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给我启示,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给我的启示 论文4篇
第1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给我的启示 论文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与启示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硝烟,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在新世纪掀开扉页之际,中国共产党就迎来90岁生日。回首,共产党的这90年实在是一段可歌可泣的风雨历程。是她,带领整一个中国社会历经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是她,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曙光。历史和现实总是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怀着感恩和感激之情,于是我回顾了90年来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所行之路具有先锋性。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是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工人阶级中走出来,抱定了为真理不怕牺牲,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她带领着中国人民一路走来,辉煌而豪迈。
中国共产党自从 1921 年成立至今, 走过了 90 年坎坷却又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执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我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曲折,但党用她自身的力量纠正了失误,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向强国道路前进。 饮水思源,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不断走向成功,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呢?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有这一特殊性呢?
在大力学习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今天, 我们抚今追昔, 就不难发现,是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她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她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且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能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共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的福利和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过去的90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 开拓进取的90年, 是风雨洗礼、 成就辉煌的90年, 也是我们党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个代表” 的光辉90年。从这个意义上讲,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是现实的重要指针,更是历史的重要结论。综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 正是坚持不懈地实践着“ 三个代表” 的历史。尽管在“ 三个代表” 的实践上, 我们党走过弯路, 例如史无前例的十年“ 文革” 时期, 我们党忽视了发展生产力, 极“ 左” 路线占据了主导地位, 给人民利益带来极大损失, 付出过沉重代价, 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 三个代表” 的形象, 失误本身不是“ 三个代表” 的错误, 恰恰是违背了“ 三个代表” 的错误。过去90年,由于我们能够成为“ 三个代表” , 我们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赢得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展望未来, 我们党只有不断成为“ 三个代表” 才能取得更大胜利。
列宁曾说过:“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的确,这句话也经过了历史的见证。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这些伟大的思想、理论是经受时代、历史、社会的无数次考验的,无疑是先进的,所以在思想上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先锋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后的今天,深信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共产党的伟大形象和万古常青的精神已深深地铭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愿中国共产党永葆其先进性与创造性,能结合当下的现实,不断探索新的,更适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最后,祝愿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第2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给我的启示 论文
专题 中国共产党奋斗的风雨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五四精神
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
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继承: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投身爱国运动;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科学和民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
主要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被称为黄埔军校。
机构: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方针: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
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时间和主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先头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结果: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胜利原因: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正确的战略方针;
③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北伐军的英勇奋战等。
2.土地革命时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创建:①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①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②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共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遵义会议以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⑤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3.抗日战争时期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启示:国共合作则民族振兴;
国共分裂则民族衰败;
我们要谋求两党合作,促进国家统一。
4.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中共努力争取和平;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列表识记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目标与作用
目 标
作 用
挺进大别山
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三大战役
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消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解放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统一大业大陆基本完成;
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作用(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两千多年指从战国时期开始)。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评价总路线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失误的表现
1958年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结果(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泛滥(3)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原因: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铁人”王进喜 奋不顾身投身中国石油事业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
好战士雷锋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至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影响: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社会思想与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矛盾作科学的分析;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北京。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 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①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②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③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对外开放: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创办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①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②引进人才、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③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改革开放格局: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集中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福州、广州、杭州、宁波、 温州、湛江、北海)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补充:1、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2、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补充:(5)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
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专题感悟:
1、中国共产党担负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新中国。
2、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调整自己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正确的党。我们要好好学习,拥护党的领导,立志做一名共产党员。
第3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给我的启示 论文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及经验启示
90年前,当“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后,在上海一幢的小洋房聚集着10多位中青年立党纲、议宗旨,意味着共产党呱呱落地于神州。经过经30年的艰难困苦、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在经历一个甲子的艰辛探索后,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使当年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这90年的历史,应该说,内容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泛,提供的经验也非常深刻。对我们党90年历史可以作大体上的简要概括。这90年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或者叫三个阶段。也就是1921年至1949年(28年,称之为创业史),1949年至1978年(29年,奋斗史),1978年至今(33年,改革开放史)。在这三个时期当中主要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增强、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创业史(1921年至1949年,28年)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不是偶然的。她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条件。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站在岸边望海中已经看得见船杆尖头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首先,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她的产生应当以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前提,这是不言自明的。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发表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欧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立。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由于资本主义极不发展,工人阶级力量过于微弱,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并不具备。到了五四时期,情况就不同了。在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上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随之进一步成长起来。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据有专家估算,近代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60万人。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推动这场斗争胜利发展的主力军。这说明,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成立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已经基本上具备了。
其次,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还只是使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具备了必要条件,而不是具备了充分条件。工人阶级有各种组织,如工会、合作社、妇女团体等,这类组织有许多在党成立之前就已经有了。党与这些工人群众组织的区别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觉悟的分子的组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据此可制定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策略,领导本阶级和人民群众去进行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胜利的战斗。而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这个党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理论体系,但它不可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出来。
只有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到工人运动中去,并使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工人阶级中才有可能产生出理解了旧社会制度的本质、理解了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本阶级历史使命的先进分子;
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创建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建立共产党所不可缺少的思想条件。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努力向西方学习,企图仿照欧美的榜样,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但是,由于这种努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对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了。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这一先进的思想。 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推求,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他是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3种类型: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特点: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就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就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这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条件也逐步在中国具备了。
再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在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严厉镇压的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运动突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在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正如邓中夏所说:“‘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
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他们真正成了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这样,五四运动就“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时间在1920年8月,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首次会议决定,推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在建党过程中,陈独秀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上海创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加大会的有13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着50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鉴于当时的党“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这样,党的一大就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有了共产党,中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是以革命的面貌出现的,既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到工人中去,领导了一系列的罢工,在13个月的时间内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在30万人以上。但是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失败打击——京汉铁路二期大罢工遭到了军阀吴佩孚的镇压,抓走1000多人,死亡50多人,还牺牲了两名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施洋。这次失败得到了两个教训: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数少,没有同盟军;
第二,赤手空拳革命是不行的,要武装斗争。
2、推动国共合作和投身大革命
吸取京汉铁路二期罢工失败的教训,经过研究及共产国际的帮助,发现孙中山领导国民党是反帝反军阀的,在这个意义上和共产党有共同的目标。当时,孙中山在广州,有几万部队,而且也是革命党,所以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合作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建立了黄埔军校,它是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共产党员周恩来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第二,发展农民运动,并在广州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由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毛泽东等人主持,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第三,北伐战争,当时北伐军十几万人,而军阀部队70多万,但北伐却取得了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1925年,孙中山逝世,孙中山在世时,国共两党合作,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就开始了清党、分共。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实行分共、清党,国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仅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遭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有33.7万多人。事实无情的证明: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
3、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7.15反革命政变后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在汉口(1927、8、7)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也就是著名“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彻底清算了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机关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以中央政治局临时候补委员的身份出席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毛泽东提出大家都熟悉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随后,中共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以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表执着中国共产党独立的领导革命战争,创造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遭受挫折后引兵井冈山。同时,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也走上了井冈山。朱毛会师,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在1927年的9月份,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改编,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这从组织上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两年以后,即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而且从政治、组织、思想上使这一原则制度化,并采取了许多措施。到1930年初,党员人数发展到十万人,红军发展到近七万人,根据地十几块,出现了革命走向复兴的局面。尤其是井冈山根据地,是我们党开创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有我党历史上的很多第一:第一个红色阵地;
第一支红军;
第一所医院;
第一次整党等等,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所以井冈山根据地对当时的蒋介石集团震动非常大,从1930年10月开始向井冈山根据地围剿,到1932年10月,我们党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在这个过程中纠正了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
然而,我们党面临了又一次挫折,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开始了在中央长达四年的统治(1931年1月—1935年1月).共产国际的支持是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时的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很大,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直受到共产国际领导,这种组织上的关系,使中国共产党在重要问题上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在这种情形之下,26岁的王明取得了领导权。王明的左倾错误表现在:第一,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主张城市中心论,认为山沟里没有马列。第二,对党内不同意见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毛泽东被免去职务,没有了指挥权。王明的左倾错误,使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党员减少到4万人左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所在地江西瑞金,踏上了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了爬雪山、过草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全党的统治,在组织上撤消了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补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确定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毛泽东由此进入党的中央领导核心,虽然当时他还不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但是当时党的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就是军事斗争,毛泽东参与军事工作的领导,实际上就是对全党主要工作的领导,因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事实上已开始形成。遵义会议,在紧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央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因此而彪炳史册。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结束。此后,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到了西北。
红军长征后,蒋介石积极调集军队进行围剿,同时派张学良、杨虎城把部队开赴陕北进行剿共,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我们党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我们由最初的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实现了联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西安事变后半年多,七七事变爆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实现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西北的红军主力4万多改编为国民党第八路军,而没有进行长征的南方部队1万多人改编为新四军。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政府。
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之际,1945年,中共召开了七大,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平型关大捷,抗日游击战,如地道战、地雷战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也逐步发展壮大,党员120多万,军队120万人,民兵220余万人,根据地人口1亿,面积100万平方公里。
5、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日本占领的台湾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这时的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他的如意算盘是想利用这一着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谈判,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他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蒋介石估计毛泽东是不敢冒险来重庆的。另一个是,利用谈判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提出要建立国民政府委员会。
但是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建国并没有到来,1946年6月底,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三年的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 从1948年9月开始,我们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经过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长达22年的统治结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结束了中国社会长达100多年四分五裂、战争纷乱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二、奋斗史(1949年至1978年,29年)
194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的壮丽日出。一个崭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大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1、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实施
新中国成立头三年主要是医治战争创伤、收拾旧中国留下的乱摊子,开始经济建设建设。毛泽东把这一时期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这是对这一时期社会性质的概括。主要建立了各地各级人民政府,统一财经和物价,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抗美援朝等等,(有人对当年的抗美援朝有异议,可以说抗美援朝是迫不得已的,是必须的,抗美援朝,为我们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功不可没。)总之经过三年的努力,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的国民收入比1949年增长了64.5%。
2、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国民经济好转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既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原计划要用10到15年的时间完成,结果用了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现在看来,当时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种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其他一些国家缓慢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从当时中国的几大社会力量来说:1、帝国主义势力不让走,鸦片战争后,世界上几乎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接踵而来,侵略过中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想把中国这个大国,变成他们的投资场所、原料圣地、商品推销市场,就是变成殖民地,为此他们绝不希望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他们并驾齐驱;
2、封建主义势力不愿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有自由的可雇用的劳动力,而封建地主是要把农民束缚禁锢在土地上的,,而且资产阶级革命提倡的民主、自由、博爱、人权等同封建势力是对立的。中国在明未清初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萌芽,却都被封建统治者所扼杀,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统治,得到了帝国主义的庇(比)护和支持,封建主义势力也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双重排挤和压制下发展的,处境艰难,经济力量薄弱,腰杆子硬不起来决定了他们的两面性,既有革命的要求,又不得不依附于他人,早在1889年改良派就发动了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100天,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到最后也没完成使命,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4、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反对走,当时的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马克思列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建立,并建立了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政权、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等等条件,我们进而顺利地由新民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国。
3、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和探索中的曲折
为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有过积极的成果,比如八大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大路线实质上就是突破苏联模式,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遗憾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从57年下半年反右扩大化开始,左倾错误不断升级,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嫩芽,还没开花、结果就夭折了。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犯的失误,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对我们的影响,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搞得不是很清楚,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表现在几个字上即统、纯、均、快、斗。统——管理体制方面,追求中央高度集权模式,权利过于集中,从横向上看,党政军民学权力集中于党的领导机关,从纵向上看,由下到上,形成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
均——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快——忽略国情,不顾条件,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
斗——抓阶级斗争为纲,搞内耗,据统计从49年建国到76年毛泽东去世的27年间,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有70多次,平均每年2.5次,而且具有密节奏、高频率的特点。1、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党内就有了意见分歧,接着就是党内整风,引发了57年的反右扩大化;
2、反右运动平息后,开始向自然界开战,即大跃进运动,党内再次出现分歧,于是就有了庐山会议,以后便是中苏论战,修正主义被提上议事日程;
3、1962年的四清运动遍及党的基层组织;
4、十年的文革动乱。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这个时期,党先后犯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严重错误。但我们党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汲取教训,并将其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所以能直面错误,就是因为它是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任的政党。1949年到1978年,这29年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的29年,我们今天赞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不应忘记毛泽东时代的奠基。“他接手的是一个使用木犁的国度,撒手人寰时却是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丘吉尔曾对斯大林的评价)邓小平同志也曾深情地说过,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还几次讲到,我们只是把毛泽东讲过的,没有做的,做起来,把他做错的,纠正过来,意思非常明白,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一条新路。49年到78年的奋斗史,我们党取得了重大成就:1、建立了人民政权,实现并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2、建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难探索,为新时期开辟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4、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出并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正因为如此,到1976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11个,(当今全球国家和地区有190多个)而在1970年前,与我们建交的国家只有62个。邓小平对此感慨的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5、党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融洽,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扬光大。
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从76年至78年三中全会召开前,我们处于徘徊前进的时段,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历史包袱过重,有些人把这种局面,归结到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华国锋。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解放军305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中央在《华国锋同志生平》中,给这位老人做了新的结论。华国锋同志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的功劳由过去的“有功”变为“起了决定性作用”。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两个凡是”错误没有提及。“阻挠老干部平反”、“助长个人崇拜”和“洋跃进”等过错也都避而不谈。以往的“一正四负”的历史定论松动,“一正”提升,“四负”淡化。
三、改革开放史(1978年至今,33年)
1、改革开放的兴起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克服阻碍的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等)——得出的结论就是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强国之路。就像当年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辟一样,我们的改革也是从农村推向城市的,78年秋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迫于生计,搞起了承包制,就这个队这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70年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而且这一年是个大旱年,这个事惊动了省委书记万里,传到小平那里,小平旗帜鲜明的支持农村承包制改革,自此掀开了改革的序幕,到84年,我国当时11亿人口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00公斤,第一次跃上了世界平均水平,使世界公认,中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口。84年改革有农村转向城市,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我们倡导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就是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内搞活,就是用活用足市场机制,对外开放,就是学习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而且改革与开放共生共长、互相促进,加速了现代化建设。78年10月,79年1月小平两次出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和美国,出访本身就表明了中国打开国门的重要信息,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小平同当时担任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的习仲勋和杨尚昆交谈,他们建议,广东临近港澳,是否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做点文章,小平随后指示,在你们广东创出一块地方,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掉血路来。就这样,诞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从此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有人比喻对外开放的格局,几个特区和十几个沿海开放城市组成的沿海地带好像一把弓,西北部、西南部和陆续开放的陆地边界、内陆城市好像一把弦,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发带,就是一支搭在弦上的箭,射向太平洋,射向世界。
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有舵手掌舵,我们披荆斩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卓越贡献。读懂一个人可以看清一段历史。我们用立言、立徳、立功这三不朽的标准,简单勾画一下邓小平同志的生平。立言——就是由他作为主要创立者的邓小平理论;
立功——可以罗列这么几点。一是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是广西地区的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二是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年的刘邓大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三是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56年至66年他担任过近十年的总书记)为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努力,四是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复出后,于1975年实行全面整顿,为新时期开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奠定了基础。五是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的总设计师,给我们勾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蓝图。
立徳——毛泽东当年看中邓小平,纳入接班人视野,首先看重的就是他的“德”。所谓“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 毛泽东推荐邓小平任总书记时讲了好些话,主要也是夸奖邓小平“公道”、“厚道”、“公正”、“顾全大局”等。他对中国人民立的大德,表现在许多方面,仅就他在1975年以后的情况列举几点,比如:
1、不肯歌颂颂“文革”,甘心挨批判。邓小平在1975年的全面整顿,有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趋势,这既触怒了“四人帮”,也使毛泽东不高兴。毛泽东晚年曾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评价:“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几个海岛上去,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疑义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岛屿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会腥风血雨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他把“文革”当作他人生的两件大事之一,可见他把“文革”看的多么重。邓小平75整顿,触动了雷池,即使这样,毛泽东对邓小平还是寄予希望,提议让他主持政治局会议,作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邓小平只要表示同意“文化大革命”是“七分正确,三分错误”,但邓小平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合适,我是桃花源中人,
2、不计较个人恩怨,维护毛泽东。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其中“两落两起”与毛泽东有关。邓小平说过,他一生最痛苦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文化大革命”要根本否定,对毛泽东怎么办?邓小平主持起草81年的《历史决议》,不仅完全抛弃个人的恩恩怨怨,而且坚决地批判了党内外各种诋毁、攻击和否定毛泽东的错误倾向。他竭力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决议》对毛泽东作出了正确评价。这个决议是几十年来我们党内团结、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精神条件。
3、不当“一把手”,物色接班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邓小平的经历、威望、才干、智慧和经验,人们都企盼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但是,他执意不肯。他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力荐年富力强又有领导水平和经验的同志到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他说,靠我们这老一代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要找第三代,要找年轻人。他尽管在发挥“核心”作用,但决不要那个“一把手”的名份。只有无私无欲的人,才有这么伟大的胸怀。
4、不做“颐养翁”,呕心谋改革。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已经是近75岁的老人了。照理说,平反、恢复名誉之后,可以去颐养天年,安度晚年。但是,他没有作这种选择。他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有私心杂念。这是我一种交心的话。”邓小平不仅向党坦诚地交了赤子之心,而且完全、彻底地践行了他的交心之言。
5、不搞终身制,退休做平民。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强调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很不正常,一个人的分量太重了对国家不利。因此,他多次提出要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过一个真正平民的生活。他带头不搞终身制,坚决退下来,为党的高层领导树立了光辉榜样。
小平同志践行了他自己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30多年艰难探索的改革开放历程,惊涛骇浪,我们经历了不少重大的历史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新时期的关头时,我们遇到“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的交锋,(77、1、21有关部门在为华国锋准备的讲话稿中,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雏形,2、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发表了两个凡是的标准表述即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77、4月邓小平给中央写信,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77、9月南京大学胡福明78、5、10理论动态,11、12日先后在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重新确立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的新路,这条新路,邓小平在82年十二大给了个称谓,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行进途中,又遇到了几次关头:比如,89风波,苏东剧变的历史关头,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一个就是回到过去的路子上来,当时有人认为阶级斗争这条路,是反和平演变的最后一道防线;
还有一条路,就是敌对势力希望看见的,就是苏联、东欧一些国家所走的路,小平明确指出,这是一条死路;
在这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时刻,我们稳住了阵脚,继续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康庄大道。十五大前后,小平去世,国内外都在关注小平后的中国如何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继往开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如果说80、90年代的改革结果是多变双赢的话,那么新世纪的改革让人感觉在渐渐变化为一场零和游戏(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十七大召开前,对于改革向何处去掀起了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有人就公开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言论(开左灯,往右拐。中国人民大学谢涛),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义正词严的 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停顿和倒退是决没有出路的”。这就是对社会上这些言论的回答。
2、改革开放的大致历程:
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4年10月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三个转变: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封闭转变到开放;
从固守陈规到改革的转变。
84年到88年9月作出的《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改革的从农村推向城市,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88年到92年初小平南巡讲话是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经过治理整顿,我们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同时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海南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开放开发逐步展开。
从92年初小平南巡讲话到02年的十六大是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体制创新时期。这一时期,在观念和体制上都实现了突破。观念突破,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彻底突破了长期以来的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
体制突破,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这两个突破,都是以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标志的,我们进入了制度体制创新的新时期。
十六大以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我们的改革开放显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03年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二是开放倒逼改革,改革的紧迫性从来像现在这样强烈;
三是以利益的全面调整为重点,改革的难度从来没有这样艰巨,为此,任重道远。
“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强调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时,提出了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理念。
“顶层设计”最初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是指运用系统论方法,对工程项目涉及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中央强调“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是出于对改革特征的新判断,其目的也在于实现改革的新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 33个年头。关于中国改革的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概括,如从局部、外围、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鼓励基层和地方进行试点、试验,等等。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具有渐进性特点。改革之所以采取渐进性策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只能在大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然后再把经验上升到政策、制度和法律的高度。
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已进入“而立之年”。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改革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的环境是计划经济主导、经济结构单一、社会均质化程度高、各类资源自由流动的可能性低、对外相对封闭,而现在则是市场经济主导、经济结构多元、社会异质化程度高、各类资源流动性高、对外高度开放。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但反过来会推动改革开放本身转型,并对改革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应看到,渐进改革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会带来新问题,即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需要加强。比如,以往的改革大多从各个领域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暂时把难啃的“骨头”搁置起来,从“浅水滩”渐次走进“深水区”。但“疑难杂症”终究要解决,否则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不能巩固和扩大。还比如,以往的改革大多采取分头推进、各个击破的做法,改革的系统性和有机性不够,这样的改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遇到瓶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系统的改革需要协调起来,任何一个领域改革滞后或没有实质性突破,都会制约和影响其他系统的改革。而单个系统内部也有一个协同推进的问题,如行政体制改革需要综合考量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政府间纵横关系、财政体制、公共服务方式、公务人员素质和行为规范等诸多因素,不然就会陷入各种“怪圈”而难以自拔。
3、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新的高度上谋划改革的方略,实现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新改革方略,就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们目前要解决好几个问题:1、双线均衡即寻求市场化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最佳均衡点,打破市场化,只能是停滞、倒退;
而没有社会公正,可能会带来不和谐因素,甚至动乱,社会公正问题已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社会公正,比太阳的光还要有光辉!2、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人自身三者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目前各级党委、政府把基础性人本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来,这就是:就业、减贫、社保等等,自治区已明确提出了打造新疆民生年。3、上下内外四方位推进体制创新,上 创政府社会管理的新体制;
下 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的新格局;
内 创民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
外 创适应和应对全球化的体制。4、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体制的五环改革,并把握这五环改革的切入点,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法治化、文化先进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说切入点,比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或者说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四、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9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予当代共产党人深刻启示: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江泽民同志曾深刻的指出:老祖宗不能丢,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举马列主义旗帜,主要是在如何结合的问题上,即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如何同我们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曾发生过失误,有过教训,我们过去走过的弯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马列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上,尤其是教条主义,不顾国情死搬硬套,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王明之流,本来在同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过预防针,遗憾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颠倒,以理论裁剪现实生活,把理论条条框框化,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就是把老祖宗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作绝对化理解,比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绝对化理解,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始终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为此,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搞内耗。再比如,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颠倒的失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当时,我们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一味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刚建立互助组、就跳到高级社、又越到人民公社,实质上,生产力——脚,生产关系——鞋。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独创性经验的总结,又采取了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到这,我们说毛泽东同志,是把马列主义,由欧洲形式变成中国自己的,在广大老百姓中间生根开花的杰出代表,当然他有后继者,这就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总之,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个又一个胜利。
2.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肩负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使命。为此,它明确规定自己的性质和宗旨。党的二大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民群众利益先锋军,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努力工作的党。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起,就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在异常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和十分艰难的环境下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成为能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力量源泉。这是共产党具有强大生命力之第一能源和决定性因素。
——大革命失败后,被惨遭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0多万人。但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如毛泽东所说的,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主力红军进行长征转移后,各个苏区开展异常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广大游击战士在大山密林深处,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但是,在广大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乃至牺牲的帮助和保护下,他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了。
——抗日战争中,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敌后抗战,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第一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另一方面又使自己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建设成为了全国范围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已走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大党和拥有100多万武装力量的人民军队。
——解放战争的胜利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在解放战争年代,共产党为老百姓做的最具体的一件事就是解决了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土地问题,中国的土地问题是个老问题。“耕者有其田”已断断续续地喊了两千多年。历史上农民要求土地的革命绵延不绝,但是农民战争即使改变了朝代,也没能改变农民的命运。然而中国的这个“千年难题”,却由共产党解决了。共产党解决土地这一举措使得穷苦农民信任共产党,愿意跟党走。老百姓把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到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队伍上,比如淮海战役时,军力对比本来是60万对80万,我弱敌强。但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最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华野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刘瑞龙回忆:在淮海战役期间,动员了500多万民工,大小车辆80万辆,在两个多月内,共转运伤员11万人,送达前线粮食5.7亿斤,弹药物资330万吨。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乡亲父老们用小车推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作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民主建设,使社会很快得到安宁,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中国的新气象迅即展现在世界面前。在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尽管后来遭受过曲折和挫折,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为今后中国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定的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迅即从挫折中奋起,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过30多年努力,一个在近代以来遭受过深重苦难的国家迅速崛起,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以人为本等等,是一脉相承的,千百万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一代接一代奋斗,换来的今天,就是靠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在我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中,可以有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始终如一、旗帜鲜明、举世罕见,而且是身体力行的一面大旗,这也是别的任何一个政党无法比拟的。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真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
3、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把自身的建设确立为“三大法宝”之一,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全国政权以后,作为执政党,我们深知,党的建设和我们的事业,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党的自身建设,执政水平、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打铁要自身硬,反之,社会主义事业搞不好,直接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我们党又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总是首先动员和组织党自身的力量,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这三条是讲顶天立地,抓自身建设,顶天即老祖宗不能丢,并能说些新话;
立地,扎根于老百姓中间,后一条讲打铁要自身硬,抓自身建设)
总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全体共产党人永远铭记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发扬光大。
第4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给我的启示 论文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
温习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每年的高考题总有涉及,而且比例较大。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对党的发展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共历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地位及重大影响和意义。如:二大的纲领、三大的决议、遵义会议的意义、七大的主要贡献、八大的主要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四大内容、十五大内容等。
2、中共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进行的政权建设、组织建设,实施的思想路线及经验教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持久战》的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内容、《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内容、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实践活动、邓小平有关全面整顿的思想及活动、邓小平对“文革”后两年“徘徊”的看法、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论断。根据地建设:方志敏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大生产运动。
3、中共进行的军队建设、发动的重大战争和实施的军事路线及方针策略。如: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百团大战及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和战略反攻的意义。
4、统一战线的建立、目的、作用,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及实现的条件、国民大革命失败含义、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所发表的宣言和通电、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事件、针对顽固派军事进攻中共提出的三大口号、皖南事变所反映的问题。
5、民主革命的土改路线和方针及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如:土地革命中对富农的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共伺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建国后土改的意义、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6、中国革命道路和现代化正确道路的探索和曲折发展过程及经验教训。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及纠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科技文化、外交工作、民族团结方面的辉煌成就。如: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中日建交、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建交的时序、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8、民主革命中和建国以来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9、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革命家的主要活动、历史地位及三代领导核心。
10、国民党的发展历程及国共两党的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由诞生到走向成熟
1、史实
⑴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但没有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⑵1922年,中共- 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但工人阶级还是单枪匹马地进行斗争。
⑶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滋长了“左”倾情绪。
⑸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但由于王明的 “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⑹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⑺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中共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第二,中共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1、“一大”:1921.7 上海—浙江嘉兴
主要内容: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和张国焘,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意义:“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二大”:1922.7 上海
内容: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指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大会还决定中共加入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它说明,只有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杭州特别会议:1922年、讨论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4、“三大”:1923.6 广州
内容: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农、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政党。
意义: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5、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内容: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6、遵义会议:1935.1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主要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去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7、瓦窑堡会议:1935.12
内容: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意义: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8、洛川会议:1939.8.22-25 陕北洛川
内容: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意义:指出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纲领和基本政策,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9、中共七大:1945.4—6,延安
内容: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
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13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
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全会提出了加强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全党同志务必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背景: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为建立新中国,中共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进行了选举,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意义: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由于新政协有全国所有民主的、爱国的各方面的代表广泛参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12、一届人大:1954秋,在北京召开
背景: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需要加紧民主政治建设;
内容:制定了社会主义宪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宪法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13、中共八大:1956年秋,北京召开。
内容:大会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意义: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开创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14、七千人大会:1962.1.11—2.7 北京
内容:对建国以来十二年的工作特别是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
意义: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清理实际工作中的“左”的错误,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1.12.18—22 北京
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实事求是地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
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6、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召开
内容:大会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意义: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17、中共十三大:1987年
内容: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8、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意义:这次大会为我国规划了20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中共十五大:1997年
内容: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主要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纲领;
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三、党的建设
1、思想建设
⑴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⑵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严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⑸“三反”运动。
⑹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⑺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⑻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⑼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⑽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2、政权建设
⑴1927年的广州起义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⑵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其他革命根据地也仿效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⑷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⑸解放战争中,在各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⑹1949年9月,政协召开会议,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⑺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规定了国家宪法和根本政治制度。
⑻“文革”中的夺权,各级政权受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
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
思考题:
建国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先后建立过哪几类政权?各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及每一政权所起的作用。
政权及特点:①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②抗日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③解放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原因及作用:①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一方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离开革命阵营,只有工农继续革命。形成国共对峙,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及革命的深人。②抗日根据地:民族矛盾上升,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同目标,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③解放区政权: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政权组织形式、土地政策方面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相比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工人和农民的联合专政为基础,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是调动于切积极因素,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成立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政权性质、政权体制上有何关系?新中国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二者采取的土地改革政策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这种不同反映出二者在政权职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政权性质上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更广泛的基础;
在政权体制上都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的是限制富农的土地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保护富农的土地政策。前者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武装斗争;
后者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上。
综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组织形式和土地政策,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所遵循的基础原则。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3、经济建设
⑴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经济建设和土地革命。
⑶抗日战争时期:“双交双减”政策和大生产运动。
⑷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⑸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⑹“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的调整和邓小平的整顿。
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中共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
掌握: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的表现、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得出的教训。
1、史实:
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工作曾出现多次挫折和失误,但是我们党总是能实事求是地不断纠正失误,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始终保持前进的总趋势。
⑴建党初期
1923年初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说明在革命力量小的情况下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改变工人阶级孤军奋战的局面。同年召开中共三大,制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⑵在大革命中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表现:面对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中共和苏联顾问主张退让,共产党员退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面对蒋介石制造的“整理党务案”,共产党表示接受,使蒋保石把共产党人排挤出了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
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麻痹了群众,使他们放松了对国民党右派的警惕;
在汪精卫反动面目日益暴露之时,陈独秀等还要求工人纠察队交出武器,助长了汪的嚣张气焰。
犯错误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还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尚未成熟;
中共三大未提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以后陈独秀犯右倾错误埋下了祸根。
纠正: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犯的“左”倾错误:
表现: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时,以博古、李德等人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领导人错误在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致命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出错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清,“左”倾错误领导人认为,革命高潮已到来,应该主动向敌人发动进攻;
共产国际的错误认识。
纠正:从军事和组织上——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
从思想上——1942年的延安整风;
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失误:
表现: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
1966—1976年的文革。
出错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当时的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清,出现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一系列失误的出现。
纠正: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1976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
⑸新时期
1989年,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贯彻不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一场政治风波。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平息了这场风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拨正了社会主义发展航向,大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党的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
2、认识:
⑴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经验教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
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⑵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历史上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教训,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失误。表明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经得起胜利与挫折的,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
五、统一战线
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战胜这样强大的敌人,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只靠工人阶级来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统一战线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统一战线是中共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因此,所谓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结合史实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倡议或领导了哪几次统一战线?思考各次统一战线的任务及主要特点。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
背景: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教训: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革命任务: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参加者:革命的四大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共的方针政策:中共三大决议
特点: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国民党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合作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破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作用:推动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革命对象:日本帝国主义。
革命任务: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参加者:工人、小资产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亲英美派、其他爱国人士。
中共的方针政策:瓦窑堡会议决定
特点:合作者具有空前广泛性,包括抗日各阶层;
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采用党外合作形式,双方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纲领。
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六、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1921-1949)
⑴背景:(1)大革命失败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首先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经验教训;
(2)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进人低潮,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革命阵线缩短了,如国民党变成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成为屠杀人民和镇压革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附和了反革命,上层小资产阶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动摇,工农则有很强的革命性;
(3)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里敌人的统治力量较弱,农民占多数且受剥削重,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⑵内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⑶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
形成阶段(1927~1931年):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以及武装反抗困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问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共建立了与国民党政权对峙的红色政权。
曲折发展(1931~1936年):在南京建立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武装斗争(四次反“围剿”、长征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抗日反蒋等活动,使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但由于“左”倾错误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暂停“工农武装割据”,即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逐渐移到北方。
再度高涨(1937~1945年):中共在北方开辟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及其武装不断壮大,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胜利阶段(1945~1949年):中共开辟了大别山、豫陕鄂等根据地,并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中共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⑷评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中共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马列革命学说的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2、中共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1949――1956)
⑴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借鉴苏联经验。
⑵内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的道路;
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⑶特征:和平改造和经济建设并举。
⑷过程:
①建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及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1949――1952)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三大改造的完成;
以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为代表的经济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过渡时期的外交战线和民族问题。
⑸成就: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中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
中国国情(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
苏共二十大后,破除对苏联的迷信。
⑵内容:A.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指导思想问题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问题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C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问题;
D.知识分子问题等。E.“一国两制”,实现统一。F.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⑶过程:
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1956――1976):①1956,《论十大关系》;
②1956,中共八大;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运动;
④1957,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⑤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⑥1959, “反右倾” 斗争;
⑦1960,八字方针;
⑧1962年,七千人大会;
⑨1966――1976,十年“文革”;
⑩外交战线和民族问题
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1978――1989):①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②拨乱反正工作和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③改革开放;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八十年代);
⑤中共十二大(1982);
⑥中共十三大(1987);
⑦外交战线、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
这一时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1989――2002):①中共十四大(1992)(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
②中共十五大(1997);
③中共十六大(2002);
④外交战线、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
⑷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在实践上实现了五个转折:①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
②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经济上:经济体制能够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④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转到对外开放;
⑤文化:从轻视、践踏人才转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
5.评价: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总趋势是向前发展。
问题1: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今天记取?
⑴过渡:
1949~1952年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
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
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⑵正确指导思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
⑶邓小平探索:
主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
⑷关系: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⑸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注意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滋长;
问题2: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请回答:⑴.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依据的最基本国情分别是什么?
⑵两次探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⑶两次探索有何异同点?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
⑵成果: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第二步,形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革命和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中共两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说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
两次探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误,但中共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⑶相同点:①都曾照搬苏联经验,走了弯路;
②左的错误都曾造成过重大损失;
③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④都跟杰出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⑷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二次探索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
问题3: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⑶从中你有何认识?
⑴“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屡遭挫折;
“走自己的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走自己的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
⑶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既要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问题4:20世纪中国历史三次巨变、三次巨变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三位伟人的努力:
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任务: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要任务;
努力: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反对段祺瑞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次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时历史主要任务;
努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主要的历史任务。努力:
邓小平: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问题5: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急于求成;
⑵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
⑶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⑸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⑹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探索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道路是中国富强的根本途径。只有科教兴国,才能最终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问题6:党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了几次重大调整
⑴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⑵国民经济恢复后,为迅速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⑶“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与苏联反目造成经济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k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⑷“文革”中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⑸“文革”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以上几次调整说明:①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③要采取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方针政策。
七、党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1949、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
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②(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③(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人一个新的时期。
认识: A.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B.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C.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
2、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⑴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定该路线。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中共制定该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年)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
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⑶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八、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问题:(见三农问题)
九、中国革命的两次重大转变
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原因及经过
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革命的转变打下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和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且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而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⑸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救国探索,但都失败了,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2、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条件和基本特点
⑴历史条件
第一,过渡时期的设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认为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毛泽东又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二,政权条件。建国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方针、政策可在施政中贯彻执行。
第三,物质条件。建国后,建立了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四,国际条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援助,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些都为转变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
⑵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
第二,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
第三,经济体制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进行。
第四,转变用的时间,远远短于原来的设想,因而不可避免地遗留了一些问题。
十、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演变
1、国民党性质的发展变化
⑴第一次国共合作前: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一国民党一中国国民党)
⑵国民大革命时期:四个阶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中华民国政权的演变
⑴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建立,黎元洪任都督。
(资产阶级地方革命政权)
⑵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⑶广东革命政府:1921.1~1925.7,孙中山担任陆海军大元帅府的非常大总统。
⑷广东国民政府:1925.7~1927.1,汪精卫任主席。
⑸武汉国民政府:1927.1—1927。9,汪精卫任主席。
⑹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49.4,①20年代并存的政权: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②30年代初并存的政权:伪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③40年代初并存的政权:伪满洲国、重庆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伪南京国民政府。
3、国民党政治纲领的演变及其影响
政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其政治纲领的性质。政党纲领的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⑴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⑵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这就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但由于阶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十一、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5~1927.7)
⑴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⑵依据:帝国主义采取了“以华治华”政策,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因此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⑶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⑴政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一逼蒋抗日。
⑵依据:随着法西斯上台与扩张,蒋介石推行屠杀共产党、“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⑶作用:中共得到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⑴政策:联蒋抗日。
⑵依据: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势力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⑶作用:国共两党基本上能并肩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
⑴政策:自卫反蒋。
⑵依据: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以及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⑶作用:中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9年)
⑴政策:彻底反蒋。
⑵依据: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对新中国采取扼杀政策,国民党又垂死挣扎,因此,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⑶作用:中共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不但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
6、1979年以后
⑴政策:平等谈判,和平统一。
⑵依据: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中美关系改善;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⑶作用: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频繁。
规律与认识
⑴1924—1949年,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⑵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两党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⑶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⑷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有矛盾、斗争直至合作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合作,反之,如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