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经济学故事10篇(完整文档)

经济学故事10篇(完整文档)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1-16 12:16:02 推荐访问: 1000保证书字(二十3篇) 1000保证书字(二十三篇) 1000字

经济学故事第1篇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故事10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学故事10篇

经济学故事 第1篇

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

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

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

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

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

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

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

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经济学故事 第2篇

起初捧起这本书是因为我舅舅的推荐,我向来对经济学一类读物很少涉猎,更多的是望而生畏。原因是曾经研读的经济学科类专业课都似曾相识般的艰难晦涩。遂在网上查看书评,定位于大众经学读物,书评中写道:“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

随着近些年GDP、CPI和基尼系数一类经济学词汇通过各类媒体在我们面前频频曝光,而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这些经济学现象也渐渐呈现在我们生活中。抱着能从作者讲的故事里真正窥探到上述的秘密的心态利用春节这几天读完此书。

整本书对我这等门外汉来说,其专业知识高深与否是没办法评论的,但却可以从中读出作者将抽象理论日常化,每篇以王二为主人公利用简单的故事开头,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更多的是它重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认识的过程,从不同角度思考,抛开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并找到其根结。

由于学科的一贯的程式和模型,所以让我们很难理解并排斥着,记的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我很喜欢那个讲师的风格:“课本上就是把现实的运作规律抽象化,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复杂,而我在这就是把抽象理论还原现实,就是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如何把理论说的简单就需要或真实或杜撰一个故事。”正是那一个个的故事让我欣欣然的面对一个个困惑和混淆的的道理。

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这不容易。但若要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就更不容易,既需要有对于复杂现象的透彻理解,也需要有非常高超的表达技巧。这让我设想在培训方面发展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更多的是如何能更有趣的去传授,而大家最能接受的是以具体的情节作为载体的逻辑,就是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的讲故事。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受益就是对思想的启发,任何偏执的狭隘的观察都无法产生客观公正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早被植入太多的“眼见为实”,且扎根发芽、错综复杂的交织成了自我运作的“事物表层体系”,已经无法透过这层表象去思考,要么附庸,要么偏执。

伴着一波波的房妹表叔轰炸着我们的底线,让国人的仇富情结又再次达到一个高峰,未读此书之前的我曾在天涯回帖偏激的归结于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某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读了其中一篇《王二的财路和收入不平等的"治理》,透过作者严密的逻辑可以看到透过这些表象去寻找根结所在。这其中一部分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有着积极肯定的一面,切不可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又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发生,追寻到这部分的根结并设法消除不合理的土壤和环境。

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讲述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记忆犹新的是阿米尔·汗扮演的美术老师发现了有学习障碍的小伊夏并帮其找回自己,有段和他父母的对话:“我们很容易发现发烧的表象其背后的原因是感冒,但却把调皮一味归结于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

世间的现象不但其本身结构复杂,还往往挟着滚滚尘沙迷离我们视线,当被弄的晕头转向时,不妨静下心来去观察始末,切忌不加思考、偏执己见,人云亦云,同时听取不同的声音,客观的思考,抛弃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

经济学故事 第3篇

起初捧起这本书是因为我舅舅的推荐,我向来对经济学一类读物很少涉猎,更多的是望而生畏。原因是曾经研读的经济学科类专业课都似曾相识般的艰难晦涩。遂在网上查看书评,定位于大众经学读物,书评中写道:“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

随着近些年GDP、CPI和基尼系数一类经济学词汇通过各类媒体在我们面前频频曝光,而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这些经济学现象也渐渐呈现在我们生活中。抱着能从作者讲的故事里真正窥探到上述的秘密的心态利用春节这几天读完此书。

整本书对我这等门外汉来说,其专业知识高深与否是没办法评论的,但却可以从中读出作者将抽象理论日常化,每篇以王二为主人公利用简单的故事开头,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更多的是它重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认识的过程,从不同角度思考,抛开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并找到其根结。

由于学科的一贯的程式和模型,所以让我们很难理解并排斥着,记的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我很喜欢那个讲师的风格:“课本上就是把现实的运作规律抽象化,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复杂,而我在这就是把抽象理论还原现实,就是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如何把理论说的简单就需要或真实或杜撰一个故事。”正是那一个个的故事让我欣欣然的面对一个个困惑和混淆的的"道理。

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这不容易。但若要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就更不容易,既需要有对于复杂现象的透彻理解,也需要有非常高超的表达技巧。这让我设想在培训方面发展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更多的是如何能更有趣的去传授,而大家最能接受的是以具体的情节作为载体的逻辑,就是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的讲故事。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受益就是对思想的启发,任何偏执的狭隘的观察都无法产生客观公正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早被植入太多的“眼见为实”,且扎根发芽、错综复杂的交织成了自我运作的“事物表层体系”,已经无法透过这层表象去思考,要么附庸,要么偏执。

伴着一波波的房妹表叔轰炸着我们的底线,让国人的仇富情结又再次达到一个高峰,未读此书之前的我曾在天涯回帖偏激的归结于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某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读了其中一篇《王二的财路和收入不平等的治理》,透过作者严密的逻辑可以看到透过这些表象去寻找根结所在。这其中一部分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有着积极肯定的一面,切不可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又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发生,追寻到这部分的根结并设法消除不合理的土壤和环境。

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讲述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记忆犹新的是阿米尔·汗扮演的美术老师发现了有学习障碍的小伊夏并帮其找回自己,有段和他父母的对话:“我们很容易发现发烧的表象其背后的原因是感冒,但却把调皮一味归结于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

世间的现象不但其本身结构复杂,还往往挟着滚滚尘沙迷离我们视线,当被弄的晕头转向时,不妨静下心来去观察始末,切忌不加思考、偏执己见,人云亦云,同时听取不同的声音,客观的思考,抛弃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

经济学故事 第4篇

王二是虚构的人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

在本书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朦胧中也都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

比如,该不该对月饼征税?房地产的限购令和限价令会给我们带来福利吗?人民币升值让普通人的财富增加还是缩水?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大,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也未必全搞得清楚,更别提给大众说明白了。郭凯却用王二的故事轻松地说清楚了,他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

我觉得此书对于大众读者和经济学界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的经济学畅销好书,能够带来思想的启发和阅读的快乐,以及做出更加理性经济决策的能力。

经济学故事 第5篇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2012年7月出版的,可能是当年的畅销书吧,好像销量不大好,现在很多新华书店都还在卖,前端时间看到时寒冰发了本新书,还有送这本书的活动呢。然后查了下作者郭凯,号称哈佛经济学博士生,总共出了两本书,估计是靠写博客“经济笔记”出名的,《环球人物》2012年还作过一个专访,称33岁的安徽人郭凯是北大的经济学硕士、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曾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回国,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工作之外,郭凯还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好像自从出了这本书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博客也不更新了,也没啥新的新闻了,不知道啥情况。

一时心血来潮挑了这本书来看,看完觉得还有点意思,描述的主要是2010-2012年的事情,有点脱节,不过看看以前的故事也有点意思,毕竟历史是会重现的嘛。主要还是能增长点知识,可以看清一些社会经济现象,比如外汇储备,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之类的,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描述,讲得比较浅显易懂,其实是引导你从常识来认识目前的经济现象,还值得一读。

既然是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专栏文章中汇集而成的一本书,注定其内容有点广,和实时结合比较紧密,从收入分配、税收社保、房产政策、汇率、货币、经济政策到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交往之类。细细琢磨起来还有挺多内容的。选几个主题来总结下吧:

国际交往:关于国际交往,这里的描述和芮成刚的《虚实之间》中的描述比较接近,原来中国的国策是外边的事情少关注,埋头做好自己的发展,现在国际地位不一样了,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了,要在国际上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了,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时候也需要更多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了。

同样国际之间合作是主流,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购买服务的过程,现在是个全球化的社会,需要国际间的分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78年以前啥东西都自力更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顺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享受的服务(买的东西)太少,外资在国内合法的收入应该得到保护,政府的作用是保证外资和内资享受同等待遇。

经济发展模式:以前的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还是存在太多问题,掩盖了很多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以前的政策都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勇气和魄力,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这个是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所谓中国模式很多还是借鉴了华盛顿共识等成功经验,不能抛弃这些成功经验,而片面的认为类是政府干预等实际上是错误的措施作为这些年发展成功的经验。

经济政策:政府应该有信用,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同时也不能顺应某些人的利益。

收入和分配:关键是制定公平的规则,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

税收和社保:略。

房产和人口:还是要市场发挥作用。

汇率和货币政策:汇率和货币政策还是要逐步放开。这部分写的不错,值得重点看看。

经济学故事 第6篇

起初捧起这本书是因为我舅舅的推荐,我向来对经济学一类读物很少涉猎,更多的是望而生畏。原因是曾经研读的经济学科类专业课都似曾相识般的艰难晦涩。遂在网上查看书评,定位于大众经学读物,书评中写道:“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

随着近些年GDP、CPI和基尼系数一类经济学词汇通过各类媒体在我们面前频频曝光,而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这些经济学现象也渐渐呈现在我们生活中。抱着能从作者讲的故事里真正窥探到上述的秘密的心态利用春节这几天读完此书。

整本书对我这等门外汉来说,其专业知识高深与否是没办法评论的,但却可以从中读出作者将抽象理论日常化,每篇以王二为主人公利用简单的故事开头,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更多的是它重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认识的过程,从不同角度思考,抛开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并找到其根结。

由于学科的一贯的程式和模型,所以让我们很难理解并排斥着,记的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我很喜欢那个讲师的风格:“课本上就是把现实的运作规律抽象化,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复杂,而我在这就是把抽象理论还原现实,就是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如何把理论说的简单就需要或真实或杜撰一个故事。”正是那一个个的故事让我欣欣然的面对一个个困惑和混淆的的道理。

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这不容易。但若要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就更不容易,既需要有对于复杂现象的透彻理解,也需要有非常高超的表达技巧。这让我设想在培训方面发展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更多的是如何能更有趣的去传授,而大家最能接受的是以具体的情节作为载体的逻辑,就是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的讲故事。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受益就是对思想的启发,任何偏执的狭隘的观察都无法产生客观公正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早被植入太多的“眼见为实”,且扎根发芽、错综复杂的交织成了自我运作的“事物表层体系”,已经无法透过这层表象去思考,要么附庸,要么偏执。

伴着一波波的房妹表叔轰炸着我们的底线,让国人的仇富情结又再次达到一个高峰,更让我们片面的认为拉大国内贫富差距的都是污官、奸商和官商之间勾结,未读此书之前的我曾在天涯回帖偏激的归结于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某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读了其中一篇《王二的财路和收入不平等的治理》,透过作者严密的逻辑可以看到透过这些表象去寻找根结所在。这其中一部分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有着积极肯定的一面,切不可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又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发生,追寻到这部分的根结并设法消除不合理的土壤和环境。

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讲述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记忆犹新的是阿米尔·汗扮演的美术老师发现了有学习障碍的小伊夏并帮其找回自己,有段和他父母的对话:“我们很容易发现发烧的表象其背后的原因是感冒,但却把调皮一味归结于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

世间的现象不但其本身结构复杂,还往往挟着滚滚尘沙迷离我们视线,当被弄的晕头转向时,不妨静下心来去观察始末,切忌不加思考、偏执己见,人云亦云,同时听取不同的声音,客观的思考,抛弃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

经济学故事 第7篇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20xx年7月出版的,可能是当年的畅销书吧,好像销量不大好,现在很多新华书店都还在卖,前端时间看到时寒冰发了本新书,还有送这本书的活动呢。然后查了下作者郭凯,号称哈佛经济学博士生,总共出了两本书,估计是靠写博客“经济笔记”出名的,《环球人物》20xx年还作过一个专访,称33岁的安徽人郭凯是北大的经济学硕士、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曾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回国,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工作之外,郭凯还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好像自从出了这本书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博客也不更新了,也没啥新的新闻了,不知道啥情况。

一时心血来潮挑了这本书来看,看完觉得还有点意思,描述的主要是20xx-2012年的事情,有点脱节,不过看看以前的故事也有点意思,毕竟历史是会重现的嘛。主要还是能增长点知识,可以看清一些社会经济现象,比如外汇储备,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之类的,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描述,讲得比较浅显易懂,其实是引导你从常识来认识目前的经济现象,还值得一读。

既然是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专栏文章中汇集而成的一本书,注定其内容有点广,和实时结合比较紧密,从收入分配、税收社保、房产政策、汇率、货币、经济政策到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交往之类。细细琢磨起来还有挺多内容的。选几个主题来总结下吧:

国际交往:关于国际交往,这里的描述和芮成刚的《虚实之间》中的描述比较接近,原来中国的国策是外边的事情少关注,埋头做好自己的发展,现在国际地位不一样了,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了,要在国际上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了,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时候也需要更多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了。

同样国际之间合作是主流,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购买服务的过程,现在是个全球化的社会,需要国际间的分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78年以前啥东西都自力更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顺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享受的服务(买的东西)太少,外资在国内合法的收入应该得到保护,政府的作用是保证外资和内资享受同等待遇。

经济发展模式:以前的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还是存在太多问题,掩盖了很多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以前的政策都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勇气和魄力,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这个是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所谓中国模式很多还是借鉴了华盛顿共识等成功经验,不能抛弃这些成功经验,而片面的认为类是政府干预等实际上是错误的措施作为这些年发展成功的经验。

经济政策:政府应该有信用,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同时也不能顺应某些人的利益。

收入和分配:关键是制定公平的规则,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

税收和社保:略。

房产和人口:还是要市场发挥作用。

汇率和货币政策:汇率和货币政策还是要逐步放开。这部分写的不错,值得重点看看。

经济学故事 第8篇

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

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

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

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

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

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

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故事 第9篇

起初捧起这本书是因为我舅舅的推荐,我向来对经济学一类读物很少涉猎,更多的是望而生畏。原因是曾经研读的经济学科类专业课都似曾相识般的艰难晦涩。遂在网上查看书评,定位于大众经学读物,书评中写道:“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

随着近些年GDP、CPI和基尼系数一类经济学词汇通过各类媒体在我们面前频频曝光,而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这些经济学现象也渐渐呈现在我们生活中。抱着能从作者讲的故事里真正窥探到上述的秘密的心态利用春节这几天读完此书。

整本书对我这等门外汉来说,其专业知识高深与否是没办法评论的,但却可以从中读出作者将抽象理论日常化,每篇以王二为主人公利用简单的故事开头,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更多的是它重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认识的过程,从不同角度思考,抛开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并找到其根结。

由于学科的一贯的程式和模型,所以让我们很难理解并排斥着,记的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我很喜欢那个讲师的风格:“课本上就是把现实的运作规律抽象化,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复杂,而我在这就是把抽象理论还原现实,就是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如何把理论说的简单就需要或真实或杜撰一个故事。”正是那一个个的故事让我欣欣然的面对一个个困惑和混淆的的道理。

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这不容易。但若要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就更不容易,既需要有对于复杂现象的透彻理解,也需要有非常高超的表达技巧。这让我设想在培训方面发展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更多的是如何能更有趣的去传授,而大家最能接受的是以具体的情节作为载体的逻辑,就是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的讲故事。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受益就是对思想的启发,任何偏执的狭隘的观察都无法产生客观公正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早被植入太多的“眼见为实”,且扎根发芽、错综复杂的交织成了自我运作的“事物表层体系”,已经无法透过这层表象去思考,要么附庸,要么偏执。

伴着一波波的房妹表叔轰炸着我们的底线,让国人的仇富情结又再次达到一个高峰,更让我们片面的认为拉大国内贫富差距的都是污官、奸商和官商之间勾结,未读此书之前的我曾在天涯回帖偏激的归结于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某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读了其中一篇《王二的财路和收入不平等的治理》,透过作者严密的逻辑可以看到透过这些表象去寻找根结所在。这其中一部分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有着积极肯定的一面,切不可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又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发生,追寻到这部分的根结并设法消除不合理的土壤和环境。

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讲述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记忆犹新的是阿米尔·汗扮演的美术老师发现了有学习障碍的小伊夏并帮其找回自己,有段和他父母的对话:“我们很容易发现发烧的表象其背后的原因是感冒,但却把调皮一味归结于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

世间的现象不但其本身结构复杂,还往往挟着滚滚尘沙迷离我们视线,当被弄的晕头转向时,不妨静下心来去观察始末,切忌不加思考、偏执己见,人云亦云,同时听取不同的声音,客观的思考,抛弃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

经济学故事 第10篇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2012年7月出版的,可能是当年的畅销书吧,好像销量不大好,现在很多新华书店都还在卖,前端时间看到时寒冰发了本新书,还有送这本书的活动呢。然后查了下作者郭凯,号称哈佛经济学博士生,总共出了两本书,《环球人物》2012年还作过一个专访,称33岁的安徽人郭凯是北大的经济学硕士、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曾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回国,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工作之外,郭凯还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好像自从出了这本书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博客也不更新了,也没啥新的新闻了,不知道什么情况。

一时心血来潮挑了这本书来看,看完觉得还有点意思,描述的主要是2010—2012年的事情,有点脱节,不过看看以前的故事也有点意思,毕竟历史是会重现的嘛。主要还是能增长点知识,可以看清一些社会经济现象,比如外汇储备,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之类的,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描述,讲得比较浅显易懂,其实是引导你从常识来认识目前的经济现象,还值得一读。

既然是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专栏文章中汇集而成的一本书,注定其内容有点广,和实时结合比较紧密,从收入分配、税收社保、房产政策、汇率、货币、经济政策到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交往之类。细细琢磨起来还有挺多内容的。选几个主题来总结下吧:

国际交往:关于国际交往,这里的描述和芮成刚的《虚实之间》中的描述比较接近,原来中国的国策是外边的事情少关注,埋头做好自己的发展,现在国际地位不一样了,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了,要在国际上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了,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时候也需要更多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了。

同样国际之间合作是主流,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购买服务的过程,现在是个全球化的社会,需要国际间的分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78年以前啥东西都自力更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顺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享受的服务(买的东西)太少,外资在国内合法的收入应该得到保护,政府的作用是保证外资和内资享受同等待遇。

经济发展模式:以前的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还是存在太多问题,掩盖了很多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以前的政策都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勇气和魄力,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这个是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所谓中国模式很多还是借鉴了华盛顿共识等成功经验,不能抛弃这些成功经验,而片面的认为类是政府干预等实际上是错误的措施作为这些年发展成功的经验。

经济政策:政府应该有信用,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同时也不能顺应某些人的利益。

收入和分配:关键是制定公平的规则,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

税收和社保:略。

房产和人口:还是要市场发挥作用。

汇率和货币政策:汇率和货币政策还是要逐步放开。这部分写的不错,值得重点看看。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