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艾 莲,宋 静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2]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汉族以外的其他55种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独特而又重要的标志,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3]将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融入本民族幼儿教育之中,利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丰富化、幼儿园的特色化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因此,本文对CNKI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希望为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后继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以CNKI为文献来源,选取2006年1月—2021年10月间的数据进行检索。以“少数民族文化”并含“幼儿”或“幼儿园”“学前”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出中文文献共404篇,再删除重复文献、会议记录、新闻报道等不相关文献,共采用116篇文献。最后再以Refworks格式导出,便于使用CiteSpace进行数据分析。
本文以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前者是指借助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的数量、年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4]后者是一种能够用直观的图像、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面貌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5]再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绘制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的科学知识图谱,方便寻求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为后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对研究作者进行分析,得到研究作者分布图(见图1),以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及作者间的合作程度。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在该领域研究中的贡献,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情况。由图1可知,石丽霞、方娟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这可能与她们的职业和推进的课题相关,但发文量也只有3篇;
其次就是佟新霞、吴昊东等学者,他们均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或工作的经历,都主张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进幼儿园,但发文量也仅有2篇。由图1还可知,吴金英与张卫民等三位学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合作关系,这可能与他们在同一课题组有关,他们聚焦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开发;
此外,李燚、刘芳与刑保华间也存在着合作关系,他们主张将少数民族文化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总的来看,各节点较分散,节点间连线也较少,说明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相关研究正处于独自研究阶段。
图1 作者分布图
借助CiteSpace5.8.R3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得到研究机构分布图(见图2),探寻该领域核心研究机构以及各机构间的合作程度。同理,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幼儿园的贡献最为突出、影响力最大;
其次是阿克塞县幼儿园、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究其原因,这些机构拥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均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发文量均只有2篇。总的来说,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幼儿园、阿克塞县幼儿园等7个机构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但该领域各机构间均分散分布,且无明显连线,说明各机构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核心机构研究群也尚未形成。
图2 机构分布图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提炼和概括,是文献的核心所在。[6]对所选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性分析,得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
图3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节点的大小代表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连线代表了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统计共得到133个关键词,关键词呈现出“一个中心,两大主体,三大落脚点”的结构分布。“一个中心”指的是“民族文化”,“两大主体”指的是“少数民族”和“幼儿园”,“三大落脚点”指的是“幼儿教育”“文化传承”和“园本课程”。即幼儿园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之中,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重塑教育生态。
在图3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图4的聚类分析图谱。该聚类Q值为0.6185,S值为0.8801,均大于对应的临界值,说明该聚类是合理的。通过聚类共得到了幼儿园、民族文化、幼儿教育、文化传承、课程资源、创设6个聚类标签。结合图3和图4对文献再次进行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内容进行解读。
图4 关键词聚类分布图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紧密相连,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传承、审美经验、价值认同等关键词都是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价值的体现,再从已有的研究出发,根据不同的主体,可以将其价值分为以下三类。
1.发挥文化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是学习中的主体,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利于幼儿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幼儿园的实际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甄别和筛选,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袁凤琴、胡美玲等人认为将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结合,既利于幼儿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也能促进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7]242黄海燕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些体育活动和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其工艺和服饰设计体现出的色彩搭配原理,能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一些童谣和故事蕴含勤劳、尊老等优良的品质,能促进幼儿认知和道德的发展。[8]总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让幼儿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利于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9]实现身心全面发展。[10]
2.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利于幼儿园特色办园
课程是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的物质载体,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且内涵丰富,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引进幼儿园,利于促进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教育丰富的资源,[11]37其中包含了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12]它们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到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去,实现特色办园。吴昊东认为教师要具备多元文化的知识素养,能根据不同文化开展教学,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结合,[13]171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
3.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担负着继承和发展文化的使命。[14]张亚曼、潘仙尧认为幼儿期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让少数民族地区幼儿从小了解本民族文化,利于幼儿民族认同感的提升。[15]马占山认为脱离本民族的文化,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16]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不少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具体内容做出了一些探讨,比如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服饰文化、土家山歌等。他们主张筛选适合幼儿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教育的载体。目前,学者主要对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的资源做了相关研究。
1.对舞蹈元素和音乐元素的研究
舞蹈和音乐都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舞蹈和音乐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色的反映,与该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杜玉主张将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引进幼儿舞蹈教学中,同时,要做到精选内容、优化环节,使整个教学向着科学化、民族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7]黄海燕认为引进独具特色的大理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利于幼儿在感受身边文化时积极表现自己,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18]严小明指出幼儿民族舞蹈教学要能调动感官,激发兴趣;
营造氛围,激发表演欲;
因势利导,挖掘潜能。[19]
2.对民族服饰的研究
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文化”。民族服饰反映了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与其他民族区分的重要标志。张颖对傣族服饰文化做出了相关研究,她指出将其融入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去,利于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幼儿民族自豪感。[20]韩云洁指出羌族幼儿园要将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元素融入幼儿教育之中,并且积极争取家庭和社区(村寨)的支持,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促进羌族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播。[21]
学者对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具体策略也做了相应的研究。通过梳理和总结,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以课程为载体,促进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出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园本课程体系。张卫民、陶红莉等学者认为应以目标为导向,坚持内容组织生活化、游戏化,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2]在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李欢等学者认为应注重现代化色彩的融入,以回应性教学理论为指导,即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的需要;
[7]242吴昊东认为应组建专门的开发委员会保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专门的审议机制保障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13]172
2.以环境为切入点,渗少数民族文化于幼儿园之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注重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发展。环境被称之为幼儿的 “第三位老师”。因此,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要积极引进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氛围。[23]王晓春也提出教师要注意环境熏陶法的运用。[11]38如幼儿园的走廊、楼梯、天花板的布置中,均可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3.以活动为中介,融少数民族文化于一日生活之中
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朱存香认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创设是进行有效幼儿教育的基础,应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载体,创设区域主题活动,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实施开展区域活动。[24]罗竞等学者认为应运用头脑风暴法,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基础,构建主题网络,开展本民族特色的主题活动。[25]
发文量反映了某一领域研究的重点以及热点变化。通过对各年份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得出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研究的时间分布(见图5)。由图5可知,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始于2006年,2006-2012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此后,发文量急剧上升,且2020年达到峰值,共23篇,占发文总量的19.8%。因未将2021年的文献全部收录,所以发文量较少。由图可知,2006年至今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
图5 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领域研究年度分析图(2006-2021年9月)
以关键词聚类分布图为基础,绘制出时区图(见图6),以清晰地反映研究热点主题的交互关系和变化趋势;
同时,将相同的聚类文献置于同一水平线上,便于观察每个聚类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再结合图5,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做出如下划分:
图6 关键词时区图
这一时期我国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文化传承、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等关键词。《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都强调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随着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也逐步引起了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马慧认为回族幼儿园除了承担着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外,也肩负着传承回族文化的任务,幼儿应注重三方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回族文化的传承。[26]常娟娟指出西北民族地区幼儿园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外部支持环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应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社会多方的交流等策略。[27]
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其研究涉及到了哈萨克族、回族、仫佬族、蒙古族、壮族和纳西族等具体的少数民族,并主张将少数民族文化中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元素融入幼儿园的艺术活动之中。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了弘扬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28]2014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2]丁桂苏针对广西壮族幼儿园课程缺乏特色、脱离幼儿生活、价值取向偏颇等问题提出幼儿园应将本地区民族文化寓于教学活动之中、整合社会和家庭等多方教育资源。[29]熊娅丽和张志慧指出纳西族幼儿园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在集教活动、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环境创设中体现民族文化特色。[30]
国家意志重视民族共同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31]这无疑为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一阶段的研究也更深入、更具体,方向上呈现出实践性的特点,视角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者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研究对象上,新增了朝鲜族、藏族、羌族、怒族等具体的少数民族;
在研究内容上,涉及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游戏、音乐舞蹈、装饰图案等方面的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涉及了个案研究、行动研究。衡雪玲通过个案研究,指出了大理市喜洲幼儿园在传承白族文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的相关理论,提出应通过提升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积极创新幼儿教育传承方式等手段促进白族文化传承。[32]陈锦锐探讨了土家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面临着活动类型单一、活动素材不合理等方面的困境,并指出应从音乐活动的环节和教师培训两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33]罗丽萍对一幼儿园其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建议。[34]
借助Citespace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和发文量进行可视化分析,不仅利于从全局把握近十几年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入概况,还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数量较少,但整体态势较好,这主要源于国家对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本。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利于幼儿民族情感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基于此,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立。随着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学术界也逐渐关注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了下来。但目前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独自研究阶段,研究作者以及研究机构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且已有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应推动作者以及机构间的合作,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形成以若干作者或是机构为核心的研究群体,以模范引领、推动研究,取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二,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衣食住行为切入点,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及其具体内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民族工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舞蹈、音乐以及服饰文化资源上,但对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自然风情、饮食、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这说明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缺乏全面性、整体性,未能充分发挥出少数民族文化应有的教育价值。
第三,追求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多是以实践探索的方式对其现状和路径进行研究,这种基于证据式的方法虽能较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使得已有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因此,未来还应追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客观性,协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间的关系,以理论指导实践,发挥理论研究指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是以多元文化的视角为切入点,还有小部分学者是以哲学的视角为切入点,但总的来说,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猜你喜欢少数民族民族幼儿园我们的民族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2年2期)2022-04-19我爱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欢乐的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我认识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爱“上”幼儿园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18年9期)2018-05-14多元民族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2期)2016-05-14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3期)2016-05-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