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万源,冯亚芬
(嘉应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于2013 年正式提出,2016 年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并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进行示范推进,我国开始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并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019 年全域旅游示范区陆续进入考核验收阶段,考核验收标准引起学界与业界的普遍关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亟待评价.如何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效应、怎样构建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是全域旅游发展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全域旅游发展评价成为全域旅游研究的一个焦点.梳理2013 年以来我国全域旅游及发展评价研究文献,把握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进展,探讨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特征及发展方向,对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我国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我国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域旅游从“概念的提出”到“地方试点”、“国家示范推广”,理论争鸣始终伴随着实践探索不断发展,并迅速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从早期的全域旅游概念到全域旅游理论框架的建立,遵循“概念的提出与界定——模式与路径——推广与应用”的思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五个问题.全域旅游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研究范畴不断扩大,理论深度不断延伸,研究内容紧随社会热点和发展前沿[1-5].研究范畴涵盖宏观理论研究和微观实证研究[2-6].研究对象和主题包含供给侧方面的旅游目的地转型与发展研究,消费需求方面的全域旅游市场与模式研究,产业发展方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与效率、影响与效应研究,支持和保障方面的政策、人才、技术、环境研究[4-6].研究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实现路径、发展趋势、旅游影响等理论研究,也包括战略实施、规划应用、目的地建设、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实践探索[7-12].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案例研究[2,3,7-8,12].全域旅游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研究理论和内涵日益丰富[4,13].
自2013 年全域旅游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热点以来,全域旅游发展评价成为全域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吸引了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参与,从全域旅游发展内涵出发,围绕“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三个问题进行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研究视角包括空间视角、产业视角、管理视角[2,10,14-28].研究范畴涵盖全域旅游的过程与结果评价、宏观理论研究与个案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从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到产业经济、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要素包含全域旅游的资源、空间、产业、市场、管理和保障等[2,4,6,9-16,19-21,25-32].研究内容集中于发展条件与能力评价、发展水平与效率评价、发展影响与效应评价、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价四个方面[2,11-12,14,16,19-21,24,25,27-29,33-38].评价研究方法包括动态与静态研究、时间与空间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9,14-16,22-25,28-32],学界和业界就如何进行全域旅游发展评价、怎样构建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体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全域旅游是以满足全方位全过程的旅游需求为基本目标,以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手段,通过旅游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14,25,39].尽管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基本观点一致.全域旅游涵盖了旅游目的地发展与管理、旅游产业融合与发展、旅游需求、社区关系、旅游影响等,包括“全”范畴和空间“域”的空间载体、满足旅游需求的基本目标、供给和需求等构成要素、空间布局和优化配置的发展途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发展影响与效应[9,14,16,25,32,40].全域旅游强调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强调引导和带动作用,其本质是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核心是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地方品质的提升[12,40,41].
由于全域旅游仍处于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尚未成熟,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着概念泛化和理念不清的认识误区、难于识别评判和比较借鉴的实践难题、市场“错位”和治理“缺位”的制度缺陷[3,6,21-22,25,41-43],如何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效应、怎样构建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成为全域旅游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发展评价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一是以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与能力、水平与效率、影响与效应评价[2,5,9-11,14-25,28-38]为核心,回答全域旅游发展的“水平”和“效应”问题,二是以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2,12,14-16,24,25,28-29,32-33,43-44]为核心,解决如何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与效应的问题.“水平与效应评价”和“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是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的两个核心.
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供给与需求、产业与经济、空间与区域发展、政策与管理等角度出发,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空间域、产业域、管理域等多视角的研究[16,24,32].
(1)空间视角.从生态位和要素环境角度探讨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与能力[9,11,14,16-17,20,29,32],测评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质量与空间效应[18,25].从空间上看,全域旅游是基于一定地域的全空间景区化的旅游发展,是旅游发展在空间“域”的扩张过程,通过旅游目的地综合发展来推动旅游场域的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16,19,25],空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要素和载体.因此,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以省域、市域、县域旅游目的地[14,17-18,20,25,31-32]和全域旅游示范区[11-12,19,30-31]为研究对象,表现出以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综合发展为核心的空间视角研究特征.
(2)产业视角.从供给侧角度探讨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和关联带动,测评全域旅游发展的水平和效率[4,12,19,21,25,30,34,44].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优势产业,通过“旅游+”和“+旅游”的产业融合与关联带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效益和旅游效率的最大化[14,45].产业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主要围绕资源要素配置与产业选择、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产业水平与发展质量、旅游效率与影响效应[12,14,19,21,24,28-30,34,44]进行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表现出以产业发展和产业效益为核心的产业视角研究特征.
(3)管理视角.从体制机制角度探讨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测评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绩效.全域旅游要求以市场机制来管理旅游,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完善和提升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管理水平[10,19,45].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主要从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实施、考核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域旅游发展管理研究[10,19,22-24,33],表现出以机制创新和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管理视角研究特征.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的“水平与效应评价”研究核心,以“发展水平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发展竞争力评价”、“可持续性评价”、“旅游效率评价”、“旅游有效性评价”、“旅游绩效评价”、“发展效应评价”、“发展影响评价”[2,11-12,14,16,20-21,24-27,30,38]为关键词,全域旅游发展评价内容集中在发展条件与能力评价、发展水平与效率评价、发展影响与效应评价、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价四个方面.
(1)发展条件与能力评价.基于基础和条件的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和能力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有其遵循的理论规律、影响机制和运行机制[9,14].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和基础,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全域旅游,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才适合发展全域旅游[14,46-47].因此,需要对区域全域旅游的发展条件作出评估,判断是否具备全域旅游的发展条件和能力.全域旅游发展条件与能力评价围绕环境要素、资源条件、产业基础、配套水平、政策因素来构建评价 要素体系[14,25,28,38],从条件准许、动力机制、承载力、竞争力、创新能力等角 度来评价全域旅游发 展的现实条件和可 持续发展能力[10,12,21,24,34,36,42-43].
(2)发展水平与效率评价.基于旅游产业内部的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素质评价.发展水平是旅游产业发展状态和素质的反映.旅游效率是资源要素配置和运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35],追溯旅游发展本质须研究旅游效率问题[13].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全域旅游发展评价需要回答发展水平与效率的问题[35,39].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从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分析全域旅游的产业发展状态和发展素质,探讨全域旅游发展的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28-29,39,40,43].全域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则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测评全域旅游发展的资源和要素投入产生的旅游绩效、旅游效益和旅游效率[13,25,32,35,42,53,57].
(3)发展影响与效应评价.基于外部效应的全域旅游发展后效影响评价.影响效应是全域旅游发展关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46].全域旅游通过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优势产业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和外部正效应.追求和发挥全域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全域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效应、区域发展效应和民生效应三个方面.产业发展效应围绕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产业关联与产业协同、产业发展水平与质量进行评价[16,24,34].区域发展效应从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与作用机理、旅游空间质量与空间效应、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城镇化作用机制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15-16,18,26].民生效应则关注全域旅游发展改善民生的过程和功效,通过游客感知和满意度、旅游扶贫、旅游有效性来分析测评全域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 的民生效应[2,27,33,49,50].
(4)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价.基于体制机制的全域旅游发展绩效评估.体制机制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外部支持和保障系统,制度安排和政策实施直接影响全域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命题,通过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价来考量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也是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的重要目标.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价主要围绕制度保障、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实施进行研究[10,19,33,51].此外,因考核管理和旅游统计直接影响绩效评价结果,旅游指标体系及旅游统计、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也引起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价研究的关注和重视[22-24,38,52].
如何解决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与效应评价问题,关键在于评价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2],也是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的核心.
(1)研究方法与模型.全域旅游发展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和定量的模型分析评价[2,9,12,15,20,28-33,38,41,52]、静态的水平效率评估和动态的发展能力评价[12,28-29,31,36]、时间上的发展过程评价和空间上的耦合协调分析[12,15-16,28],尤其集中于定量的模型分析评价,通过建立多种评价模型、构建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2,9,14-16,20-25,28-33,38,42,52].层次分析法(AHP 法)常用来分析全域旅游发展的发展条件、动力机制、产业关联、发展水平和发展效应[2,9,20,31,33,38,46,52].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模型方法)则多用于有效评价全域旅游发展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旅游发展综合绩效[12,15,28,30].此外,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向量回归模型、灰色关联模型用来综合测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旅游绩效和可持续发展[15-16,28,32].
(2)评价体系.全域旅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展评价涉及资源、空间、产业、市场、管理和保障等诸要素,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首先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指标.全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多数采用多因子层次分析法,围绕全域旅游的本质内涵、目标要求和要素条件[26,46],按照目标层、维度层、指标层来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来测评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与能力、水平与效率、影响与效应[2,9,14-15,18,20-21,29,31-38,46,52,53].2019 年国家文旅部颁发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评价指标体系即为多因子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29,47].
(1)评价研究目标.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从全域旅游发展内涵出发,遵循“内涵解释——要素分析——模型与体系建立——水平与效应测评——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围绕“水平与效应评价”和“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两个核心进行系统研究.或同时以“水平与效应评价”和“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为研究目标,或侧重于“水平与效应评价”,或侧重于“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评价研究具有明确的目的,表现出评价研究目标上的目的性.但由于过分强调和注重评价研究目标的目的性,评价研究存在“重结果评价、轻过程研究”的倾向.尽管评价研究范畴涵盖了全域旅游的过程与结果评价,仍然存在“重结果考核、轻系统性构建”[34]的研究不足.
(2)评价研究视角.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吸引了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参与,运用多学科理论,从空间域、产业域、管理域进行多视角的评价研究,研究包含了空间视角下的要素条件与空间效应评价、产业视角下的供给侧改革与效率评价、管理视角下的体制机制改革与绩效评价,表现出评价研究视角上的多元性.由于全域旅游发展涵盖资源与环境、供给与需求、产业与经济、空间与区域发展、政策与管理等,从研究视角上看,评价研究仍缺少供需关系中需求域的研究视角,需求视角下的因素变化影响与满意度评价重视不够[3,26],存在“重供给研究、轻需求分析”的研究不足.
(3)评价研究内容.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内容丰富,包括基础和条件方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和能力评价、产业发展方面的全域旅游发展产业素质评价、外部效应方面的全域旅游发展后效影响评价、体制机制方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估,涵盖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全要素和全过程,表现出评价研究内容上的全面性.从研究内容上看,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基于发展现状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与旅游效率测评、发展影响与效应评估,对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与制度绩效评估、发展条件与能力评价研究较少,基于未来发展的潜力评价研究很少涉及,存在“重水平与效应评价、轻条件与潜力分析”的研究不足.
(4)评价方法与体系.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动态与静态分析、时间与空间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理论研究与个案实证研究.定性评价用来描述全域旅游发展状态、定量评价通过模型来分析全域旅游发展水平,静态评价用来测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效率、动态评价则用于发展能力评估,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全域旅游发展的演变过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评价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定量评价研究的核心,大部分评价研究集中于定量评价的模型建立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全域旅游发展的本质内涵、目标要求和要素条件来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表现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上的系统性.从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上看,发展水平与效率评价研究以模型定量分析为主,发展影响与效应评价研究以相关性分析为主,政策和制度绩效评价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大部分评价研究以基于模型分析的个案实证研究为主,而关于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的宏观理论和发展机制研究偏少,存在“重模型和体系构建、轻理论与机制分析”的研究不足.
综上,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从全域旅游发展内涵和目标出发,遵循“内涵解释——要素分析——模型与体系建立——水平与效应测评——实证检验”的思路,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的“水平与效应评价”和“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两个评价研究核心,进行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的系统研究,研究涵盖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全要素和全过程,具有“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和“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研究特点,表现出评价目标上的目的性、评价视角上的多元性、评价内容上的全面性、评价方法上的多样性和评价体系上的系统性.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进一步厘清了我国学界和业界对全域旅游的认识、提高了对全域旅游发展效应的认知、丰富和完善了全域旅游发展理论、规范了全域旅游研究范式,对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深化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打破“要素分析—模型与体系建立—水平与效应测评—实证检验”式的“模型化”评价研究局限,深化模型评价的理论解释,加强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的逻辑分析与理论研究,构建和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的理论范式.
(2)强化评价研究的综合分析.克服“供给视角导向”和“结果评价立场”下的评价视角、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分列式”评价研究不足,关注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的市场需求视角和机制创新要求[21,25,36],注重全域旅游发展评价要素、条件、过程、目标和方法的综合,强化“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全景式”的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综合研究.
(3)完善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评价是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的起点,构建科学的示范区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是评价研究的重要任务.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指导示范区的实践探索,并通过示范区的实践探索进行检验,共同推动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发展.从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看,“模型化”和“公式化”发展评价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全域旅游“千篇一律”,走向全国“一个模板”,导致“地方特色缺失”[43],不利于横向比较研究和区域差异对比研究[34,36],不利于示范区实践探索.从示范区的实践探索看,示范区创建中同时存在“唯标准是从”和“评价标准与体系不完善”的窘境,示范区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存在不少争议[4].加强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完善示范区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构建,将是全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全域效应旅游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核科学与工程(2021年4期)2022-01-12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懒马效应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应变效应及其应用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2期)2017-04-22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18期)2009-08-3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