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北宋名臣赵概通判海州及晚年杭州四老会考述

北宋名臣赵概通判海州及晚年杭州四老会考述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29 15:06:01 推荐访问: 北宋 杭州 杭州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3篇

张家超;
李千乔;
许 强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a.质量监督处;
b.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赵概(998—1083),字叔平,北宋南京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仁宗天圣五年丁卯科(1027)王尧臣榜进士,为探花。同榜进士中后来出现了许多名臣名相,除位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即副相)的赵概和状元王尧臣外,还有拜相的榜眼韩琦和文彦博,以廉洁公正留名、位至枢密副使的包拯等,该榜也被称为“宰执榜”。赵概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在其官宦生涯中,多次出知外地州郡,如涟水军、通州、洪州、青州、郓州、徐州等,在朝中任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观文殿学士,亦与欧阳修同修起居注、知制诰,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享年八十六岁,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其生平详载《宋史》赵概本传、王珪《太子少师致仕、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四百户、赠太子太师、谥康靖赵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以下简称《神道碑》)以及王稱《东都事略》等。赵概“(仁宗)天圣五年(1027),遂第三人及第,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1]503-504通判海州是赵概任职的第一个地方官。“(天圣)八年(1030)十月二十二日,学士院试将作监丞……赵概赋稍堪、诗平,诏……概为著作郎、集贤校理。”[2]5855之后,“出知涟水军”[3]408-412等诸地方官,但任职时间史乘不详或不确,学界亦无文探讨。赵概自少年时,即因“力学有文行”而“为交游所器重。”[1]503-504入仕后,交游更为广泛,尤以晚年从居住地南都两次千里赴约而被时人广为传诵。一次是神宗熙宁五年(1072)三月,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与致仕的欧阳修相会,时年75岁;
一次是神宗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去杭州与时任杭州知州的赵抃相会,时年81岁。对于两次诗酒文会,今日学者之研究有云泥之别,对前者研究成果颇丰,有学者对颍州“会老堂”也进行了溯源[4-5];
而对后者研究较少,尤其是“四老会”之“四老”,文献表述不清,沿袭者有[6],辨析者无。赵概初仕诸地方官时限、杭州“四老会”成员等相关问题对于赵概的游宦、交游等情况有一定的价值补充,也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因而尚需进一步研究理清。

赵概通判海州是进士及第后初仕地方官,时间在仁宗天圣五年(1027),离任通判海州时间在天圣八年(1030)十月二十二日,海州地方诸旧志不载,隆庆《海州志》卷之四《治典》:“赵概,通判海州,官至太子少师致仕。谥康靖。”[7]63康熙《海州志》卷之四《治典》与隆庆《海州志》同[8]33。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四《职官表一》载:“赵概,南京虞城人,进士,仁宗时任。谥号康靖。见《宋史》。”[9]75-80极有可能的原因如淮安府知府陈文烛在“欲修郡志,檄二州(海州和邳州)九邑各采其事”时发现,“始知其(海州)无志,间有之,岁久脱误不可读。”[7]序且“概其简漏之过甚。”[9]序二隆庆《海州志》刊行于明隆庆六年(1572),由时任知州郑复亨在其先二任知州纂修材料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知州廖世昭初修于嘉靖元年(1522),权知州事的张峰重修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宋史》等上述传世文献皆称赵概离任通判海州赴京任朝官后,先后“知涟水军(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知)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入为开封府推官”“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迁刑部员外郎、同知宗正寺,出知青州,改直集贤院”等职,但任职时间大多不载或误载。

赵概出任诸多地方官,史载明确纪年的任职是知青州。《宋会要辑稿》兵一一之一六载:“(仁宗)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四日,知青州赵概请”事[2]8825。范仲淹曾写三封“知郡职方”书,马学庆在《范仲淹与商丘》中考证认为受信人皆为知青州的赵概;
三封书信的书写时间分别为,第一封当撰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春夏之际,第二封当撰于盛暑七月,第三封当撰于年末[10]313-315。因而推断赵概知青州时间在仁宗宝元二年前后。李之亮等在笺注韩琦《安阳集》卷四《叔平学士知青州》诗时,经考证认为赵概知青州约在宝元元年至康定元年(1040)。”[11]130-131

赵概知青州之前知洪州。清末民初史表专家吴廷燮在其《北宋经抚年表》中记载:仁宗景祐二年(1035),赵概以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知洪州。依据是“《江西志·余靖洪州学记》:景祐改元之明年,赵概叔平来守是邦,《志》代贯。”贯即萧贯,天圣九年(1031)至景祐元年(1034)两度知洪州。景祐三年“八月庚申,淮南转运副使吴遵路知洪州,《志》代概坐失察举。”[12]132《长编》卷一一九亦载:“(仁宗景祐三年八月)庚申,贬……(淮南路转运)副使吴遵路知洪州”[13]2800。可推知赵概知洪州时间为仁宗景祐二年至三年八月(1035—1036),之后入朝迁刑部员外郎、同知宗正寺,出知青州。

赵概知洪州之前为开封府推官,留待后文分析。

赵概为开封府推官之前知通州。明万历《通州志》卷一《秩官表》载:知通州,“庆历,赵概,有传。”[14]23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八《秩官志上》载:“庆历中(1041—1048),赵概,南京虞城人,中进士,有传。”[15]324传节引自《宋史》本传。其任职时间误,知通州时间应在为开封府推官和知洪州之前,即至晚在仁宗景祐二年之前。据《墓志铭》载,庆历年间,赵概任职情况大致如下,庆历元年(1041),“上祠南郊,还其官职如故,徙知滁州”;
五年,“得知苏州,迁刑部郎中”;
六年,即“踰年,丁母忧”;
八年,“服除,召入翰林为学士、知贡举”[1]503-504。明万历《通州志》亦载知通州时间为庆历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乾隆等《通州志》皆无确切任职纪年。李之亮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中引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一认为,“赵概,明道元年(1032)曾知(通州)。”[16]760时间上较为接近。

赵概知通州之前知涟水军。赵概知涟水军时间在地方史志记载中皆为英宗治平年间,误。乾隆《淮安府志》卷一九《名宦·守令》中无赵概知涟水军任职时间记载[17]174,今人荀德麟点校本在注释时曰“《安东县志》谓概布衣时在涟水授徒,治平二十四年,以学士知涟水军,多善政。”[18]1151考,光绪《安东县志》卷八《秩官上》载知涟水军6人,其中“赵概,虞城人,治平二十四年知涟水军。”[19]54英宗朝仅存续四年,即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无治平二十四年之说。光绪《淮安府志》卷九载知涟水军5人,其中“赵概,虞城人,治平中知涟水军。”[20]121《涟水文史资料》亦未加分辨,直接引雍正本《安东县志》载:“豹隐春风,在文庙前。宋虞城赵概少时,游学于涟,弟子从之。后归登第,弟子构堂于学前,额曰‘豹隐’。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概以学士来知涟水军。”[21]128孙爱琴选注《咏淮古诗选》中两处注释分别误注为英宗治平四年和治平二十四年,赵概“以学士知涟水军”[22]90,139。由赵概知通州时间看,赵概离知涟水军时间在明道元年(1032)之前。

北宋初,开封府推官设置一人,太宗淳化五年(994)增至3人。《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二载:“太宗至道元年(995)八月,……兵部郎中乔维岳兼左谕德,水部郎中杨砺兼右谕德,司封员外郎、直昭文馆夏侯峤兼中舍,并为开封府推官。”[2]3217《职官分纪》卷三八载:真宗即位后,又恢复至1人;
景德四年(1007)七月,增至2人,并基本保持不变至北宋末期[23]0704。赵概入为开封府推官至早在知通州的明道二年(1033),至晚在知洪州的景祐二年(1035),期间开封府推官为2人。明道二年,前后有三位在任。一位是明镐,八月十二日被任命为“考试开封府举人。”[2]5625前一年,明镐上任该职,《长编》卷一一一载:“(明道元年三月)己丑,命(太常博士、益州通判明)镐权开封府推官,寻即真。”[13]2578-2579一位是金部员外郎王仲睦,一位是吴遵路;
卷一一三载:“(八月)戊午,命……开封府推官金部员外郎王仲睦……为(契丹)国主正旦使。”十月辛亥,“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吴遵路为开封府推官。”[13]2634,2639景祐元年(1034),亦有三位在任。一位是明镐,卷一一四载:“(二月甲辰)命知制诰丁度、知谏院孙祖德、开封府推官明镐与三司使副及燕肃、张宗象等参议前后所详定事,辄上之。”[13]2669因已任职三年,此后应该转任他职。一位是吴遵路,《宋史》卷四二六吴遵路本传载:“累迁尚书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为淮南转运副使。”[24]12700-12701一“权”字说明仅仅是代理,且任职时间不长。《长编》卷一一五载:“(七月乙巳)淮南转运副使吴遵路言”事[13]2690,即说明了这一点,亦有可能吴遵路在当年即“改三司盐铁判官”。另一位是韩琦,九月迁任该职,次年十二月,迁三司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25]1157。这样,开封府推官空缺的窗口期在景祐元年中期至二年,这也是赵概可能的任职时间。

综合上述资料推断,赵概初期仕宦经历如下:仁宗天圣五年(1027),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八年(1030)十月二十二日,召试学士院,除著作郎、集贤校理。九年(1031),出知涟水军。明道元年(1032),知通州。景祐元年(1034),入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且欲以为直集贤院,宰相以例不可;
二年(1035)出知洪州;
三年八月,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同知宗正寺。宝元元年(1038),出知青州。康定元年(1040),改直集贤院,起监密州酒税,徙楚州粮料院。庆历元年(1041),上祠南郊,还其官职如故,徙知滁州。

神宗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赵概受邀以81岁高龄跋涉千里有余自南都来到杭州,度过整个夏天。期间有张先、程师孟、林希、吴天常和吴评等多位好友陪赵概游览酬唱,赵抃亦留下诗句“一尊各尽十分酒,四老共成三百年。”但“四老会”成员在文献记载中并不统一,除赵概、赵抃外,另二人有吴天常和吴评与孙先和程师孟两说。

(一)“四老会”成员为赵概、赵抃、吴天常和吴评说

该说在赵抃本人寄和吴天常两首诗中得到体现。赵概受赵抃邀请赴杭相会,源于二人同朝共事多年,志趣相投。《宋史》卷三一六赵抃本传载:赵抃(1008—1084),字阅道,自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仁宗景祐元年甲戌科(1034)张唐卿榜进士,与赵概一样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北宋中期名臣,杰出政治家。初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目为“铁御史”。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宽为治。神宗立,召赵抃知谏院。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辛丑,赵抃自龙图阁学士、右司郎中、知谏院擢为参知政事。神宗熙宁三年(1070)四月,罢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半年后改青州。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乞归,七年六月壬辰,知越州;
十年十月复徙杭州。元丰二年(1079)春正月己丑,以太子少保致仕。七年八月癸巳卒,享年七十七岁。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有《清献集》存世[24]10321-10326。仁宗朝中后期,赵概为御史中丞时,赵抃为殿中侍御史,二人同“在言职”[13]4701。赵抃擢为参知政事时,赵概已经在参知政事任上达六年之久。二人还同时受命,“神宗熙宁元年(1068)正月十一日,分命参知政事赵概、赵抃朝拜太平兴国寺、启圣禅院神御殿。”[2]1901之后,赵概罢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学士出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二人再次相见,要再等十年以后。

赵抃在接待赵概期间及前后皆留下多篇邀诗、寄献诗、和诗,皆收录于《清献集》中。赵抃在《次韵程给事寄献赵少师》诗中云:“暮春船舣浙西州,且喜樽前两白头。”[26]788在《次韵赵少师寄程给事二首》之一中亦有“轻舟来蜀暮春时,便向钱塘咏式微。”[26]788可知是“暮春”时节来杭。赵抃在《陪前人游西湖兼简坐客》及《再用前韵》云:

丝管暄喧拥画船,澄澜上下照红莲。一尊各尽十分酒,四老共成三百年。北阙音书休忆念,西湖风物且留连。杭民夹道焚香看,白发朱颜长寿仙。

共泛湖光范蠡船,持杯欢客倒金莲。此时朋契偕行乐,何日君恩许引年。照水暗知华髪改,倚楼高与紫云连。安车盛暑盘桓好,况是人间一散仙。[26]789

其中“前人”即指赵概;
次韵中“安车盛暑盘桓好,况是人间一散仙”句,可推知“盛暑”时赵概仍在杭游历;
而一句“四老共成三百年”则抒发了老友相会、畅游湖山这种诗意生活的豪气。赵抃对此次“四老”会甚为得意,5年后,在给当时也在聚会现场的吴天常寄诗、和诗时两次提及。如《寄酬吴天常中散》云:

仕契最敦厚,夤缘绝儗伦。同登甲戌第,俱是戊申人。把酒曾四老,分携又五春。新诗光箧笥,珠宝未为珍。[26]755-756

又如《次韵吴天常》云:

尘事不留毫,谁云梦寐劳。因思四老会,今复数年高。(自注云:“戊午岁余,邀叔平、少卿同行湖上时,君与吴著作皆和诗,号‘四老’云。”)[26]763

《寄酬吴天常中散》诗中说明吴天常与赵抃“俱是戊申人”,即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同年出生,时年七十一岁;
又“同登甲戌第”,即于仁宗景祐元年甲戌科(1034)同榜进士及第;
《次韵吴天常》后自注提示熙宁元年戊午(1068)夏季杭州“四老会”成员为赵概(字叔平)、赵抃、吴天常和吴著作。自注中“少卿”“吴著作”,即吴评,《长编》卷二九八载: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庚子,“诏太常少卿、知袁州吴评,……并与宫观差遣。”[13]7253致仕时赵抃亦有诗《喜吴评少卿致政》相赠:

春秋七十更踰期,同甲同年世所稀。未遂乞骸嗟我老,已输先手羡公归。良朋集有湖山乐,故里思无羽翼飞。预想俞音还印日,鹭涛秋色上行衣。[26]790

诗中提到“同甲同年世所稀”,也即赵抃与吴评同年出生、同科进士,杭州相会时年七十一岁。据明代《万姓统谱》载:

吴评,字正词,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第进士,调鄞尉(明州鄞县尉)。值大旱,部使者以聚敛讳言旱,评一以实报。通判常州,浚学溪,自苏州引湖水以资灌溉,民甚利之。神宗时,守南京,召为太常少卿,出知莱州。复兴水利以济民。赵抃、陈襄、苏颂皆言评不宜置散地,除命不拜,或劝其以前功自叙。评曰:“吾已在列卿,位通侯,若叙功,宁不自愧。”竟致仕。[27]219-220

雍正《福建通志》补充道“景祐元年进士”“官至中大夫致仕,累赠开国侯。”[28]594吴评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致仕时间为神宗元丰二年(1079),即杭州相会次年,卒年不详。“四老”年龄相加共294岁,几近300岁。

清人查慎行认为《陪前人游西湖兼简坐客》诗是“元丰初,清献守杭,赵叔平少师自南都来访,留之过夏,同游湖上而作。时少师年八十余,清献年逾七十,此外二人皆见本集,一为吴天常,一为吴评少卿,故云‘四老’。”[29]45北京图书馆影印清人罗以智《赵清献公年谱》[30]712、今人谭继和[31]235等亦皆从赵抃诗自注说。

(二)“四老会”成员为赵概、赵抃、孙先和程师孟说

今人吴熊和等在《张先集编年校注》中认为该“诗中‘四老’赵概、赵抃之外,即有张先。另一人疑为程师孟。”[32]97-100并转引宋人叶寘《爱日斋丛抄》卷二佐证:“元丰初,赵清献(抃)守杭,赵康靖(概)自南都来,年八十一,共游湖山,为‘二老图’,清献时年七十一。程给事师孟守越,又减清献一岁,尝同唱和,清献谢年遇之,因增程公为‘三老图’,盛哉承平典型也。”[33]642

张先(990—1078),字子野,北宋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王拱辰榜进士。历知吴江县、安陆县等,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名可追柳永,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因词作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被世人称作“张三中”;
然自认为词作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栊压花影”“柳径无人,坠风絮无影”等“平生得意句”而自谓“张三影”[34]975。晚年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与苏轼等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有《安陆集》。赵概来杭时,张先亦陪同,时年89岁,可称“老”,并有为尊称安车少师的赵概和时任资政殿大学士的赵抃填词《感皇恩·安车少师访阅道大资,同游湖山》(一作《小重山》)为证:

廊庙当时共代工。睢陵千里远,约过从。欲知宾主与谁同。宗枝内,黄阁旧,有三公。广乐起云中。湖山看画轴,两仙翁。武林嘉语几时穷。元丰际,德星聚,照江东。[35]88

程师孟(1009—1086),字公闢,北宋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张唐卿榜进士甲科,与赵抃同榜。历知光水县、钱塘县,通判桂州,提点楚州、夔路、河东路刑狱,知洪州,江西转运使,知福州、广州。熙宁九年(1076)擢给事中、集贤院修撰,知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青州等,以光禄大夫、集贤殿修撰致仕[24]10660-10662。《宋史》将程师孟列入“循吏传”,可见对其政绩、吏能的高度评价。程师孟与赵抃同年,而且在熙宁十年赵抃离知越州徙杭州后,正是程师孟知越州时,程师孟赴任途中还经过杭州。二人在杭越之间交往频繁,多有唱和,仅赵抃诗就多达40首。如赵抃《有怀前人》:

湖平去棹复鸣鼙,一别何时手重携。龙榜昔同科甲乙,虎符今得郡东西。寻真曾忆观丹井,乘兴徒思泛剡溪。闻说公堂多暇豫,湖山无处不留题。[26]785

在赵概来杭时,程师孟时年70岁,亦来杭相会,并与赵概、赵抃互有唱和。如赵抃《次韵赵少师寄别程给事》[26]755《次韵程给事寄献赵少师》《次韵赵少师寄程给事》二首[26]788、《次韵程给事寄赵少师》三首[26]811等。程师孟入列“四老”,年龄共计311岁,超过“共成三百年”。但据宋人叶寘记载,赵概与赵抃共游湖山时被尊为“二老图”,次年,赵概再次遇到程师孟时,增程师孟后为“三老图”。以“二老图”称赵概和赵抃,因是赵抃邀请赵概赴杭;
将程师孟增为“三老图”,可见“四老”会中并没有程师孟,否则,无须多此一举。

(三)吴天常其人

张耒《柯山集》卷五〇《吴天常墓志铭》载:

公讳天常,字希全,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公少贫,不治生产,以气节自许,力学问。河南大府,号多士,而公自少已知名里中,而舅建宁军节度使王正伦深器之。以正伦死事恩为郊社斋郎,调濮阳县主簿,又调舒州司法参军。……迁泗州盱眙县令,……知洪州奉新县,……知彭州永昌县,转运使范公纯仁深知公。是时,方变差科为免役钱,公原究蜀役法利害,讲之至精。后以书见王荆公,荆公召公议于司农寺。……罢归审官调院,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丁母忧,服除,以便亲调蕲州蕲口镇都大监辖。俄丁父忧,服除,通判无为军。……改通判鼎州,……辰州有军事,以公摄守。……用荐者除知宿州。时荆门新复军,择守,乃以公为知军。……俄知沅州,其去荆门,人为立祠,……俄复知辰州,……以病求告,卜居蕲州金沙溪上。

家藏书万卷,有以自乐,泰然也。公喜读书,于书无所不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卷,至其闲居,好之尤笃。有《诗集》三卷、《奏议》三卷。绍圣四年(1097)八月六日以疾卒,预治终事,至属纩精爽不乱,享年六十有一。[36]141-143

朝廷制诰也证实吴天常任职“泗州盱眙县令”的事实。苏颂《苏魏公文集》中有《前石州方山县令王佐可著作佐郎,前泗州盱眙县令吴天常可睦州司法参军,前监温州在城商税务傅燮,可并大理寺丞》告词[36]272。

从《吴天常墓志铭》中可得知两点:一是吴天常以其舅“死事恩为郊社斋郎”,并没有交代其进士及第,如果吴天常中过进士,这种荣耀在墓志铭中没有记录,不合常理;
二是吴天常(1037—1097)生于仁宗景祐四年丁丑,并不与赵概“俱是戊申(1008)人”。若此,吴天常受赵抃邀请在杭州与赵概相会,时年方42岁,称“老”似乎不妥。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年迈时(通常在致仕后)往往召集同好诗文唱和,根据参加人数称为“某老会”,不论官职,只排齿序,但能进入“某老”的一般约定在70岁以上,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谓。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于会昌五年(845)三月举办的“七老会”,后又增加洛中遗老李元爽和僧如满两人与会,名为“九老会”,时狄兼谟、卢贞以年未七十,虽与会但不入“九老”之列[37]456;
又如宋代比较有名的“耆英会”,由西京留守文彦博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洛阳举办,共有13人,其中唯有时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的司马光年仅64岁,不足70岁,本不能入会,但因他有望继续高升(果然后来拜相),故亦算在内,后来改会名为“率真会”[38]383-384。

苏轼通判杭州期间,即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曾邀吴天常等一同游览杭州附近山水,并赋诗《洞霄宫》,其中有句“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后人将怪石名为“来贤”岩,“作亭其上,即取坡诗名之”,曰“宜霜亭”[39]156。时苏轼37岁左右,邀请同龄的吴天常一同游山玩水,当在情理之中。今人梁战等认为吴天常生于1017年,卒于1077年,享年61岁[40]136,推断享年采自张耒《吴天常墓志铭》,但生卒年有误,因吴天常参加赵概赴杭州会在神宗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

据上述情形分析推断,该吴天常并非赵抃诗中的吴天常。

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知谏院时奉使河东,回汴京后上奏朝廷推荐文武人才,其《条列文武官材能札子》云:“臣昨奉敕差往河东,体量得一路官吏才能善恶。其间文武官共二十五人,各有所长,堪备任使,今具姓名,条列如后。”[41]545-546其中就有“知县令、州县职官中,材干可用者九人。……大理寺丞、知榆次县吴天常。”[41]545-546依此推断,该吴天常即为赵抃诗中的吴天常。

吴天常(1008—?),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张唐卿榜进士甲科,与赵抃、吴评、程师孟等同榜,历大理寺丞、知榆次县。余不详。

另外,赵抃诗中提到的谪官林希也受邀参加了某次相会,林希时年44岁,也不可能入列“四老”。林希(1035—1101),字子中,号醒老。北宋福清(今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章衡榜进士,与二弟林旦以及苏轼、苏辙等同榜,三弟林邵与四弟林颜皆为嘉祐四年己亥(1059)刘煇榜进士,一门四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卒后追赠资政殿学士,谥曰文节。神宗元丰元年(1078),同知太常礼院的林希负责朝仪和外交礼仪,被派出使高丽。林希接到敕命后,“惧形于色”,托辞不去。神宗大怒,批曰“闻希虽迫惧朝命,不敢终辞,然形貌忧郁不少舒。且高丽望中国使人久矣,苟一见希颜状如此,甚非所以使彼识达朝廷眷顾,遣使通好之意。今虽已启行,理终未便,宜遣人代之”[24]10913-10915。遂于三月辛巳“谪监杭州楼店务”[24]10913-10915。谪官林希亦曾陪游赋诗,赵抃有和诗《次林希喜赵少师概游杭》,其中“官贵跻三少,身闲越八龄。”“宋都俄暂别,吴语喜重听。宗契今逾厚,交情久可铭。”“道山宁久去,归路入云青。”[26]762等句,叙述与老友赵概的深厚友情,表达对赵概跋涉千里来杭相会的崇敬以及重逢后的喜悦之情。离别后,赵抃又有诗《次韵前人怀西湖之游》:

昔时唐殿预英雄,今独湖山幸会逢。谪宦青钱曾万选(自注:谓林希),承恩白手是三公(自注:谓赵概)。龙山我念经年别,虎榜君曾昔日同。老守七章还印绶,俞音朝暮出宸衷。[26]789

因此,杭州“四老会”成员只能为赵概、赵抃、吴天常和吴评。

赵概具有器识宏远、雅量过人、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为人光明磊落、为良执政等性格特点,成为北宋中期重要的中坚政治力量,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欧阳修在颍州送别来访的赵概时,填词《渔家傲·与赵康靖公》相赠,其中上阕为“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42]176赵概在英宗、神宗入主大位的决策上亦贡献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之前,韩琦在赵概致仕时亦赠诗《寄致政赵少师》:“两曾擎日上高天,遽脱浮荣请退坚。宠殿大邦方异礼,确申前恳甫踰年。三师共仰青宫贵,四海皆称白傅贤。自顾衰残归未得,几时平地接神仙。”[43]294-295对赵概的一生都作了极高的评价。其游宦交游诸多士大夫有多位进入执政行列,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对于赵概的执政理念、精神世界、诗文修养、禅学道德等,学界尚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笔者仅拾取赵概通判海州及仕宦初期任职诸多地方官大致时间,以及晚年杭州赴会等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述,其他方面有待后续及各方学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涟水海州《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年4期)2021-03-04海州刺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年4期)2021-03-04血与火的拼搏——涟水保卫战大江南北(2021年12期)2021-01-02涟水之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0年11期)2020-11-23涟水之子时代邮刊(2020年21期)2020-11-21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江苏教育(2019年8期)2019-06-12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江苏教育(2019年26期)2019-01-14县委书记一年调整百名干部廉政瞭望(2016年12期)2016-12-27海州常山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年4期)2015-01-26涟水战役不应包含出击陇海路东段和众兴作战军事历史(1996年1期)1996-08-20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