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备知识点第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3、大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期末必备知识点热门13篇,供大家参考。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
地表植被水分状况;
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
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高中数学函数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函数{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函数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函数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函数.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高中数学函数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相邻单位的进率是10,即1元=10角,1角=10分。
2、人民币按制作材料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按单位分为元币、角币和分币三种。其中元币共有七种,分别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角币共有三种,分别是1角、2角和5角;分币也有三种,分别是1分、2分和5分。
3、人民币的换算:
(1)2元8角=(28)角
2元10角=(30)角
(2)2元8角=()元
2元10角=(3)元
(3)元=(2)元(1)角(5)分
元=(12)元
(4)元=(7)角
元=(5)分
4、换钱
(1)换成一种: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2)换两种以上:1张10元可以换(4)张2元和(2)张1元
5、解决问题类型:
毛巾8元5角,香皂4元8角,牙膏5元,牙刷2元6角
(1)牙膏和牙刷一共多少钱?
5元+2元6角=7元6角
答:牙膏和牙刷一共要7元6角。
(2)牙膏比牙刷贵多少钱?
5元-2元6角=2元4角
答:牙膏比牙刷贵2元4角。
(3)香皂比毛巾便宜多少钱?
8元5角-4元8角=3元7角
答:香皂比毛巾便宜3元7角。
不是绝对的。赤道受到的光照比其他的地方受到的多,一年中赤道受到光照时间最长。越往两极去,纬度越高,受到光照时间逐渐减少。但是最热的地方是北回归线附近,比如撒哈拉沙漠。因为位于低纬,气温全年很高,又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极少,加剧干旱。
赤道附近大多是海洋,它一方面海水蒸发会吸收大量热量,另一方面海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升高要比陆地慢。因此,赤道圈附近的白天海洋温度不会急剧上升,那里平均气温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在沙漠地区。那里植物稀少,水源短缺,几乎没有可蒸发的水分;
沙子热容量小,升温快,热量不容易向地表下层传递。因此,白天太阳把沙地表面晒得滚烫,而下层的沙子却是冷冰冰的。在沙漠地区,每当太阳一露面,气温就会急剧上升,到了中午,更是骄阳似火,地表发烫,气温最高可达55℃。
圆的方程定义: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中,有三个参数a、b、r,即圆心坐标为(a,b),只要求出a、b、r,这时圆的方程就被确定,因此确定圆方程,须三个独立条件,其中圆心坐标是圆的定位条件,半径是圆的定形条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一是方程的观点,即把圆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联立成方程组,利用判别式Δ来讨论位置关系.
①Δ>0,直线和圆相交.②Δ=0,直线和圆相切.③Δ<0,直线和圆相离.
方法二是几何的观点,即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大小加以比较.
①dR,直线和圆相离.
直线和圆相切,这类问题主要是求圆的切线方程.求圆的切线方程主要可分为已知斜率k或已知直线上一点两种情况,而已知直线上一点又可分为已知圆上一点和圆外一点两种情况.
直线和圆相交,这类问题主要是求弦长以及弦的中点问题.
切线的性质
⑴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⑵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切线;
⑶经过圆心,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⑷经过切点,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当一条直线满足
(1)过圆心;
(2)过切点;
(3)垂直于切线三个性质中的两个时,第三个性质也满足.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线长相等,圆心与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
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
秘鲁渔场――上升流
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
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
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时间:19世纪初。
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概况: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 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德):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荷):《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国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领导者:列宁
4、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 → 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
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
(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3、意义
(1)积极: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中下层民众不满;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共
(2)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3)掀起反犹狂潮
(4)发展军工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内阁制定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日本受到经济危机重创。
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行动:制定《国基准则》。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4、战争进程
(1)1940年攻陷法国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3、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国家;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侵略性。
苏联认为美国是潜在防御对象。
3、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
4、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
二、德国的分裂
1、分区占领: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柏林危机
3、东西德: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4、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
(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
1、背景:亚非国家取得独立,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4、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开始:首先在北非开始,1951年利比亚独立
2、发展: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卡斯特罗,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联合国
成立时间:。
总部:纽约。
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简称安理会),担负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由 中国 、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
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③联合国秘书处。
国际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
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特点: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
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影响加大;
③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作用:
①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②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③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①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
②20XX年,美国未经过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原因: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表现:
①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③中国通过 改革开放 ,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④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表现: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②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中国态度:
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 、包容互鉴 、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②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③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
“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拓展人类生活空间,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
2、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污染和浪费淡水资源,土地荒漠化,森林乱砍滥伐。
2、人口问题
(1)表现:人口增长过快,20XX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2)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饥饿问题。
一、高中数学函数的有关概念
高中数学函数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函数{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函数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函数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函数.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高中数学函数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
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幂函数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重点难点讲解:
回归分析:
就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形式进行测定,确定一个相关的数学表达式,以便进行估计预测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的数学表达式称为回归方程,它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线性回归方程
设x与y是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且相应于n组观测值的n个点(xi,yi)(i=1,,n)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则回归直线的方程为。
其中。
线性相关性检验
线性相关性检验是一种假设检验,它给出了一个具体检验y与x之间线性相关与否的办法。
①在课本附表3中查出与显著性水平与自由度n-2(n为观测值组数)相应的相关系数临界值。
②由公式,计算r的值。
③检验所得结果
如果|r|≤,可以认为y与x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接受统计假设。
如果|r|>,可以认为y与x之间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即y与x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典型例题讲解:
例从某班5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名,测得其数学考试成绩与物理考试成绩资料如表:序号12345678910数学成绩xxxxxxxxxxxxxxxxxx94,物理成绩xxxxxxxxxxxxxxxxxx96试建立该10名学生的物理成绩对数学成绩的线性回归模型。
解:设数学成绩为x,物理成绩为,则可设所求线性回归模型为,
计算,代入公式得∴所求线性回归模型为+。
说明:将自变量x的值分别代入上述回归模型中,即可得到相应的因变量的估计值,由回归模型知:数学成绩每增加1分,物理成绩平均增加分。大家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班的数学、化学成绩进行分析。
例假设关于某设备的使用年限x和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万元),有如下的统计资料:
若由资料可知y对x成线性相关关系。试求:
(1)线性回归方程;(2)估计使用年限为10年时,维修费用是多少?
分析:本题为了降低难度,告诉了y与x间成线性相关关系,目的是训练公式的使用。
解:(1)列表如下:于是b=,。∴线性回归方程为:=bx++。
(2)当x=10时,×10+(万元)即估计使用10年时维修费用是万元。
说明:本题若没有告诉我们y与x间是线性相关的,应首先进行相关性检验。如果本身两个变量不具备线性相关关系,或者说它们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时,即使求出回归方程也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其估计与预测也是不可信的。
例某省七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如下表所示:已知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请建立回归模型。年份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亿元)合计
解:设国民生产总值为x,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y,设线性回归模型为。
依上表计算有关数据后代入的表达式得:∴所求线性回归模型为+,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平均增加万元。
例已知某地每单位面积菜地年平均使用氮肥量xkg与每单位面积蔬菜每年平均产量yt之间的关系有如下数据:年份xxxxxxxxxxxxxxxxxx89138xxxxxxxx2x(kg)7074807885929095y(t)年份xxxxxxxxxxxxxxxxxx97199871999x(kg)xxxxxxxxxxxxxxxxxx45y(t)(1)求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检验是否线性相关;
(2)若线性相关,求蔬菜产量y与使用氮肥量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并估计每单位面积施肥150kg时,每单位面积蔬菜的年平均产量。
分析:(1)使用样本相关系数计算公式来完成;(2)查表得出显著水平与自由度15-2相应的相关系数临界值比较,若r>,则线性相关,否则不线性相关。
解:(1)列出下表,并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有关计算:,.故蔬菜产量与施用氮肥量的相关系数:r=由于n=15,故自由度15-2=13。由相关系数检验的临界值表查出与显著水平及自由度13相关系数临界值,则r>,从而说明蔬菜产量与氮肥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2)设所求的回归直线方程为=bx+a,则∴回归直线方程为+。
当x=150时,y的估值×150+(t)。
说明:求解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及它们的回归直线方程的计算量较大,需要细心谨慎计算,如果会使用含统计的科学计算器,能简单得到,这些量,也就无需有制表这一步,直接算出结果就行了。另外,利用计算机中有关应用程序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
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