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同关帝庙大殿及神龛考究

大同关帝庙大殿及神龛考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08:54:02 推荐访问: 关帝庙 大同 神龛

胡学忠

(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山西大同 037000)

关帝庙,位于大同市鼓楼东街,当地老百姓称之大庙。据清《大同县志》载,大同郡城各处修建有关帝庙,鼓楼东的那处,年代最为久远。关帝庙始建于元代,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元代的大殿,是大同市唯一一处元代建筑,弥足珍贵。2008年大同市启动关帝庙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拆除不协调建筑,以大殿为主轴线复建了山门、过殿、东西配殿、春秋楼、结义堂、武侯祠等建筑恢复了关帝庙历史上的面貌,并绿化美化周边环境。2010 年关帝庙景区对外开放,2013 年国务院公布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

图1 大同关帝庙山门外景

关帝庙大殿为关帝庙的主殿,位于在庙内中轴线中心,建在0.8m 高的月台之上,殿前设抱厦石阶。大殿面阔三间(约15.18m),进深三间(约12.07m),总高12.58m,单檐九脊歇山顶,顶部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正脊居中置宝刹,庄重威严,处处彰显着大气之美。两端鸱吻造型生动,翼角翘扬。大殿梁架结构为“侧上露明造”,清代增建平綦藻井。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合榙、栌斗脊坊承托脊槫。前檐下明间、次间均安格扇门,其它均用厚檐墙封砌。为了扩大内部空间使用面积,使用了辽、金时期的典型做法,“减柱移柱造”减去前槽金柱两根,使用了截面较大的内额横跨两间,前后乳袱均插入后金柱大梁间,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扩大内部空间这种减柱的做法,突出了主壇的位置,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做法当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柱网共用柱子14根,其中檐柱12 根,金柱2 根,四角角柱有生起,有侧脚,阑额普拍枋呈T 字形阑额出霸王拳,普拍枋出头处有海棠卷瓣。是元代建筑重要的断代依据之一。斗拱均为足材,材高20 厘米,材宽14 厘米,契高8 厘米。檐下斗拱用材硕大,南北前后檐斗拱分别有柱头铺作2 攒,补间铺作4 攒,东西两侧檐部柱头铺作2攒,补间铺作2 攒,均为单抄单下昂,转角铺作4 攒,其正侧两面都是单抄单下昂,不同的是在分角线上出45度斜昂两层,为单抄双下昂,昂呈琴面式昂嘴上翘扁瘦,昂下出华头子,昂上置平盘斗斗上宝瓶托顶老角梁,斗拱布置简洁大方。

殿前抱厦面阔三间约(11.81m),进深三间(5.54m),总高7.55m,是清代为了扩大祭祀活动面积而增建。抱厦呈勾连搭卷棚式建筑,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和大殿瓦面一致。内檐下施斗拱二十八攒,斗口为64cm,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

(1)柱头科斗拱,外檐为7 踩外拽由坐斗口出三下昂计心造。第一层昂上施外拽瓜拱上托万拱和拽坊,里拽为翘上托万拱和拽枋。第二层昂上施外拽瓜拱上托万拱和拽坊,里拽上托万拱和拽枋。第三层用厢拱和耍头并挑尖梁头相交以承上面的挑檐坊和挑檐桁。里拽为翘上托万拱和拽枋。里拽四层为万拱和拽枋。里拽五层为厢拱和三幅云以承内檐枋和内檐桁。柱头中线上由坐斗横出正心瓜拱、正心万,上按正心枋各以槽升子相隔。其里、外拽皆用十八斗三才升托垫。内檐出三翘承托梁架。

(2)平身科出踩同柱头科,这时平身科已成为枋材。明间4 攒,次间及两山面均为2 攒斗拱。后檐明间无平身科。

(3)角科斗拱。用在四角柱上,其正侧及两面都是三下昂重拱造,与平身科相同。不同的是在分角线上出45 度斜昂3 层,第一二三层斜昂用平盘斗,左右各出昂,第四层为耍头,平盘斗上为把壁厢拱,上承挑檐枋。挑檐枋和挑檐桁交汇处施龙头雕刻。额枋下浮雕游龙雀替,工艺精湛,活灵活现。

大殿抱厦整个建筑结构小巧别致,艺术精美,犷达严谨,浑然一体。(图2)

图2 关帝庙大殿

关帝庙大殿内部以金柱两根承托梁架,金柱为盘龙红漆沥粉贴金内柱,金柱盘龙缠绕飞腾于云海之中,若隐若现,形象逼真,龙爪为5 爪龙,体现了关帝庙在当时的皇家地位,依靠内檐金柱建有三间雕刻精美的木质神龛,明间有须弥座。三间木质神龛结构均为重檐歇山顶,整体结构统一,精美大气。檐下斗拱,排列密集,彩绘鎏金,样式精美,为清代结构。大殿顶部,当心间前部为彻上露明造,后部施斗八藻井,其余为平棊。斗八藻井最高处距离地面7.09m,边缘处距离地面6.19m。藻井内上下排列斗拱两层:下层斗拱为九铺作,上层斗拱也是九铺作,双超双下昂重拱造。中央圆形背板彩绘双龙宝珠,宝珠为凸起立体的圆形木板,在宝珠木板上还绘有小型二龙戏珠图,画中有画,极为精美独特。2021 年在对大殿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时,发现顶部清代平棊板背面写有编号及“嘉庆十三年”字样,故推测神龛及斗八藻井为同一时期,清嘉庆年间所建。现大殿明间神龛内供奉关圣帝君,东神龛为周仓像,西神龛是关平像。三尊均为楠木所制。

大殿内的神龛,不仅让神像更为庄严肃穆,同时也起到了为神像挡风避尘的作用。

(一)明间神龛 明间神龛,柱间宽5.35m,高6.19m。分为三部分。由底部须弥座台,中部檐柱、骑马雀替及隔扇,顶部重檐歇山顶组成。

1.底部须弥座台

神龛下半部分为须弥座样式长方形供台。供台台面长4.83m米,宽1.63m,整体高度为1.1m。须弥座由底座,圭角,上下枭,上下枋,上下两层束腰及台面组成。两层束腰各分三格,每格均刻浮雕游龙,生动有力,周边以卷草纹装饰,雕工细致。

2.檐柱、骑马雀替及隔扇

神龛隔扇的前、后面均有4 组檐柱,起到支撑神龛顶部的作用。檐柱立于供桌之上。每组由4 根组成,排列方式呈井字状。其中三根较细,柱础为莲花瓣状,剩余一根略粗,应为承重柱,柱础装饰也不同,更为简单。神龛前东西两侧檐柱之间有雕刻复杂精美的骑马雀替。更加突出正中神龛的供奉的关圣帝君崇高的地位。骑马雀替从上到下分为三层,以垂莲柱为间隔,均匀分成了一块一块长方形木板,板上镂空雕海浪龙纹,象征国家兴旺,也寓意风调雨顺。最上层分为10 块木板,装饰卷草纹,中层为7 块木板,雕单条游龙周边装饰海浪纹,下层为3块木板,雕双龙戏宝珠装饰海浪纹。

神龛立面为三开间,明间宽2.3m,两次间宽0.75m。两次间设有隔扇。隔扇距供桌前侧0.9m,隔扇是固定的,不能开启。中部隔心板透雕三交六椀菱花花纹。这种装饰纹图案繁复,为古建筑装饰中高等级形以一般装饰在等级较高的宫殿中,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文华殿等,寓意天地之交而生万物。裙板为浮雕,正中素面圆形,四周雕有水波纹。下绦环板雕卷草纹,中绦环板和上绦环板左右对称浮雕单龙戏宝珠。上绦环板颜色保存的更加完好。两隔扇之间的雀替镂空雕刻双龙宝珠及飞鹤,极具观赏性。隔扇与檐柱顶部相连接的门头板,由5块绘有团龙纹的木板拼接而成,其中4 块为原物,另一块为后世补增上去。

隔扇两侧还有宽0.55m 的边梃。边梃的上裙板左右对称彩绘飞龙纹,沥粉贴金,立体感十足。

3.顶部重檐歇山顶

神龛顶部为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11踩,等级很高,排列密集。上檐补间铺作正中一朵,下檐补间铺作两朵,形如倒挂的香蕉,样式精美。顶部上下两层之间有横额。牌匾四周以浮雕蟠龙纹和花为饰,横额尺寸、内容在下文中介绍。

正中神龛整体装饰非常精美,凸显出所供奉主像的庄重威严。小木作神龛上大量使用了龙纹装饰,形状不一,造型多样,或彩绘或雕刻,各具特色,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也彰显出其所供奉关圣帝君的帝王之位。

(二)东、西次间神龛 东西次间神龛左右对称,结构方式基本相同,为落地式神龛。柱间宽4.95m,高5.15m。神龛由框槛、隔扇、雀替及重檐歇山顶构成。

1.隔扇及雀替

以东次间神龛为例,隔扇共有四块,两块为一组,为四帘扇式,中门对开。隔扇最精彩的部分隔心板依旧是透雕三交六椀菱花花纹,裙板正中素面,四周彩绘花卉纹,下、中、上绦环板均为素面。骑马雀替以垂莲柱为间隔,从上到分也为三层。上层12块,中层9 块木板,板面上浮雕卷草花卉纹,下层3 块木板以柔和的线条勾勒出下层雀替的形状,正中装饰菊花。

2.重檐歇山顶

东西次间的重檐歇山顶檐下依旧为十一踩斗拱,斗拱彩绘鎏金,排列整齐精美。同样,在上下檐之间有横额,横额内容下文详述。

东西次间的神龛整体上统一、对称的结构,更加凸显了正中神龛主像的地位和艺术的精湛。三间一体式神龛不仅将整个大殿整体前后殿区域划分,给予神像独立空间,在结构上更加突出了所供奉神像的档次和大殿的威严。两次间神龛可以直接入内参观,神龛内还绘有精美的清代壁画。正中神龛的入口巧妙而隐蔽,从神龛正面看不到进入的通道,要从东次间西侧壁板隐蔽的木门而入。三间一体的神龛,不仅以其清代上乘小木作的精美而震撼世人,其设计的用心和匠人的高超技艺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及工艺特色,让这座元代大殿历经岁月依旧向世人展示它的气派和威严。(图3)

图3 大殿神龛

要说大殿神龛的精妙处,不仅在于神龛的样式精美,属于清代建筑小木作中的上乘之作。更在于每间神龛的横额。横额宽3.45 米,高0.71 米。蓝底金字,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突出横额内容。横额上书写着关公的封号。

东龛横额:“敕封义勇武安王崇宁广福至道真君”。中龛横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西龛横额:“敕封金阙护国显圣崇宁至德协天大帝”。

而这种形制在关庙中也是比较少见。放眼中国的关帝庙,一般可以看到的是大殿悬挂匾额。既有悬挂历代帝王封赐的匾额,也有官员、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信众敬赠、祈福或是还愿的匾额。关帝庙的匾额集中表达了关公忠义神武、正气浩然的神韵,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公信仰的影响力和传承力。如被誉为“关庙之祖”的解州关帝庙,庙内悬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陵钦定“神勇”、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洛阳关林——埋葬关公首级之地。清康熙年间被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关林是集儒家、佛家、道家三教合一的古寺庙,大殿牌匾上的“威扬六合”为慈禧亲书。当阳关陵——埋葬关公身躯之地,正殿前檐悬清同治皇帝御笔“威震华夏”牌匾。一般而看,匾额上的文字多以四字居多。而像大同关帝庙大殿神龛横额上有封号这一形制实属少见。从封号上,能直观地感受到关公在我国古代显达封隆的历史。关公信仰至今已有一千八多年,从魏到唐,关公信仰的影响力还不大。到了宋代,关公的信仰正式确立。特别在元末,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问世,使关公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到了明清,关公更是受到了封建帝王的尊崇。从侯到王,从王到帝,从帝到圣,数不尽的褒封,数不清的庙宇。

东神龛横额上书“敕封义勇武安王崇宁广福至道真君”。此封号是北宋徽宗赵佶敕封的封号。宋徽宗信奉道教,自封为教主道君。1102 年~1123 年,在短短的21 年间,徽宗对关公的追封多达四次:“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在历史上宋代开始,对关公进行加爵封王,宋代朝廷把关羽正式列入国家祀典之列。关公封帝始于明代。明神宗在万历十年(1582 年),褒封为“协天大帝”,关羽第一次由“王”进入“帝”的行列,也正是西龛额上书“敕封金阙护国显圣崇宁至德协天大帝”。正中神龛的封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是明神宗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再一次对关公进行的加封。这次的加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关圣帝君”就来源这次的追封,这也是为何众多关庙中供奉的关公身着帝装和“关帝庙”的由来。

清代,对关公的尊崇更是无以复加。清朝入关,认为是因为信奉关公,得其保佑,取得政权。所以对关公非常尊崇。清康熙四年(1665 年)尊关帝为“夫子”,与孔夫子并称,雍正八年(1730 年)追封关帝为“武圣”,与文圣孔子享有同等祭祀礼仪。一直到光绪五年(1879 年),清德宗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 个字,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次的褒封。从神龛的封号中我们可以看到,关公显达辉宏的历史。从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英雄人物,受到封建帝王的尊崇最终登峰造极,成为了超越世俗的神。

根据大殿三间神龛上封号,可以推测,在当时,可能每间神龛内都有一尊关公像。但由于现存资料不足,也无法考证。在很长一段岁月,大殿内并无塑像。现存的关公、关平、周仓的楠木造像是在2010年请入大殿内。

殿前楹联写到“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九流皆尊崇;
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三教尽归依”。大殿神龛的封号正是体现了关公受到了封建时期帝王的推崇,而普通民众对关公的信仰,源于他心中义薄云天、忠诚诚信。古往今来,在人际交往,往来行商中,最讲究的就是义气和信用。由于关公信义俱全,是公认最讲道义的财神爷,故商贾无不尊奉之,逢年过节都要祭拜关公财神,这种信仰尤其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关公的顶礼膜拜尤为兴盛。这份信仰寄托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近现代以来,对关公的崇拜,更是发展在海内外同胞之中,尤其是港澳台同胞,旅居海外的华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海内外华人以这条文化纽带,加强了彼此之前的联系,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关公,是唯一一位三教公认的神灵,儒释道三教共尊。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元素,关公以其身体力行完美地阐释了儒家经典教义。相传玉泉山关公受普净法师点化,皈依佛门,佛家尊其伽蓝菩萨。关公的道家封号更是数不尽数,礼以帝王。其影响力覆盖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山西,本为关公故里,光大同地区现存关帝庙遗构就有15处。大同关帝庙为作为晋北关公文化的重要交流场所,将关公文化融入到了边塞文化,军旅文化,商贾文化和特色的民俗文化中,形成了具有大同地方风格的关帝庙。

猜你喜欢神龛关帝庙斗拱说不完的斗拱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21年20期)2021-12-11神龛纸文史杂志(2021年3期)2021-04-27福建东山关帝庙闽商文化研究(2021年2期)2021-03-31民居趣读中华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高考祈福环球时报(2019-07-25)2019-07-25天水市民俗博物馆馆藏清代神龛赏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8期)2019-06-11关帝庙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1期)2019-04-30城市化进程下的民间信仰与关帝庙文化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9期)2017-10-22斗拱系列灯具设计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2期)2017-03-18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