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服务中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服务中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28 10:12:01 推荐访问: 主旨 思想政冶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

阮一帆, 胡梦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一脉相承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其找准方向、体现价值、发挥好“生命线”作用的关键所在。一百多年来,伴随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目标和中心任务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中,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团结、坚定信念、激发斗志、服务保障的作用。当前,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的关键节点,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责任更显重大。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作为、更具实效性地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中心任务服务,成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牢牢把握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百年来不断发展的主线和优良传统。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并基于不同时期的国情、社情、民情,阶段性设定奋斗目标及中心任务。与之相随,蕴涵着深切现实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扣自身价值旨归,与党的各项工作同向而行,为协同推进党的中心任务贡献力量。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服务战争革命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上建党和发动工农运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加以重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服务于党“领导人民团结广泛的革命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2]的中心任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于工人运动中发轫,依托工会和工人补习学校等组织,结合报刊、宣传单等方式,以党的政治主张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宣传重点,积极启发工人阶级觉悟、鼓动工人运动高潮。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党面向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开展了政治教育和革命宣传的尝试,在增强革命军人思想觉悟和革命精神以及培养大批优秀政治工作人才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党通过组建农民协会、举办农民讲习所、普及农民政治教育等方式,积极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促进农民运动发展,充分动员了工农革命力量;
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任务,党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指挥枪”的组织原则,着力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理想、信念和纪律教育,并深入人民群众进行土地政策宣传,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设根据地,不断引领军队和根据地人民坚定走中国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夺取抗战胜利的任务和目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全面抗战路线教育为主,发动全民投入抗战;
抗战胜利后,思想政治教育又在开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解放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教育以及进行争取国统区人民支持的第二条战线宣传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在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建设及党内教育上,积极统一思想,团结组织,强化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服务政权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

党在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内百废待兴、反革命残余活动依然猖獗,在外帝国主义势力虎视眈眈。因此,党于过渡时期明确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的中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着眼于巩固新生政权,面向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运动等,加强宣传、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觉悟、参与的积极性和爱国主义热情;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以及面向全党的整党整风运动,在肃清错误思想、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党的战斗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党还以“一化三改”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对个体农民、手工业劳动者以及私营工商业者自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改造。随着党的工作重点和历史课题转移至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思想政治教育也服从工作重点的转换,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在激发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以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为重点的形势教育、新的学习运动和先进典型教育,以及加强保证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等方面接续发力。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而历经曲折徘徊,但却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服务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变,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共识和重要决策,并从指导思想、体制政策、工作作风等方面重新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有关问题,尤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及其正确路线,使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着力恢复自身优良传统,在观念、内容和工作方法上积极调整;
另一方面,面向各条战线全面推进工作,在开展国情国策教育、发动和团结人民围绕振兴经济这个中心走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长征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正气、改善党风和全社会风气,以及加强思想战线教育、克服思想软弱动摇和混乱状态上适时发力。随着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思想政治教育迈入了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的历史新阶段。面对新事物、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指引方向、释疑解惑,引导人们走出认识误区、凝聚发展共识,同时紧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激发全民动力,积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引导人们走出价值盲区、保持头脑清醒、警惕各种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污染、维持社会和谐安定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服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成为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经过对国家发展总体形势的科学研判,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服务和落实党的总任务和决策部署,扭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一方面积极推进学习宣传教育,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进一步增强思想理论认同和发展道路认同、实现奋斗目标统一和行动力量凝聚,切实提供思想政治支撑。同时围绕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建设,在应对新时代思想意识多元碰撞、不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相互较量的复杂态势,以及破解人们在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上迷惘、犹疑的窘境上,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植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和巩固加强,以思想共识的凝聚和共同价值追求的构筑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合力,正确引领和规范人们对不同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处理,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武装、正风肃纪和开展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的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凝聚起党心、军心和民心。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着力将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融入教育全过程,紧抓民族复兴人才力量培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形势判断的变应、中心任务的变焦、发展主题的变革、工作基调的变格、精神面貌的变样,做出了科学判断、深刻阐明和系统解答。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紧贴现实发展需要,把准创新脉搏,明确新的理论定位,通过拓展研究视域、推动理论创新、优化内容建构,积极回应现实情况,不断向纵深发展。

1.拓展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空间和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深化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细化研究[4],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实质性助益国家和社会发展。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形势和任务的深刻变化,仍然需要持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空间和进路,以为更好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各环节的现实展开和攻坚克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其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续在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功夫。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年轻学科夯实理论基底、完善知识体系、实现本体纵深开拓、推进学科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有效回应时代课题、提高实践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保障效用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的原理性、精髓性内容,并以此指导自身基础理论的深化和创新发展,是一条历久弥新的经验法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以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从人本向度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加强价值导向性研究;
以坚持自信自立的基本立足点,重视从传统社会教化与个人修养理论体系中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进路,重视从党的百年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化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和发展规律研究以及其服务党的中心任务的话语体系研究,包括话语体系的基本形态、内涵特征、价值功能等;
以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在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学科建设需要等基本原则之“正”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空场域,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视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不断挖掘新的发展动力、不断促进新的实践成果的理论转化,从而持续推进基础理论新的突破和发展,不断提升基础理论的科学性、解释力和说服力;
以坚持问题导向为重要抓手,既面向基础理论建构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薄弱环节,比如学科边界不清、基础理论固化、基础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不强等问题,进行锻长板补短板的针对性攻关,又聚焦实践中的新问题,强化对时代课题和社会现实的切入、观照和回应,在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的同时,增强现实指导性和现实解释力;
以坚持系统观念为重要原则,注重从学术共同体的整体建设、研究范式的整体构建、内容的系统整合和结构性研究、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规划,实现基础理论研究的全面、整体、统筹推进;
以坚持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和大格局,既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发展态势、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纳入考察和研究学习范围,又积极将自身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供他国参考,加强国内外交流互动。

其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从中挖掘和增强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资源供给。当前,建立在已有学科交叉研究经验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学科本位,深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技术、社会多元文化现象、全媒体传播等领域开展交叉融合研究,吸收借鉴治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网络信息技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考察视角、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引擎,以知识增量、技术支撑和研究范式转换升级的形式,面向社会全面转型和深刻变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展露的热点、痛点、堵点问题,展开联合攻关,以更好应对现实挑战,努力实现学科形态和理论的创新突破。同时,在学科交叉的交互作用中,同样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上的对外输出以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理论内容和方法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反哺”作用,增进更多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了解、认可、支持与参与,拓展“大思政”格局。

其三,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善从比较学的视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是扩大研究视域、深化研究发展、增长学科新知,尤其是占据国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地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在比较研究中把握世界文明多样性,增进对他国文明的了解和认识,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乃至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作出贡献,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致力于观照和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发展需要和重大思想问题,为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议题和价值目标导向下“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推进中,善用“他者”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审视,有助于找寻突破的可能进路;
同时,要善借“他者”优秀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切入社会现实、服务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2.实现内容建构的同频共振和深度嵌入

纵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发展,其内容建构“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服务”[6]。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精准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征程的前进方向。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议题,是实现其内容赓续发展、优化革新的必然和关键。

面向新征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其一,仍然要以坚守新时代以来经过实践检验富于成效、贴合时代内涵的内容体系为重点,保持主导方向的稳定性和发展变化的连续性。继续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厘清“怎么看”的世界观入人心、关于部署“怎么干”的方法论引人行,“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7];
继续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引导人们确立在党领导下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强大信心;
继续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根本内容,持续开展正确价值引领工作,广泛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力量,更为主动地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根基;
继续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四史”学习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把握其中包蕴的历史规律,以更为清醒的历史自觉精神、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更为能动的历史创造精神以及更为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8],实现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有序安定;
继续以国家安全教育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宣传教育为重要内容,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应对重大风险素养。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要体现适恰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安排上也要着重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次,适应不同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特点,逐级提高教育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讲究针对性,在安排上要有所侧重,比如面向党内注重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员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
面向军队注重开展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着重强化其战斗精神培育,等等。并在精准把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关切及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呈现贴合教育对象实际生活的内容,以务求实效。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要更加体现精神引领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多处强调对各种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精神性内容供给,增加伟大建党精神、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追求真理精神、团结精神等精神内容的分量,努力弘扬中国精神,涵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既要体现民族性也要体现世界性。既要注重传承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以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好中华文明为重点内容;
又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视野,吸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益成果,同时增加在比较研究中全面了解世界、客观认识世界、正确认知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把握国际问题和国际形势、深入理解国家全球治理观的内容比重。

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调整,都势必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的新转向。党的二十大做出了关于历史大势的进一步研判、关于中心任务的进一步明确、关于党的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擘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贯彻“三因”理念,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开展更多实践创新,努力拓展其实践空间、实践渠道与实践可能。

1.突出方法的传承运用和不断调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开展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引领的“桥梁”,毫无疑问要在新形势的研判和新的社会条件的评估下,进行调整、“翻新”和进一步建构,以更好发挥其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面对新形势下大不一样的社会条件,“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
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
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9]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方法的流变特性,在注重科学性、正面性、专门性的同时,突出人文性、渗透性、现代性和综合性,以实现方法的进一步优化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所谓方法运用的人文性,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充分把握不同教育对象思想状况、个性特点、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以不同教育对象喜闻乐见、更为熟悉、更加生活化和接地气的话语表达开展教育宣传,如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打比方、说故事、讲俗文俚语等方法。在教育活动中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个性表达和意见抒发,以双向平等交流产生共鸣、达成共识的形式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的单向度传递,并在交流研讨中实现对原有思想观点的不断超越和发展。要更加关爱人、满足人,积极回应教育对象的所思、所忧、所盼,使其在人文关怀中充分相信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博得教育对象作为能动主体上的强烈的情感回应和自觉的行动追随。

所谓方法运用的渗透性,就是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潜移默化地柔性渗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在多元化的文化、社会思潮和价值的涌现中更显复杂和不稳定,尤其在其日显独立、自我、追求自由、摆脱束缚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下,其更易对直接灌输和正面说理的形式产生防御和逆反心理,因此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实现中国梦的动员号召等价值引领、精神动力凝聚、理想信念强化的内容,借由环境氛围渲染、课程思政的价值观粘附、文艺作品滋养、各种制度公约规范、社会舆论内隐性引导等多样形式,柔性渗入教育对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加强教育对象的全方位感知中,自然凝聚起并不断强化其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思想共识和行为自觉。

所谓方法运用的现代性,就是体现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视,正视现代科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融入和灵活运用。借助于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合等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在能够更为便捷地接触广大教育对象的社会条件下,一方面,及时捕获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关注热点、疑难问题、实际需要、话语表达的更新以及其对于现代化事业的心理感知和思想变化,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整合主体力量的“靶向”和高效开展,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开展进行信息反馈收集,以及时改进和优化;
另一方面,借由现代媒介,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平台的交互优势、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快速优势、媒介“全息化”技术手段支持下内容呈现的形象化、生动化优势,不断推进主流思想、主流舆论的裂变式传播,不断实现教育引导和主体参与现代化建设动员的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

所谓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就是讲究显性与隐性、线上与线下、传统的与新兴的、理论的与实践的各种方法的有机融合和综合运用,以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统一运筹和机动把握,形成教育合力,确保教育对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力中受到更为深刻的影响,更为自觉、更加主动地紧跟党的领导、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2.推进载体的继承创新和整合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施和方法运用上,历来充当着不可或缺的中介角色。当前,围绕新的时代课题,服务新的历史任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步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在新的社会条件和信息环境下,通过更新载体的表现形式、融合运用多样化载体,焕发出载体的生机活力,提升载体的运行效果。

第一,对于课程载体、实践载体、传统传媒载体、文化载体等在过往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继续发挥其效用和优势,并且与时俱进,借由新技术,丰富其形式,优化其运用,进一步挖掘传统载体的育人潜力和服务功用。在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课程学习载体发挥效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慕课和网上公开课的形式,使原本面向线下、针对学生受众的课程能为更多受众群体所用,增加受众学习先进理论知识、增进对党和国家政策导向了解、加强对社会形势的科学研判和清晰辨明的机会。同时,面对受众基于平实的信息传达方式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的疲劳感以及“不入心”问题,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有声有色地呈现,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心的效果。比如,实践载体中常以参观历史纪念馆、文化博物馆活动形式为主,借由全息影像技术,通过身临其境式地还原历史事件、进行文物文化溯源,可以更生动地传递历史和弘扬历史精神,更有效地抓好历史宣传教育和文化展示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就要求实现现代科技成果对文化载体的支撑,将中华文化信息元素的呈现同数字时代的内涵相匹配,以中华文化的全景式呈现以及数字化共享和体验,促进全民知中华文化、爱中华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并将其自觉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面对近年来新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崛起,要充分发挥其信息更新速度快、承载量丰富、覆盖面广、获取便利、交互性强等优势。一方面,将现阶段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指明和阐疑释惑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重要教育内容借助新媒体载体进行多端传达,以易于被广大受众接收和接受的内容、形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受众参与政策传导、价值观传递、相关教育内容传播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受众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一大主力军的方式,实现受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众的即时接触和高度互动,及时把握受众的关注热点、利益诉求和内容接收、理解情况,及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然,由于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点和承载信息不同,在功能发挥上也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因此还是要实现多样化载体的融合发展、互补运用和协调运作,以此提高载体的整体机能,发挥载体的综合效应,使各载体共同服务于人的发展,为满足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需求,促进受众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启迪思想政治觉悟、形成良好道德素质,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传导效用。比如,在传统传媒载体和新媒体载体的融合和衔接下,受众接收、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不受时空限制,这就有利于从时效度层面实现全时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也体现了载体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的拓展和深化,还是内容的优化建构,亦或是方法和载体的实践创新,始终都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下,秉承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行事原则和发展理念,基于守正创新的基本态度和对各要素协同作用的自觉把握,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育人和服务效能的有效激活和提升。

猜你喜欢政治思想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