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云
【摘 要】本文提出“逆向设计”的理念,用“三纬四经”构建大概念导学路径,把目标导向的评价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强调以清晰的、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为起点,确定可操作的评估标准与方法,采用“学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转化”“精准为先的教学评价量化”“多维整合的教学内容优化”“思维创造的教学逻辑深化”四大策略,旨在解决“教—学—评”一致性问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三纬四经” 逆向设计 大概念导学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素养指向的教学目标是深度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逆向设计”理论为教学目标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大概念教学目标的建构成为素养导向教学目标重构的方向。基于此,笔者根据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解决实际问题,达成“教—学—评”一致性。
一、审视:追根问底
新课改强调从学习本体出发,让学生体验、经历和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教学设计观念和能力的体现。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习惯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依据内容设计目标,经常出现教学目标无法达成、教学评价缺少目标导向、教学过程无序化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实效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假中心”—目标对象设计模糊
“假中心”体现在学习中心、学生主体、音乐本体定位不准确上,导致教学目标设计模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多以内容为主体,而没有站在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学情,也没有根据大单元视角去设计、构建目标和知识体系,忽视目标的导向性,从而使教学目标达成路径不够清晰,达成效果不够理想。
2.“搭架子”—逻辑结构设计零散
“搭架子”体现在教师角色、内容整合、教学逻辑混乱上,导致教学结构设计零散。人音版教材追求人文主题下的审美体验,以音乐要素为线索,收集整理相关歌曲和欣赏曲目。教师容易按课时推进教学而把教学素材割裂,根据自己的“教”在搭架子,而不是为学生的“学”组织教学逻辑、安排课堂结构。因为缺乏目标引领,结构和内容零散、“碎片化”,从而影响了目标的精准达成。
3.“亚评价”—评价量化设计失准
“亚评价”体现在评价的主体性、指向性、标准性和可操作性缺失上,导致教学评价失准。教师以传统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过程,但实施后却发现教学目标与评价结果有差距,没有达成预设的教学结果。这样的教学没有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过程中没有嵌入评价标准检验学生知识习得和目标达成,课堂上各环节的即时评价缺失,评价内容没有指向目标,使得评价处于“亚健康”状态。
4.“差融合”—学习理念设计陈旧
传统教学以教为主,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表现为“老师教,学生被教”,教师选择内容和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和适应,以陈旧的教学设计观念忽视学生需求,不站在学习经历起点,不以学习目标达成为终点。以教师和内容为主导的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理念、教育技術创新融合较差,不能很好地建立主题指向的知识学习体系。
二、探寻:觅树见林
教学目标是承载育人内涵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基于课标的价值导向。“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是学科素养导向的深化课改的理性呼唤,在课堂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基于标准、目标导向、活动落实、精准评价”等方面,这也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起点。
1. 探本溯源
(1)教育理念的呼唤
课标基于内容的学业要求和评价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给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从知识本位、教材地位和素养定位三个方面建立学习内容、学习需求与素养表现的目标关联,围绕大概念组织课程教学设计,可确保教学各环节教学生所需,可评价,有激励性,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和能力发展。
(2)学生发展的需求
基于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指向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基本情感体验表达、音乐基本活动经验积累与音乐基本知识技能掌握统一起来。因此,促进学生素养发展,音乐课堂须是有效的课堂,能引领学生达成目标,培养其音乐能力。
(3)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行教学设计大多是根据课本内容脉络进行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学为主体的本质,造成目标达成的低效。教师应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学的需求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逆向推进,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
(4)学理意义的支持
“逆向设计”理念关注教学目标、过程、评价的内在关系,从明确学习结果出发,设计精准的评价标准,进而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模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设计更具逻辑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逆向设计”理论下的教学对于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 寻真新法
(1)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是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支撑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它是以目标为开端、教学为手段、重视评价统一的教学设计。首先强调以确定学习预期结果为起点,明确达到预期结果的路径和方法,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最后以教学活动指向促进目标的达成。教学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评价不再只是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两者形成“目标—评价—活动”的螺旋式上升环,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逆向设计”以目标教学为导向,以学生的“学”来评估目标达成与否,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素养。
(2)大概念导学
以素养内生指向学科核心概念,以具体知识背后抽象的、统整的、最具价值的内容为中心,既立足知识与能力,又超越它,并促进学生形成相对持久的深层次的理解,实现核心内容可迁移应用,进而形成“基于课程标准,揭示大概念,发掘素养成分—标定学习水平,设计学习层级,领悟素养内涵—细化具体目标,建构活动框架,外化素养点位—精准评价任务,审定评价标准,内化素养达成”的导学链。
“逆向设计”与大概念导学关联互照。“逆向设计”带给教学的变化在于教学目标设计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大概念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意义与价值,是超越学科知识与内容本身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通过大概念形成具有统领性、可迁移的深层次理解线索,指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聚焦知识的持续理解和迁移应用是大概念导学的目标,这与追求学科素养落地的目标是一致的。
3. 三纬四经
(1)横向成纬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音乐大概念导学从音乐学科(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三个维度横向上构建学习水平、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现三个纬度上的学习进阶。
(2)纵向成经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音乐大概念导学从“明确课程内容,揭示大概念线索”“标定学习水平,设计学习层级”“细化具体目标,建构活动框架”“精准评价任务,审定评价标准”四条经度上构建学习进阶。
(3)交互成体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音乐大概念导学横向上体现学科大概念、知识结构化、内容序列化的学习进阶,纵向上基于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的达成,体现不同水平的评价标准,三纬四经纵横交织形成一体(见图1),凸显“教—学—评”一致性,体现完整的音乐认知、音乐经验和音乐情感深度学习过程,体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落地。
三、实践:从理念到行动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音乐大概念导学采用“学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转化”“精准为先的教学评价量化”“多维整合的教学内容优化”“思维创造的教学逻辑深化”四大策略,建构起更加完善的学科知识网络体系,加深、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需求。
本文选取人音版五年级上册《叮铃铃》一课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具体操作如下。
1. 学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转化
依照课标,五年級学生应具备初步的音乐活动经验积累、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掌握基本的歌曲演唱姿势与呼吸方法,能分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并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教师从学生音乐整体感知力和体验音乐美感、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的角度出发,制订了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的教学目标,实现从“教”的目标到“学”的目标的转化。本课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感知音乐风格:通过摆手舞律动、劳动号子的加入以及特殊音调比较,体验湘西地区民歌的意境和风格特点。
(2)探索音乐形象:通过整体听唱和图谱体验,在听、说、唱等实践活动中感知不同音乐形象,探索用和谐均衡的声音协同演唱二声部。
(3)解析音乐表现:能运用渐强渐弱力度变化,认识巩固升记号、前倚音、下滑音;
结合旋律线谱分析乐句结构记忆主题,用高位置歌声亲切活泼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综合音乐创造:通过课堂乐器的加入进行“歌—舞—乐”编创拓展,多维体验和表现音乐,抒发乡间少年放牧时的愉悦心情,做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快乐少年。
2. 精准为先的教学评价量化
对比课标分析教材,发现这首歌曲对力度、速度变化及演唱方法要求较高,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气息和口语化。这首歌“5”音为地方特色音,需要学生能准确把握音高、突出韵味。这首歌有一个二声部合唱,着力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特点,需要学生精准演绎。由此,我们先设计以下四条精准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任务,以求检测学习目标。
(1)通过“任务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的学习,在律动过程中观察学生能否掌握稳定的节奏,并做到“口、手、脚”的协同,能辨析并唱准民歌的特色音“5”。
(2)通过“任务板块二”要素解析、声部探究的学习,观察学生对音乐表情符号的反应,做到低声部持续稳定;
能区分和把握不同音乐形象的特点,解决二声部的协同演唱问题。
(3)通过“任务板块三”主题记忆、学唱歌曲的学习,根据旋律线“割补旋律”记忆主题,体验音乐结构特点,能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和谐,能对演唱做出理性评价。
(4)通过“任务板块四”编创拓展、舞乐融合的学习,探究奥尔夫乐器编配伴奏,增强音乐表现力,分组合作“听—唱—奏—舞”,完整地表现歌曲(一声部、二声部、吆喝、叮铃声)。
3. 多维整合的教学内容优化与思维创造的教学逻辑深化
在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确定以后,学生心中已经有了本课学习要点。
【任务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指向学习目标1)
本板块属于图1第一纬度上“音乐感受与鉴赏”的内容,学习水平标定A级,以体验性活动为主,观察“四反应”评价。
评价一:在律动过程中观察学生掌握稳定的节奏的反应,并做到“口、手、脚”的协同。
活动一:律动体验摆手舞—模仿脚步、手舞,并逐渐加入号子“嘿哟”声。
评价二:能否辨析并唱准湘西地区民歌的特色音“5”。
活动二:探寻民族音调“5”,唱准骨干音。
①在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号子“嘿哟”声结束后,探讨最后一句的旋律特点。
②对比唱一唱“6 5 | 6 —”与 “6 5 | 6 —”,哪一种更适合表现湘西特色?
③熟记并唱准民族音调“5”,点缀旋律韵味。
【任务板块二】要素解析,声部探究(指向学习目标2)
本板块属于图1第二纬度上“音乐表现”的内容,学习水平标定B级,以表现性活动为主,观察“四感知”评价。
评价一:观察学生对音乐表情符号的反应,以及能否做到低声部持续稳定。
活动一:音乐表情探究,低声部持续稳定。
①在顿音处加入声音清脆的小乐器八音铃,展现轻巧颗粒性强的特点,解决唱得太连贯的问题。
②请两位小乐手先来试着循环演奏3 3 3 3│6 6 6 6│,其他同学跟随小乐手一起唱起来。
评价二:能区分和把握不同音乐形象的特点,解决二声部协同演唱问题。
活动二:图谱联觉形象,声部体验解决(见图2)。
①分辨出在山坡上来了一群挂着铃铛、声音从远到近的小羊。
②除了小羊和铃铛,还有看见小羊跑远了的牧童的吆喝歌声。
③分组学习:牧童找到小羊,牧童的吆喝声和小羊铃铛的声音同时出现,让一、二组同学来唱小羊的铃铛声,三、四组同学来唱牧童的吆喝声。倾听各声部,注意牧童是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呼唤小羊的,两个声音要和谐。
图2 音乐形象体验图谱
【任务板块三】主题记忆,学唱歌曲(指向学习目标3)
本板块属于图1第二纬度上“音乐表现”的内容,学习水平标定B级,以表现性活动为主,观察“四感知”评价。
评价一:根据旋律线“割补旋律”、记忆主题,体验音乐结构特点。
活动一:画旋律线,记忆主题。
①请跟随牧童的脚步画旋律线,根据旋律线唱主题,感受旋律的变化。
②发现乐句结构特点:第一部分齐唱,第二部分二声部合唱。
评价二:通过模仿、想象、肢体动作参与等多种方式,能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和谐,对演唱做出评价。
活动二:填词演唱,丰富情感。
①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第二段歌词接二房子,歌词是“那是我们在弹琴”。
②解决表情符号,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嗬”向着大山喊去,“啰”唱倚音还有下滑音,轻轻地做扬鞭动作提示、“羊群”威风自豪的动作提示。
【任务板块四】编创拓展,舞乐融合(指向学习目标4)
本板块属于图1第三纬度上“音乐创造”的内容,学习水平标定C级,以创造性活动为主,观察“四运用”评价。
评价一:探究奥尔夫乐器编配伴奏,分组合作听唱奏舞,完整表现歌曲(一声部、二声部、吆喝、叮铃声)。
活动一:听唱奏舞,探究演绎(见图3)。
拓展聆听,分组合作完整表现歌曲,加入摆手舞与奥尔夫乐器编配伴奏,再次感受湘西地区民歌的风格,让我们和欢乐的牧童一起愉快歌唱,做快乐少年。
图3 拓展乐器伴奏编创
四、成效:正本还元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音乐大概念导学,从学的视角出发,估计预期学习的结果,确定清晰可操作的评价任务,最后规划学习活动,具有导向调控、评价激励的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追求“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明显的成效。
1. 建构“学习中心”,突出“学法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针对“怎么教”,而“逆向设计”追求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的要素,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学习目标规范精确,直接反映了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目标,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系统。“逆向设计”突出强调了“学”为出发点的学法设计,教学设计“不是教的方案,而是学的方案”,“不是教的目標,而是学的目标”,“不是教的评价,而是学的评价”,强调了学法设计的重要性。基于学情、发展学生、促进学习是“逆向设计”的核心指向。
2. 优化“多元化选材”,追求“个性化发展”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音乐大概念导学,承载着课改的价值理念,思考探究基于标准教学的“行动纲领”, 打破了课时的限制,对单元主题的知识内容进行深挖深耕,将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实现资源的整合。探寻“评价前置,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构筑科学的音乐学习网络层次,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关注学生学习个性和个性化音乐理解,重视音乐活动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品质。
3. 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注重“预设与生成统一”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音乐大概念导学,突出强调学习过程设计是预设,学习目标是生成,而学习评价则是中间环节,它既是学习活动的风向标,又是目标检测达成的指向标。三者之间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精心的预设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课堂生成而实现其价值。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设计、追求动态生长的基础上,视教学实际变化而灵活调整,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才能最终指向人的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逆向设计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7年8期)2017-09-05为理解而教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7年8期)2017-09-05微型商用车发动机舱盖的逆向设计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14期)2017-08-24气缸盖的三维扫描及逆向设计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35期)2017-04-18基于OBE的逆向设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教育(2017年4期)2017-04-13陶瓷产品的数字化逆向设计分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18期)2017-04-12核心置换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12期)2017-01-13基于逆向工程的农用电动汽车壳体造型设计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9期)2016-11-28基于多案例的汽车外观逆向设计潜在侵权风险研究商(2016年3期)2016-03-11逆向设计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5期)2014-07-1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