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陈小军
数据是过去的,但表达是未来的。当前人类数据文化正由开放的量化时代进入到大数据智慧时代,引领着人类社会迈进一个新的情境形态和新的思维方式,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情境方式,历史高考数据题渐已成为历史高考命题的常态题型之一,该题型考查了学生短时内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捕捉获取和辨识解读历史信息,再根据试题立意和指向设问回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考查、选拔能力素养的甄别功能。观察2022 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测评试题,会发现2022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为湖南卷)第17 题“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数据曲线图)”;
2022 年全国乙卷第8 题“1978 年与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2022 年1 月浙江省普通高等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以下简称为浙江1 月卷)第11 题“1895—1919 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等试题都对这一题型进行了深度考查,其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在数据情境下解读历史数据的理解能力和应答思维能力。
扇形数据图是呈现对比数据权重和与之匹配的扇形面积的共同体,它能显示局部分项所占的扇形面积在整体中的比例,及各分项扇形面积占比和主次分明的分项色彩对比。
例1.(2022·全国甲卷·31)图1为1978 年和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B)
图1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解析】根据1978 年和1987 年两个年代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占比权重饼状图可看出,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成分所占比重图与1978 年相比,全民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属性的零售额由97.9%下降到74.4%,非公有制占比由2.1%上升到25.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开始党和国家着手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发展乡镇企业,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到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初步实现,故排除A 项;
私有制得到迅速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多样化就业形式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故B 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不是增强,而是下降,故排除C 项;
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结构调整完成情况的结论,故排除D 项。
柱形数据图能显示某一主题相关分项中具体数据的占比权重,通过纵向和横向角度分析柱形数据图的高低比较项,便可在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对比变化的基础上,快速借助相应已有知识作出分析与判断。
例2.(2022·浙江1 月卷·11)观察图2,结合所学,下列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B)
图2
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由图中1895—1919 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数据看出,1895—1913 年的纺织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冶炼工业厂数和资本均要低于1914—1919 年的数据,尤其纺织业、食品工业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机械五金工业、冶炼工业等重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地增长。从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额来看,甲午战后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借助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和实业救国的创办热情,新建厂矿企业的增长速度和投资规模空前,①②④正确,故B 项正确;
仅从部分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数据,无法说明中国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真正形成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由此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逐渐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部编版教材指出,在“四五”计划后,我国才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③选项出现的时间与历史不吻合,排除③,故排除A,C,D 项。
例3.(2022·全国乙卷·31)图3 是1978 年与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B)
图3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解析】该题反映的是1978 年与1986 年两个年代北京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学生作答时应注意时间信息(1978 年和1986 年)和空间信息(北京郊区,也就是农村,在当时并不是城镇)及事物(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再结合柱形统计图进行前后对比可知,题干中数据主要表现在农业(林牧渔)、工商业、其他行业的比例变化为男户主从事农业数量的减少;
从事工商业数量的显著增加,超过农业;
从事其他行业的数量也有少量增加。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林牧渔职业占比由63.6%减少到39.3%,工(商、运等)的占比由23.9%增长到46.7%。数据变化表明,1978 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取得了土地经营权,但此时主要还是以从事农业为主;
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不少人的职业转为从事商业和运输业等,农业就业方式出现很大变化,故B 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且1984 年已经全面推行,不是开始酝酿,故排除A 项;
材料没有不同时期城乡前后对比数据,所以不能看出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趋势,故排除C 项;
材料反映的是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发展,不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故排除D 项。
表格数据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数据图,各项数据分门别类陈列数据表格里,数据变化在表格上下左右对比中清晰可见,学生可通过一定数量的对比来概括历史事物变化的特征、规律及内在联系,为破解试题设问提供条件。
例4.(2022·浙江省6 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9)结合所学,分析表1,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B)
1895—1911 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解析】由材料可知,1895—1911 年各阶段的商办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创办企业数分别是111 家、62 家和408 家,创办企业数和资本额(万元)相对重矿业、交通业始终增长较快,说明清末时期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故B 项正确。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不符合近代清末1895—1911 年的史实。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因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破坏,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虽然逐渐瓦解,但仍处于主导地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三大改造,并在完成后退出历史舞台;
20 世纪70 年代“四五”计划后我国才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A,C,D 三项错误。
例5.(2022·全国甲卷·33)
表2 是学者统计的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C)
表2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由20.1%减少到4.3%,而茶叶和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稍有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故排除A 项;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与表格时间1664—1740 年不符,故排除B 项;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茶叶和咖啡进口占比的增多,表明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故C 项正确;
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于176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项。
折柱混合图给学生的直觉就是比较复杂,它既有显示数据变化趋势的曲线数据图,又有代表数据占比高低不一的柱状图,获取有效信息要兼顾两者变化情况通盘考虑。学生解答此题时,首先应注意不要被紊乱的画面图表所扰乱思绪,要结合所学教材,依据图表曲线和柱状数据的增减和文字的标注说明,对比各关键变量间的关系,再根据指向设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6.(2022·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 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1)演变发展趋势:解答时注意审题,材料问的是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的演变趋势,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关系可知,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呈现増长趋势;
秦汉以来粮食总需求量不断増加,并在清前期开始超过粮食总产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曲线起伏较大,说明很不稳定,在低—高—低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影响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推断可知: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和精耕细作的改进提高粮食亩产量,如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之后,农耕技术进步导致人均占有量上升;
耕作制度的改进,如宋朝麦稻复种制度和一年三熟制度,使得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提高粮食产量;
还有耕地面积的拓荒状况等。另外粮食供需关系还受政治环境影响,如南北朝分裂时期,人均占有量下降;
受朝廷政策影响,如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和康熙年间的“新增人丁永不加赋”。受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引进影响,如美洲农作物引进增加了粮食总产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的供需关系。可见秦汉以来影响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因素较多,有粮食亩产量;
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
水利设施、气候变化、人口数量、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农耕技术、农作物的引进、外敌入侵破坏、重农抑商等。
(2)①示范一
观点:宋辽金元时期明显发展的农业促进社会生活的繁荣。
论证:上述历史曲柱混合图中,宋辽金元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也最高,主要得益于南方一年两熟的麦稻复种制度和一年三熟制度,这提高了粮食产量;
王安石变法时通过青苗法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北宋灭亡后,大批中原地区人口南渡,“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宋朝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人身束缚限制。农业的显著发展促进宋辽金元时期社会生活的繁荣,制瓷业的发展和五大名窑的出现;
商业与城市的繁荣引人注目,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中出现了市民阶层,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城临安的市场交易十分活跃,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城乡郊区交通要道的草市蓬勃涌现,商业空前繁荣;
夜市和早市相连,打破时空的界限;
宋朝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和控制;
元朝都城大都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②示范二
观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
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社会矛盾激化等,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高产农作物引入中国,促进了物种交换,这些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对气候环境适应性较强,适合山地和旱地种植,使得耕地面积扩大,促进了粮食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食物物种的多样化,改善了人们饮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繁荣发展。
总之,数学家华罗庚认为“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这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精辟论述。上述列举的历史高考数据图表题之所以在历史考场中屡见不鲜,主要是此类题型情境新、直观性强、内涵量大,易把错杂的内容化繁为简,比纯文字的冗长表述更加简单明了,能把深奥杂乱的数据以简明图表形式描述出来,更能从不同视角透析出历史发展的来踪去迹,折射出历史背后的本质变化。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外,还要依据试题中的扇形图、折线图、柱形图、表格图、条形图等物化可视的数形图,仔细查看、厘清图中各数据变量间的增减对比,去伪存真,将纵横联系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历史文字的表达形式,进而根据设问要求发现、判断相关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特征,厘清历史数据背后的相互关系,达到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品质的要求。
猜你喜欢粮食历史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请珍惜每一粒粮食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10期)2021-10-20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中国粮食经济(2021年5期)2021-08-16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中国粮食经济(2021年8期)2021-08-16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中国粮食经济(2021年6期)2021-08-16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九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9期)2015-09-22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