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文言文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文言文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02 13:32:02 推荐访问: 教学模式 文本 文本文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王何必曰利》为例,论述“知行式六步”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在文言文类文本中的应用,指出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阅读语段,大胆质疑”“研读分析,积累字词”“比较阅读,比出深刻”“积累扩展,拓宽视域”“提升认知,阅读生成”“迁移应用,实践提升”等步骤,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完成文言文阅读并理解,帮助学生构建自我阅读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关键能力。

【关键词】“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 阅读关键能力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54-04

阅读是学生储备知识、扩展视域、提升思维、涵养品格的一种基本方式,在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有针对性地指向学生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从而帮助学生夯实阅读基础、培养阅读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架构自我阅读模式,形成自我阅读、自我认知、自我表达的良好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部分,就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于教学而言,既然要“传承”,自然就需要学生先“阅读”,然后才会有“理解”,有学生自己的“创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读本《先秦诸子选读》,集萃先秦各家优秀文化,是学生了解诸子百家、认识我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能够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陶冶身心、修养德行、丰富精神,筑牢阅读古文的基本功。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运用“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设计《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王何必曰利》一课,按照“质疑—研析—比较—积累—应用—提升”六个环节开展教学,以期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古代优秀文本,理解我国思想传统,进而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关键能力。

一、课例描述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义与利的关系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讨论内容,对义与利的关系进行辨析,能展现儒家学说对“仁义”的坚持与追求。《王何必曰利》出自《孟子》,展现了儒家“亚圣”孟子对义利关系的思考,这些思考既是对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又有孟子自己独到的洞察与思考。孟子认为人性偏利,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个人私欲,他的德行会难以提高,就难以成为一个君子。因此,在“利”与“欲”面前,孟子举起了“仁义”这面旗帜。由于孟子善于说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的语言风格和说理艺术,也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要点。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观点。

2.积累有关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3.体会《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中体现的儒家“仁政”观点。

(三)教学难点

1.领悟孟子的语言风格和说理艺术。

2.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并论述该观念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阅读语段,大胆质疑

阅读的第一步是能对阅读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信息处理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关键能力的内容之一。所谓“处理信息”,即对阅读文本加入自己的理解与阐述,更是对阅读信息在融入自己思考后的一种质疑、解惑的过程。所以,综合信息、提出问题,应该是学生进行阅读的第一步。教师的阅读教学,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敏锐捕捉阅读文本的核心信息,继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笔者出示材料:

《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壤壤(攘攘),皆为利往。”

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李宗盛《凡人歌》歌词:“……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生:这些语句中体现“利益”的重要,好像世人都在逐利。

生:在“义与利”中,我们真的只看“利”吗?只看“利”没有问题吗?

师:中国人有着怎样的义利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倡导的义利观。

(二)研读分析,积累字词

在正式进入文本阅读前,笔者围绕本课的关键词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调动积累、回顾旧知、展开联想等,做好接受新知的准备。这里的发散思维,是指一种以当前阅读信息为核心原点,联系已有知识,展开发散联想,帮助理解、运用新知的思维。在阅读中随时运用发散思维,是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步骤,能将新知与旧知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强化学生对舊知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迅速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1.温故知新

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熟知的一些语段,了解儒家对于义与利关系的阐述。

生: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

师:其实,这一段话还有后半段:“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请学生小结儒家对义利关系的阐述。

生: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儒家倡导“舍身取义”。

2.研读文本

作为选修中的阅读课,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更强调学生的自读,因为构建自我阅读模式,进行自我阅读和自我表达,本身就是学生阅读关键能力的体现。在选文阅读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角色,学生才是阅读主体,只有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文言字词,能够自行完成某一文言语段从内容、结构到文段写作手法的具体分析和鉴赏,课堂才真正达到了训练且提升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文言文类文本等阅读关键能力的目的。

选修文本《王何必曰利》篇1:《鸡鸣而起》

(1)积字词:解释重点字词,让学生自行阅读选文。

(2)析文本:

师:在语段中,孟子强调了“为利”与“为善”对人今后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生:“为善”,是舜一类的人;
“为利”,是盗跖一类的人。

生:意思就是,“为善”可以成为圣贤之君,“为利”会成为恶人。

(3)明手法:

师:在这里,我们还需注意孟子“长于说理”的表现。

生:这是一种对比说理的手法。

选修文本《王何必曰利》篇2:《孟子见梁襄王》

(1)積字词:解释重点字词,让学生自行阅读选文。

(2)析文本:

师:本语段强调的中心是什么?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生:中心观点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生:第一层先分析“求利”带来的坏处: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一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只讲求谋利,而不考虑仁义,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生:接着还进一步论证“逐利”带来的坏处:后义先利,不夺不餍。如果以“利”为先,把“义”放在后面,不去夺取,就不会感到满足。

师:人人都只讲夺取,会有什么后果?

生:天下大乱。

生:接下来就正面阐述“仁义”的好处: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最后是呼应自己的观点。

(3)明手法:

师: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段选文的阅读分析。

生:选文中,孟子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进行分析,最后呼应观点。

生: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如“不夺不餍”“仁不遗其亲,义不后其君”等,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来阐明道理。

师:孟子应该在提醒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应该要学会满足。放任欲望,一心求利,一味想着夺取和占有,自己的生命也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漩涡,不得停歇。

阅读到了一定阶段,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学会纵深思考、思辨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走向深刻,阅读关键能力才能获得提升。

选修文本《王何必曰利》篇3:《宋牼将之楚》

(1)积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全文大意。

(2)析文本:

师:选文中孟子的态度是什么?他是如何说的?

生:孟子不赞同宋牼的说法。他认为“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生:孟子认为“何必曰利”,即“不可以利说君”。

生:先是从反面论说君臣、父子、兄弟怀利去仁,最终导致败亡,阐明“利”的危害。

生:接着又从正面论说君臣、父子、兄弟怀仁去利,终可称王,阐明“去利怀仁”的好处。

(3)纵向深入,思辨思考:

师:孟子认为“不可以利说二君”。“以利说”真的不可以吗?联系所学,有没有同学可以举出反例?

生:《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君退兵,阐述的就是秦国利益。

(三)比较阅读,比出深刻

“比较”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思维方式。比较鉴赏,不是要“比”出高下,而是“比”出二者的相同和不同。同为儒家学派,孔子和孟子在对“利”的态度上,就展现出了相同与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加深对儒家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解,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思想文化。

师提示:孔子和孟子对“义”与“利”的关系的认识有何不同?

生:孔子强调“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生:孔子把“义”看得比“利”更重要,但也看到“利”的合理性。

生:孟子的观点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生: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完全否认了“利”的合理性,“利”甚至会导致道德败坏、国家灭亡。

师:“逐利”可以说是人的本性,反对一切“利”,即使圣人,应该也会难受。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孟子的观点会如此激进甚至绝对?

(四)积累扩展,拓宽视域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教师应适当对文本进行背景、材料补充,既能丰富学生积累,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刻。在这里,笔者补充了诸子各家的“义利观”,同时并不对各家观点做出评价,因为学生基于前文的深入阅读,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指向最终文本阅读的“生成”。

生介绍: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唯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师补充:

诸子的义利观:

A.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的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五)提升认知,阅读生成

阅读到了最终阶段,就应该指向学生的创造与表达。教师让学生阅读、学习传统思想,最终还是要回到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上来。提升环节,不仅是知识的提升、阅读能力的提升,更应包含认知的提升、精神的丰盈、思想的升华。

师:通过阅读本文选文和我们补充的材料,请结合社会现实谈一谈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怎样的。

生:“义”与“利”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义利并举。不能舍“义”求“利”,也不应舍“利”求“义”,合理的获得“利”不仅不会损害“义”,还能更好地行“义”。例如“爱心厨房”收取一元费用、中国援非等。

生:要更全面地认识“利”。利益有物质、精神之别,有小、大之别,有眼前、长远之别,有局部、整体之别。例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身心之乐也是一种“利”,而我们获得这种利益的同時,并没有牺牲道义。

生: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不一定都是自私的,但人一定是自利的,利用好人的这一天性,能更好地促进人行“义”。如子贡赎人与子路拯溺的故事,又如广州出台相关规定,拾金不昧可获10%的金额奖励等。

(六)迁移应用,实践提升

知识的获得最终还是要指向运用。将阅读所得运用到习作表达中,是阅读的一个高阶成果。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化为所思、所想,然后通过具体情境触发后最终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上,笔者选取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作文题作为训练题,为学生提供检测能力、创新创造的平台。而学生对“义利之辨”的阅读与学习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自然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2016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师:请结合本课所学的内容谈谈小羽创业成功的原因。

生:从“义”的方面说,小羽有着牺牲奉献精神。

生:从“义”的方面说,小羽有着远大的胸怀和格局。

生:也可以从“利”说,这样做对自己有利:让自己收获好的口碑,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

生:不但对个人有利,对行业也有利。让花茶行业更加规范,有利于整体的发展。参与者越多越有利于将整个行业做大做强。

师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儒家学说当中对“义”与“利”的认知,人类逐利是天性,完全否认“利”是违心的,但我们同时又不能放任这样的天性而不加约束,这时就需要“义”发挥作用。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能形成自己合理的“义利”观。

三、教学反思

阅读并理解孟子的思想,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课的授课过程,笔者运用“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按照“质疑—研析—比较—积累—应用—提升”的步骤进行设计,层层深入、逐步递进,对学生进行有梯度的引导,较好地帮助学生积累了文言字词,帮助学生掌握了文本思想,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又让学生将学到的思想进行阐发与运用,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实践所学。实际上,这样深入阅读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在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孟子的思想后,孟子思想的精髓亦能够对学生认知世界、理解世界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关键能力,最终离开教师的牵引,走向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思考的阅读海洋。在本节选修的文言文阅读课上,相比于传统的教法,笔者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关键能力,包括文言文阅读中的阐释理解字词的能力、鉴赏表达手法的能力、解读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深入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读写共生、文字表达的能力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思维方式,并最终形成属于学生的自我阅读模式,让课堂能够“以一课而有一得,以一篇而得一类”。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语文阅读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2021B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婕,四川射洪人,文学学士,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11期)2016-12-01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9期)2016-11-23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9期)2016-10-08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9期)2016-10-08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