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总复习高三第1篇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第一阶段: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总复习高三13篇,供大家参考。
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并要求每位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笔记的整理与回顾,建立典型题解题思路与技巧档案及错题档案。
第二阶段:
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利用图象求解各物理量的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类比推导法、逆向思维法、等效思维法解题技巧等。
本阶段要突出练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法,在本阶段要进行综合模拟考的套题练习,试题要求在难度、覆盖面上均接近高考或达到高考的要求。
第一遍,阅读式:
不分主次地通读全书,了解全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在看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思维活动少,巩固记忆的效果差。简单重复,原地踏步,知识仍然是孤立的,难以有水平上的提高。没有检测功能,实际上已经忘记的内容,在读时因为看见而联想起来,仍感觉很熟悉,容易被忽略过去,没有给予特殊关照。
第二遍,思考式:
要精读细读,彻底理解课本上的每句话,准确记忆概念、原理。把做过标记的看不懂的知识弄懂,将其消化吸收。即使不能灵活应用,也一定要清楚原理。同时,要结合《考试说明》,知道高考对不同知识的要求层次,知道哪些知识是常考点,进行重点记忆。读第二遍时,一定要边读边思考,可以在课本上写批注、反思。
面对考点,通过习题加深理解。
第三遍,提纲式:
只看课本的目录,能把所有知识点都正确地列出来,并能画出整体知识构架。
复习活动有线索——自己拟订或教师拟订。面对提纲,能够悟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设置阶段性检测或目标性检测,从而反馈复习的效果。
第四遍,回忆式:
不看课本,能够把知识信手拈来,可以从任一知识点发散开去,进行纵向、横向联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当回忆某些知识卡壳时,及时翻阅课本,对知识不能模棱两可。
思维强度大,加强记忆的效果好,回忆靠联想,联想能促使知识建立和加强横向联系,形成网络,回忆式复习还有检测功能,哪一点忘了就回忆不起来,在复习时就会加以关照,但回忆式复习比较难以实施,一般水平的学生无法进行。
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即ΔΦ≠0。
(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无论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3)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回路不闭合,则只有感应电动势而无感应电流。
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定义式:Φ=BS。如果面积S与B不垂直,应以B乘以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的投影面积S′,即Φ=BS′,国际单位:Wb
求磁通量时应该是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净条数。任何一个面都有正、反两个面;磁感线从面的正方向穿入时,穿过该面的磁通量为正。反之,磁通量为负。所求磁通量为正、反两面穿入的磁感线的代数和。
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此种情况用右手定则判定比用楞次定律判定简便。
(2)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④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3)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感应电流总是阻碍产生它的那个原因,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表达式E=nΔΦ/Δt
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E=BLvsinθ。当B、L、v三者两两垂直时,感应电动势E=BLv。(1)两个公式的选用方法E=nΔΦ/Δt计算的是在Δt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只有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恒定不变时,它算出的才是瞬时电动势。E=BLvsinθ中的v若为瞬时速度,则算出的就是瞬时电动势:若v为平均速度,算出的就是平均电动势。(2)公式的变形
①当线圈垂直磁场方向放置,线圈的面积S保持不变,只是磁场的磁感强度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SΔB/Δt。
②如果磁感强度不变,而线圈面积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bδs/Δt。
自感现象
(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线圈自感系数和本身电流变化的快慢,自感电动势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
日光灯工作原理
(1)起动器的作用:利用动触片和静触片的接通与断开起一个自动开关的作用,起动的关键就在于断开的瞬间。
(2)镇流器的作用:日光灯点燃时,利用自感现象产生瞬时高压;日光灯正常发光时,利用自感现象,对灯管起到降压限流作用。
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在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将它们接上电容器,便可使电容器充电;将它们接上电阻等用电器,便可对用电器供电,在回路中形成电流。因此,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电路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与电路相联系的电磁感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2)画等效电路。
(3)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性质,电功率等公式联立求解。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
(1)通过导体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作用,电磁感应问题往往和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基本方法是: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②求回路中电流强度。
③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含安培力,用左手定则确定其方向)。④列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磁感应力学问题中,要抓好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导体受力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通电导体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循环结束时,加速度等于零,导体达稳定运动状态,抓住a=0时,速度v达值的特点。
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问题
导体切割磁感线或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便转化为电能,具有感应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又可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因此,电磁感应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转化,用能量转化观点研究电磁感应问题常是导体的稳定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对应的受力特点是合外力为零,能量转化过程常常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画出等效电路,求出回路中电阻消耗电功率表达式。
(3)分析导体机械能的变化,用能量守恒关系得到机械功率的改变与回路中电功率的改变所满足的方程。
电磁感应中图像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中图像问题的分析,要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否均匀,从而推知感应电动势(电流)大小是否恒定。用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动势(或电流)的方向,从而确定其正负,以及在坐标中的范围。
另外,要正确解决图像问题,必须能根据图像的意义把图像反映的规律对应到实际过程中去,又能根据实际过程的抽象规律对应到图像中去,最终根据实际过程的物理规律进行判断。
1、一个原则是:“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原则,什么意思呢?
物理虽是理科,该记的也得记。对物理学科的一些基础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尤其是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当然要记牢,这些属一级基础。还应记住的是一些常用的结论、方法,这些属于二级基础。例如:看到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θ的斜面上,首先就应该知道其重力沿斜面分力是mgsinθ,其垂直斜面的分力是mgcosθ;若m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知道该摩擦因数μ与θ的关系满足μ=tanθ;平抛物体抛出t时刻速度偏转角是θ,则有tanθ=gt/v0,才能由θ推出时间t;提到秒摆应知道是周期为2秒的单摆等等。如果到用的时候再去推导,费时又易出错,不如干脆记住。
先死后活,指该记的必须记住,记不住就不能理解,更不可能灵活使用;“不死不活”,死的记不住,灵活运用知识根本谈不上;“死去活来”是指该记的记住了,在理解的基础时才会慢慢地加以灵活运用,才可能在高考中取的较好的成绩。
2、五个抓住是:
①抓住高考说明,把握高考走向;
②抓住物理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③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④抓住网络建立,形成知识体系;
⑤抓住题目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第1点:认真研究高考说明,把握高考走向。
怎样复习好物理。首要任务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个宝,每个学生离不了。有不少学生拼命做题,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只顾低头走路,不抬头看路,造成盲目复习,效率不佳的困境。
《考试说明》包括内容有:①考试性质②考试范围③考试目标④考试方式⑤试卷结构⑥考点细目表⑥基本技能⑧题型示例等。
简单概括就是:高考考什么?怎样考?考试范围是什么?考试难度怎样?难题出在什么地方,因此研究考试说明对于每位任教老师和应届学生都应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2点:回归课本,狠抓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考试题有60%以上的题目,来自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提高得分率很是关键,据调查,高考学生中平时有认真阅读物理书习惯的不足学生总数的10%,课本是知识的源泉,我们的物理知识90%以上来自于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高考基础题不丢分,少失分至关重要,优等生高考失分的往往不是难题,而是基础题,中差生丢基础分更是比比皆是。
第3点:课堂复习是根本,复习质量有保证。
要重视学校内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有不少学生对学校课堂复习不重视,认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过了,听不听无所谓,其实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教师的复习针对性很强,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复习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更准确,复习课一要认真听课,二要手、脑、耳并用,边听边记边想,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快解题速度。课堂复习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查缺补漏,全面提高课堂的复习质量。
第4点:夯实基础,构建网络
高考总复习不是一般的复习,而高考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你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成网,要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复习中要打破章节内容,建立知识网络。具体的方法有:
⑴课后复习要能够独立思考。有些同学平时练习还可以,一到考试时成绩就上不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独立思考,边看答案边做题,甚至还没看明白题就急着去翻答案,做题的作用类似于校对,答案想通了就认为自己会了,盲目追求做题数量。
有时题不会做时,别人的一句提示,一个图形就可使题目迎刃而解。要知道考试时是单兵作战,没有任何外来的提示,常常是考完试就对自己的错误恍然大悟,于是归结于自己粗心,其实这正是平时自己对一些问题过快的去找答案而缺乏独立思考造成的。虽然高三阶段时间紧,内容多,但必要的独立思考是一定要有的,一定要注意做题后总结、反思。注意对题目归类分析,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⑵善于归纳总结。当每章复习结束,可借助课堂笔记和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和知识网络,理清前后知识联系;归纳总结不单是照着课本或参考书把公式定理抄下来,而是还要把平时老师讲的,对自己有用的结论、方法、典型题型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总结下来,加以记忆。归纳总结不应千篇一律,要有个性化的总结。尤其在考试前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总结在一起,考前用很少时间看一遍,会感到心中有数,缓解紧张情绪,增加取胜的信心。
⑶重视对思想方法的小结提高。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有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解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好的参考书中也会有介绍。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来进一步熟悉它们。此外,在听课中,建议大家格外注意听老师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条件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有意义。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
第5点:抓住题目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没有一定数量物理题做保证,就不能确保高考题做的熟练。熟能生巧,见多才能识广,在做题过程中,寻找方法,总结规律,摸清思路,提高能力,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桥梁,没有几百道题的练习保证,就很难确保难题不丢分。具体做法有:
⑴注意查漏补缺,做好错题分析。查漏补缺是总复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同学们可以在每章复习结束时,对本章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仔细认真地分析和订正,在错题本上分析每一个题目做错原因,并总结此类题的解题规律,感悟解题思路。从知识和应试心理两方面分析,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缺陷及时补救。并在每次考试前翻阅,给自己提个醒。
⑵瞄准“中档题”。总复习阶段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应该精选精练,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理综物理命题以中档题为主,因此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感悟解题思路。个别尖子学生可以适当分一些精力研究近年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⑶加强限时训练。经常见到有的同学平时很用功,做题一丝不苟,过程一步不落,题目也没少做,可到考试时连做过的题目都拿不了分,原因何在?就是平时做题不限时间,没有时间限制,精神很放松,可以翻参考书,可以今天想不通明天接着想。可在考试时,有时间限制,旁边摆个手表时刻提醒你,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就会忘了公式,用错了结论,甚至条件没看全,就急着去推导计算,那怎么能做对呢?
建议平时做作业时也要在眼前摆个闹钟,加强限时训练。一道大计算题从读题到解出,一般只能用十几分钟。高三复习阶段这种训练很必要。
⑷重视解题的规范化。因为这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多看近年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体味图示、文字、公式在解题中的有机穿插和衔接。②自己在解题时严格要求。要设定题目中未给的物理量;应用物理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等都要用文字说明列式依据。要把重要关系式写在一行中间突出位置,写成“诗歌”的格式。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推积式解题习惯。③要将题做完整。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平时练习都不能规范地将题解完整,在考试的紧张环境下怎能写规范。
根据理科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对教学水平的要求,要搞好复习备考,就要制定出科学、周密、完整、具体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高考物理总复习计划,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物理总复习,把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把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本学期期末考试前,即20XX年九月到20XX年1月12日,约4个月又12天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综合(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知识板块相互关联)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0xx年3月初至20xx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20xx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20xx年的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因为只要你“跳一跳,树上的那棵桃就能摘得到”,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
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3月初至4月中旬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
“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
“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
“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
“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本学期期末考试前,即20XX年九月到20XX年1月12日,约4个月又12天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综合(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知识板块相互关联)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高三物理总复习方法
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并要求每位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笔记的整理与回顾,建立典型题解题思路与技巧档案及错题档案。
第二阶段:
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利用图象求解各物理量的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类比推导法、逆向思维法、等效思维法解题技巧等。
本阶段要突出练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法,在本阶段要进行综合模拟考的套题练习,试题要求在难度、覆盖面上均接近高考或达到高考的要求。
三、高考物理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考纲”与“教纲”的关系
“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复习的纲领;而“教纲”即“教学大纲”,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纲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高考总复习备考时,应以“考纲”为准。
(二)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目前,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往往会造成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的现象,这是大错特错的,将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并选择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料辅复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
(三)点与面的关系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既要抓住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复习的效果。重点内容:1。知识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向心力 2。定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在高考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与能力的关系,非凡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忽视基础知识,专门做难题、怪题,是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的。
四、高三物理总要培养的几种能力
(一)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练习,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二)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练习,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技应用问题一般都是运用物理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物理科学技术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问题等。
(三)加强实验技能练习,提高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练习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可以提高实验技能:
1、对基本仪器使用的练习
物理实验要通过各种基本仪器来完成,因此,只有熟练把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才能做好各种实验,并提高实验技能。如:要把握各种电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弹簧秤等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
2、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操作的练习
物理实验中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实验技能。
3、加强物理实验思想、原理、方法与技巧的练习
物理实验思维、原理、方法与技巧是衡量学生实验能力的核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画 图象)等等,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4、加强设计性实验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物理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按要求设计出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或只给出实验课题,由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得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与技巧。
(四)加强创新思维练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奇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0xx年3月初至20xx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
“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
“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
“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
“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20xx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20xx年的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
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因为只要你“跳一跳,树上的那棵桃就能摘得到”,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
(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
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1、光的干涉现象: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相差恒定(步调差恒定)的两束光,在相遇的区域出现了稳定相间的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的现象。
(1)产生干涉的条件:
①若S1、S2光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则符合,(n=0、1、2、3…)时,出现亮条纹;
②若符合,((n=0,1,2,3…)时,出现暗条纹。相邻亮条纹(或相邻暗条纹)之间的中央间距为。
(2)熟悉条纹特点
中央为明条纹,两边等间距对称分布明暗相间条纹。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原理:两个相邻的亮纹或暗条纹的中心间距是Δx=lλ/d
测波长为:λ=d?Δx/l
(1)观察双缝干涉图样:
只改变缝宽,用不同的色光来做,改变屏与缝的间距看条纹间距的变化
单色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白光:中央亮条纹的边缘处出现了彩色条纹。这是因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单色光复合而成的,而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在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光波的波长越长,各条纹之间的距离越大,条纹间距与光波的波长成正比。各色光在双缝的中垂线上均为亮条纹,故各色光重合为白色。
(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双缝间距是已知的,测屏到双缝的距离,测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测出个亮纹间的距离,则两个相邻亮条纹间距:
光的色散:
不同的颜色的光,波长不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各种颜色的光都会发生干涉现象,用不同色光做实验,条纹间距是不同的,说明: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各种色光按其波长的有序排列就是光谱。
从红光→紫光,光波的波长逐渐变小。
薄膜干涉中的色散现象
把这层液膜当做一个平面镜,用它观察灯焰的像:是液膜前后两个反射的光形成的,与双缝干涉的情况相同,在膜上不同位置,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用图中实虚线来代表两列光,所走的路程差不同。
在某些位置叠加后加强,出现了亮纹,在另一些位置,叠加后相互削弱,于是出现了暗纹。
注意:
关于薄膜干涉要弄清的几个问题:
(1)是哪两列光波发生干涉;
(2)应该从哪个方向去观察干涉图样;
(3)条纹会向哪个方向侧移
应用
(1)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表面的增透膜。
(2)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光的衍射现象
光偏离直线传播绕过障碍物进入阴影区域里的现象。
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缝)的尺寸与波长可比(相差不多)或更小。
单色光单缝衍射图象特点:中央条纹最宽最亮,两侧为不等间隔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应用:用衍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一、实验复习
配合练习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如伏安法,分压限流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选择等。
二、专题复习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内容安排
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和能量
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5、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6、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7、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8、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四、第二轮复习注意的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2、审题能力的训练
3、答题规范
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说明研究对象,划分研究过程;
(4)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5)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解题过程
(1)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要把公式与题目内容联系起来)。
(2)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
(3)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1到2位有效数字
(4)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正弦交流电----(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2)线圈平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平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平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平面内哪个位置无关。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
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f: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角频率:ω=2π/T=2πf。
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2)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变压器-(1)理想变压器:工作时无功率损失(即无铜损、铁损),因此,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阻均不计。
(2)★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n1/n2(变压比),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②功率关系:P入=P出,即I1U1=I2U2+I3U3+…
③电流关系:I1/I2=n2/n1(变流比),即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跟匝数成反比。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匝数多而通过的电流小,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匝数少而通过的电流大,应当用较粗的导线绕制。
电能的输送-----(1)关键: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P耗=I2R线
(2)方法:①减小输电导线的电阻,如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②提高输电电压,减小输电电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价较高,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3)远距离输电过程:输电导线损耗的电功率:P损=(P/U)2R线,因此,当输送的电能一定时,输电电压增大到原来的n倍,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就减少到原来的1/n2。
(4)解有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公式P损=U线I线或P损=U线2R线不常用,其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U线不易求出,且易把U线和U总相混淆而造成错误。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0某某年3月初至20某某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20某某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20某某年的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因为只要你“跳一跳,树上的那棵桃就能摘得到”,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
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