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
摘要:较之于国外、历史上的同龄人以及个体生命的其他阶段而言,当前精英大学学生的困境,或许并没有那么严重。这些学生的困境之所以被过度关注,与人们更关注负面消息、人们对于名校的追捧、名校学生更积极地发声都不无关联。这种过度的关注,会导致忽视学生的正面表现、“失败者指责”“自证预言”“解决问题”的冒进心理等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应付诸于以下方面来正确地看待和应对精英大学学生的困境:不宜夸大困境的严重性;对学生“了解之同情”;引导学生既各扬其帆又同舟共济。
关键词:精英大学;学生;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11-0057-06
精英大学①学生,近些年来都颇为引人关注。有人愤慨“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1],有人感叹“作为青年群体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校学生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个参与热情缺乏和创新活力缺失的群体”[2],还有人发现“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3]。合而观之,当前精英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似乎充满了迷茫、压力、焦虑、痛苦等,也许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说,“精英大学学生遭遇了严重的困境”也许已经成了研究者心目中的共识和常识。职是之故,揭露困境者多如过江之鲫,矢志于破解困境者更是不计其数。平心而论,学界已有的讨论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学生困境的理论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实践境遇中学生困境的缓解。然而统筹地看,当前学生困境的实质性如何?这些困境真的很严重吗?为何学生的困境会被过度关注?这又会带来哪些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恰当地看待和应对学生的困境?诸如此类的问题,时至今日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被发掘,更遑论被解答,以致于学生“被危机”、大学“被失败”、教育“被告急”的情况俯仰皆是。有鉴于此,笔者将逐次探寻上述问题,以明辨是非,为学生“请命”,还学生以“清白”。
一、学生的困境真的很严重吗
无可讳言,当前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习压力大、迷茫、压抑、随波逐流等。那么,这些问题是否严重到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堪重负并由此感到崩溃?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比较、历史、微观的视域出发,来检视当前学生的困境。
首先,比较地看,国外的学生也会遇到困境。以美国为例,哈佛、耶鲁、斯坦福等顶尖名校里的学生,日子過得并不如意。“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4]究其原委,美国名校里的学生也是“不甘落后于他人”“害怕失败”“对风险极力回避”[4]。
如此看来,美国名校里的“优秀的绵羊”与我国精英大学里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出一辙,都是不顾一切地争取优秀,从而不可避免地感到焦虑。更有甚者,美国名校里为数不少的学生动辄以我划界、以暴制暴、“政治猎巫”。[5]究其缘由,美国政治的极化、校方奉行安全至上的理念、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等都难逃干系。[5]由是论之,美国名校里的学生,同样也问题重重,甚至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心灵之脆弱、言辞之激进、行径之暴戾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故引得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和大声疾呼。相形之下,我国精英大学的学生,固然也不乏困扰,但还尚未出现“娇惯的心灵”之弊。因此之故,国外的月亮并不圆,与美国的同龄人相比,我国学生的困境或许还相形见绌。
其次,历史地看,每个时代的学生都会遇到困境。举例而言,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风云变幻。彼时,高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还是步履维艰。有数据显示,1949年大学的同龄入学率仅为0.3%。[6]换言之,彼时大学生极为稀缺。据此,当前大学生所遭遇的困境对于过去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奢侈品,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连在大学里遭遇困境的可能都没有。因此之故,当前学生的困境或许便显得无足轻重。除此之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脑体倒挂”现象一度大行其道,而这可以从“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大学毕业生不如小保姆”[7]等彼时社会的俗语中可见一斑。在此情形下,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却面临着收入低于普通体力工作者的窘境。两相比较,当前学生的困境便是“小巫见大巫”。毕竟他们即便再苦再难,但也不至于沦落于与引车卖浆之流为伍,甚至还等而下之。概而言之,“这代年轻人确实不容易,但认真分析,没有哪一代人是容易的。”[8]尤有进者,与历史上上不了大学或收入捉襟见肘的同龄人相比,这届学生的困境也许并没有那么严重。
再次,微观地看,学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困境。具体而言,相当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了考入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只能全力以赴,随时随地都不敢掉以轻心。“对那些在学校竞技场上处于劣势的孩子来说,来自学校和同伴的无法预料的排斥、惩罚、羞辱随时随地都可能从天而降,……对一些孩子来说,上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受折磨、受伤害的过程……对那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儿童来说,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保证长久的成功,这次是第一名也并不意味着下次还是第一名,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入失败者队列。”[9]国外亦然,“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这些名校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音乐、体育等等)、‘领导能力’、‘为他人服务精神’,等等。”[4]合而观之,无论中外,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进而言之,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举例而言,前段时间“工作996、生病ICU”一语引发关注。藉由媒体的宣传,公众才获悉程序员工作强度之高。推而广之,当精英们从学校步入职场,为了能够晋升,为了维持体面地生活,就必须努力持续工作。后果即是,精英们往往感到“时间饥荒”,由此便心力交瘁、苦不堪言。[10]概而言之,与读大学之前排除万难努力学习和之后无休无止地努力工作的经历相比,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因为一些缘由,其困境或许并没有那么严重。
二、学生的困境为何被过度关注
由上观之,当代的学生,较之于国外、历史上的同龄人以及个体生命的其他阶段而言,其困境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那么,为何公众还会过度关注他们的困境?
首先,肇始于公众更关注负面消息。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等都会忙于各类事物,所以他們很难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全神贯注,更遑论进行理性辨析。就学生而言,人们充其量只是“就事论事”,而无精力也无意识进行历史的、微观的分析。进而言之,注意力有限的人们对于负面消息还更为偏好。究其原委,新闻媒体出于对眼球和点击率的追逐而偏好坏消息。后果即是,自带“坏大于好”心理偏见的人们目力所及,接触到的又多是负面消息,从而会误以为一切都很糟糕。[11]学生自然概莫能外。其负面消息引发外界的关注,便不足为怪。
其次,植根于社会各界对于名校的关注和追捧。新闻媒体方面,有关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的消息总是让人应接不暇。社会公众方面,对于上述名校更是趋之若鹜。政府层面,对于名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更是不遗余力。合而观之,媒体、公众、政府等对于名校都极为重视,因此,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名校里的学生。客观而言,凡事皆有两面。精英大学里的学生问题固然不少,但也不乏成绩和贡献。然而如前所述,人们对负面消息更为敏感。因此人们自然更为关注这些学生的负面消息,此其一。其二,对于这些学生,“‘顶尖高校’的身份,很容易让身边人对他们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8]。在高期待之下,学生身上即便是一些轻微的问题或许就会被无限地放大。其三,外界之所以关注学生的困境,还可能缘起于追求心理的平衡。具体来看,“中国人还喜欢相对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侧多多少少分配和承受一点损失或痛苦中找出均衡点来”[12]。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与精英大学的学生固然不至于相互对立,但前者在得知后者的“惨况”后,还是可能会感到心理的平衡。而为了维持这种心理的平衡,普通人也许就会格外在意学生的痛苦。
再次,因基于学生更积极地发声。平心而论,当前精英大学的学生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然而他们的同龄人,比如普通院校的二本学生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更加庞大,遇到的问题也同样不少。就前者而言,“他们从社会的最底层爬出来,在转型期的驳杂中经历的心灵磨难、挣扎,并不比父辈少半点儿”[13];就后者而言,“在职校学生的身上,几乎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他们的背后有下岗家庭、贫困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暴力家庭,还有父母忙于工作挣钱而教育缺失的家庭”[14]。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两类学生往往默默无闻,其遭遇的困境往往被视而不见。究其原委,除却上述名校备受关注之外,名校学生自身更积极地发声也是原因之一。精英大学的学生在表达“困境”上不仅更加积极,而且更有技巧。相形之下,那些二本和职校的学生在表达“困境”上似乎便略显消极,而且也难以做到“表达既清晰又一贯,决策者很容易就注意到”[15]。后果或许即是谁发出的声音越多,越“耸人听闻”,媒体就会越关注。反之,媒体越关注谁,谁的发声就会越多,越“耸人听闻”。概而言之,在积极发声与媒体偏好的相互作用下,精英大学学生的困境就会得以强化,而那些二本和职校的学生的困境就会被弱化。
三、过度关注学生的困境会带来哪些问题综上言之,学生的困境之所以被过度关注,与人们更关注负面消息、人们对于名校的追捧、名校学生更积极地发声都不无关联。据此而论,学生被“困境”其来有自。进而言之,过于“青睐”学生的困境就或许会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会忽视学生身上的正面表现。过度关注学生的困境,就有可能会忽视他们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举例而言,近期寒门贵子话题引发公众的热议,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间,有一类研究便是探析寒门子弟就读精英大学后“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16]“很难有从容、自在、如鱼得水的感觉”[17]“被孤立进而退出了大学圈子,不会利用机构的资源和支持”[18]。总体而言,此类研究不无价值,让我们意识到寒门子弟在精英大学的校园中的不顺。然而统筹地看,这类研究“忽视了他们作为行动者的能动性,亦无法解释为何绝大多数弱势阶层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推而广之,学者们习惯于“通过指出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将其上升为病态社会的一个普遍症状,可以让自己产生庄重的使命感”[11]。对于学生,研究者自然也不例外。对其困境的揭橥和辨析,便不足为怪。
其次,会导致学生“自证预言”。具体而言,“对于一个情形的公共定义(或是预言,或是断言)构成了这种情形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影响着情形后来的发展”。[20]就本研究而言,对于学生困境的高度关注这一事实本身,便可能会嵌入到精英大学学生的心智结构中。他们或许就会认为自己有些方面确实遇到了困境,即便其他方面还没遇到困境,但似乎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然后,“他用更多的时间去担忧而不是去学习,所以最后导致了考试的失败。最初的、毫无根据的忧郁会转变成一个完全有根据的恐惧。”[20]
再次,会对学生进行“失败者指责”[21]。就现实情况而言,精英大学里的多数普通学生应该“走得既璀璨又艰辛”[22],然而外界却似乎格外关注他们“艰辛”的困境,从而忽视他们努力奋进克服困境的“璀璨”之举。究其原因,公众对于精英大学里少数极为出色的学生的追捧[23]难辞其咎。具体而言,较之于那些优秀者的光芒,普通学生的进步或突破便不值一提,此其一。其二,对优秀者事迹的褒扬与宣传又凸显了遭遇困境的普通学生的失败和无能。推其根由,时下“优绩主义”的理念大行其道,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merits)来决定。人们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获胜。”[24]由此之故,那些优等生获得成功理应受人敬仰,因为他们足够聪明和努力;而那些失败者遇到困境受人蔑视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和努力。
最后,会导致“解决困境”的冒进心理。对学生困境的过于关注,往往就会给人造成他们的问题很严重的印象,而这也许就会导致人们急切地想找出解药。后果即是,我们或许碰巧找对了药方,能够药到病除;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即是病急乱投医,非但未妙手回春,反而加重了病情。就现实情况而言,当前研究者针对学生的困境,通常都会真诚且细致地给出一些建议,如“将自己的个体接续到传统中,在谦卑中感受伟大的力量”[25]“以公共生活来开启学校教育空间”[26]“去农村干一个礼拜的农活,去布鞋厂做一个礼拜的工人”“努力拉开学生和那个充满诱惑的功利世界之间的距离”[3]等。合而观之,这些建议固然不无可取之处,但都稍显笼统浮泛,且在一定程度上枉顾如下事实:当代社会高度竞争的形势与“优绩主义”的理念相互作用下,个人必须也愿意竭尽全力,以避免失败。由此可见,研究者的建议有“纸上谈兵”之嫌,或许非但不能“帮忙”,反而会“越帮越忙”,加重学生的“困境”。
四、正确地看待和应对学生的困境
毋庸赘言,当前学生的“困境”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由此片面地认为他们过得舒心自然不可取。反之,我们也不能认为他们遭遇了非常严重的“困境”。因为这不仅有违事实,也会导致忽视学生的正面表现、“失败者指责”“自證预言”“解决问题”的冒进心理等问题。有鉴于此,我们需要付诸于以下方面,来正确地看待和应对大学生的“困境”。
首先,不宜夸大困境的严重性。如前所述,无风不起浪,因为上述的原因,当前的学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然而,那些给学生带来困境的因素,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的困境带来转机。举例而言,前已述及,感到困扰的学生会积极地发声,会引来媒体的关注甚而“炒作”,从而可能会强化学生的困境。但另一方面,学生积极的发声与分享,就会营造出“共同的困境”:“因为有着‘共同’的心理衬托、有着命运的相依相怜而使困境变得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别人过得不容易,我的生活也就还过得去’”。这里借鉴了应星对“共同的贫困”的阐释。详见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72.而这势必极大地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概而言之,相关致“困”的因素“作用是复杂的,利弊混杂,至于有多少利,又有多少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我们绝不讳言有关因素的弊端,但也应承认这些因素对于缓解困境的积极影响。进而言之,大部分学生还会主动地通过调整心态、发展兴趣爱好、寻求他人帮助等途径克服困境。除此之外,精英大学以其丰厚的资源、多样的平台、人文的关怀和弹性的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给差异巨大的众生都注入动力,各奔前程”[27]。合而观之,当前学生在内外相助的形势下,其困境并没有那么严重。
其次,对学生“了解之同情”[28]。既然学生的困境并没有那么严重,那么我们就无须急切地给出形形色色的解决方案(往往还会“好心办坏事”)。当务之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把问题解释清楚”[29]。就本研究而言,我们需要深入地剖析他们何以遇到困境。个中原因不可枚举,但首当其冲的应是为了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学生只能拼尽全力由此就会感到身心俱疲。因此之故,有学者便祭出种种方案以试图降低学生竞争的强度甚至让学生暂时地远离竞争的环境。[3]平心而论,学者们的方案不无洞见。然而在当今社会高度竞争的背景下,这些方案似有螳臂当车之嫌。如同,“高考竞争加剧,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30]“如果整个社会的竞争都日益激烈,独独想让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降下来, 是很难做到的”[31]。当前精英大学校园内学生竞争的愈演愈烈,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外部社会环境激烈竞争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日不改,精英大学内高度竞争的态势也就一日不会缓解,学生也就一日不会松懈。准此,我们对于精英大学及其学生,“应该务求踏实,不必陈义甚高”[32],而“千万不要犯一个司空见惯的错误——将眼下的问题归咎于学校”[33] 。
再次,引导学生既各扬其帆又同舟共济。“学校不是问题所在,但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所依。”[33]既然木已成舟,“众多‘圈子’的出现,表明象牙塔中的共同体已经裂变”[25]。我们就应该顺水推舟,通过提供资源、搭建平台、改进评价等,来引导学生继续往多元化方向的发展,缓解学生因选择从某一类“赛道”(科研、实习、社团、行政等)退出而感到的道德压力或心理负担[34],由此减少同一类“赛道”内竞争的人数。人数减少了,竞争的压力自然就会得以缓解,学生自然就会放松与从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引导优异者与普通学生休戚与共。为此,我们要先破除以下误区:那些优异者“获得的优越地位全靠努力奋斗和聪明才智,因此这种地位完全是其‘应得’”[24]。究其原委,“没有一个人应得他在自然天赋分配中的地位,正如没有一个人应得他在社会中的初始地位一样”“甚至努力和尝试的意愿、在通常意义上成为值得赞赏的人的意愿都依赖于幸福的家庭和社会环境”[35]。言外之意,较之于精英大学里多数的普通学生而言,少数极为出色的学生只是很偶然地获得了极佳的天赋和很幸运地成长于幸福的家庭环境,所以他们没有理由自以为是。“当然,没有理由忽略、更不必说消除这些差别。我们另有一种处理它们的办法。社会基本结构可以如此安排,用这些偶然因素来为最不幸者谋利。”[35]换言之,我们非但不应限制反而应该支持那些优异者的发展,但前提是要满足以下条件:那些优异者“同意”与大多数的普通学生“相互分享各自的命运”[35],帮助普通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湘,堵力.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2(06):15.
[2]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05):100.
[3]徐菁菁,郭子介.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EB/OL].(2020-09-11)http://h5-test.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110945.
[4](美)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M].林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2+17-18+6.
[5](美)格雷格·卢金诺夫,[美]乔纳森·海特.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M].田雷、苏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136,167+171-323+219.
[6](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M].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4.
[7]童源轼.论脑体“倒挂”及其解决的出路[J].社会科学,1988(11):14.
[8]知乎.如何评价《三联生活周刊》刊载的《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一文?[EB/OL].(2020-09-20)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838414.
[9]高德胜.竞争的德性及其在教育中的扩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20.
[10]Daniel Markovits. How Life Became an Endless,Terrible Competition[J]. The Atlantic, September 2019 Issue.
[11](美)史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M].侯新智、欧阳明亮、魏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41-43,48-50+49-50.
[12](日)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王亚新等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3.
[13]黄灯.我的二本学生[J].人民文学,2019(9):89,135.
[14]张从志.职校年轻人[EB/OL].(2020-09-11).http://h5-test.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110950.
[15]None. American Democracy in an Age of Rising Inequality[J].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04, 2(4):651.
[16]田中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74-75;
[17]程猛.“讀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86
[18]Jack, A. A. The Privileged Poor:
How Elite Colleges Are Fail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190.
[19]廖青.精英大学中农村学生的学习经历——对再生产理论的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11):83.
[20](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633,635-636+636.
[21]杜亮,刘宇.“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行——关于学校教育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流动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20(05):40.
[22]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09.
[23]譬如王严立玲.清华“学霸”姐妹花引发“果断围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17(008);不会写剧本的北大学霸不是好相声演员[J].中学生,2017(35):43-44;苇笛.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J].教育与职业,2014(10):94-95.
[24]刘擎.2019西方思想年度述评(下篇)[J].学海,2020(03):204+205.
[25]刘云杉.自由选择与制度选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精英培养——基于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04):67+56.
[26]刘铁芳,刘艳侠.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1
[27]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5.
[2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79.
[29]任军峰.“全赢——全输博弈”与中国政治的变迁与改革:Joseph Fewsmith专访[J].二十一世纪(香港),2012,(1):38-39.
[30]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J].北京文学,2006(01):127.
[31]刘海峰.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29.
[32]钱永祥.重看历史,重建道德[J].读书,2014(08):9.
[33](美)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M].田雷、宋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207+207.
[34]王芊霓,葛诗凡.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EB/OL].(2020-10-2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48585.
[3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4,57+78+78.
Are Students at Elite Universities in Serious Dilemma at the Moment?
Xu L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Compared with peers abroad, historically and other stages of individual life, the current dilemma of students in elite universities may not be so serious. The reason why these students dilemma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peoples limited attention, peoples pursuit of famous schools and the more active voices of elite students. The excessive attention will lead to such problems as neglecting students positive performance, “failure blame”, “self-proof prediction”, and the urgency of “solving problems”. In view of this, we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correctly view and deal with the dilemma of elite university students:
it is not advisable to exaggerat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dilemma; “understanding sympathy” for students; guide the students to both raise their sails and help each other in the same boat.
Keywords:elite universities; students; dilemma
猜你喜欢困境学生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词学(2022年1期)2022-10-27快把我哥带走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21年4期)2021-04-26跟踪导练(三)时代英语·高一(2021年1期)2021-03-18跟踪导练(一)时代英语·高一(2020年1期)2020-05-15赶不走的学生作文世界(小学版)(2018年4期)2018-10-16学生写话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特意和故意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5年6期)2015-06-16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海外英语(2013年7期)2013-11-22聪明的学生等故事作文·低年级(2009年10期)2009-10-20A Boy and His Tree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2008年4期)2008-12-22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