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氧气制取教学设计7篇

2023年氧气制取教学设计7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1-15 08:16:02 推荐访问: 制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2篇)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氧气制取教学设计7篇,供大家参考。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7篇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

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

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

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

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3: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的复习,是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也是升学考的重点知识,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是气体制取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欲通过回顾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分析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引进洗气瓶,介绍洗气瓶的多种用途。在设计和改进气体发生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理解:由于反应物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生同一种气体不一定选择同一种装置;
考虑到要节约药品、使反应更加合理、易于操作等实际需要,同一种实验装置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改进。

本节专题复习课,意在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其中以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知识为基础,层层递进到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为高中化学中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进行有效衔接。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主线1: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反应原理→发生装置→装置要求→练习:制氢气、氨气的装置选择→小结:归纳气体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主线2:比较气体的收集方法、装置、装置要求→气体的有关性质→练习:选择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小结:归纳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性质有关→链接中考,综合练习,巩固

在气体的收集方法复习中,通过气体收集装置的比较,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同时通过阅读题中给予的信息,不仅考查学生对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中,老师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这时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

三、课后的思考

这次课让我感觉,一定要对课改的理念有很好的理解,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意落实,老师的心中有学生,才能适当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当然,如果教学中老师能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这样一种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具准备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

(二)新课

1、【投影出示图片】

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

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师引入:自然界获取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怎样获得少量的O2?

学生猜想,畅所欲言;
学生观看、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思考回答。

3、组内交流明确学习导向。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4、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课件展示)

【实验2-5】

内容实验编号现象原因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展示提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用过的MnO2能否再次使用?

让我们一起完成【实验2—6】。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观看,思考,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5展示提高(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此处增加【实验2-7】的实验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思考讨论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观察并思考:

(1)、上述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O2?

(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O2能用此装置吗?

学生分析、比较、交流,A:固热型制取气体B: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C:难或不易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大E: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师生共同归纳规律,分析发现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6(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种类,反应特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梳理、整合、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四、诊断评价

一组习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互相纠错,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

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五、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六、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

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

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

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

1、生成物只有一种

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实验比较成功,现象明显

2、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落实3、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语速过快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胶塞、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火柴高锰酸钾药匙棉花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9月20日天舟三号载物飞船发射升空,你知道发船发射用的助燃剂一般用的是什么吗?空气行不行?而纯净的氧气又是如何制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取氧气。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黑板上的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探究

(1)发生装置

A固固加热型B固液常温型

(2)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a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b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排水法

(3)实验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4)实验现象:

a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的水逐渐减少,产生无色气体。

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实验注意事项: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稍微露出橡皮塞

d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e收集气体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f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六、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课堂小测

八、拓展

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物理变化)富氧膜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氧气制取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教案《氧气教学设计》。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
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B:9÷2=4.5(元)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

40:2=40÷2=20(千米)

45: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