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实践理路

新时代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实践理路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18:00:05 推荐访问: 协同 新时代 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周良发,吴雨寒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是党中央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务。文献梳理发现,理论界围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科学内涵、逻辑结构、优化策略以及“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产生了许多启人心智的理论成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序有效推进夯实了理论基础,但仍有进一步拓展和探究的空间。深入探讨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协同问题,着力构建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教育策略协同、教育形态协同、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手段协同、教育机制协同等切实提升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质量和成效,用“四史”蕴含的科学真理、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引领大学生成长发展,对造就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四史”教育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长期的铸魂育人工程,协同是新形势下高校“四史”教育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的着力点。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助于打破课程壁垒、实现整体推进,进而不断增强育人效果[1]。

(一)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助于打破课程壁垒

囿于学科范畴、课程性质、教学手段,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业课等相比,高校思政课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势。思政课致力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理想信念培育,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和专业课等专注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和技能提升,二者可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无疑是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且与“四史”之间存在天然的内在关联。如“原理”课深入探讨了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论”课详尽阐释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的理论成就,“纲要”课系统讲述了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主体内容,而“思道法”课则深度阐释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议题。然而,社会主义迄今已有500多年发展史,不仅体系宏阔而且内容丰富,完全依靠思政课程往往难以全面展现“四史”的整体样貌,不利于大学生系统掌握“四史”的科学内涵和核心义理。这就需要借助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政课”,探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异质同构,有效发挥其他课程的“四史”教育功能。而协同推进“四史”教育旨在打破课程壁垒,为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业课等全面介入“四史”教育扫清学科障碍,着力避免在大学生“四史”教育过程中让思政课处于“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现实窘境。

(二)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助于实现整体推进

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要具备整体意识、全局思维,使大学生在系统而全面的“四史”知识理论引领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实践充分证明,如果大学生只受到零碎和局部的“四史”教育,那么他们对“四史”知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肤浅且片面的。这样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和党史观,还可能让其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滋扰和误导。这要求高校必须牢固树立整体性思维,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全局性“四史”教育。而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了确保“四史”知识理论的一体化推进。要做好“四史”教育进度协调,实现各要素功能有效发挥、各部门机构动态交互、各价值诉求合理统筹[2]。从要素功能来看,要破除育人主体、场域、模式等“单打独斗”状态,实现“四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互联互通,构建多元力量协同参与的“联合作战”模式。从部门机构来看,大学生“四史”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协同机制使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处于动态交互状态,要通过协调促进各职能部门和机构有序运行,保障“四史”知识理论有序有效且全面完整地传递给大学生。从价值诉求来看,要在“四史”教育整体性框架下关照且统合多种价值诉求,助力各育人要素及其子系统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同向发力,实现“四史”教育有效协同推进。

(三)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助于增强育人效果

大学生“四史”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观教育和理想信念培育,旨在用党的百年奋进史、新中国的不懈探索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史和社会主义的奇迹发展史来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可以信赖的时代新人。而大学生能否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就需要增强“四史”教育的育人效果,使大学生在“四史”知识理论的引领下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最前沿。而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基于不同要素及其子系统的协同发力、通力合作,能够将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不同组织的优势彰显出来,实现“四史”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鉴于此,要在精准把握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方向、过程和进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期待,科学制定和完善“四史”教育的策略协同、模式协同、手段协同和机制协同,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地运行和推进下去。唯其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四史”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使大学生在党的百年历程的宏大背景下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信心和拥护。

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根本指向在于增强“四史”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此,要在严格遵循“四史”教育的内在规定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教育样态的规范性、教育逻辑的合理性、教育环节的有序性和教育过程的动态性,使教育诸要素功能同向同行、协力合作,切实将大学生“四史”教育落到实处并推向纵深。

(一)从教育样态来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应突出规范性

所谓教育样态,主要是指教育实践的具体表现状况。从大学生“四史”教育来看,规范性突出强调大学生“四史”教育必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使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并始终保持高效运行态势。如果大学生“四史”教育一直处于失范且无序的状态,势必会使教育诸要素及其子系统的功能难以顺畅发挥,有效协同推进“四史”教育将无从谈起。而“四史”教育诸要素及其子系统长期保持规范有序,无疑会极大地降低“协同代价”,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协同效应。为此,要建章立制,使大学生“四史”教育协同推进具备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依凭。一方面,构建和完善系统化政策法规。结合“四史”的具体内容制定和完善体系化的政策法规,为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提供丰富的政策资源和有力的制度支撑。另一方面,将大学生“四史”教育纳入既有教育教学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的日常守则之中,使“四史”教育诸要素及其子系统效能的发挥更具规范性,也更有持续性。总之,只有大学生“四史”教育总体上日趋规范化,教育主体、内容、载体、方法等核心要素协同运行,才能在“四史”教育实践中着力彰显协同机制的增值效应。

(二)从教育逻辑来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应具备合理性

教育逻辑主要是从教育实践的具体展开理路而言的。就大学生“四史”教育来说,其逻辑合理性集中表现在对“四史”教育的内在规定与大学生历史观和党史观形成规律的自觉遵循。为此,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必须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协同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协同创新也才有实际效果。从合目的性来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旨在汇集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协力将“四史”知识理论全面嵌入大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协同机制的全方位融入,有助于“四史”教育主体、内容、载体、方法等诸要素同频共振,进而在强大的育人合力助推下实现“四史”教育常态化推进、高质量运行。从合规律性来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必须严格遵循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形成规律。正确历史观和党史观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协同各育人主体的力量持之以恒地发力、一点一滴地润入,最终汇成“四史”知识理论的汪洋大海。鉴于此,要从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教育内容的适恰性和教育方法的适宜度等方面下足功夫,为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奠定逻辑合理性。

(三)从教育环节来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应确保有序性

教育环节的有序性是指大学生“四史”教育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以及各要素及其子系统的有效协同。而一旦教育环节陷入相互牵制、乱而无序的状态,各要素及其子系统的交互与协调作用将难以为继,协同效应也无法彰显出来。从教育环节及要素来看,教育环节的有序性主要包括教育内容的衔接、教育主体的协同、教育手段的联动等方面。这其中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四史”教育协同推进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持续性。然而,“四史”无论是存续时长上还是内容构成上都明显存在衔接交错的问题。如存续时长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分别是100年、70余年、40多年、500多年;
内容构成上,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联结点”,它显然包括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在建党百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无疑要厘清“四史”的层次关系,使之井然有序、层层推进,才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厚植理论功底。有研究者认为,“四史”之间既不是平行关系,也不是逻辑递进关系,而是“3+1”的关系[3],搞清楚这个问题是保障教育内容有序性的根本前提。总之,协同视域下的教育环节有序性要求构建出一套环环相扣的教育方案和实践模型,从知识传授到理论阐释,从价值引领到信仰培育,以达到“四史”教育可预期的理想效果。

(四)从教育过程来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应彰显动态性

从词性的角度看,协同是一个动词,意味着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是在动态过程中完成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四史”教育各要素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交互不断更新,各领域及层次的动态作用持续推进,从而在动态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同频共振、有效协同。对此问题,可从两个方面详加论述。一方面,交互作用的发生确保大学生“四史”教育诸要素动态交互。要结合当前各高校“四史”教育的现实基础和实际条件,科学研判协同现状与目标存在的差距,精准识别可能发生协同以及应当发生协同的着力点与接榫处,基于协同目标和任务触发“四史”教育主体、内容、载体、方法等进行交互。另一方面,协同机制的运行保障大学生“四史”教育诸要素动态交互的有序推进。在协同机制的支撑下,各育人主体关于“四史”的内在逻辑、主题主线、核心义理以及“四史”教育如何有效推进等交流与互动顺畅有序,依托有效协同、通力合作以提升“四史”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总体上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诸要素及其子系统始终处于交互协同态势,对诸要素功能的作用发挥进行动态调适和完善,使各要素功能、各领域层次呈现最佳育人状况,不断增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学理支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党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以大学生“四史”教育现状进展为立论依据。要使大学生“四史”教育长足发展并推向纵深,整体推进、协同育人是必然趋势。为此,要重点把握协同一体化领导与差异化实施两种策略、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形态、协同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两种模式、协同情境濡染与制度规范两种手段、协同监督考核与评价激励两种机制,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一)协同一体化领导与差异化实施两种策略

“四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多元主体参与、一体化推进,又要针对教育内容和受众需求个性化实施、逐步深入。为此,要在大学生“四史”教育过程中实行协同一体化领导与差异化实施两大策略。就一体化领导而言,要做好战略规划、压实主体责任,从宏观层面、全局视域精准把握大学生“四史”教育协同推进的目标、方向和进程。要强化学校各级党委的领导责任,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四史”教育主阵地,思政课作为“四史”教育主渠道,构建其他专业课程、党政宣教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多元力量协同参与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一体化育人格局。从差异化实施来说,要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如对不同学科(人文社科类与理工医农类)、不同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不同区域(东部沿海与中西部),乃至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开展差异性的“四史”教育。还要基于不同的“四史”教育内容开展差异化教育策略,如“四史”知识重在普及而“四史”理论需要阐释。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深化认知认同。总之,要实现一体化领导与差异化实施的有效协同,打破固有的教育体制与政策藩篱,探索职责互补、定位明晰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形态

作为一对教育范畴,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走深走实的两种基本形态。所谓显性“四史”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公开的、系统的以百年党史为核心的“四史”知识理论宣讲,使得大学生对“四史”的逻辑层次、发展历程及整体样貌有着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论认知。所谓隐性“四史”教育则化显为隐,将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潜隐化处理,让大学生通过环境濡化感知“四史”所蕴含的科学真理、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如果说显性“四史”教育犹如大江大河,直奔主题、旗帜鲜明地展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那么隐性“四史”教育则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点滴积累地呈现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探索和建设历程。可见,显性“四史”教育与隐性“四史”教育实质上具有功能互补性,二者同向同行、有效联动,势必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大学生“四史”教育效果最优化和最大化。而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就要协调好显性与隐性两种基本教育形态,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受众对象灵活地协同,在“显”“隐”良性互动与有效协同的基础上切实将大学生“四史”教育推向纵深。总之,要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大形态,创设亦“显”亦“隐”、“显”“隐”结合的教育情境,为大学生学习“四史”营建张弛有度的环境和氛围。

(三)协同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两种模式

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进路,用理论创新来指导“四史”教育实践,并以“四史”教育实践来深化理论,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辩证统一。在理论研究上,要重视对协同创新、协同机制以及协同联动的理论探究,为大学生“四史”教育协同推进奠定理论基础。要把马克思主义协同理论、中国古代的优秀协同思想及西方近代以来的系统论、协同学等进行学理整合,为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中汲取营养,将新形势下伟大创造与有益实践中的有效协同经验加以总结凝练,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四史”教育协同实践。从实践推进上,重视对协同动力激发、协同运行优化、协同效果评价的实践探索,为大学生“四史”教育协同推进提供鲜活案例。比如在协同运行优化上,要从有效协同的典型案例和经典模式中汲取经验启示,基于育人目标协同、育人主体协同、育人载体协同、育人渠道协同对“四史”教育的平台搭建、环节创设、情境营建、过程管控等予以优化和重构,确保大学生“四史”教育长期保持良性运行态势。一言以蔽之,要有效协同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两种模式,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顺畅发展,使大学生在“四史”知识理论的丰厚滋养下茁壮成长。

(四)协同情境濡染与制度规范两种手段

从教育手段来看,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要刚柔并济,力争使情境濡染与制度规范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积极营建教育情境,让大学生在情境濡染中领会“四史”丰富意蕴。特定场景所提供的视听感染和氛围暗示,更易使人情绪激发和情感升华[4]。为此,要善做巧为,有效协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遗迹、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场景体验中增强对党的百年奋进史、新中国的不懈探索史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史和社会主义的奇迹发展史的感受,真切体悟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和建党精神。同时,要深入挖掘网络平台的育人资源、做好网络教育平台协同联动,形成网络化“四史”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规章制度,为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制度立足当下、统摄全局、关乎长远。为此,要在制度供给与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做文章。制度供给要力求实效,协同构建引领“四史”教育有序有效推进的制度法规体系,而制度要落到实处,通过强化制度执行来保障“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运行,用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总之,要促进制度法规的“刚性约束”与情境濡染的“柔性作用”的有效协同,通力协作以确保“四史”知识理论协同化、体系化地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五)协同监督考核与评价激励两种机制

大学生“四史”教育任务重、时间长,要协同监督考核与评价激励两种机制,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督导不够、激励不足等问题,使“四史”教育持之以恒地推进。首先,对教师推进“四史”教育情况进行考核监督。从监督考核来看,要把“四史”教育纳入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优范围,极力避免“四史”教育中“做虚功”“假把式”“走过场”等不良现象。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考核方法,通过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协同配合,使监督更规范、考核更有效,基于制度传导压力,督促教师把“四史”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和习惯。其次,对学生学习“四史”知识理论加以评价激励。从评价激励来看,要把握契机创造条件激发青年大学生投身“四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资助专项课题研究,开展党史竞赛活动、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不断聚集青年大学生投身“四史”学习的外源推力,并在一定情况下将外源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内外协同使“四史”教育持续、常态化开展下去。再次,实现监督考核与评价激励两种机制协同联动。建立高校“四史”教育协同责任制,力争使监督考核与评价激励协同联动,并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四史”教育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绩效不显著的师生进行坚决惩处,确保广大师生在“四史”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身入心入。需要指出的是,监督考核与评价激励不是根本目的,但对全面检视“四史”教育协同推进的过程是否规范有序是必要的,能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各育人要素的协同效能及大学生的思想嬗变。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曾说:“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5]298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向“中央基准”看齐,有了偏差就要不断矫正和改进,确保全党上下步调一致。若要增强看齐意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协同思维和能力。所谓协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各方相互配合”[6]1506,即通过某一事物的内部协同(事物内部各要素、各功能的有效协同)和外部协同(事物外部各主体、各领域的互动融合)而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协作力量。协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正是源于对协同育人效力的肯定和珍视,借助协同机制促进教育诸要素及其子系统的高效运转和顺畅发展。

大学生终究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是否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奋进历程和苦难辉煌,关系到其能否成长为时代新人、引领时代发展[7]。开展以百年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是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育人举措,“四史”教育涉及的范围广、领域多,要注重协同配合,方能求得实效。为此,要构建多主体协同、多层次纵深、多领域联动、全方位覆盖的“四史”教育新格局,基于不同育人主体的通力协作、不同育人场域的协同涵育、不同育人方法的有效联动,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成效,使“四史”知识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真正扎下根来。

猜你喜欢四史协同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07-0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聊斋志异》与前四史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