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黄志兴
(1.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 2.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之路任重道远。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品质,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1]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军民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孕育了当代中华民族保卫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2](P5-6)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理想信念、道德、求是、创新、人本、传承等核心价值,[3](P5-9)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激励当代中国人民开拓前进。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对于高校师德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高校师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受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与要求。[4](P51)新时代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十项准则》)。该文件目的为明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制定的十项准则如下: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5]各地各高校在教育部印发《十项准则》文件后,深入学习、落实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具体准则。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整体态势积极健康,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这十项准则方面表现良好,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各地各高校坚决查处师德失范问题的行动中,发现多起高校教师违反《十项准则》事件。教育部也在其官网曝光了多批次多起违反《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这反映出当前仍有极个别高校教师存在教育理想、育人意识、法纪观念等方面认识的缺失。这些教师的做法不仅对学生造成了伤害,也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6]可见,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学术界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内部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联系的组织机构有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但都处于学校管理的边缘位置,不能代表学术界,且这些组织机构在高校师德体系建设中所起作用有限。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与行业性社会团体组织主要为学术性与学科性的研究协会,并不发达,对一线教师工作难以产生有效师德约束与引导作用。
收入、立法、监督、激励等高校教师的保障性机制的建立也并不完善。高校教师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对,薪酬制度与人才需求的机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薪酬制度结构是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对于教师工作质量的体现还不够。同时,在高校师德的立法、监督和激励等方面,高校仍留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群体也普遍认同这一根本职责,但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少部分教师责任意识淡漠,育人工作不到位,教学工作欠佳。少数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不够,业务水平低,课堂内照本宣科低头读稿,无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教育质量低,教师声望与威信也随之降低。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免学生不喜,无视学生的旷课、作弊等不良行为,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放纵学生不学无术,直接导致教育不公平,使其他学生的合法教育权益受到侵害。此外,高校教师群体存在与学生交流沟通少,部分教师不关心学生的问题。高校教师普遍还存在担任班主任与专业导师等职责,应具备班级管理、课堂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能力。高校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之余,应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进行主动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最新动向,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部分教师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学生联络,使学生疏于管理。
高校师德内涵本身相较中小学校师德更丰富,科研道德、社会服务道德等更为重要,要求更超前。高校教师承担了科学研究的重任,培养即将投入到社会生产中的人才,这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前沿,科学研究道德水平更高,社会服务意识与道德水平更高。同时,科研成果也是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我国颁布了很多与学术道德相关的法律规定,高校教师在遵守学术道德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问题,但在教师反映的剽窃、抄袭、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一稿多投等问题中表现突出,且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各种问题中所占比例有所不同。[6](P56)高校教师群体学术道德的下滑对高校师生都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近年披露了不少学术不端案例。不只高校教师群体,大学生也被检测出很多学术不端行为。职业理想是高校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师德之魂。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能够使教师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会更努力的去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部分教师存在自身的思想素质不高,政治立场不坚定,职业道德修养不足,对职业理想的定位模糊,职业信念容易动摇。
我国师德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就目前来看,高校师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主要着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提炼对师德教育具有启示性的教育资源。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释家三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中挖掘高校师德教育资源。然而,这些德育教育资源相似性极高,很少有如法家、墨家、佛教等不同流派与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思想中挖掘相关资源,且这些教育资源没有紧跟新时代步伐,进行资源与形式的更新,其提炼依据、资源与形式的系统性、理论性、效果率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当前社会环境功利倾向突出、高校评价体系有明显弊端的情况下,校园环境受整个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教师也表现出功利化倾向。甚至可以说,这是目前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7](P55)社会环境功利倾向突出,存在很多个人相较于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更重视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利益。高校教师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确实存在薪资待遇低、社会道德要求高的问题,这是导致少数教师逐利的根本原因。同时,高校教师面临职业生活与日常生活相混淆的现状。在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下,利益成为少数高校教师行为驱动力,功利倾向取代了德性原则,师德逐渐被边缘化,表面的幸福与快乐成为他们的追求。随着高校教师追逐功利而来的是教师表率功能的减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师德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高校教师的人格、理想、信仰、操守以及道德准则之中。大学里面最受欢迎的教师,也正是这些拥有高尚人格、崇高理想、坚定信仰、职业操守以及优秀道德品质的人。部分逐利的高校教师明显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些教师自身修养存在问题,为人师表的意识也淡薄,少数甚至违背教育部制定的十项准则,不仅无法成为表率,反而造成不良影响。少数高校教师利用教师的自主权,谋取私利,以“钱分交易”、“导师经济”、“以权谋私”等手段滥用教师手中权力、以教育谋取私人利益,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腐败教育,严重背离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底线,败坏教师群体声誉。[8](P87)
井冈山精神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是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井冈山精神作为具有原创意义的中国革命精神源头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具有新时代的光芒。[9]她与高校师德十项准则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是营造良好思想政治环境和保持高校教师群体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丰厚滋养。高校师德建设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教师只关注个人利益,缺乏精神追求,出现精神迷失。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井冈山精神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精神追求,更有利于创建大学内浓郁的井冈山精神文化学习氛围,促进高校师生精神的共同提升。
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名从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首要而基本的素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井冈山精神是在正确的革命思想和政治主张下孕育而生的中国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同向同行的关系[10](P28-30)。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一远大理想,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坚信中国革命必将成功。井冈山天然的地理条件让它在军事上具备诸多的地理优势与政治优势,但它的生存环境相对于平原城市更为严酷与艰苦。不只是战士,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也同样穿草鞋、睡草席、吃野菜、翻群山、攻小道等极度苛刻的环境中战斗生活。可他们不怕,反而这样的战斗与生活不断地磨砺着战士和共产党员们的信仰,使之更为纯粹坚定。战士们面对的不只是客观条件上的挑战,还有思想上的误区。当时,革命阵营中出现了“左”倾思潮,革命队伍在学习革命理论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机械照搬情况。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立刻保持警觉,分析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研究和制定出中国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斗争路线。随着中国革命路线逐渐清晰,党员干部们的思想境界也不断提升。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在这种极度艰苦的环境中,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与反动派殊死搏斗,体现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共产党人特征。
井冈山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钢铁般的严肃纪律、艰苦质朴的政治工作作风、纯洁坚定的理想信念赢得了井冈山地区人民的真诚拥护,激起全国工农团结起来。井冈山精神孕育于井冈山革命斗争,饱含坚持、坚定的共产党人理想,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精神。新时代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有助于高校教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完善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人格魅力等思想政治素养,进而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等各项综合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创办更优质的教育。
高校教师群体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理念与政治信仰,有共同的奋斗愿景,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其内涵极丰富,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等特点,其核心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9],可以为高校教师群体的道德发展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井冈山精神内涵的基础和根本是坚定执着的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锐减,战略资源匮乏,中国革命笼罩在精神迷雾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远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指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足以烧遍全国,激励共产党人相信中国革命光明的未来,中国革命必将成功。但中国革命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当时武装起义夺取城市多次失败,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闯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与中国社会特点相吻合,指引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成功,建立在被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军民发挥到极致的艰苦奋斗精神上。井冈山地处山区,交通封闭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处于被“围剿”中,经济也被封锁。对此,中国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表现极为忍耐与适应,克服困难,将红旗始终飘扬在井冈山上,指引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同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民众,给民众带来了切实的利益,民众爱党反哺党,党与民众结成鱼水般的关系。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中,只有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团结群众,完成战斗任务。毛泽东等领导人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地依靠广大群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井冈山根据地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的去建设、维护与巩固。新时代弘扬和学习井冈山精神,有助于高校与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这些共同理想激励高校教师群体,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逐步建设好一支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高的高校教师队伍,全力打造德才兼具的教师群体。
高校师德建设任重道远,需要高校责任主体、高校教师与社会齐心协力推进。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支部建设与纪律建设等成功经验,使党的思想更凝集、部队的作战能力更强悍、党和部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好威信更高,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成功建设的榜样示范。
井冈山时期,党成功的进行了支部建设。大革命失败的同时,边界地区各县党组织也受到了严重损害。对此,毛泽东在永新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组,建立了新的党组织,使工农革命军的领导核心更坚定,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同时,井冈山时期有着良好的纪律建设。“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是这一时期政治纪律工作中的重点。部队中出现的腐化现象,都被坚决处罚。“三湾改编”的另一项创举是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主要是在各军事单位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新型士兵管理关系,在连以上单位设立委员会,目的是加强监督、实现民主、维护纪律。
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有助于高校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实际,抓住建设的重难点,全面推进落实师德教育、舆论环境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内容,达到国家对高校师德的预期水平,为国家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新时代人才。当然,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应用型教学和科研、教学资源条件等对高校师德建设有极大影响,高校需积极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障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将这些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每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熔铸着伟大的精神,比如井冈山革命时期留给我们的井冈山精神;
每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引领,比如高校师德建设,由不同时空总能迸发出新光芒的井冈山精神来引领。井冈山精神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引领,针对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来看,可以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方面来解决。
要保持师德建设的长久与实效,必须要建立健全规范机制与保障机制。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建设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时我们党整编部队,进行支部建设与纪律建设,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组建了士兵委员会,打造了一支听党指挥、纪律严明、能打胜仗的工农红军,受到人民真心拥戴,民众自愿加入工农红军,使得中国燃遍井冈山的革命星火。
新时代,建立并充分发挥教师行业组织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构建收入、立法、监督、奖惩等多维联动的保障机制,[1](P199-200)是高校师德建设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必要路径。目前我国高校内部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联系的组织机构有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但都处于学校管理的边缘位置,只能在高校师德体系建设中起有限作用。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与行业性社会团体组织主要为学术性与学科性的研究协会,并不发达,对一线教师工作难以产生有效作用。因此,新时代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对一线高校教师产生实际职业影响的高校教师行业协会,促进高校师德制度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通过学校等外部的管理和教师的自我建设相互融合推进的动态过程,师德的最终水平取决于教师的自律水平。综合性多维度的保障机制建设可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发挥学校等外部管理机制对师德的规约合力,更好地帮助教师填补在师德自我建设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制定合理的高校教师薪金待遇制度,使教师的合法权益与社会地位受到保障与尊敬,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权利、义务的相应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等。目前我国相应法律法规对高校教师师德从原则上进行了限定与要求,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还需要各校根据校情进一步健全完善。三是强化监督,建立高校、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11]四是完善高校师德奖惩制度。在现有高校师德奖惩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师德的激励功能,严格师德的惩处机制,将师德与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考核等挂钩,作为评奖评优的优先条件。
教师育人灵魂,使命神圣。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教师要明道、信道,自己要先受教育,做一个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坚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传道者。[12]高校教师要先自我学习,自我建设,要在“追、闯、攻、求”四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自己干事业的思想与行动。[13](P22-24)高校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建立在透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坚定政治信念的行动中。在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学习这个关键。井冈山精神饱含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可通过深入学习井冈山精神,以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武装,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现今多样文化、思潮、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坚持教育理想、坚守职业道德、坚定职业操守的有利保障。此外,将井冈山精神综合融入高校实践育人全过程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师德培养的过程中,社会实践能够帮助教师从理论回归实践,深度了解社会、提升业务能力、磨炼自身意志。通过社会实践,教师能更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提高自身教书育人能力。
新时代是中国由世界大国进入到世界强国的历史性时代,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复兴中华民族的基础工程之一是建设现代教育强国,必须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战略重点地位。高校教师身上肩负着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及强国强校建设的历史重任。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也要求高校教师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以培养一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为首要任务,时刻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思想置于心头、践于行动。因此,高校教师应勤于学习师德规范,牢记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职业教育道德信念,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以师德规范要求自我,逐步形成对师德观念的自觉认同,最终使师德转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成为一名有着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高育人水平的高素质高校教师。
井冈山精神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可开发井冈山精神读本,创设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VR体验馆,建设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并进行现场教学,构建井冈山精神教育文化话语体系[14](P94-95)等,营造井冈山精神更强的感染、说服、渗透氛围,促进高校教师层层深入地领悟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读本是指依据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与现实编撰而成的书籍,可开发纸质版与电子版相结合的形式。如可利用4R技术,用电子设备扫描纸质版读本中的战争或人物等图片,使图片在电子设备屏幕中模拟出四维虚拟图像,并在控制图像播放的过程中配音解读图像中的故事与背景,从视觉、听觉等多通道生动感受井冈山精神。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设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VR体验馆。整个体验馆以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为背景,设置学习课堂、历史体验、根据地模拟创建、战争游戏等不同类型供高校教师参与,亲身感受井冈山斗争,促进高校教师群体对井冈山精神认同,进而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将教师道德教育置于高校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使师德自律贯穿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此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地、新型人民军队的奠基地、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样板地、开国将帅和国家领导人的汇聚地,是重要的教育资源。[15](P28-34)因此,可根据井冈山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资源建设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定期组织高校教师前往基地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现场教学。在井冈山精神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中,构建井冈山精神教育文化话语体系,从学术性和大众性两个角度将井冈山精神进行更为规范、特色与生动、通俗的表达,使井冈山精神在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中自然地交流与传播,促进高校教师的精神思想井冈山化。
校园环境建设可分为物质与虚拟两方面。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可通过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与校园文化设施中,以建筑物、绿化带、教学楼、科研室等物质手段营造充满深厚井冈山精神文化气息的工作生活气息,让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慢慢培养出井冈山精神气质。在校园虚拟环境建设方面,主动占领虚拟环境为井冈山精神的宣传教育所用。网络时代使得虚拟的网络空间日益庞大,它有着庞大的知识容量、快速的信息更替、广阔的交往空间与便捷的生活方式等优点,但网络的泥沙俱下也使得大学生的成长变得不可控。因此,及时、全面、大量地将井冈山精神文化教育内容投入到网络虚拟空间中极为必要。
校园环境建设为教师随时随地学习掌握井冈山精神相关知识提供便捷,为井冈山精神引领和规范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创造条件。高校应努力营造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开展的井冈山精神大环境,同时积极创建在井冈山精神大环境指导下的和谐小环境。和谐小环境的积极塑造不仅能帮助实现高校教师师德的培养目标,还能为营造井冈山精神大环境提供更为多样的实践案例与资源,推动大小环境间的交流互动,推进井冈山精神文化环境在校园中的整体性优化。
井冈山革命斗争孕育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它深刻地记录了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近现代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对人类社会理想、个人生存价值的深层思考。党的历界领导人都强调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因其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有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进程中,各界都应充分认识和看到,加强、完善和改进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号召所有高校教师都积极去深入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用井冈山精神去指引和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群体以高尚师德之貌,铸己身大爱之魂,实非易事。高校教师师德体系以完整之姿呈现,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因此,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培育与践行井冈山精神,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坚持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充分重视井冈山精神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一系列工作;
高校教师个人应认真学习井冈山精神,加强自我道德建设,努力进行自我约束,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育崇高的师德信仰;
社会各界应全力配合开发井冈山精神教育资源,以随处可见、可学、可用的基准,创新井冈山精神教育形式,促进高校教师群体思想境界的进一步提升;
高校应将井冈山精神主动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以大环境指导小环境,使小环境回应大环境,师生共同融入,创建积极和谐的师德学习环境。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主动承担个人职责,发挥个人特长,从自身做起,从周边做起,以良好师德师风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共同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为培养品德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