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波
[摘 要] 当前,中国已经逐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因此,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具有工匠精神的综合型人才,这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多次指出,要全面弘扬工匠精神,要全方位树立职业道德,培育更多的中国品牌。应用型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前线助力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必须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一大目标,积极调整人才培育模式,摸索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为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助力。立足于我国当前应用型院校的教学与发展情况,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诉求进行了探究,旨在寻找到更为合适的学生工匠培育路径,以便于进行交流和分享。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
应用型院校;
“中国制造2025”;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147-06
制造业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制造业关系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更为良好的标准与体系,尽管如此,这些体系实际上与当前的一些欧美国家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自主创新、质量效益等方面还有一些进步的空间。“中国制造2025”概念于2014年被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于2015年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中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其中所谓的“三步走”策略在中国转变成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响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这就要求新型制造业人才不仅应该具备高超的技术,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等,这样才能使其爱岗敬业,主动实现创新。然而,我国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应用型院校迫切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一、概述
(一)工匠精神的定义及精神内涵
1.工匠精神的定义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在进行产品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追求完美、精细、求精的各种精神理念,这样才能够确保工匠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够更加专注、耐心、敬业、专业、坚持不懈地从事某项工作,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2.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工匠精神是人们在追求职业、做到极致的主要精神,它既是一种道德精神,又是一种职业精神,是所有的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行为等。因此,从客观方面来看,工匠精神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所展现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展现的是一种实际行为。从更广范围来看,工匠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含敬业,又包含精益,既涉及专注,又囊括创新等。所谓敬业是指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需要尽职尽责,要求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爱岗敬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岗位工作中,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价值。所谓精益是指应该针对每一件产品、每一道工序都能够在进一步完成的过程中做到更加极致。要求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做到专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工作所具有的严谨性,为各项工作做好了有效的准备。所谓专注是指在从事某项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内心澄澈笃定,这样才能更加有耐心、更加执着、更加坚持不懈地去做好生活中的每一项工作,要求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做到持之以恒,保持韧性,认真贯彻和执行,不断地提高技能水平。创新是指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要求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创造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培育现状
在我国,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处在起步阶段, 大多是根据国家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教育模式非常单一,但是这些传统单一的人才培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工业化的转型需求,传统的培育模式过于陈旧,导致培育资源难以整合,难以适应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难以跟上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发展步伐。
为此,应用型院校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具体要求,同时还需要关注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破除传统的培育方式,为应用型人才注入新的动力,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诉求
(一)工匠精神培育是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探索,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5,工业产品量也位居全球首位。然而,我国在电力、化工等行业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有较大的不同。从德国、美国等老牌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都非常关注工匠精神的全面提升,也希望能够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行业、企业亟须各种具有高超技术的人员,这就意味著工匠精神需要不断得到培育。
工匠精神追求细节的完美,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享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求精。要让这些极具工匠精神的职业人能够全面投入工作中,需要针对每一件产品进行精雕细琢,不断地去追求极致,并且能够毫无杂念地进行创新与突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还需要不忘初心。从当前来看,工匠精神并不是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宜,与之相反,它正是中国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需的因素。德国的制造业享誉世界,其非常注重技术的开发、严谨的工作流程,德国制造业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德国技术人员创新、求精的工作态度。如果想不断地去实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目标,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产业结构的方面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让产业得到转型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关注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促使从业者在从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培育工匠精神。应用型院校为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输入大量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之下,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积极将新使命、新任务赋予他们。
(二)工匠精神培育是应用型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悄然到来,这进一步冲击了应用型院校的育人观、人才观。与此同时,国内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如入学门槛高、毕业门槛低等,所以高等教育人才需要针对其中的质量进行更加有效的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了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全面培养,要积极采取措施来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李克强同志指出,要将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2025”高度结合,这样才能够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让高等教育的内涵得到全面进步。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院校需要进一步正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客观规律,要在建设的过程中明确与调整育人目标,要进一步更新专业课、创业指导课等主要内容,这就意味着需要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进一步了解,让整个教育教学都沉浸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与此同时,要充分借助创业创新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一些应用型院校都纷纷针对產学研、共学结合等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好的人才,但是,从具体情况来看,仍然有一些应用型院校在培育人才的时候忽略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导致在毕业时,能够拥有中高级技师资格证的学生非常少。目前高等教育的竞争越发明显,国家在不断推动高等院校进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育人的重点进行全方位践行,尤其是在校园中营造工匠精神氛围,这样才能够形成浸润之姿,才能够让应用型院校文化的软实力得到全面增强,最终促使应用型院校全面发展。
(三)工匠精神培育是实现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源动力,也是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产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因此,部分中国制造产品往往被打上“质量差”“抄袭”等标签,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国内外声誉,不利于行业、企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及与应用,但是我国工业信息化利用程度仍相对较低,这一点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尤为明显;
工业资源利用率也相对较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待整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工匠精神高度关注的是精益求精,此时如果制造业没有更多的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其在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工匠荒的情况,最终会影响工匠精神的全面形成。
(四)工匠精神培育是学生创业就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报道,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口未来5年内将达到1亿人,且技术技能型岗位人才需求大,比例可能达到8000万人。虽然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绝大多数应用型院校汽车制造、机电类等专业在招生人数方面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并不愿意投身于一线生产工作之中,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制造类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之后的离职率都较高。本科的就业率从25.8%降到了19.2%,其中,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的就业指标往往不尽如人意,毕业生反映其就业满意度、薪资待遇水平不高。虽然应用型院校开设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有调查显示,毕业三年内有超过50%的本科毕业生退出创业,毕业三年后呈现出持续走低的情况。另外,在转型的背景下,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融合,一部分已经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因为缺乏足够的学习机会,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出现,但是敬业、专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学生创业、就业以及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索
要探索出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就要分析在应用型院校中哪些要素是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起关键作用的,然后把相关要素提取出来,并根据这些要素的特性与特质,按照一定的逻辑把相关要素组合成有效的路径,并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
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往往融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和要素,比如,软件设置、教师素养、调整课程结构等,其育人效果也是各种要素与途径结合的综合反映。在应用型院校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某些要素是关键的,能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笔者经过自己在工作中的总结,以及相应文献的阅读,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素,对应用型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起到关键作用。
1.校园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先决要素
校园文化氛围是应用型院校的隐性育人环境, 更是深化学生心中文化理念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应用型院校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一要做的是关注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中,让更多的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浸润下实现能力的提升,并且能够从细处入手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而在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让工匠精神得到全面发展。
2.人才培育平台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根本要素
人才培育平台是应用型院校中,多方面资源整合,共同发挥育人效能的综合平台,也是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应用型院校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通过搭建一个综合各方面资源的育人平台来具体实现。单一的育人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今对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需求,只有结合多样的育人方式和育人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搭建多样的人才培育平台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手段,也是根本要素。
3.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辅助要素
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引导作用,特别在应用型院校中,想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引和辅助。在应用型院校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及育人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育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关键在于让教师首先具有工匠精神。因此,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然条件,也是辅助要素。
(二)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应用型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需要从校园文化氛围入手,整合人才培育平台,再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分开各自运作,而是互相關联,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可行的路径。笔者从三者的运作模式及实现方法中,分析出三者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如校园文化环境的创造,既需要校内加强文化理念的铺垫,又需要通过校外来注入工匠精神的社会服务理念;
又如育人平台的资源整合,单是整合校内的资源是不够的,需要校外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和平台支持。因此,在探索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时,首先要把总的框架设计成校内和校外两大模块。校外模块主要以各领域的企业资源为主,从外往内注入工匠精神相关的技能和精神理念。除了企业外,校外环境中还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扶持。而校内模块中,主要是人才培育平台在发挥主要作用,其中包括产教融合的培育模式、专业课程的资源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过笔者的分析和设计,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应用型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通过校内环境和校外社会因素共同发挥效能。在校外政府扶持的大环境下,企业工匠精神理念入注校园,结合校内文化核心体系的加强,共同营造充满工匠精神氛围的文化环境。此外,在企业的技术和平台支持下,校内的专业课程也得到一定的优化,整合为符合工匠精神标准的课程资源;
课程结构方面也通过校企合作等,增加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比例。以这样的方式打造一个多样化的人才培育综合平台,而人才培育平台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师资队伍,通过增加企业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成一个符合培育工匠精神要求的专业教师团队。
应用型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模块,文化氛围、育人平台和师资队伍三个要素通过企业与校内的各种合作、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并综合体现在培育路径中。每一个要素都是互相产生作用、不可割裂、缺一不可的。
四、“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实践
上文设计出应用型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接下来将在该路径的指导下具体进行实践,以期取得一定的培育成效,并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切实的参考和经验。
(一)校内与校外协同,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1.引领思想走向,提升社会重视程度
“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一步便是改变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观念,才可以切实保障工匠精神培育得以真正落实与执行。在市场化浪潮下,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希望能够投入最少,产出最多,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急功近利,缺乏行业道德。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弘扬与培养工匠精神,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引导,提升社会重视程度。在提升社会重视程度这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因此在这一层面,笔者并不能真实地实践出来,只能提出几个建设性的建议,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持。
(1)要倡导并鼓励对人才、劳动、知识以及创造尊重的价值观。现阶段,部分地方政府不够重视学校、企业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企业的一线职工缺乏尊重,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一线员工与技术人才没有及时表扬,企业、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充分运用多种多媒体来对工匠精神进行全面有效的宣传,让广大群众逐渐认识并开始弘扬工匠精神,同时,通过政策、电视媒体等奖励与宣传专业技术人才的劳动成果,积极主动地在全社会开启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
(2)政府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增加财政投入。当地政府部门应该从制度着手,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为了让应用型院校能够在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匠人的过程中具有雄厚的财力,应用型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转变为自觉,努力去进行育人环境的调整与丰富。
(3)政府需要积极构建健全的工匠精神以及相应的培育制度。第一,政府需要为应用型院校提供完善工匠精神的评价机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促使应用型院校主动深入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出发,全方位鼓励高校开展相应的活动。第二,需要与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比如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职业知识问答等活动,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一起参与比赛,让学生在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赛,达到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目的。另外,政府还需要高度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有效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的行为,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好的环境。
(4)应用型院校要强化责任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明白,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追求较好的理想都是其主要目标。尤其是关注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时候,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他们能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进而树立匠人理想,引导学生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刻苦钻研、终身学习,要让学生的工匠精神得到全方位的认可。笔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相关主题讲座等方式,逐步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职业规划中,从院校的管理层面来引导学生树立具有“匠人”意识的职业理想。
2.更新办学理念,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大国巧匠”的支持,与此同时,也是让中华民族得到振兴的关键,实际上,“大国巧匠”需要从学生的培育开始,换句话说,要让工匠精神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进行有效融合,关键要让学生主动感知爱岗敬业,主动应对吃苦耐劳,主动进入就业的环境中,让他们在职业平等、岗位平等的氛围中得到全面进步。
近年来,部分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理念有所偏移,盲目模仿国内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抓典型,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为此,在构建工匠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进行校园环境的营造,让校园文化活动得到更为全面的展开,并在进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去了解工匠精神。笔者以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身份统筹了一系列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活动等,并联合本院团委、宣传部等利用学校广播、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共同宣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视频、推文等内容,让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并在这些精神文化中去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中实现提升。除此之外,笔者与本院美术系、电子系等负责人经过沟通协商,将车间文化、技能大赛等与校园的工匠文化进行全面、有效的融合,这样才能够让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得到全面、有效的实现。
(二)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1.整合课程资源,把握思想精髓
(1)优化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应用型院校应该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地方特色產业,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实际情况,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让筹资渠道更加顺畅,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专业、学科体系,努力去实现专业、学科以及产业的有效对接。如今,笔者所工作的院校尤为强调建设特色专业,例如电气化铁道技术等专业学科,这就意味着要选择性地进行热门、冷门专业设置比例的调整。同时,在进行专业学科的建设与设置中,本院还邀请了一些权威的专家参与其中,旨在构建合作机制的同时能够让学科课程体系得到更好的论证,确保这些专业设置能够在合理、科学的情况下积极为行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服务,在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去进行制造业人才的培育,进一步促使我国制造业得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
(2)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努力进行学科教学内容的优化。应用型本课院校在整合专业理论课、公共课的同时应关注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与实践的比例调整,要在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融入科学、人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工匠精神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治学态度,需要对其工匠精神进行全面的培育。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需要让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进行密切的结合,需要充分关注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去激发应用型人才的主动性学习,让制造类专业的课程、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并针对课程模式、网络学习的数据库、网络教育的相关资源等进行丰富和更新。除此之外,本院还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友会、就业指导中心等渠道引入校企合作机会,在专业学科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并邀请优秀毕业校友返校开设相关培训课程以及定期开展讲座,努力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融合,让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最近几年,教育资源整合、合作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构建,其关键就在于让校企合作得到全面、有效的探究,要让政府、学校、企业等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工匠精神的形成,笔者也为此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从政府层面来看,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其他政府机构要以政策鼓励企业与当地应用型院校合作,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实现产教融合。从企业层面上来看,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的发展中,比如应该全面关注应用型院校的有效构建,让校园内外的实训基地得到有效建设,或者以某个项目为媒介,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促使应用型院校与科研项目进行合作,积极努力地推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从应用型院校层面来看,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进行协商,然后再根据企业需要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例如本院成立的“订单班”,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发展目标对接;
将专业教学融入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化环境中,如本院的美术设计系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在皮包设计和制作的课程中以企业化标准来讲授,在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实现校企共赢。
(三)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院校要加强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促使专业教师的观念得到有效改变,让专业教师的理论得到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的提高。首先,应该关注应用型院校的全面实践。本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与协商,旨在促使校企合作的良好进行,比如,学院会定期选派教师进行参观与学习,进一步详细了解企业中的岗位职责、能力要求、行业需求等,进一步感知企业文化、运营管理的经验,然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指导能力。其次,本院还鼓励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同行交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走访交流,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进修的各种机会,促使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新的工作理念,让教育理念、工匠精神等得到全面落实,同时也能够让教师的激励机制更加的健全,让教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如本院设立了工匠精神专业教师奖励,对于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荣誉称号。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针对教师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效的考核,进而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形成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教师团队,从而构建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
五、总结与思考
笔者在本院校中依托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职能,通过与校内其他部门协力建设的方式,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宣传推广、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等,现总结具体工作如下表。
[实践活动 实践次数 工匠精神宣传活动:线上发布视频、推文 86次 工匠精神宣传活动:线下开展宣传活动,如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等 26场 调整专业技能实践课程(融入工匠精神内容),
如美术系皮包设计专业、电子系汽车维修专业 8个 开拓校企合作项目 19个 外派专业教师走访学习工匠精神相关内容 24次 ]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实践,本院校已开拓出一定的局面,在校园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工匠精神的理念和核心融入校级媒体联盟的宣传阵营,以立体化、网状式的宣传手段把工匠精神普及到校园,并定期安排班主任或辅导员召开工匠精神主题班会,以及邀请企业名家和专员到校内开展主题讲座,将工匠精神的理念和核心渗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以企业化的标准和模式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工匠精神进工作坊、进车间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真正的工匠精神和企业需求。以研发校企合作项目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并为企业输送符合行业标准和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也定期给专业教师作专题培训,安排他们外出学习走访,大大提升了本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在学生培育过程中提供更符合工匠精神理念的教学指导和辅助。
从学校文化氛围、师资整体素养和学生培育情况来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模式和方法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育效果评价缺乏标准,无法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难以为今后的工作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重要环节。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要切实将工匠精神培育摆在重要位置,要引领思想走向,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要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工匠精神培育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军.高校基本职能视角下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江苏高教,2017(11).
[2]周如俊.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转轨”策略: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J].职教论坛,2016(10).
[3]纪楷,王家莲.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
[4]胡亮华.“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探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5]谭璐.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
[6]李海洲,张德勤,李养良,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工匠型”焊接人才培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7]赵爽,梁广东,郭海滨,等.“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之维[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中国制造2025工匠应用型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工匠赞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