重点在教师的“教”,教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剧本”,决定了学生只能够按着教师的安排走,机械式地听、记,偶尔穿插一些形式单一的师问生答式互动。就如叶澜教授所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关注自己知识任务的完成,课堂按照脚本按部就班地演出“教案剧”,不能“节外生枝”。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进一步探索。然而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教学预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得更好”,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从两个维度制定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来讲,教师需要在整体上设置教学框架,为学生确定好方向性的预设;从微观维度上来讲,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预设,如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了解、对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对教学内容的教法和学法设计、对课堂教学可能走向的预估、对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变数的预设。唯有如此才能够将“精心准备教学预设,为生成性教学作铺垫”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并使之产生实效[1]。
如在“静摩擦力”这节课的导入预设中,教师常设计一个小游戏——“寻找大力士”。在传统的教学预设过程中,教师会为了节省时间而提前准备好两本每隔两三页互相交叉重叠的书,让班上两位最壮实的学生拉书。在拉书未能成功以后,教师借此情景马上引出今天的学习课题——静摩擦力。在这种教学预设下,学生不能对两本书互相交叠在一起的过程有所了解,并且也难以回顾旧知识。而在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预设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在此活动中的潜在疑惑,如这两本书上是不是粘了胶水。这样可以通过解答学生疑问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進而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高。
若教师在预设中能换位思考则更好。游戏的道具不必再事先准备好,在课堂上借用两位学生的物理教科书,先大约每隔20页互相交叉重叠在一起,然后让两位比较壮实的学生尝试拉开它们,结果学生很容易就拉开了,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接触面上存在什么力。滑动摩擦力是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因此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紧接着,教师又将书每隔两三页互相交叉重叠在一起,再让学生用力拉开,但学生无论如何也拉不开,教师可以借此夸张地说:“若想将两本书拉开的话,除非开着坦克过来拉。”这样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同样也为静摩擦力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述两个实验形成的强烈对比不仅引导学生重温了上节课的滑动摩擦力相关知识,还引出了本节课课题——静摩擦力。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为突破重难点内容做好了铺设。
2.2 灵活捕捉生成性资源
物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特征,它稍纵即逝,教师要快速做出判断,并且善于甄别其是否具有价值。鉴于此,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不仅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也要做到眼中有资源,要将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2]。生成性资源的种类有很多,利用方法也不同,常见有以下三种。
2.2.1 巧用学生的错误与质疑
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质疑与错误,并且快速找到错误与质疑的价值,巧妙地使其与预设目标对接,完美地把错误与质疑的事实转变成探究新知的情境,形成“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这样学生能够在纠正错误与解决质疑之后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如讲静摩擦力的大小时,很多学生会把它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混淆,认为正压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长木板、小木块、弹簧测力计、小纸团等进行探究实验。也可创设生活实验情境,让学生用手指随意捏住物体,使物体静止在空中,如果手指对物体的作用力越大,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也越大,物体最终会向上运动,猜测与事实不符。学生在此过程中暴露的认知性偏差,恰恰成为了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课堂上学生所出现的错误、独特的见解等很有可能成为教学的契机,教师不仅应当对其重点关注,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探索能力,促进高中物理课堂的动态生成,实现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2.2 有效抓住“意外”
高中物理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冷静客观地分析“意外”发生的原因、与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将这些突发事件转换成有价值的课堂资源。如教室里的师生正在学习“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时,刚好有个人从教室的走廊经过,教师可借机提问,这个人与地面间存不存在摩擦力、属于哪类摩擦力、力的方向如何等,这就巧妙地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转化为了学生回顾物理知识的契机,让学生能够及时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回到课堂上,并且通过回顾过往知识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3]。在课堂教学中,像这些与教学预设不吻合的内容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认真考量新信息和新问题的价值,对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应机智地将其纳入教学过程中,使之产生出其不意的附加值。
2.2.3 妙用教师的“失误”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候也会犯一些小错误,或者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故意犯一些小错误。有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教师犯的错误往往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也可把这些失误当成是课堂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索中来。如讲授“静摩擦力”时,教师可以故意画错力的方向,或写错力的符号等。这些有意或无意的错误,不仅可以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2.3 创建有效互动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有效的互动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智慧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能提高新知识学习的生成质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种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各科的课堂教学中,即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的突出优势在于采用“梯次搭配、相互协作”的关系,让学生能夠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索。在教学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让小组内成员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探索,攻克重难点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还能够使其在交流讨论与合作学习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有效性[4]。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在高中物理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双向提升,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有效互动与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带来的收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如在“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时,教师首先应当秉承着“创建有效互动,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物理水平与主观意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且让小组间先讨论实验的方案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组内成员进行合作探究,有了思想上的碰撞,进而很快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还在小组交流讨论与合作互动中带动了后进生。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也可以成为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有力“法宝”。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突出优势,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高中物理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为高效教学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很多教师只是将其作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未让其成为辅助学生主动学习、讨论交流和协作探索的工具。如探究静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个闯关游戏:选手手抓竖直悬挂的绳子,脚踩水平放置的滚动圆柱体。同时提出问题,如采取什么措施可助选手顺利闯关?进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小组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
总之,新时代的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多元的过程。精心的预设必定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可以开发的资源,创建有效的互动,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参考文献】
[1]叶澜.重组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2]彭前程,黄恕伯.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潘子明.生产性教学课堂资源:分析理解与开发利用[J].中学数学研究,2007(3).
[4]李袆.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
【作者简介】
陈海云(1982~),女,汉族,广东梅州人。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生成性教学高中物理策略“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7年8期)2018-02-24高中物理实验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2期)2017-04-22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11期)2016-12-29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中学生物学(2016年11期)2016-12-1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新课程·小学(2016年10期)2016-12-12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期)2016-05-26Passage Four时代英语·高三(2014年5期)2014-08-2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