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璇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不断提升,大众对于儿童素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以此作为提升儿童艺术素养的途径。钢琴学习不仅仅可以让儿童感受音乐、了解音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经典音乐,让儿童获得审美体验及艺术享受,从而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20 世纪的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提出,通过艰苦且持之以恒的钢琴学习过程,可以使儿童获得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既定目标的热情,这些经验将为儿童终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1]
钢琴学习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单一曲目的反复练习,让儿童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兴趣索然,感受到枯燥,于是部分儿童会逐渐失去最初对钢琴学习的新鲜感,出现不想练琴、逃避上课、专注力下降等现象。如何让儿童摆脱这类现状,取决于教师采用何种方式调动儿童学习的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学习者在改变一种行为时必需的动力。[2]学习动机则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3]。长时间专心地练琴、长期进行钢琴学习等行为都需要较强的学习动机。
儿童钢琴启蒙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其教学目的和方法与高级阶段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本文中的低龄儿童主要指3—8 岁的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不论是生理发展(手指条件的软硬程度、肢体协调能力等),还是心理发展(专注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等)都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儿童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发展。
艾伯利斯(Harold F. Abeles)将认知心理学说中关于人的学习动机优化的一致观点总结为:当学习者意识到,他学习的原因来自他自己(内部),而非来自外界(外部);
学习者认为,学习的困难程度在中等水平,并期望取得较好的成绩;
学习者专注于学习内容,而非对自己的评估。[4]当儿童认为钢琴学习是自身兴趣需要时,就会专注于学习,学习效率会提高。相反的是,若儿童认为学习钢琴是家长强加于他而非源自自身的学习动力,感受到学习内容过于枯燥、缺乏成功体验、受到消极评价时,其学习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培养儿童钢琴学习的动机非常重要。目前部分家长要求儿童学习钢琴是以考级为目的,认为考级是衡量儿童钢琴水平的唯一途径。以考级为目的的学习会大大消磨儿童的学习动机,使儿童处于不良的学习氛围之中。还有部分家长从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前提出发,想要为儿童开启一条音乐之路,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在“艰苦”且漫长的陪练、陪学之路上,最初的坚定也悄然消逝,在陪伴过程中家长无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扮演正确的角色等现象都在儿童钢琴教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反作用。在儿童的钢琴启蒙阶段,家长是陪伴儿童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要做的不能仅仅是督促,而应成为儿童钢琴学习的启蒙者、支持者、引导者。
勒温(Kurt Lewin)的“场论”理论为教育环境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如当儿童面临练琴与看书两种活动时,按照勒温的“双趋冲突”理论,如果两种活动对儿童都具有吸引力,那么此时儿童便处于两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矛盾中。[5]勒温提出:“为了理解或预测行为,就必须把人及其环境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我们把这些因素的整体称作该个体的生活空间。”[6]当儿童的音乐生活空间过于消极、没有兴趣时,儿童可能会离开这个场,失去学习动力。
教师是钢琴教育的实施者,在儿童的音乐生活空间中,教师与儿童钢琴学习的动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然而如今庞大的钢琴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如何在面对儿童个体差异时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如何针对低龄儿童的认知及心理特点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钢琴教材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钢琴学习的效果。
动机来源于需要。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需求理论中将成长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
在钢琴学习初始阶段,从儿童自身的认知需要来讲,音乐对于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钢琴的独特音色及优美的旋律往往能使大部分儿童对钢琴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儿童认知需要。在认知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儿童在掌握基础音乐常识、乐理知识及奏法后,便朝着更高层次需要迈进,此时应启发其对音乐的审美需要。当儿童基本的需要得以满足时,最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便转换为个体的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马斯洛将其描述为个体的潜能、使命或内部完善的实现。[8]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培养的最终目标便是通过钢琴学习推进儿童个体的自我实现。
儿童的很多求知欲望都源自本能的喜恶,也就是自发性的无意识注意,而这种无意识的注意便是其内在的兴趣使然。杜威(J. Dewey)以儿童为中心,以兴趣为基础,将兴趣原则的恰当运用视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他提出:“改革是一种更具有基本性质的变革,是建立在正确的心理学理论之上的,兴趣应该是选择的基础,因为儿童对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是感兴趣的。”[9]
在儿童钢琴学习过程中,保护其对音乐的想象力、感受力,是激发儿童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优先以情感体验和聆听为引导,启发儿童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为旋律赋予自己的感受,配合体态律动的方法增强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再伴随自我的感受进入钢琴演奏的训练,促进儿童音乐感知、运动、记忆力的全面发展,在一切音乐行为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在相辅相成的相互触动下,为儿童提供学习原动力。
罗杰斯(Carl Rogers)的动机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自我意识,他指出,儿童在一种包容性的环境中,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成长发展会更健康、更顺利。[10]这种环境是以儿童为本位,重视儿童的情绪情感。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儿童钢琴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家长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家长应正确认识学习钢琴的目标,意识到钢琴学习对于儿童自身智力形成、审美提高以及音乐素养提升的众多优势,考级并不是学习钢琴的最终目的。如果在儿童练琴时家长有积极正向的反馈,学不会时家长可以理解、支持,出现错误时家长可以及时安慰、鼓励,在儿童钢琴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温暖和快乐,为儿童营造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儿童就会愿意在家长的陪伴下学习钢琴,从而保持学习动机的持续发展。
其次,家长的陪伴务必要讲究方式方法。在钢琴课堂上经常是家长们在努力地记着笔记、解释及提问,然而儿童却仿佛事不关己。这是由于家长分担了儿童的责任意识,破坏了儿童责任意识的成长,降低了儿童自主探索的欲望。因此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不能“代替”儿童学,而是要让儿童独立承担学习责任,从而为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培养提供良好基础。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要充实儿童的音乐鉴赏环境,不单是只注重技术技巧的培养。音乐鉴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媒介,通过聆听、律动的方式来体会和理解音乐的本质,进而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11]儿童在聆听、律动、感受时,会不断地深化自我对音乐的感知和领悟,同时提升听觉能力与审美能力。在家庭中,当家长发现儿童的点滴进步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儿童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家长可以经常给儿童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儿童欣赏,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通过举办家庭音乐会等形式让儿童有展示自我的空间,这种良好的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儿童钢琴学习的动机。对于儿童来说,不管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悉心陪伴。
一个合格的钢琴教师应在具备良好的钢琴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提高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强化对钢琴学习的动机。好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育有效实践的基础,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以促进儿童乐学、好学,实现儿童多方位的发展。传统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讲授式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方法单一,因此针对教师教学的改进应该从丰富教学方法入手。
一是采用游戏性的教学方法。游戏,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玩”,玩与学习和工作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的目的是直接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快乐。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特点设计许多小游戏,使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受,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且不知疲倦地投身于钢琴学习中。
二是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任何人在得到表扬和鼓励时,自信心都会有显著提升,特别是低龄儿童。表扬可以激发和维持儿童参与钢琴学习的兴趣,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其更加轻松有效地完成钢琴学习目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当儿童出现技术性错误时,教师要在表扬儿童优点的基础上适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果表扬的概率大于指出问题的概率,不仅能保护儿童的自信心,也使儿童更容易接受。
三是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能力、心理特征及个人的兴趣、动机上的差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其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12]教师应该针对儿童的不同特点,以“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为核心,选择真正适合儿童学习的课程教材。教师亦可以在得当地引导下,为儿童提供自主选择曲目、学习目标制订的权利,尊重儿童的自主决策,给予儿童最大的灵活性。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且能力有所不同,其心理特征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捕捉到每个儿童的兴趣特点,根据儿童的独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体现儿童的个体差异。
四是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文本所描述的场景,创造出具体的画面,辅以鲜活的文字和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对文本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重现,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生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13]情景式教学起源于语文教学,但钢琴教学不同于语文教学,需要更注重音乐性、体验性及参与性。低龄儿童思维尚未形成严密的逻辑性,对音乐情景想象过于抽象。在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对音乐片段辅以文字、图像或视频可以让儿童更具象地感受音乐情感,提升儿童的视听感受。儿童在接收具象的情景体验后,凭借自我感知亲身参与情景演绎,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能否持续精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会受到儿童自我意识较低、家庭不良环境及缺少良好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激发儿童钢琴学习兴趣,提升儿童内部学习动机;
改善家庭氛围,创设儿童音乐学习环境;
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师教学手段等对策。学习动机是影响儿童钢琴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使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得以激发且持续,使其真正融入儿童的日常活动中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问题,积极探讨改善儿童学习动机的途径和策略,为促进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