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23篇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23篇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第1篇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23篇,供大家参考。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23篇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篇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
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

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节是学生刚开始经历有理数运算,是学生从现实世界和实例抽象出的过程,在具体的题目中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的一些规律,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今后学习代数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 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 能力目标

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难 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四、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和符号法则、

能力背景: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预测目标:在有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乘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请机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

生: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在非负数范围内进行的

师: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符号问题,小学中都是非负数

师: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

生:负数问题,关键符号的确定

(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

师:我们来看一下拦河大坝的图片

(利用电教设备,给学生展示一幅某水库图画,激发学生观察、创设情境.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观察图中看到的景物进行联想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师活动:引入问题,出示图片

师: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

师:观察演示图画中水位的上升与下降,引导学生思考水位上升、下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写出变化量的计算式.

师:若把水位上升记为正,水位下降记为负,几天前记为负,几天后记为正。那么4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为?

教师活动:老师出示意图学生理解其意义

生:3+3+3+3=3×4=12(厘米);

师:大家能由表示的计算式写出乘法的形式吗?

(-3)+(-3)+(-3)+(-3)=

生: 能,

(-3)+(-3)+(-3)+(-3)=(-3)×4

教师活动: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板书)

(二)、实践探索,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请根据小学的知识计算一下:

生:(-3)×4=(-3)+(-3)+(-3)+(-3)=-12.

教师活动:打出讨论卡片,引导学生模仿上式,展开讨论.

师:一个因数减少1时,积怎样变化?

(由反馈进一步设问:)

(-3)×4=_______;(-3)×3=________;

(-3)×2=______;(-3)×1=________;

(-3)×0=_______.

教师活动:进一步出示两个负数的乘法算式,进行设问,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猜测其算式积的符号、值.

师:(-3)×(-1)=_______;

(-3)×(-2)=_______;

(-3)×(-3)=______;

(-3)×(-4)=________;

师:同学们认真思考和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归纳一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归纳,并出示法则

师:同学们根据讨论,猜测、归纳、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生: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师:有理数的乘法从哪两个方面理解(由学生归纳)

生: 1、符号

2、绝对值

(三)尝试应用,反馈矫正

4.师: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例题讲解,出示例1.)

例1:计算

1、9×6 2、 (-9)×6

3、3×(-4) 4、 (-3)×(-4)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解:1、9×6=54

2、(-9)×6= -(9×6)= -54

3、3×(- 4)= -(3×4)= -12

4、(-3)×(-4)= +(3×4)=12

教师活动:教师进一步强调上面的解题过程中,体现了符号与绝对值两个方面的内容

练一练P44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利用法则,先确定符号,再求值,教师板演第(1)小题,其余3题,鼓励学生操作,指名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讲解.(有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总结)

师:有理数的乘法分哪两步?

生: 1、确定符号

2、绝对值相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下另一个题目(讲授互为倒数概念,并举例讲解.出示例2)

例2 计算

1、8×1/8 2、(-4)×(1/4)3、(-7/8)×(8/7)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解:1、8×1/8=1

2、(-4)×(-1/4)= +(4×1/4)=1

3、(-7/8)×(-8/7)=+(7/8×8/7)=1

师: 什么叫做互为倒数?

生: 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师: 注意0没有倒数

师: 倒数与相反数类似也是成对出现的,

倒数能用运算来叙述吗?找几对试一试

P46 练一练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

师: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例:3计算

(1) (?4)×5×(?0.25); (2)

解(1) (?4)×5 ×(?0.25)

=[?(4×5)]×(?0.25)

=(?20)×(?0.25)

=+(20×0.25)

=5

= ?1

师:事实上,小学里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下列式子P44

教师活动:在含有负数的乘法运算中。让学生主动投入验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推出运算律公式。

学生活动:学生在做一做中总结感受验证的过程

师:你能得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吗?

生:能;

师:能说出运算律的公式吗?

生: 交 换 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师:我们来应用一下好吗?

生:好!

例4计算

(1/2+5/6-7/12)×(-36)

解:原式=[1/2+5/6+(-7/12)] ×(-36)

=1/2×(-36)+5/6×(-36)+(-7/12)×(-36)

=-18+(-30)+21

= -48+21

=-27

另解:原式=1/2×(-36)+5/6×(-36)-7/12×(-36)

= -18+(-30)+24

= -48+21

=-27

说明:在师的引导下,先由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教师总结并给出解答参考: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投影)

师:做完了就完了吗?

生:做完了

教师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的(正数)的乘法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3、小学所学的乘法的有关运算律及相关技巧能否用到有理数的乘法中来?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五)、作业:课本P50 1、2、②④ 3、③④

八、教学反思:

有理数乘法的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也能很快融会贯通,只是计算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练习过程中我一一指正,并提出要求,针对学生加减运算中的薄弱,在乘法中加入加减运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总结经验,牢记结论,做到在简单的运算中不失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基本计算能力薄弱,导致所学知识掌握不牢,每道题目都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和板书,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解题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上,一节课很难练习多个题目,容量总是提高不起来,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很差,不可能自己去找题目做,因而熟练程度很低,我感觉只有加强课后练习和辅导,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能力。应该把推导的过程留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维和推导。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3篇

对于有理数的乘法这堂课实在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法则之后进行的,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所以在备课时我便决定不能在法则的引入上费太多时间,争取一节课将多个有理数的乘法以便讲完。因此这节课的知识点有:有理数的乘法引入与法则;
倒数的定义及如何求任何有理数的倒数;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计算步骤。可见课容量不少,看样这节课的时间很紧张……

走进教室,上课铃声还没响,我便在黑板上画出上课要用的数轴,还有几个例题,以便节省上课时间。上课铃响了,我便按预设思路讲了起来,没想到同学们跟我配合的非常默契,不一会就引导他们推导出了乘法的法则(仍然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接着学以致用解决例题,通过观察例题引出了倒数的定义并加以阐述和引用,最后通过利用顺序方法做一系列的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归纳出多个数相乘的法则(关键是定积的符号时跟负引数关系的问题的探讨),课堂顺利进行,当我们一块处理完最后一道练习题时,下课铃响了。

这节课在我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也是比较顺利的一节课,成功的原因在于课前我对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透彻。可见,我们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高效率的完美的进行。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们遇到:像为什么我的课老是讲不完呢?为什么讲的知识点多学生总是掌握不了?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想想是不是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我又重复了,从而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设想倘若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又不知道什么,那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轻松多了,从而效率也就提高上去了呢?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4篇

(1)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更强,主体地位可以更突出。例如在学生总结法则时,有多名同学发言且每位同学各说出了法则的一部分,此时可以让同学将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提炼,总结归纳,进而让一位同学完整的叙述出整个法则,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2)对学生的追问可以更深入,尽管我已经随机应变,但对学生的追问还可以更加深入一步。例如在引入有理数乘法算式时,要求学生观察(-3)×4这个算式与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一个同学发言说“小学时学的都是正数乘以正数,但现在可能会有用一个负数乘上一个正数”。我当时的追问是“第一,你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是不确定的意思吗?还是个别的意思?”学生回答“不是不确定,而是除了负数乘以正数外,还有别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追问了第二个问题:“第二,我们小学时只学过两个正数相乘吗?”学生略考虑回答:“应该是两个非负数相乘”。但实际上,当我在追问第一个问题时,如果能够让该生尽其所能得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既能体现语言的严谨与简洁性,效果也可能会更好。这就说明追问不仅要“追”,而且要追得恰当,追得深。

(3)语言不够简洁,该留白时没有留白,要努力做到“点到为止”。留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分析,我有主要两点收获: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就会得到提高,思维也会非常的活跃,这样就更容易掌握相应的知识,收获就会更多。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5篇

根据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作业的反馈,这一节课还是成功的。首先,在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利用形象的式子,思考探索,交流讨论,很快归纳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其次,课堂气氛活跃,在小组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很快的学会了如何去确定两数相乘的符号,突破了难点;
再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基本上在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法则解决问题,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6篇

(1)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更强,主体地位可以更突出。例如在学生总结法则时,有多名同学发言且每位同学各说出了法则的一部分,此时可以让同学将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提炼,总结归纳,进而让一位同学完整的叙述出整个法则,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2)对学生的追问可以更深入,尽管我已经随机应变,但对学生的追问还可以更加深入一步。例如在引入有理数乘法算式时,要求学生观察(—3)×4这个算式与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一个同学发言说“小学时学的都是正数乘以正数,但现在可能会有用一个负数乘上一个正数”。我当时的追问是“第一,你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是不确定的意思吗?还是个别的意思?”学生回答“不是不确定,而是除了负数乘以正数外,还有别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追问了第二个问题:“第二,我们小学时只学过两个正数相乘吗?”学生略考虑回答:“应该是两个非负数相乘”。但实际上,当我在追问第一个问题时,如果能够让该生尽其所能得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既能体现语言的严谨与简洁性,效果也可能会更好。这就说明追问不仅要“追”,而且要追得恰当,追得深。

(3)语言不够简洁,该留白时没有留白,要努力做到“点到为止”。留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分析,我有主要两点收获: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就会得到提高,思维也会非常的活跃,这样就更容易掌握相应的知识,收获就会更多。乘法教学反思笔算乘法教学反思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7篇

我授课班级七年级(7)班,51名学生,基本上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初步的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大部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三分之一的同学基础比较差,认知水平仍有限,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有理数乘法的规律,并学会如何利用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在教学实施中我比较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也注意到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照小学乘法的意义和负有理数的意义,以复习数轴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
利用讲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结合故事中的小动物的位置及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实例,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由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识点并突破符号的确定这个难点,让学生牢记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积为正;
通过自主学习和具体例子学会如何具体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利用课堂作业当堂反馈学习效果,以课堂小结和适当的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根据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作业的反馈,这一节课还是成功的。首先,在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利用形象的式子,思考探索,交流讨论,很快归纳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其次,课堂气氛活跃,在小组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很快的学会了如何去确定两数相乘的符号,突破了难点;
再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基本上在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法则解决问题,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本上的例题在学生自学之后,没有再重复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过,在点评课堂作业的时候,规范的讲解了两题计算题,也足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过程了。

浮石镇初级中学数学组成员及课题组成员参与了听课,他们的评价让我更有信心去上好数学课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这节课总体比较成功。例如教学过程设计比较合乎七年级学生情况;
情景设计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学习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强,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鼓励表扬学生做得很好,语言丰富,课堂生动、活泼;
课堂上讲、练、演、思、算结合,形式多样。

遗憾的是节奏不够快,容量比较少,练习的题目有些简单,同时上黑板演算的同学太多,显得乱;
画数轴用的时间太长,可以再抓紧些,比如可以利用圆规。我虚心的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我会特别注意时间的分配和练习题的设计,使得难、中、易适当,让学优生和后进生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8篇

(1)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更强,主体地位可以更突出。例如在学生总结法则时,有多名同学发言且每位同学各说出了法则的一部分,此时可以让同学将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提炼,总结归纳,进而让一位同学完整的叙述出整个法则,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2)对学生的追问可以更深入,尽管我已经随机应变,但对学生的追问还可以更加深入一步。例如在引入有理数乘法算式时,要求学生观察(-3)×4这个算式与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一个同学发言说“小学时学的都是正数乘以正数,但现在可能会有用一个负数乘上一个正数”。我当时的追问是“第一,你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是不确定的意思吗?还是个别的意思?”学生回答“不是不确定,而是除了负数乘以正数外,还有别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追问了第二个问题:“第二,我们小学时只学过两个正数相乘吗?”学生略考虑回答:“应该是两个非负数相乘”。但实际上,当我在追问第一个问题时,如果能够让该生尽其所能得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既能体现语言的严谨与简洁性,效果也可能会更好。这就说明追问不仅要“追”,而且要追得恰当,追得深。

(3)语言不够简洁,该留白时没有留白,要努力做到“点到为止”。留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分析,我有主要两点收获: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就会得到提高,思维也会非常的活跃,这样就更容易掌握相应的知识,收获就会更多。乘法教学反思笔算乘法教学反思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9篇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前几节课采用的探索、讨论、验证的手段,是本节课继续学习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这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现就几个方面做一下自我反思:

1.引入新课:学生在小学时已熟知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而且也熟悉“除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的运算”的法则,所以我对新课的引入就是结合小学以及初一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乘法,用乘法引出除法,这种设计既复习了前面有理数的乘法,又合理的引出有理数的除法,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回答计算结果,而且要说明理由,即叙述所依据的法则内容,另外因为题目简单,所以我应机会全部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并适当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这点我觉得是做得比较好。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之后让一些小组派个代表说出本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在前几节课对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的语言表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数学语言,这对本节课除法法则的表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基础.所以这个环节也顺便训练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感觉自己唯一做得有点不足的就是;当学生讲出自己的结果,我太急于去纠正,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我的思路走,这不利于学生的表达也极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在讲解例题的时候,我采用这种讲法,给出三个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样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解题的时候犯错的概率比较小,有一位老师课后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可以先让学生练着解题,三个题目都解出来以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这样通过自己的总结也可以印象更加深刻点。所以这种教学思想以后我将试着多用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注意道例题讲解时,要注意板书规范,体现除法法则的应用步骤。要一边板书,一边讲述法则的内容,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依据,但应做到心中有数。

3.在探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知识点上,我通过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个过程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激烈的,最后讨论结束后,我做得不大好的地方就是没让同学自己说出讨论的结果,没让学生自己分析两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而是由我自己说出来,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这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4.对于多个数相除,在讲解时,一是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可按顺序依次两个数相除进行;
二是要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也可以类比多个数相乘确定符号的方法进行,从而转化成非负数相除的情形。在这个问题上,我讲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在开始讲解前也给足学生时间去讨论:“多个有理数相除时有几种解法?”学生讨论的还是比较激烈的,而且学生也是比较积极的说出各自的讨论结果,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在做练习的时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显得太急促了。另外我还设计一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新知,并没有因为教科书中没有练习而忽略这个程序。

整节课的后半部分我感觉我是讲得比较快的,主要是把下课的时间看错了,所以显得后面部分讲解的节奏明显有点快,这样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没能很好的给予纠正,这是这节课明显不足的一个地方,以后对时间的把握还得再准确一点。

课后区教研员林日福老师提出的两个观点我觉得挺不错的,第一就是在上课之前告诉同学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并且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上课的时候有更明确的目标,第二就是在解题过程涉及到一些数学思想时可适当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逐步认识一些有用的数学思想,比如转化思想,这节课中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便是,可以适当的提一下。上面的两个做法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采纳一下。

总之,我认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本节课正是考虑和分析到了这一事实,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并在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做法已在最近几节课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有理数四则运算即将结束之时,有必要对这一段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另外,我觉得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展示自我,要坚持这一做法。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0篇

上周和薛校长还有数学组的几个同事一起听了杜超老师和夏纪超老师的《有理数的乘法》这节课,感触颇深。听完课后薛校长和我们一起在数学组交流了一番。薛校长提出了两句话我比较受启发:方向比努力重要,努力比观望重要!

奔着校长的思路昨天,我试着上了同样的这节课,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七年级是新分的班,以前上的一节课(有理数的减法),感觉学生不太好调动,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就担心自己上课时,本身又不熟悉学生,学生会不会不配合。备课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导入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上下楼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以至于同学们都抢着板演,抢着回答问题。

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比较充分,整节课就是以引导为主,把问题不断的“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适时引导。

反观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是:通过观察两组算式(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发现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时,乘积变成原来积的相反数。很多同学看出并有两位同学回答出了这一规律,没想到第三位同学直接说出了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说心里话,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我真后悔再让第三位同学回答,当时我就有点懵,下面还怎么探究呀?思维急速旋转,问了一句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解释是通过上面两组题目对比发现。本想追问:仅仅观察了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就能确定任意两数相乘都适用吗?比如一个因数是0又该如何计算呢?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数学课,学生自学、预习之后应该怎么上?自学、预习之后再怎么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这节课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备课的重要性,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学习研究教材的重要性,领会编写专家的意图,丰富教学视野,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1篇

(1)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更强,主体地位可以更突出。例如在学生总结法则时,有多名同学发言且每位同学各说出了法则的一部分,此时可以让同学将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提炼,总结归纳,进而让一位同学完整的叙述出整个法则,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2)对学生的追问可以更深入,尽管我已经随机应变,但对学生的追问还可以更加深入一步。例如在引入有理数乘法算式时,要求学生观察(-3)×4这个算式与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一个同学发言说“小学时学的都是正数乘以正数,但现在可能会有用一个负数乘上一个正数”。我当时的追问是“第一,你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是不确定的意思吗?还是个别的意思?”学生回答“不是不确定,而是除了负数乘以正数外,还有别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追问了第二个问题:“第二,我们小学时只学过两个正数相乘吗?”学生略考虑回答:“应该是两个非负数相乘”。但实际上,当我在追问第一个问题时,如果能够让该生尽其所能得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既能体现语言的严谨与简洁性,效果也可能会更好。这就说明追问不仅要“追”,而且要追得恰当,追得深。

(4)语言不够简洁,该留白时没有留白,要努力做到“点到为止”。留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分析,我有主要两点收获: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就会得到提高,思维也会非常的活跃,这样就更容易掌握相应的知识,收获就会更多。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2篇

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开始进行了乘法的学习。在两节乘法的新授课之后,我们同轨的几个老师一起挑选了20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题,给学生做了一次测验,以了解学生在前一部分的学习效果如何。测试题收上来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其实不管是从法则学习上、理解上还是应用上乘法都要比加法简单的多,学生们对乘法的运算也确实接受的相对较快,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许多学生开始把加法和乘法混淆,练习做的一塌糊涂。

其实对于加法和乘法,计算都是分两步,第一确定符号,第二计算绝对值。引进负数后,负数相对于正数确实从实际上更难理解一些,负数的乘除也更加难以解释,所以很多同学很难通过具体的意义去理解记忆。因而在练习中很多同学都出现了法则混用的情况,出错率大幅增长。

除了法则混淆之外,省略步骤也是出错的另一主要原因。很多同学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开始不按照要求的步骤做题,偷工减料,导致出错率增长。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课堂上专门将加法与乘法的法则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对比,在两种运算下符号要怎样确定,绝对值又是怎样计算,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两者的差异,去对比记忆。并且再次对解题步骤进行了要求。在进行讲解和强调后,从练习和作业的情况来看,出错率明显降低了很多。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自己发现无论是在组织课堂方面,还是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及在时间分配上,都感到有所欠缺。现将今后的改进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课堂45分钟的效益,需要从许多方面去准备,去思考,比如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对课堂的组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等等。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复习课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重复练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教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对待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把教材钻深、吃透真正理解教材的本意,然后去发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知其义而不知其理,这样只能是依样画瓢。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3篇

上周和薛校长还有数学组的几个同事一起听了杜超老师和夏纪超老师的《有理数的乘法》这节课,感触颇深。听完课后薛校长和我们一起在数学组交流了一番。薛校长提出了两句话我比较受启发:方向比努力重要,努力比观望重要!

奔着校长的思路昨天(9.26)我试着上了同样的这节课,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七年级是新分的班,以前上的一节课(有理数的减法),感觉学生不太好调动,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就担心自己上课时,本身又不熟悉学生,学生会不会不配合。备课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导入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上下楼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以至于同学们都抢着板演,抢着回答问题。

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比较充分,整节课就是以引导为主,把问题不断的“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适时引导。

反观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是:通过观察两组算式(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发现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时,乘积变成原来积的相反数。很多同学看出并有两位同学回答出了这一规律,没想到第三位同学直接说出了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说心里话,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我真后悔再让第三位同学回答,当时我就有点懵,下面还怎么探究呀?思维急速旋转,问了一句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解释是通过上面两组题目对比发现。本想追问:仅仅观察了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就能确定任意两数相乘都适用吗?比如一个因数是0又该如何计算呢?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数学课,学生自学、预习之后应该怎么上?自学、预习之后再怎么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这节课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备课的重要性,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学习研究教材的重要性,领会编写专家的意图,丰富教学视野,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4篇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乘法以及初中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运算,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以后学习有理数除法等数学知识的铺垫,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我在备课时,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出发,精心编写学案,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入课题,使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较好的认识,达到在观察中感受、在尝试中探索、在练习中发现、并自主归纳的目的。学生刚认识“负数”这个新朋友,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后,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会有一定的困扰。

预期学生会在符号上出现问题,故在学案的编写中,注意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把问题呈现,我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体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的理念。一节课下来,学生从生动有趣的“蜗牛爬行”例子入手,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关键所在——符号的确定,然后就都是小学的乘法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学习。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完成强化练习,有效地开展课内技能训练。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对有理数相乘法则的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建摸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兼顾思想、方法和趣味。例题,练习以及思考探究题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讨论发言中的各种灵活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本节课在新课引入和法则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与教材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本节课主要不足体现在: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尽管在情景中的实际含义是由学生完成的,但教师的教学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可以更加开发一些;
探究的程度不够。让学生过早的打开教材,学生过早的了解到了法则,在这方面处理的不适当。课堂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课堂组织的不够严谨,有点松弛。对学生灵活方法的鼓励和及时评价,还要进一步提高。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5篇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前几节课采用的探索、讨论、验证的手段,是本节课继续学习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这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现就几个方面做一下自我反思:

1、引入新课:学生在小学时已熟知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而且也熟悉“除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的运算”的法则,所以我对新课的引入就是结合小学以及初一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乘法,用乘法引出除法,这种设计既复习了前面有理数的乘法,又合理的引出有理数的除法,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回答计算结果,而且要说明理由,即叙述所依据的法则内容,另外因为题目简单,所以我应机会全部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并适当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这点我觉得是做得比较好。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之后让一些小组派个代表说出本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在前几节课对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的语言表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数学语言,这对本节课除法法则的表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基础、所以这个环节也顺便训练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感觉自己唯一做得有点不足的就是;
当学生讲出自己的结果,我太急于去纠正,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我的思路走,这不利于学生的表达也极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在讲解例题的时候,我采用这种讲法,给出三个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样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解题的时候犯错的概率比较小,有一位老师课后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可以先让学生练着解题,三个题目都解出来以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这样通过自己的总结也可以印象更加深刻点。所以这种教学思想以后我将试着多用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注意道例题讲解时,要注意板书规范,体现除法法则的应用步骤。要一边板书,一边讲述法则的内容,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依据,但应做到心中有数。

3、在探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知识点上,我通过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个过程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激烈的,最后讨论结束后,我做得不大好的地方就是没让同学自己说出讨论的结果,没让学生自己分析两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而是由我自己说出来,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这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4、对于多个数相除,在讲解时,一是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可按顺序依次两个数相除进行;
二是要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也可以类比多个数相乘确定符号的方法进行,从而转化成非负数相除的情形。在这个问题上,我讲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在开始讲解前也给足学生时间去讨论:“多个有理数相除时有几种解法?”学生讨论的还是比较激烈的`,而且学生也是比较积极的说出各自的讨论结果,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在做练习的时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显得太急促了。另外我还设计一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新知,并没有因为教科书中没有练习而忽略这个程序。

整节课的后半部分我感觉我是讲得比较快的,主要是把下课的时间看错了,所以显得后面部分讲解的节奏明显有点快,这样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没能很好的给予纠正,这是这节课明显不足的一个地方,以后对时间的把握还得再准确一点。

课后区教研员林日福老师提出的两个观点我觉得挺不错的,第一就是在上课之前告诉同学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并且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上课的时候有更明确的目标,第二就是在解题过程涉及到一些数学思想时可适当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逐步认识一些有用的数学思想,比如转化思想,这节课中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便是,可以适当的提一下。上面的两个做法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采纳一下。

总之,我认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本节课正是考虑和分析到了这一事实,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并在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做法已在最近几节课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有理数四则运算即将结束之时,有必要对这一段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另外,我觉得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展示自我,要坚持这一做法。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6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一开始的复习旧知,从复习向左规定为负,向右规定为正,现在前规定为负,现在后规定为正,以及向左爬行2cm记作( ),—2cm表示( ),还有每个同学画一条数轴,就是考虑到课本中对法则的引入是结合数轴来进行理解的,这样的话,为讲解新课做了铺垫,让学生不感到突然和起到了降低难度的效果。

在利用数轴分析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一个是要注意结合时间 速度=路程来考虑,二是要注意方向和现在前、后,这主要是涉及到表示速度和时间的符号问题,三是看蜗牛到达的位置是什么点,从而确定路程的表示符号和数。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解决(1)、(2)小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3)、(4)小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加强合作精神。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比较差。

根据得到的四个式子填空的时候,学生观察还是比较到位的,特别是最后一个“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还有就是学生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比较到位,这也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我是直接规定告诉学生的,我觉得数学中有些规定的东西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不需要太多的深究,后面的“两数相乘得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教学是小学的学过的,我也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总结的。在教学法则运用的时候,我特别提到要分两步走,先是确定符号,然后才是绝对值的乘积,这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往往不注意符号的问题。

点名让学生板演有理数乘法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结果发现黑板上同学的错误,然后主动上讲台把自己的答案写在旁边,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是做得较好。

教学倒数的时候,我特地安排了一个0.75和1 的倒数,让学生自己说出结果,总结出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的步骤,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所学的知识上能够再往前走一步,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在做练习的第二题时,主要要求学生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总结归纳时,学生往往更注重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几个地方要求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还没有一种这样的意识,合作不是很好,告诫同学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善于与人合作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学们今后朝这方面努力,并且表扬几个合作交流的比较好的同学,让大家学有榜样。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我觉得本节课还是不错的,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围着本节课的`内容转,从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法则和板演的情况看,效果也较好。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7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并通过省略加号、括号,得出省略括号的代数和形式,对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首先要将混合运算的式子写成省略括号的代数和的形式,然后按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内容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标准》对本节内容的特别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1)学生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运算律记忆不牢固;

(2)在实际做题中不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

(3)在运用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不能准确确定每一步运算符号,尤其是乘法的分配律。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创造性的想法。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六、教学方法

教法:

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以小组讨论为模式,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认真思考,操作,讨论,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借助团队力量解决自己无法完成问题的团队合作意识。

七、教具及电教手段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复习乘法法则导入

在做练习时我们看到如果像小学一样能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计算:

(1)5×(—6);
(4)(—6)×5;

(2)[3×(—4)]×(—5);
(3)3×[(—4)×(—5)];

(4)5×[3+(—7)];
(5)5×3+5×(—7).

教师指出,由上面计算结果,可以说明有理数乘法也同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让学生分别用文字叙述和含字母的代数式表达三种运算律.

二、探究学习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文字叙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ba。

(2)乘法结合律

文字叙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c=a(bc)。

(3)乘法分配律

文字叙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代数式表达:a(b+c)=ab+ac。

提问:这里为什么只说“和”呢?3×(5—7)能不能利用分配律?

答:这里的“和”不再是小学中说的“和”的概念,而是指“代数和”,3 ×(5—7)可以看成3乘以5与—7的和,当然可利用分配律。

提问:如何表达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或一个数乘以几个有理数的和时的运算律?

答:乘法交换律:abc=cab=bca,或者说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a(bc)d=a(bcd)=……,或者说任意先乘其中几个因数,积不变;

分配律:a(b+c+d+…+m)=ab+ac+ad+…+am,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继而教师作如下小结:

(1)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都适用于有理数乘法。

(2)我们研究数,总是由数的意义、数的认识(读、写、大小比较等)到数的运算和数的运算律这样一个顺序进行,小学学习的正数和0是这样,现在学习有理数也是这样,将来进一步学习范围更大的数还是这样。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掌握了自学的钥匙,希望予以注意。

三、课堂练习

计算(能简便的尽量简便):

(5)(—23)×(—48)×216×0×(—2);

(6)(—9)×(—48)+(—9)×48;

(7)24×(—17)+24×(—9).

四、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精读多个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并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7)(—7。33)×42。07+(—2。07)(—7。33);

(8)(—53。02)(—69。3)+(—130。7)(—5。02);

六、布置作业:

《伴你学》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九、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与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十、教学反思: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数学学科学以致用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和运算律.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即教师清楚明白地把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做习题来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但不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更不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因此,我们采取了上述作法。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上述设计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坚持把数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尽力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而且会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8篇

上周和薛校长还有数学组的几个同事一起听了杜超老师和夏纪超老师的《有理数的乘法》这节课,感触颇深。听完课后薛校长和我们一起在数学组交流了一番。薛校长提出了两句话我比较受启发:方向比努力重要,努力比观望重要!

奔着校长的思路昨天我试着上了同样的这节课,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七年级是新分的班,以前上的一节课(有理数的减法),感觉学生不太好调动,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就担心自己上课时,本身又不熟悉学生,学生会不会不配合。备课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导入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上下楼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以至于同学们都抢着板演,抢着回答问题。

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比较充分,整节课就是以引导为主,把问题不断的“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适时引导。

反观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是:通过观察两组算式(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发现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时,乘积变成原来积的相反数。很多同学看出并有两位同学回答出了这一规律,没想到第三位同学直接说出了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说心里话,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我真后悔再让第三位同学回答,当时我就有点懵,下面还怎么探究呀?思维急速旋转,问了一句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解释是通过上面两组题目对比发现。本想追问:仅仅观察了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就能确定任意两数相乘都适用吗?比如一个因数是0又该如何计算呢?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数学课,学生自学、预习之后应该怎么上?自学、预习之后再怎么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这节课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备课的重要性,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学习研究教材的重要性,领会编写专家的意图,丰富教学视野,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9篇

20xx年9月19日,我上了第一节进入中学后的汇报课,虽然完成的不够好,但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本节课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的:

1、利用多媒体演示水位的变化,引出有理数的乘法。

2、学生分组活动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3、由列举的例子得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及时地进行简单的应用。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

4、在例题、习题的选择上,兼顾不同层次的同学,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成功:

1、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认真钻研教材与大纲,掌握教材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出发,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引出课题,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特里的归纳,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自己的预言家一描述。

3、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

4、在结果符号的确定上,教会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首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进行计算。让学生明确有关有理是乘法的问题,记得符号一旦确定,其他的运算与小学乘法相同。

5、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练习。各组展开评比,不仅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为每一位同学着想。

不足:

1、学生在灵活应用方面欠佳。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2、在分组活动中,学生互相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即采用“兵教兵”方法,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3、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次训练和技能培养。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20篇

我今年任教的班级是七年级(7)和(8)班,共有110名学生,这届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对小学数学知识掌握不扎实,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一般,而且缺乏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浓厚。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有理数乘法的规律,并学会如何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在教学实施中我比较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也注意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结合小学乘法的意义引入新课,然后根据负有理数的意义,以复习数轴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利用动画《蜗牛爬行》和学生配合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结合故事中的小动物的位置及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实例,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由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识点并突破积的符号的确定这个难点,让学生牢记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规律,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积为正;
通过自主学习和具体例子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利用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学习效果,以课堂小结和适当的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学生课上的表现和课堂作业的反馈,这一节课所学的概念和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基本上掌握了,但是在运用法则上还存在着符号差错,不熟练。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来看,在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情境下,学生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探索归纳环节中,学生表现的有些束手无策,虽然得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但是个别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其次,课堂气氛活跃,在小组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很顺利的学会了如何去确定两数相乘的符号,突破了难点;
再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基本上在理解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法则解决问题,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不足之处,课堂环节安排的还不够紧凑,小组讨论有些学生不专注,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好,课本上的例题在学生自学之后,没有再重复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过,在点评课堂作业的时候,规范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准确的解题格式。

这节课我总体感觉还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教学过程设计比较合乎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坡度小,贴近实际,易于学生接受,情景设计也很有趣,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强,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我非常注重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教师语言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课堂上讲、练、演、思、算结合,形式多样;
遗憾的是节奏不够快,容量比较少,练习的题目有些简单,同时上黑板演算的同学太多,显得乱;
画数轴用的时间太长,可以再抓紧些,还能节省一些时间在安排一点训练。

在今后的备课准备、教学设计和教法运用上加强,我会特别注意时间的分配和练习题的设计,让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使我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21篇

我授课班级七年级(7)班,51名学生,基本上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初步的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大部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三分之一的同学基础比较差,认知水平仍有限,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有理数乘法的规律,并学会如何利用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在教学实施中我比较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也注意到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照小学乘法的意义和负有理数的意义,以复习数轴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
利用讲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结合故事中的小动物的位置及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实例,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由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识点并突破符号的确定这个难点,让学生牢记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积为正;
通过自主学习和具体例子学会如何具体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利用课堂作业当堂反馈学习效果,以课堂小结和适当的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根据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作业的反馈,这一节课还是成功的。首先,在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利用形象的式子,思考探索,交流讨论,很快归纳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其次,课堂气氛活跃,在小组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很快的学会了如何去确定两数相乘的符号,突破了难点;
再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基本上在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法则解决问题,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本上的例题在学生自学之后,没有再重复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过,在点评课堂作业的时候,规范的讲解了两题计算题,也足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过程了。

浮石镇初级中学数学组成员及课题组成员参与了听课,他们的评价让我更有信心去上好数学课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这节课总体比较成功。例如教学过程设计比较合乎七年级学生情况;
情景设计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学习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强,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鼓励表扬学生做得很好,语言丰富,课堂生动、活泼;
课堂上讲、练、演、思、算结合,形式多样;
遗憾的是节奏不够快,容量比较少,练习的"题目有些简单,同时上黑板演算的同学太多,显得乱;
画数轴用的时间太长,可以再抓紧些,比如可以利用圆规。我虚心的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我会特别注意时间的分配和练习题的设计,使得难、中、易适当,让学优生和后进生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22篇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每当教授学生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心里多少都有些发怵,因为这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学生极易混淆概念。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于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且举例进行验证。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口算、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在教学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传统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而是给学生出示一些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生活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

本节课也一样,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题图:工人叔叔正在给墙面贴瓷砖呢,横着一排贴9块瓷砖,竖着有两种颜色,其中黄色的贴4排,蓝色的贴6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需要贴多少块瓷砖?学生独立计算,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1)4×9+6×9=90(块);

(2)(4+6)×9=90(块)。

接着我让学生叙述等号左边和右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根据情境)。目的是让学生用等值变形对算式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是可以用“=”连接,即:(4+6)×9=4×9+6×9。学生继续观察等于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的特点,目的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出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验证,再让学生仿照上式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的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的过程中,大多学生都编得正确,于是学生在参与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探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分小组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活跃起来了,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望获得的成功的机会。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

“给的现成”的少,学生“创造”的就多,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主动参与,学会了进行合作、独立思考、研究、发现等,像一个数学家一样(这是我的鼓励语言)!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起到的激励作用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考、多思考、会思考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深度、广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亲身经历和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的过程。本节的教学,我从主题图入手,引出(4+6)×9=4×9+6×9。设计的目的是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实例。接下来,出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验证、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活动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定律的主动构建过程,使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总之,在本节课中,虽然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对于个别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学们虽然很投入,都似乎掌握了运算定律的运用,但在课堂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个别学生仍然出现了概念混淆,如:学生在计算形如a×(b+c)时,就把等于号右边的算式错误的写成:a×b+c,期间我还提醒大家注意,但实际运用中,很多同学还是忘记用括号里的两个加数a和b分别去乘括号外的乘数c。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上课之前所发怵的原因,现在看来,对于这一问题,还必须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解、运用的训练,更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23篇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乘法以及初中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运算,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以后学习有理数除法等数学知识的铺垫,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我在备课时,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出发,精心编写学案,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入课题,使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较好的认识,达到在观察中感受、在尝试中探索、在练习中发现、并自主归纳的目的。学生刚认识“负数”这个新朋友,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后,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会有一定的困扰。

预期学生会在符号上出现问题,故在学案的编写中,注意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把问题呈现,我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体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的理念。一节课下来,学生从生动有趣的“蜗牛爬行”例子入手,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关键所在——符号的确定,然后就都是小学的乘法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学习。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完成强化练习,有效地开展课内技能训练。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对有理数相乘法则的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建摸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兼顾思想、方法和趣味。例题,练习以及思考探究题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讨论发言中的各种灵活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本节课在新课引入和法则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与教材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本节课主要不足体现在: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尽管在情景中的实际含义是由学生完成的,但教师的教学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可以更加开发一些;
探究的程度不够。让学生过早的打开教材,学生过早的了解到了法则,在这方面处理的不适当。课堂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课堂组织的不够严谨,有点松弛。对学生灵活方法的鼓励和及时评价,还要进一步提高。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