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丛欢
(石家庄铁道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研究,对文化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生态文明的研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精神应该成为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在语言学领域,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是1971年由挪威语言学家豪根(E.Haugen)提出并使用,其研究目标为探讨语言要素和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生态要素对语言发展演变的影响,分析语言在改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在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域内,语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分析一直是其重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要语言继承与传播,保持语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同时亦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陈治安、马军军指出“语言的生命力依附于宿主,即语言使用者、社会和文化等。不论是生物物种,还是人类语言,其变化总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1]。根据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和生态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共生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导致语言资源消失的案例不胜枚举,同时,语言的消失亦是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反映,基于以上背景,倡导并落实保护语言、保护环境的政策和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河北方言属于中国七大方言区的北方方言,是典型的北方话。对河北方言的研究,早在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就已经开始了,例如:
釖、抚、矜、悼、怜、哀也。齐鲁之间曰矜,陈楚之间曰悼,赵魏燕代之间曰釖,自楚之北郊曰抚,秦晋之间或曰矜,或曰悼。
(杨雄·《方言》第一)
上例中的“燕赵”“赵魏”即指今天河北省,由此可见,河北方言的研究历史可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民族融合分裂、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语言发展演变的影响从未间断。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其广阔的研究视角和所囊括的众多研究领域,可对河北方言进行全新的描写与分析,从而揭示生态要素与河北方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探寻“冀”社会历史变迁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演变,从更深层面挖掘河北方言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近些年来,学界对生态语言学的关注不断提升,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及应用方向越来越广泛,例如: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归属及发展研究[2-3];
生态语言学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4-5];
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研究[6];
生态语言学与汉外语教学等研究[7-8],其他方面如在生态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等。随着我国对生态、文化、语言研究的重视及学科互动发展的趋势,生态语言学未来的发展及应用方向会越来越多。
关于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开端,据黄国文指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崔姆(John Trim)在讨论语言变异时就用了“Linguistic ecology”这一术语,其后沃林格(Carl Voegelin)也使用过这一术语,根据黄国文所述,有可能是沟通和信息传播的限制,忽略了前人的研究[9]。就目前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看,其研究模式早期有二:一是豪根范式(Haugenian Dogma);
二是韩礼德范式(Hallidayan Dogma),下面分而述之。
豪根[10]借用“生态”一词隐喻“社会环境”,强调语言在生态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对群体和个人造成影响的“环境”问题。在豪根的研究系统内,“环境”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例如高山、河流等地理环境,而是指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豪根认为,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可以借用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类比,语言存在的社会环境可以类比为语言的“社会生态”,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一切影响语言的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因此,豪根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式是借用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语言的各层面的表现,而不是研究语言对生态环境变化或者生态环境对语言发展演变的影响。因此,豪根的研究范式亦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linguistic ecology)。
韩礼德[11]提出了与豪根范式不同的研究视角,韩礼德认为“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是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语言学层面的研究,分析总结语言与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韩礼德的研究范式,主要关注语言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对社会生态产生的影响,探究语言在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发掘语言与自然生态要素之间变化的内在规律,同时亦涉及语言与社会生态、非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韩礼德的研究范式也被称之为“环境的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通过对豪根和韩礼德研究范式的介绍与对比,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研究范式,讨论环境因素与河北方言语言演变之间的关系。
河北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内部主要分为官话和晋语两部分,根据《河北方言概况》[12]、李行健[13]研究,河北方言可分为天津地区、唐山地区、承德地区、张家口地区、保定地区、石家庄地区、邯郸地区,共计七个方言分区。但是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分区,河北方言划分为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晋语四区。据马美茹的分类,北京官话区包括承德、廊坊等14个县市,冀鲁官话区包括秦唐片、保霸片、沧州片、石衡片共计101个县市,中原官话区包括大名县和魏县部分地区,晋语区包括张宣片、鹿元片、邯邢片共计32个县市,其中有些县市的方言含有晋语及冀鲁官话两种[14]。
生态环境层面,在河北省境内,东南有京杭大运河河北段,西侧为太行山河北段两大自然地理系统,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又称南运河,流经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等13个县市,太行山在河北境内走向分布为邯郸、邢台、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等约30个县市,由此观之,河北省境内东水西山,如此地理生态环境,必对其方言分布、发展、融合、消亡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大运河对其流经地域的名称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河北省清河县的渡口驿乡,就是受到大运河漕运影响而命名的,渡口驿在明清时极为繁荣兴盛,往来商业贸易船只络绎不绝,类似的还有沧州市东码头村、泊头市的杨码头村、刘码头村、李码头村等,都是受运河影响而形成的村落,而且这些村落由于漕运贸易发达,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其语言词汇必然受到往来流动人口的语言影响,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
方言词汇方面,其发展演变亦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受到太行山脉地势高低的影响,词汇类型、形态、语法表现等都有显著差异。高玉敏[15],高玉敏、夏焕梅[16]对灵寿和相邻方言“圪”头词的研究,发现“圪”头词的发展变化受地理环境影响显著,从晋语区向官话区“圪”头词的数量呈递减趋势;
从“圪”的构词来看,动词、形容词、名词、量词、象声词等以不同的比例呈现递减趋势。从地理要素看,在深山区,“圪”头词的构词形式丰富,且数量最多,但是到丘陵地区,构词形式相对简单,数量相对较少,处在晋语向官话过渡的鹿泉区,其构词形式最为简单,数量最少[16]。从对“圪”头词的研究可知,山川地形会对方言产生重要影响,深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闭塞,跟外界沟通较少,故受外界影响较小,丘陵区相较于深山区会受到一定影响,而鹿泉区东部处在华北平原西边缘,地势地形较为平缓,则交通顺达,人口流动较大,故而语言趋向简化。
方言语音方面,学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例如,声调研究方面,张媛媛对沧县及邻近地区的方言进行声调对比分析,发现沧县方言的声调差异非常明显,以京杭大运河为界,运河以东的乡镇,包括沧州市区的新华区为三调方言区,运河以西的乡镇,包括沧州市区的运河区为四调方言[17]。由此可见,即便同处沧州市区的新华区和运河区,受运河的影响,声调方面产生巨大差异。对声母发音的研究,钱增怡等对北京话开口呼零声母字在衡水和沧州两市的读音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基本以运河为界,北部运河以东地区的声母发音为[η],北部运河以西地区的声母发音为[n][18]。由此可见,自然生态系统的大运河对河北沿河方言有显著影响。李小平、赵梅赏对大运河沿岸的各语言要素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研究,包括方言语音、方言词汇、方言语法、沿河地名四个方面,指出以上各类语言现象或主要存在于运河流域,或因距离运河远近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别,一些方言点内部分区还以运河为界,这些都是运河对河北方言的影响[19]。然而以上研究对挖掘、探索生态要素对河北方言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河北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各类地形齐备,生态要素丰富,仅太行山脉和大运河沿岸的各市县村等语言要素、特征的挖掘尚未穷尽,而且生态与语言互动的背后,还蕴含着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方言分布、演变、融合、消亡产生重要影响,对方言分析、地域文化的探索与传播,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
“整体性”是语言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的发展需要平衡的生态环境,人类、动物、植物共同构成自然生态的整体系统,任何动植物的消亡都代表该类词汇的消失,语言生态环境的失衡对语言的存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位于震中的北川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羌、壮、回、苗、藏、彝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由于此次地震北川伤亡惨重,对于本已使用人数稀少的少数民族语言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由此可见,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与人类语言的发展消亡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万物依存繁衍的生态世界系统。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是河北省汉、满、蒙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由于满族是渔猎民族,因此在满语中,跟渔猎有关的词汇格外丰富。例如,满语关于“野猪”分为11种,“鹿”有29种,而“狗”作为渔猎助手,在满语中词形更是丰富,通过检索“在线满汉词典” 可以查到“猎狗”“全身有虎斑的狗”“长毛狗”“母狗”“黑狗”“西藏犬”“哈巴狗”“台哈狗”“嗾狗”“四眼狗”“黎狗”等词条,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渔猎经济慢慢被农耕经济替代,许多渔猎经济时代的词汇已在语言系统消失,满语的衰落日益加重,2009年满语已被列为濒危语言,对满语的保护不仅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重视,更要从实操层面确立满语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语言的灭亡不仅会造成语言生态的失衡,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方面,语言具有重要作用,方言不仅仅是地域内部的交流工具,更蕴含着民众思想与民族精神,因此,语言的灭亡从更深层面会进一步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最终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正如Krauss所言:“任何动物物种的灭绝都会降低世界的价值,语言的灭绝也是如此,因为语言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最高成就。”[20]
河北方言不仅是河北地区民众的语言史,更是记录传承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史。河北方言是河北地域内人民历代传承下来、记录并反映河北人民生存状态、生活风貌、伦理观念等社会形态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研究河北方言,人们可以更真实、全面地认识传承千年的燕赵历史文化,发扬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现河北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信仰。正是基于“生态环境—方言—文化”三者彼此互生共存的系统现实,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时代呼吁下,河北省更应站在时代前列,加强环境保护、方言保护和文化保护,取得绿水青山与方言文化双开花的胜利。
基于生态语言大背景,面对河北省自然生态系统与语言发展现实,我们提倡应该建立以河北方言为对象的语言监测与评估指标,并呼吁提升保护方言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共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精准揭示语言生态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语言保护的目的,河北省应积极构建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系统。对语言生态要素进行监测和评估,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全面观测和记录语言及生态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及演变结果,通过对影响语言的生态要素进行周期性的观察和测定,分析记录各类数据,对河北省方言的现存状况、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提供相对应的保护建议。关于语言监测与评估的指标,肖自辉、范俊军将其分为人口、地理、文化、教育、经济、语域、语言态度、语言能力、语言格局、语言产品、语言标准化程度、语言结构共12个要素,同时界定了各个要素的指标性质。例如,在地理要素层面,“语言群体社区的聚居程度”是绝对指标,“语言群体社区的地理开放度”是相对指标[21]。肖自辉、范俊军一文的研究已非常细致全面,但是由于各个地域、族群、语言、方言等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全面描写、监测、评估各要素亦非常困难,Landeer的研究针对此问题,提出对单项指标进行分级描述,对汉语生态语言学的监测和评估具有借鉴意义[22]。河北省应博采众长、充分论证、落于实地,根据本省生态要素情况、方言情况、文化发展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河北省的监测与评估系统。
普通话的推广、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等,都导致方言加剧消亡,学界对方言保护的呼吁已经提出日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民俗生活的记录史,方言消失不可再生,一种语言或方言的消失,就代表一种文化的灭绝,同时也破坏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各地区都应加强方言保护宣传引导,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方言的记录保存,这不仅仅是保护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问题,更是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伟大事业。河北省2013年已经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河北库”建设试点工作和“语保工程河北汉语方言调查项目”,但由于方言消失不是一瞬间完成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人口流动性增强,一些不可抗拒的社会变迁正在加速方言消失,基于此等现实,河北省更应制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方言保护政策,构建“政府—教研—大众”三位一体的方言保护机制,使河北方言及文化遗产得到系统全面、整体性的保护。
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到方言演变消亡的问题,更是关乎到人类文明与生存的大问题。范俊军在评述生态语言学研究时,总结前人对生态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如下: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地区,语言多样化程度也高,二者存在地理相关性,越接近赤道地区,语言的数量就越多[23]。由此可见,自然生态地理系统与语言多样性之间密不可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语言文化,因此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迫在眉睫。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大事。因此,在如今时代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就成为保护方言、保护燕赵文化的必由之路,河北省应该采取多元布局、多方协同、多维视角的战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既保绿水青山,又存多彩文化。
方言、生态、文化的保护需政府牵头,高校及研究机构辅助,地方基层群众支持,建立方言原生态保护区,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高民众的思想意识及参与度,从基层着手做好“方言、生态、文明”的保护与传播工作,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民众对自我文化、地域文化、中华文化的肯定及重视,培育民族文化自豪感,激励民众自发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方言、保护生态文明的大局中去。只有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语言、保护环境的意识,中华民族“生态兴、文明兴”的号召才能真正落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百年大计。
河北省作为“燕赵文化”的代表,拥有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在文化与文明建设方面,应发挥河北省的重要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做好河北省“地域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背景下,探讨河北方言生态环境与语言演变之间的关联及内在规律,挖掘语言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由于河北省境内西有太行山,东有大运河,山脉、丘陵、平原、运河、分支水系等自然生态特征突出且丰富,如此生态环境必对其方言系统的发展、演变、融合、消亡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生态、语言、文化之间是彼此依存相辅共生的系统,因此,需从整体性系统性方面探究河北方言的生态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语言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现实要求与长远意义,河北省应积极建立语言监测与评估标准、加强方言保护的宣传引导、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探索“生态”与“文明”的地域特色,实现“生态”与“文明”共赢。
猜你喜欢语言学河北方言方严的方言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农机(2022年7期)2022-10-11方言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说说方言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19年11期)2020-01-13留住方言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19年11期)2020-01-13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伙伴(2018年1期)2018-05-14孙婷婷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3期)2017-02-08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1期)2017-01-20社会语言学名词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3期)2010-03-2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