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盛梅 汪皓萌
(贵州开放大学 贵阳 5500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时代新人的素质提出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优质的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能“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3],为培育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由此,上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夯实育人阵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时刻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使命,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浸润学生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方面的统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发挥教育影响作用,让课堂有“根”有“花”。守正,指教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自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教学实践中坚守政治方向,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解学生思想疑问,答学生理论困惑,坚定学生政治立场。创新,指教师在教育方法、手段、资源上的创新运用,让课堂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回答和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除了用好传统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教学空间,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把课堂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融通。可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遗迹,追寻红色根脉,在潜移默化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发挥教育引导作用,让课堂有“知”有“味”。理论讲授,即要求教师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讲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实践教学,则要求教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使教学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绪论《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教师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此外,还可组织开展题为“时代新人说”的演讲,要求每一名学生都上台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发挥教育渗透作用,让课堂有“感”有“悟”。宏观上,教师要在把握教书育人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学生三观、品德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微观上,教师可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方面,结合头脑风暴法、分组法等方法,以显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教师可组织开展道德行为随手拍、道德观察微视频、“爱心奉献”“和谐校园”等主题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
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须坚持“三个相统一”原则,聚焦课堂内涵发展,不断增强课堂的理论性、亲和力、感召力,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把握“主线”“基线”“底线”三条线,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开展教育教学,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线”引领和贯穿于教学始终。作为有高度的思政课,必须抓牢思想“主线”,紧紧围绕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能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
要教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要培养学生无畏的担当精神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成长为具有扎实学问与专业本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线”是最基本的行为要求。作为有温度的思政课,必须践行道德“基线”,培育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教师要结合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在扬善惩恶的道德案例中增强道德敬畏心,自觉遵循基本行为规范;
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做到知行合一。
“底线”是绝不能触碰的红线。作为有态度的思政课,必须严守法律“底线”,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新青年。身为建设法治中国的生力军,青年学生必须具有法治信仰、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能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具备依法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素质和能力等法治素养。如在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中,教师可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授法治知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践行法律规范,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启发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法治知识结合,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奠定基础,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阵地作用,教师要坚守“三条线”,通过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课堂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促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做人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具有的这些特点出发,德育才会有效。”[5]“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解决“总开关”问题;
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新挑战。
教师要遵循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灵活驾驭教材、精辟讲解教材。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贴近实际,即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联系社会重大问题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青年的发展需求,在争议、分歧中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运用习得的知识看待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说服力,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价值”。贴近生活,即教师要善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代替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理论,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堂中习得的知识,解决和分析课堂外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帮助”。贴近学生,即教师要具备讲好故事的能力,通过讲述励志、感人、真实的故事,激励学生把追求真、善、美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成长动力,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收获”。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三贴近”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他们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体会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让课堂“燃”起来。
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特性,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还要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将灌输教学法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法,为学生参与、展示、交流提供平台。可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将说教式的教学变成直观的体悟。通过开展主题为“法治我来说”的演讲、“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片展、“我爱你中国”微视频、“普法小剧场”、主题辩论赛、好书分享汇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出勤率、抬头率和点头率,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真知,提高他们观察、分析、探究社会的能力,让课堂“动”起来。
新时代,思政课要有新的“打开方式”。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教师可以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利用随机抽签点名、竞答、投票、发弹幕、调查问卷、点赞、讨论栏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巧用多媒体教学,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灵活展示教学内容,如通过演示课件、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游戏、电影等资料,加强学习体验,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让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有效激发青年学生的深刻思考,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共振,进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将课堂打造成为“前沿的课堂”“魅力的课堂”“活力的课堂”,真正使思政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育人重地和思想高地。
猜你喜欢思想道德法治时代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