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文物拍摄中角度及光线搭配技巧

浅谈文物拍摄中角度及光线搭配技巧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17:12:01 推荐访问: 光线 文物 文物保护

何中艇

摘 要:文物作为历史遗留物品,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足迹,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物自身具有特殊性,不论是出土文物还是传世之品,都不免因时间原因产生损耗,不复原貌,这就对文物的拍摄水平和技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指出了文物拍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随后对文物摄影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物拍摄;
摄影角度;
光线技巧

一、文物摄影的特殊属性探讨

(一)真实性

文物拍摄更多强调其自身的真实性,需要反映文物最原始的真实状态,再现被拍摄物体的原始风貌,因此拍摄技巧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更好还原最原始之物的状态,就需要把握文物的真实特性,做好角度及光线的搭配技巧。

(二)记录性

文物一般陈列在博物馆中,文物的照片是用来研究、制作、宣传、收藏等用途,最重要的用途是记录。因此,文物摄影就必须注重其本身的原貌。它是记录性的资料,需要再现各个年代制品的思想和手法,将其自身特性完整地呈现出来。

(三)无生命性

文物是没有生命体征的,因此拍摄时就会显得很僵硬,如何能完美展现文物的生命力,这就对拍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文物拍摄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拍摄者必须了解和欣赏文物的“美”,站在文物研究的学术高度进行拍摄。既要注重观赏性,又要保证文物摄影的科学性。因此,不管是何种文物拍摄,都必须要将其质地、色彩、图案、外观等完美展现出来。文物拍摄不仅需要从技巧上来进行完善,还需要了解文物相关历史知识,深入了解文物存在及本身的意义,通过一定方式真实还原文物原本的样貌。

二、文物拍摄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拍摄场地受限

文物在拍摄时会受到各种限制,在缺乏自然光的情况下,文物拍摄会缺乏灵动性,拍摄时对于“最佳光线”的捕捉会非常困难。不仅如此,文物拍摄时一般禁止移动文物,因为文物年代久远,所以有一部分文物会出现破损、年久失修的情况,禁止移动和光线受限则会增加拍摄难度。

(二)文物种类繁多,拍摄难度大

文物的材质包含纸质、玉器、石器、布帛等,物品类型多种多样,所呈现的形状、表面质感等不同,文物的拍摄方式存在较大的差距,拍摄难度大大增加。文物表面粗糙、凹凸,纹饰起伏变化大,在拍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既需要处理不同角度反光、吸收的问题,还需要真实反映它的原貌和特征。

三、文物拍摄作品提升质量的关键点

(一)注重文物拍摄工作的需求

在进行文物拍摄前,不能盲目拍摄,拍摄者需要了解文物特点、历史意义、用途等,根据现有的拍摄器材来选取彩色负片或者其他相机进行拍摄。根据不同的质量要求来反映文物整体的真实原貌,将文物真实的美展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拍摄者需要对文物的新旧情况、破损状况进行分析和存档,以便于摄影作品体现“缺陷”,记录现状。

一般情况下,文物拍摄作品如果对外进行宣传展示,就需要高分辨率的图片,这一类图片要求质量普遍较高,需要体现文物的关键点、美点、亮点,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准确传达文物所要表达的信息。这个拍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摸索,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一个文物作品往往需要成百上千张前期照片拍摄才能找出几张可用的照片。

如果是在急用照片的情况下,可以抓住拍摄需求要点进行精准式拍摄,根据对方的需求,选择较为合适的数码相机或者入门单反,出片速度快,方便携带,能尽快上手相关工作,落实进度。

(二)文物拍摄的设备需求

文物拍摄是为了准确体现文物本身现状及特征,随着拍摄设备的更新与发展,文物拍摄也需要根据拍摄的不同类别、不同用途、不同需求进行转变。但是,新设备不代表是好设备、合适的设备,这需要拍摄者从了解拍摄设备的优势角度上进行有效驾驭。拍摄的成品往往不会全部采用,因此,需要拍摄者抓住细节。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拍摄者确定需要用到的拍摄设备以及拍摄量,根据文物的收藏、作品展览、保护修复记录、对外宣传等不同用途来紧抓细节,通过光线的运用、构图的完善、布光的调整等方式达到拍摄的效果。这都需要拍摄者在拍摄前期多和需求方进行沟通交流,达成良好的拍摄方案。

从用途上来说,文物作品的展览、对外宣传等对拍摄的要求较高,需要至少5000万像素的单反相机设备,有较高的分辨率,其他用途的可以选择千万像素的单反。不同的设备最后所呈现的成品效果不一样,摄影时的灯光使用、构图等技巧也不一样。

文物拍摄時要谨记,拍摄者需要在拍摄前期就确认拍摄的各种要求,以免最后拍摄成品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注意拍摄角度和画面的搭配

文物作为拍摄的核心,往往会把它放置于正中心的位置上,但在实际拍摄中,很多文物有着自身的形状和指向性,因此,在对拍摄角度和画面进行完美搭配时就需要拍摄者合理使用拍摄技巧。

一是把握平拍、仰拍、俯拍的不同优势,在不脱离中心线的情况下更加体现文物的魅力。比如,拍摄声势浩大的场面(如兵马俑等),就可以采用俯拍的形式进行整体化的拍摄,场面就会显得壮观。针对个别有表情的兵马俑,可以采用平拍特写的形式,强化主体的清晰度,虚化背景,这样就能强烈体现出主体的灵动性。

二是要做好文物拍摄的背景构图和背景处理。文物拍摄不单单是拍照片就可以,需要体现自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把握好拍摄的角度与拍摄时的构图运用。在理解文物的历史意义基础上,适当地进行背景的设置。文物的背景构图不是以“简单”“复杂”为标准,“需要即合适”才是原则。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比如,在进行文字类文物拍摄时,为了避免眼花缭乱之感,就可以简化背景构图,以简单的、直面的正面拍摄为主;
而对于服装类的文物拍摄就可以将简单的文字说明作为背景来拍摄,方便受众看懂文物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三是强化文物的主体性地位。一些文物作品的拍摄需要体现其整体的立体感,这就对拍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玉器文物,其本身的形状、色彩是重点,如何体现文物的立体感,呈现整体美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拍摄者要从整体的角度上,对器物的色彩、材质进行分析,既要避免暗淡无光的背景,也要避免过于艳丽的构图搭配防止喧宾夺主。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黑、白、灰进行背景衬托,整体摄影作品会更加和谐。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将背景和器物分开,以便于突出整体的立体感。

(四)文物拍摄的灯光使用要点

文物拍摄的技巧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验之上,还要有对灯光的布置和使用的能力。灯光的使用是文物拍摄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运用好可以促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没有灯光的运用,拍摄作品将失去灵魂,也无法称为真正的文物作品拍摄。因此,如何在文物拍摄中使用好灯光是拍摄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是强化对光线的使用。文物拍摄需要灵活运用光线的作用,以表现文物作品的鲜明特征、真实的颜色魅力、质感等。光线的运用包含影室灯管、自然光线等,更多的是依靠拍摄来进行影室灯光的调试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大部分文物的光线都采用直射光线,但是会有很大的阴影,导致作品部分出现失真的情况,如果不需要拍摄具体细节,可以采用“散光”的形式开展拍摄,光线散布均匀,光影效果显著。

二是强化拍摄色温的使用。拍摄环境的色温问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早中晚的色温差距较大,拍摄作品所呈现的效果就会不一样。文物作品的拍摄都需要有灯光的调试,以便达到柔和的拍摄效果,最后的作品展现会更加舒服,不尖锐,让人快速感受文物的美。

三是提高文物拍攝中布光的手法。布光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是文物拍摄主光调节的手法之一,需要拍摄者通过主光、背景光、顶光、轮廓光等不同方面不断调试,来勾勒出文物的轮廓。在了解拍摄方的具体需求后,可以根据画面的光影比例来进行调整,做到细致性拍摄。主光的位置分别放在上面、对面、下面时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的作用是注重上方轮廓的凸显,能很好表现出文物表面的纹理;
主光放在对面,则能更好表现出文物整体的感觉;
主光放在背后则能体现出边框感,能凸显出文物的材质、体积、形状等。

四、拍摄技巧的结论

文物拍摄不单单是摄影,它需要通过特定的拍摄方式来满足对外宣传的需求、记录需求、欣赏需求、研究需求等,在还原文物历史原貌的同时,也具有艺术性。

从拍摄的角度上来说,文物拍摄要求更多、更高。拍摄者在拥有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拍摄技巧以及理论知识。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文物的感受能力、历史的把握能力等。好的文物拍摄作品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关键点,因此,拍摄者必须要在拍摄技巧上,即构图、布光、背景等方面下心思,从而让文物拍摄作品更加优秀。

未来文物拍摄将是文物保护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之一。拍摄作品,无论是何种用途,都需要把握其普遍意义,了解其特殊属性,通过客观的真实反映,让文物摄影作品更好地为文物服务。

(勉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阮浩.镜头中的美玉:浅析玉器文物摄影[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6):77-79.

[2] 唐俊.浅谈文物摄影方法与技巧:以民族服饰文物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6):69-71.

[3] 张丹波.博物馆文物摄影实践与探讨[J].中国博物馆,2020(4):99-102.

[4] 武晓青.浅析文物摄影技术在博物馆藏品展陈中发挥的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226-227.

[5] 丁禹.文物摄影之我见[J].新疆艺术(汉文),2019(3):80-82.

[6] 张瑞.博物馆文物摄影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8):102-103.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