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丽格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北京 100031)
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资料之一,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博物馆通过对历史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收藏,为自身展览展陈、文化研究、出版刊物、宣传活动等提供资料,更好地向社会展示民族文物和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
征集藏品是每个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征集图片资料是博物馆必须重视的业务工作,博物馆可以通过征集丰富馆藏、获取藏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地位;
也可以面向社会各界、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征集图片资料。
馆藏图片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博物馆专业摄影拍摄、整理、收藏。民俗类图片资料除部分为工作人员从事田野调查和文物征集时拍摄以外,其他民俗类图片资料以征集为主,例如解放军报社、新华社、民族画报社等通过征订选购以及向社会摄影师征购非职务作品。博物馆业务人员凡征集或者拍摄的照片,首先交资料管理人员鉴选照片内容和质量,整理归纳有价值的照片,再经专家根据本馆展陈内容、研究方向的特点进行精选,避免部分有价值的照片出现损坏,规避无保存价值的照片充斥其中的情况。
图片资料的归档主要按照历史图片资料和现代图片资料分两类管理。
1.历史图片资料
历史图片资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集合历史、见证、记忆、保护、利用、研究等多方面价值的珍贵藏品。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同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具有密切关系,陈列展览和出版刊物使用频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
历史图片资料首先要有详尽准确的文字说明,主要包括民族、地区、来源单位、底片号、来源号、接收时间、简介等文字信息。文字说明要求语言简单、清晰、精准等。博物馆收到照片后,最先检查图片信息是否有标准的文字说明,是否保留较为清晰的底片,是否有品相质量高的样片。博物馆只有保障文字说明、底片、样片三者完整后,才能最终接收资料,填入照片资料接收清单,清单中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来源、数量、彩色/黑白、年代、编号、名字、签名、接收时间等,交接清楚后即可以制卡入库[1]224。
博物馆收藏的历史图片,是博物馆业务的核心来源。博物馆需要开展陈列博览、书籍出版等业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图片在社会中呈现独特的功能,博物馆因此肩负着保管历史图片资料、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任务。为了提升保管历史图片的质量,博物馆必须做好必要的条件和设备准备。
第一,卡片室需要控制保存温度。卡片室应当提前制作卡片袋、底片袋,在前期注意做好防霉、防虫等处理。
第二,底片库房是相对封闭的,温度和湿度只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保护收藏的大量图片资料。为了防火,底片室内设铁皮柜、铁箱(发挥防虫、防酸碱作用),底片应当按照编号排列,每个铁箱对应独立编码(见图1)。
图1 历史图片资料照片储存柜
第三,所有外部整合照片、底片等,都需要交由专业人员检查,通过观察照片的质量、反复放大修复底片后,才能将外部整合照片、底片等入库保管(见图2)。黑白片直接使用原底片复制两套,分别用于存档和日常工作;
彩色底片在保留原底片的同时,还需要储存在光盘内。
图2 保存底片资料
2.现代图片资料
现代图片资料主要以电子图像为主,主要包括馆藏文物图片和补充征集图片两类,需要由摄影者或者送交者负责整理编辑图片文字材料,要求图片画面清晰,内容符合收藏标准,图片说明文字应当注明画面发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
文物图片应当注明文物号和文物名称以及文物所属民族和地区等相关信息。
图片资料分类、编目主要面向历史图片资料,分类管理是历史图片管理的核心环节,制定科学、精准的分类措施,便于后期的处理和使用。收藏资料类别和图片可以应用于陈列展出、著书立说、新闻媒体宣传等各领域,对历史照片进行分类,逐渐形成分类体系,包括历史类、综合类、专题类、留影类等。
历史图片资料分类账目,见图3;
历史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见表1;
留影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见表2;
综合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见表3;
专题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见表4。
图3 历史图片资料分类账目
表1 历史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
表2 留影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
表3 综合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
表4 专题类历史图片资料分类及内容
1.卡片编制和底片库
将每张入库的历史图片制作成卡片,是历史图片资料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照片、卡片是馆藏照片资料的表现,能够为人们后期查阅和使用图片打好基础。管理者在照片、卡片的配合下,便于进行馆藏照片资料管理,及时获取图片基础信息。
编制卡片要求格式统一,基本内容包括正面贴照片样片,右上角记录图片编号、摄影者、图片来源、民族、地区等信息,卡片后面记录文字说明以及接收处理图片的时间和接收处理号。图片入库登记表和底片袋内记录卡片相同的编号,既为人们后期的查找提供支持,也能够将图片保存在库登记表和底片袋中,并且清楚介绍图片的基础信息,例如摄影时间、拍摄地点、作者等,照片、底片、底片袋上全部项目填写核查完毕后,再按类别入库[1]226。
卡片制式,见图4。
图4 卡片制式
2.照片的使用
人们使用照片时应该考虑编号、说明、用途、图片要求、使用单位、使用个人等,所需信息都应当填写在申请表上,提出底片到专业图片社加工处理,任何个人不得直接将底片或者卡片从资料室带出[1]227。底片返回博物馆后,相关人员核对底片与底片袋上的编号,图片资料才能入库。
举办展览或者出版图册需要特殊尺寸、高清像素的图片时,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后,使用者向资料管理人员提出所需图片的具体尺寸和图片格式以及所需图片的时间,相关部门根据情况安排技术处理。博物馆提供图片光盘时采取登记制度,注明光盘的移交时间、内容、图片格式与张数、数据量大小等信息。
音像资料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形象地反映了民族经济、建设、发展的事实。音像资料的保护和利用对民族类博物馆尤其重要。就策展工作而言,在展览中展示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要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因为单纯展示文物本体比较单一和片面,一些服饰和乐器等可能在某一节庆或者民俗活动中才会使用,观众难以理解文物的内涵。音像资料的搭配展示既能够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又能够发挥解释说明文物用途的作用,声情并茂的表现方式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是其他载体难以实现的效果。
以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为例,现有音像资料为原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收集整理的部分资料。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主要负责制作、拍摄、出版民族音像制品。2002年,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划归中国民族报社,部分资料留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音像资料光盘661张,有大小专题数十个。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音像资料,见图5。
图5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部分馆藏音像资料
音像资料比图片资料内容更丰富、分类更细致。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存音像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类。
专题类,包括文化纪录、战争历史、爱国主题、民族地区调研与征集文物类、民族文化宫历史资料、民族事务委员会学习资料、民族运动会等。
民族研究类,包括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民族面具、民族乐器、民族戏剧、民族工艺、民族民俗节日、民族婚礼活动、民族服饰文化、民族祭祀活动、民族非遗文化、民族丧葬习俗、民族劳动作业等。
民族地区采风类,包括建筑风格、风景风光等。
民族会议类,包括交流研讨、选举、座谈会、表彰会等。
展览类,包括艺术展、文化展、交流展、画展、国际展览、展览形式、展览开幕式、展览接待等。
演出类,包括民族风情节表演、各类晚会、联谊会、民族展演汇演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早期的胶片相机发展到数码相机,摄影工作逐步走向数字化时代。胶片相机时期,为了方便冲洗选取照片,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配有彩色暗房、黑白暗房、药剂室、办公室。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冲洗选取照片工作也逐渐走向数字化。
摄影工作主要包括文物摄影、时政摄影、展出活动摄影、文化交流摄影、舞台摄影。
文物摄影属于静物摄影的范畴,相比其他摄影门类,文物摄影的第一目标是将追求“真实性”。文物摄影要求拍摄时真实、准确、客观地再现文物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记录性工作,需要最真实地体现文物的正常状态、尺寸、比例、颜色等,以此精准判断物品本身结构,展示文物的质感。
文物摄影能够展现文物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便人们更好地对文物进行记录、研究、展示、宣传。文物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文化发展的代表,本质上具备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双重特性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人们拍摄文物时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文物安全的相关规定,高度重视拍摄文物的安全,时刻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文物拍摄是个系统工作,拍摄者需要从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了解文物本身和文物工作流程,以便文物拍摄工作顺利开展。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部分馆藏文物,见图6。
图6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部分馆藏文物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藏有历史性的新闻、会议纪实摄影图片等,例如国家领导参观、展览开幕式、文物捐赠仪式、国内外学术性交流研讨会议、博物馆专业性讲座、博物馆业务与工作研究会议、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等等。图片最常见的用途包括宣传、档案资料、展览展示、新闻报刊、出版画册、个人或者集体留念等。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陈,见图7。
图7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陈
观众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参观,见图8。
图8 观众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参观
活动开幕式,见图9。
图9 活动开幕式
会场摄影,见图10。
图10 会场摄影
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举办了“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地区扶贫成果展”,以此展示丝绸之路的成果,其中涉及中国十三个省(区、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中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成果等内容,使用图片资料二百四十余幅。
“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地区扶贫成果展”展览现场,见图11。
图11 “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地区扶贫成果展”展览现场
现在信息社会资料载体实现了传统纸质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趋势转变,此时的资料信息拥有更强的综合性。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博物馆要对图片资料进行数字信息化管理,即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各类照片、图片等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接收、加工、上载、存储、编目管理等管理,使这些资料信息得到最大化利用,既可以解决图片资料数字信息整理、分类、归档、保管、利用的难题,也可以更好地保护研究、利用文物和图片资料。图片资料数字化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更加专业的数字化平台和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有方向,更加整体系统化地录入编辑图片资料。
为了持续保存原始声像档案资料,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人们需要的资料,提升管理的便捷性、安全性、高效性等,也为了满足共享、浏览、播放等方面的需求,多媒体数字资料基本完成数字化保存、编目管理等,数字声像资料管理在未来将成为信息数字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音像资料数字化主要保存在传统介质中,完成声像档案资料整理,创建新的数字化媒体数据目标和原始编目。上载模块能够兼容关键帧的自动提取、采集等工作,满足采集和初级编目的需要,人们针对整理收集的节目素材,通过剪切合并处理后即可获取需要的系统内容。
数字音像资料加工处理实现了对馆藏信息资源进了“采、编、存、管”数字化的过程。业务系统包括制作编辑模块、配音模块、字幕模块等,实现了对音像资料等数字信息化的采集,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化形成的视音频资料内容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
图片和音像资料的管理和利用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一环,外部环境因素和条件会对图片和音像资料造成损害,保管工作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照片在普通环境下长时间保存会出现发黄、断裂、画面模糊等情况,不利于照片的有效使用,致使照片档案自然损毁,十分不利于照片档案管理[2]。相关部门必须通过完善专业的档案库房条件、更新设备、科学管理等手段来保存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
照片组成结构包括底层、乳剂层、片基等,无法满足日常管理中的特殊的需要,会导致照片出现破损等情况。正常情况下,图片资料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处理加工过程和外部环境两方面[2],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不适当的湿度和温度。胶片受潮时容易发霉并且持续分泌多种酶,长期使用胶片明胶分子分解,不利于保持胶片图片的清晰度,甚至出现胶片粘连和损坏的情况[2]。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在更好地保存胶片的基础上延长照片档案的使用寿命。环境的温度或者湿度如果过高,就会引起照片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彩色底片容易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出现褪色、色彩不均匀的情况,不利于保持清晰度。
第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也会对图片资料造成伤害,例如二氧化硫等。图片库房空气中的水分在有害气体的作用下容易产生酸,酸性物质会造成底片变黄褪色,导致底片损毁[2]。
第三,博物馆在保持基础的可见光线照射之外,需要做好紫外线防护。紫外线直接影响曝光环境下的图片档案的纤维素,不断加速照片氧化、老化的速度,最终出现图片发黄等情况。
现代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陶冶情操、课堂学习、大众休闲娱乐的必要场所。灵活运用馆藏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博物馆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对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使用。
展览展示是对馆藏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收藏价值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展览展示工作对于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质量要求最高,利用率最高,形式效果最丰富。针对不同展示空间,图片资料需要做出适合的改变。图片的位置和顺序,图片样式的设计,都需要资料管理者和使用者充分了解展览展陈。音像资料一般配合展览的主要内容出现,需要资料管理者非常熟悉相关资料。展览中可能需要不同形式的图片展出方式,例如文物全图、细节展示、文物线图、结构拆解等,也需要资料管理者充分了解馆藏文物。
科研出版工作主要使用的是图片资料,对文物摄影图片需求量大,博物馆需要根据出版社要求的清晰度和尺寸来提供图片,因此对文物摄影的要求较高,准确呈现文物的自身特点,通过图片精确传达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研出版对图片的排版要求极高,如何将文物和说明美观地呈现在出版物上,资料管理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审美和设计能力。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典,见图12。
图12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典
宣传教育工作对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需求针对性强,有时需要灵活运用原始资料。人们对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法进行实地参观时,线上的各种直播活动和小视频成为另一种参观和学习的模式,博物馆宣传就需要大量的图片和音像资料作为活动支撑。除了“文物有话说”这种文物搭配图片的宣传方式以外,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开通了新媒体官方视频账号,用馆藏文物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系列讲解视频,包括“云讲国宝”“馆长有约”“1分钟带你看文物”等系列,使图片和音像资料在当代博物馆宣传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文物图片应用于宣传视频,见图13。
图13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文物图片应用于宣传视频
除了博物馆线上宣传之外,不同的社会教育活动也要采用不同的图片和不同的设计。社会教育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服务学生的社会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课程需要精准灵活运用图片和视频资料,针对课程内容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
校外课程运用较为鲜艳、活泼的图片设计,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单、课堂课件、活动画册等,能够让教育对象接受更加生动的博物馆知识,把知识带回家。
文物图片应用于社会教育活动学习单,见图14。
图14 文物图片应用于社会教育活动学习单
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图片资料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对图片资料有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了博物馆图片资料管理及使用规则、对外提供图片资料收费办法、博物馆图片资料机房管理规定,便于进行展览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
综上,现代博物馆对图片和音像资料管理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图片和音像资料是串联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承担着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类博物馆是一项重要的收藏内容,在保护、利用文物遗产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保护和利用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博物馆图片和音像资料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需要综合考量相关人员的管理、摄影、设计等方面能力。
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文物的保管和利用难度较大,存在保存不完整、保存方式不同、语言文字不同、保存时间较短等问题。民族类博物馆对民族地区的图片和音像资料的保管和利用是传播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俗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科学规范的保存、合理安全的数字化、创新有效的利用,能够使图片和音像资料最大化地发挥价值。本文以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为例,旨在为现代民族类博物馆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整理、保护、利用提供范例和思路,呼吁民族类博物馆从业者重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给予图片资料、音像资料、馆藏文物同等的专业人才、管理条件、应用投入,以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音像底片馆藏馆藏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海外星云(2021年9期)2021-10-14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旧底片海燕(2021年4期)2021-03-24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大观(书画家)(2018年6期)2018-07-08保护光明的“底片”家庭用药(2017年6期)2017-06-22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Paste” by Henry James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2期)2016-03-18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