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兆玲
[摘 要]针对走班制模式下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以班级为管理核心单元打造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体系;
通过优化班主任工作环境,解除班主任工作危机,带动班主任在走班制方面实现理念创新;
班主任在走班制管理中需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从而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强化班级管理效能,达到班级管理目标。
[关键词]走班制;
教育管理;
扁平化;
积极性
走班制是针对原来教学班编排情况,依托差异化、分层化教学实际要求,通过重新构建班级编排方式形成流动上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走班制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学生走班和教师走班两种层次的走班形式,其中,学生走班方式主要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来制订走班计划,通过走班形式凸显分层教学、针对性教学、差异化教学的实际效能。不过,在走班模式的教学体系下,教师与学生没有了固定的班级环境,导致管理问题相对突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的教学压力相对较大。
一、針对走班制管理制度问题搭建扁平化的管理系统
在小学教学管理中,走班制模式映入眼帘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制度执行方面相当混乱,管理工作整体中心偏高,实际的管理决策与真实班级环境、学生走班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制度体系方面,走班制在教学体系方面存在边缘化制度管理问题,传统管理系统结构相对复杂,内部包含了地方教育主管单位、学校领导、教学处、教育主人、班主任等多个层级,最终导致整体管理体系冗长反复,走班制标准和制度调整难以第一时间有效落实。针对制度框架和落实执行来说,可以通过优化制度体系,创建扁平化管理系统等方式,来进行内部结构体系优化,实现走班制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一)扁平化管理结构
走班制最终的教育服务需要落实到班级环境中,班级制度体系与管理执行是走班制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因此,传统管理系统中较为繁复的管理框架,增加了管理复杂程度,影响了管理效率的同时,没有真正明确管理重心,未能切实发挥管理系统中班级核心系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造成了管理资源的浪费。学校方面可以以班级为管理核心单元打造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体系,使班级和班主任能够在管理系统中作为承上启下、上行下效的管理枢纽,带动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在走班制的管理执行中,可以通过重心狭义的方式,形成年级组、教研组和班级管理三者结合的中枢环节管理系统,中枢环节作为管理中心,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执行之间的资源整合和策略研制,提高走班制管理的整体灵活度,切实落实职能、权力、责任等统一与结合。其中,年级组针对所管理班级制订了走班制下的课内、课外教育管理项目的总体规划,以切实落实全部管理工作权力,并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具体设定管理项目主要为走班制的课程教学内容方案设置与优化、对走班制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管理与更新、针对教学工作的督导与把控及其相应的福利待遇等。在年级组下推进教研组和班级班主任管理职能的发挥,其中教研组分管教学研讨、走班制计划、走班制落实与优化调整等研讨工作项目,班主任则作为制度执行前端,将走班制的制度方案落实到班级管理当中。年级组再针对根据班主任或工作老师的业务能力、业务实施效率,针对性进行绩效考核,并作为学校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扁平化的结构建设,实现管理中心化发展,提高小学走班制的管理效能。
(二)优化绩效考评制度,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传统走班制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更多充当执行者角色,班主任缺少依托班级实际情况的调整建议职能,管理相对被动。相应地,大部分班主任对于传统走班制的管理落实缺乏信心和投入精神,缺少主观能动性的投入。一方面,班主任本身并不能够在制度层面进行自主调整,实现制度与班级实际环境的适配;
另一方面,班主任的制度管理工作业绩无法纳入考评系统当中,班主任很难在既定的制度体系背景下展现自身的管理能力。两方面因素导致班主任难以真正投入工作精力。扁平化的制度建设将原本的管理重心从顶层设计下沉到年级组的执行层面,年级组在走班制工作模式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益。相应的班主任能够有机会、有条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需求来做出管理模式的战略调整和细节优化,极大提高了年级组和班主任的自主性。在扁平化结构背景下,学校方面可以专门设立年级组办公室,通过办公室责任制提高基层管理的整体质量。同时,委任年级主任和班主任构建集体领导制的中枢管理环境,提高年级组与班主任配合下的管理力度。扁平化制度体系下,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走班制管理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班主任能够投入更高的管理热情,激发自身的管理潜力。年级组则可以制定更为详细、更符合班级管理实质的走班制管理绩效考评指标系统,为班主任所做出的工作成绩提供直接有效的激励,班主任在激励环境中将进一步激发潜力,带动走班制的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二、关注班主任工作环境,解除班主任工作危机
小学生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行为准则缺少认知,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在走班制环境下,班主任的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通过对以往的班主任走班制管理工作经验和过程分析可以看到,班主任在走班制中面临学生众多、挑战巨大,超负荷管理工作已成常规。以本校为例,本校走班制体系运作期限较长,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基本每个科目都开展走班模式。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力巨大,需要进行超长时间管理、超负荷管理工作。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者年龄较小的班主任在工作当中难以做到有效的自我调节,导致身心压力巨大,精神状态一般。此外,走班选课管理对于班主任工作也是巨大挑战,部分班主任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熏陶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保守观念,对于走班制教学中灵活调整、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态度不够明朗,教学和管理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方式,缺少依托走班制的管理形式、管理机制创新,导致走班制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以班主任为管理主导中心,需要通过环境优化、规培引导,解除班主任工作危机,提高班主任管理适应度和参与热情,带动班主任在走班制方面实现理念创新。
(一)积极主动为班主任进行身心健康引导
身心健康问题在管理走班制的班主任群体当中较为普遍,一些班主任表示自身受到学生和家长影响,压力巨大,身心状态不佳。其中走班制模式改变了原本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走班制缺少了解的部分家长存在质疑情绪,会产生一定的抱怨,需要班主任通过耐心解释、细心引导来进行调节,导致班主任工作中存在身心疲惫的状态。学校方面要认识到当前走班制管理背景下班主任面临的问题,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心理关注与干预等应对手段,帮助班主任进行心理疏导,使班主任拥有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走班制管理工作中去。例如,学校方面可以针对班主任教师群体组织集体的团建活动,利用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放松身心。此外,学校可以搭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为班主任提供定期的心理检测,关注班主任群体的工作压力情况,针对班主任心理检测结果中表现出的具体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专业心理干预,帮助班主任进行调节和心理保健,引导班主任快速走出心理阴影,避免心理影响过于严重导致班主任难以开展高质量的走班管理工作。
(二)通过创新激励制度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如果想要提高班主任对于走班制管理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激励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引导帮助班主任教师进行工作积极性塑造是制度管理中的主要选择,对于班主任在走班制的管理执行中,有二种内部原因和外在原因,能够对班主任的工作状态产生激励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分管老师们在管理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了他们对管理工作的信心。对于有效激励机制的形成过程,既可从内在激励,又可从外部激励两方面来考察。在外部激励方面,内部奖励手段可能是物质的,如奖金或精神红利等,如奖励教师机会或晋升或荣誉等。在中小学校,对负责工作的校长采取奖赏手段多,但处罚手段较少。学校要正确把握奖励机制中的奖惩力度,减少班主任和学校之间无谓的内部矛盾与摩擦。在内在激励方面,目前学校教育系统中还有大批的年轻老师等。学校也可以帮助和支持年轻人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成果或在教育竞赛中取得成果,以鼓舞教师们内在的工作激情。例如,有的学校还设置了蓝色工程,通过接收对老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项目,意在支持年轻班主任快速发展,使长期参与一线班务管理工作的年轻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对自身的教育事业发展充满信心。
(三)关注班主任的岗位幸福感
除了物质层面的激励之外,精神层面的激励对于解除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使班主任形成工作积极性同样十分重要。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具有阶段特性,其中,最高阶的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实现。对于班主任的成长来说,教育岗位自我价值的实现,达成岗位理想目标,从岗位当中获得幸福感,是帮助班主任走出压力困境的主要路径。班主任之所以难以在走班制管理当中投入热情,在于传统走班制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本身所处的被动环境,班主任不需要参与管理设计,只需要进行管理执行,这导致复杂、混乱、管理内容较多的走班制管理,难以帮助班主任获得自身成就感的提升,无法使班主任感到岗位幸福。学校方面要在扁平化的制度建设中,通过关注班主任工作环境、挖掘走班制的制度价值和班主任能动性,使班主任意识到走班制度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认同自己在走班制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够真正强化班主任自我意识认同,提高班主任的岗位幸福感。学校可以尝试打造学习型的学校文化,通过文化环境塑造来组织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组织班主任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当中,通过集体教研等方式,增强班主任对于走班制的制度优势、制度特征的深层次理解,强化班主任的岗位幸福感。
三、发挥走班制动态教育优势,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走班制的核心意义在于其完成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服务,使教育内容能够更加动态地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能够实现学有所教。动态、灵活是走班制的核心机制,而在以往的走班制的制度建设中,动态灵活难以发挥,其核心问题体现在学生对于自身需求判断得不够精确、缺少自主选择走班方式和自主判断能力。班主任在开展走班制管理中,需要建立学生视角,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强化学生从自身出发的自主判断价值,使学生的需求选择更加精准和有效。
(一)创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外部事物的认知能力不足,对于自我的判断也不够清晰。导致他们在走班制中无法做到独立判断,更多顺从家长或教师的要求进行选择。这导致走班制难以发挥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优势。班主任在走班制管理中需要注意到学生这一情况,通过创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环境、共同成长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形成自主判断需求、自主选择方向的能力。学习共同体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较为典型的教育创新模式,其本质是组建异组同构的多元化学习小组。通过创建共同体小组,学生们彼此以具体的主题、话题为对象,进行交流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班主任在管理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表达,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发表自己对于问题判断的不同看法。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辩论会活动,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通过组内共同体学习,实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超越,改善自身的心智环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于自我需求的判断,认识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加科学、客观地参与走班选择中,真正在走班制中获得所需的自我能力素养提升。
(二)利用民主自治机制优化班级管理环境
面向小学阶段学生的班级管理,其本质是面向学生成长的教育服务,班主任进行的走班制管理应当跳出管理视角,而是以服务理念来推进管理。对于走班制管理来说,班主任在扁平化管理当中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能够结合班级环境、走班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战略管理模式的调整,因此需要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参与,来构建管理环境。对于走班制管理的优化,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学生的管理参与,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当中充当管理主体核心角色,同时利用师生交互,搭建良性的管理运转环境。例如,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创建中,班主任可根据小组所处行政组或教学班中的小组名额均选择一批学生骨干,并通过小班“运动”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实施考评、嘉奖和处罚。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创新能力强、品行较好的商科学生作为小组的“辅导员”,也负责班级和年级的日常工作。这些“小辅导员”以熟悉教学情境的教学形式,为个别学生进行课后指导,同时也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
走班制需要发挥因材施教、学有所教的核心优势,其中制度优化、管理模式创新与全面的教育落实,必不可少。制度建设方面要注重扁平化管理的机制构建,分别针对班主任和学生双主体,解决管理问题、强化管理效能,达到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东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探讨初中学校走班制教学策略——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9):37-39.
[2]田志凯,金圣杰,陈祥和.“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走班制体育教学构想——基于体育高考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22(07):101-103.
[3]吴萍.刍议职业院校的数学分层教学——“适合的教育”理念下的分层走班制探索[J].高中数学教与学,2022(14):8-10.
[4]李冉,高丹阳,陈柬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网络走班制”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4(02):88-94.
[5]吴犇犇.“体育走班制教学”在高一篮球课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走班制扁平化教育管理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中学课程资源(2016年12期)2017-01-14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东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12期)2017-01-12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年10期)2016-11-15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扁平化的球星Ⅱ当代体育·扣篮(2016年6期)2016-04-18扁平化的球星当代体育·扣篮(2015年7期)2015-05-05扁平化的球星当代体育·扣篮(2015年3期)2015-03-2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