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莲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在人类社会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固然,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对文明进化的方向产生不同影响,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成分。比较分析英国乡村舞蹈与中国陕北秧歌在发展过程的异同,可以为保护和传承陕北秧歌提供借鉴和启示。
传统舞蹈是民间舞蹈的另一种说法,由于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所以在强调舞蹈的文化根源时,“传统”一词更为常用。起初传统舞蹈通常被用作祭祀或社交,因而也有“礼仪舞蹈”之称。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独舞、双人舞,但大多时候为队列舞蹈。队列舞蹈又可分为圆形队列和线性队列。这两种简单的队伍造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群体形成的最早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进步发展促使传统舞蹈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往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1]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舞蹈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然而,与戏剧、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传统舞蹈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人类对舞蹈这种肢体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受到很大局限。Ugolo指出,学者们仅凭自己的研究构想而撰写的文章不足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方向,最终会导致传统舞蹈研究的发育不良。[2]美国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传统中心对世界范围内传统艺术的保护与创新起了重大的作用,该中心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保护当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每年夏天持续两周的史密森尼民俗节会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传统艺术创作者以及成千上万的观众参加,民俗节一般包括音乐、歌曲、舞蹈、庆祝表演、手工艺和烹饪示范、讲故事、工人文化插图和讨论文化问题的叙事性会议。作为一种文化体验,举办方鼓励游客参与唱歌、跳舞、或品尝传统食物等。[3]在社会各界及该中心的积极努力下,通过民俗节的举办,使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理解,并得以持续发展。
希腊学者Georgios指出,传统舞蹈在走向舞台的过程中逐渐与自然环境割裂开来。由于在时空层面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结,舞台上的“传统舞蹈”也就少了传统舞蹈原初的象征意义以及感知方面的多义性,最终变化为只突出舞蹈的形式和表演的效果了。[4]在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传统舞蹈由于受旅游业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具有了更多的娱乐性和商业性。Wood曾对可能影响传统舞蹈发展的因素作出研究,认为传统文化内部的分裂、横向的文化多元化、新融合民族文化的诉求、国际西方文化形象等,这些文化差异与阶级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冲突有关。为此,只有将舞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深入详尽地了解乡村舞蹈的发展路程。[5]
英国传统舞蹈从非正式社交场合中的独舞到精心设计的集体舞可以出现在各种活动中。其表演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自发的或是仪式化的,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即兴的,根据场合它可以是粗犷的,也可以是庄严的。英国传统舞主要分类为表演舞与社交舞两种,其中英国乡村舞蹈作为发展状况良好、传播广泛的民间舞蹈,隶属于社交舞。[6]英国乡村舞蹈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存在于英国的各个社区,而且由于其独有的文化特点至今依然活跃于英国社会,并且传播极广,例如,起源于英国的康特拉舞已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节奏快捷、动作复杂的舞蹈。
和陕北秧歌舞一样,现场音乐也是英国民间舞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重要特色之一。音乐通常由专门的乐队演奏,有时也会有跳舞者拿着乐器演奏。英国的社交舞蹈是一种集体舞蹈,舞者们通常与一位或者多位结伴,并且现场有一位口令员来引导舞蹈。这种民间舞蹈往往会出现在婚礼或者社区较为重大的活动上,这也成为新手们接触并学习这一传统舞蹈的主要场所。社交舞蹈发生的场合性质决定了它是凯利舞(ceilidh)、乡村舞还是古仓舞,其中乡村舞蹈主要用在有派对的场合中。
最早记录英国乡村舞蹈的著述见于普莱福德(Playford)1651年出版的《英国舞蹈大师》(The English Dancing Master),其中描述了英国乡村舞蹈的几种常见列队形式,分别为圆形、纵列和几何图形。其实,乡村舞蹈大约于1600年就在伊丽莎白的宫廷开始流行,在《英国舞蹈大师》成书前,它已经默默发展了50多年。有记载,伊丽莎白一世非常喜欢跳这种“土风舞”。由于女王的喜爱,英国乡村舞蹈不仅风行英格兰几个世纪之久,在苏格兰、爱尔兰也是舞会上的宠儿,并且往往是舞会的压轴舞。[7]38
英国乡村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国外舞蹈的影响。因为皇室之间的往来,法国传统舞蹈的配乐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英国乡村舞的配乐。而来自意大利的影响更加难以忽略。一种名为“Chiaranzana”的意大利舞蹈,不仅在当时的英国书籍中常被提及,而且还在英国国内备受关注和喜爱,伊丽莎白女王曾对梅塞先生说,她就模仿过意大利人的跳舞方式。借此,很多人甚至误认为乡村舞蹈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留给世界的遗产,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女王还鼓励在宫廷里举办这样的舞蹈。而事实是,那些在宫廷内表演的舞蹈最终被证明是城市和宫廷舞蹈,是宫廷、贵族、绅士阶层社会人们的主要消遣方式,真正的乡村舞蹈还远没有受到重视。[7]39
在乡村舞蹈繁盛时期的17世纪,乡村舞蹈并没有被克伦威尔治下的清教政权所压制,人们继续在乡间别墅的长廊里表演并欣赏这些舞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乡村舞蹈的发展。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ys)在其1662年12月31日的日记里讲述了他在白厅的一次见闻。他在那里看到了一场正式的舞会,“国王领着他叫来的第一个人去跳乡村舞,并说那是英国古老的舞蹈”。[8]1735年,凯洛姆·汤姆林森在《舞蹈的艺术》中这样描述乡村舞蹈:“从宫廷到乡村,所有阶层的人都以不同的舞蹈方式,把乡村舞变成了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18世纪的英国,小步舞曲总是作为聚会的序幕而展开,序幕之后人们才真正开始欣赏乡村舞蹈。1811年的一部小说将乡村舞蹈比作错综复杂的芭蕾,指出乡村舞蹈的特点是快乐简单,舞步少而轻盈,手臂和身体的动作端庄优雅。1821年后,乡村舞逐渐被日益流行的四组舞和双人舞所取代。[1]
目前,英国乡村舞蹈在英国民间舞蹈和歌曲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继续蓬勃发展。在欧洲、美国等地至今还能领略到英国乡村舞蹈的魅力身影。
在中国,秧歌舞是队舞(队列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自隋代已降,队舞就已经出现于中国社会。唐宋时期,队舞甚至可以作为宫廷歌舞之一进行表演。唐宋之后,队舞逐渐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例如大曲、诗歌、朗诵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舞蹈表演艺术。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就有秧歌舞的记载,当时被称为村田乐。根据《武林旧事》的记述,北宋皇室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宫廷燕乐表演,其中最为华丽且参演人数最多的就是队列舞蹈,而宫廷的队列舞蹈与民间的队列舞蹈又有许多的不同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宋宫廷的燕乐表演是由唐朝的队舞演化而来,华丽壮观且人数众多。[9]清代的《新年杂咏抄》则进一步证实了现存秧歌与村田乐之间的渊源。有学者指出秧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傩戏,这是一种在古代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高度仪式化和规范化的巫术活动。[10]201
近现代以来,秧歌舞的发展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再是自由的舞蹈,与曾经的祭祀活动也剥离开来,具有了较多的政治色彩。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们改变了以往轻视民间秧歌舞的态度,开始改造旧秧歌,并使之成为反映革命斗争、生产斗争的新内容。秧歌舞作为陕北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被改造成了传播红色思想的有效手段,其功能因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为革命斗争奉献出了一股力量。[11]从那时起,解放区各地的秧歌队都开始表演展示中国共产党意志与人民美好愿想的秧歌,其核心思想就是“拥军、拥政、爱民、生产运动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当时取得的胜利”。新秧歌完全剔除了传统陕北秧歌的调情因素和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因素,重新塑造出了众多符合当时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英雄人物。[10]202同时,出于宣传文明思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考量,陕北秧歌剧中的丑角角色被取消,其余角色的台词也限定为积极向上和社会和谐的内容。这样,革命主题的严肃性大大提升,陕北秧歌从此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传播媒介。[10]201其中,著名作曲家马克先生、赵树理先生曾为秧歌剧《夫妻识字》《白毛女》《南泥湾》《小二黑结婚》等编曲、填词、编排内容,实现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陕北秧歌的完美结合。
当下,陕北秧歌已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载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第一批被录入)。保护和传承陕北秧歌的行动已经在路上。正如欧阳军喜和崔春雪提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被挖掘深化并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被赋予新的价值。[12]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英国的乡村舞蹈和中国的陕北秧歌舞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原始功能也有重叠相似之处,譬如,两者都可在庆祝节日等活动上进行展演,因而具有社交、庆祝、宫廷表演等功能。时至今日,无论是英国乡村舞还是中国陕北秧歌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促进全民健康。相比之下,陕北秧歌多了一层政治功能。从舞蹈形式和表演方面来看,英国乡村舞蹈和陕北秧歌都属于典型规整的队列舞蹈,同时包含矩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队列形式,这些队列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在发展过程中,英国乡村舞蹈因为英国皇室的重视,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得到了鼓励和促进。其他国家也对其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欧洲皇室之间的紧密交往也促进了英国乡村舞蹈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由于陕北秧歌的发源地处在边远地区,与政治经济中心在物理距离上相隔甚远,因此受到其他国家舞蹈甚至本国其他地区民族舞蹈的影响很小。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新秧歌运动的开展,陕北地区才出现了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新的陕北秧歌表演形式,其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延安时期,陕北秧歌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表,成为表达社会进步思想的一种传播媒介,迎来了其发展的新时代。此时两种传统舞蹈的发展差异便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英国乡村舞蹈作为欧洲各国之间友好交往的礼仪宫廷舞蹈,成为各个国家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和载体,而陕北秧歌作为民众强身健体的一种舞蹈形式,一方面,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成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工具。
在传统舞蹈教育方面,这两种舞蹈也存在着极高的相似性。在过去乡村,孩子们在节日或是参加婚庆时拥有近距离接触陕北秧歌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模仿自然而然地学习陕北秧歌。但是在现代社会,年轻一代接触陕北秧歌的机会基本限制于校园活动和电视节目。同样地,早期英国的孩子也是通过相同的途径自然地模仿和学习乡村舞蹈,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离现象在英国也未曾有效避免,乡村舞蹈的学习交流大大受限。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在寻找着让传统舞蹈重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式,其中举办舞会和比赛等是最为常见的手段。英国每年都会在各地举办以学生团体为主的传统舞蹈大赛,在学校也常见各类乡村舞蹈的社团。中国则将陕北秧歌等传统舞蹈加入各类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在某些小学、初中或高中也可以见到此类课程。
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会受到外力与内力的双重影响,英国民间舞蹈与中国秧歌舞的传承发展一方面受社会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舞蹈形式本身发展变化的影响。二者在舞蹈形式、表演活动、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在最初的舞蹈功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英国乡村舞蹈是一种社交礼仪,而中国秧歌是一种祭祀和节日庆典等场合的活动表现方式之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追溯传统舞蹈最初的形态与本质,如何将其重新融入到平民的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可持续有活力的传承发展,将会是中国传统舞蹈和英国乡村舞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猜你喜欢秧歌队列陕北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碧麟湾">陕北迪士尼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