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07 15:16:01 推荐访问: 建构 思想政冶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

韩影 邢云 庞金晶

[摘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趋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现代化人才、体制、内容、手段之能。依据学科赋能,建构过程中要与党的建设统筹,强化理念培养;
与国家治理结合,健全体制支撑;
与伟大实践融合,丰富内容解读;
与科学创新匹配,打造数字传播,做到“理念—体制—内容—手段”的全要素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中国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建构

[中圖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10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17

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声音”,也可以看作时代发展潮流[1]。任何现代化的推演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而光荣的目标,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新的理念、体制、内容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在中国这个后发型的社会里,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避免出现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衰退的畸形怪象,以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人才培育效能,科学赋能“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并自觉建构这种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这是必要性赋能和条件性探寻。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前提条件,同时明确“中国认识”的关键概念,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4个现代化标准,为本研究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实时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发展坐标和世界方位的基础上,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并进行了深入阐释和精确部署。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赓续发展,更是对自由与实践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全新选择,必将是世界现代化洪流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孕育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形态。当前学者们呼吁加快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如刘宏达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黄蓉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赋能性等等。从共时性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人的内在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外在性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2]。由此得出,新时代呼唤“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趋向,拓宽了“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中国认识”,就像是中国制造一样,是中国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造[3]。“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外发展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中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外延相顺承,与科学技术创新相融合。以此为基准,通过“理念—体制—内容—手段”的全要素现代化,推进“中国认识”的创新与转型发展。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能“中国认识”,一方面要明确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生相互作用,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变化新语境,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提供现代化基本遵循;
另一方面要廓清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的精神文明,以期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相匹配、相协调,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现代人才支撑。这既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命题,也涉及“如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命题,是当前“中国认识”应回应的关键课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1.人才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来促进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的现代化可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物质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对比分析可知这和西方的现代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理念先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明确现代人才需求,这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核心指标。

2.体制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条件性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集中体现运行体制现代化。体制建构是现代化发展的脉络,体制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向度和速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4]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既能有效地解决专业发展问题,又能解决从上到下、从纵到横、从点到面的机制畅通问题,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现代化体制之能。为实现此发展目标,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进行改进优化,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内容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容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内容吸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5]。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现代化内容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4.手段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了现代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在具体操作层面,方式手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即是教育方式方法的信息化、智能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现代化手段之能。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赋能,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发展向度,其现代化必然是赋能“中国认识”的关键内容和引领环节。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理念、体制、内容和手段,是拓宽“中国认识”的新赋能。

(一)时代之矛:人类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厘清现代人才需要,提供现代人才支撑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核心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增强人才的现代性,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中国灵魂,世界视野”的现代人。“现代人”与“历史人”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不同,即人的潜能所开发的程度、为社会和国家提供的人才动力不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解读“现代人”概念,即是以人为主体的自我生成性不断增强,人的社会属性随之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国的实践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依据,“中国灵魂”的培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统筹,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進本质,在当前阶段下继往开来,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世界视野”的培养要持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世界发展洪流中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人才在素质上体现为具有现代性意识、现代性技能、现代性道德、科研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结构上表现为战略领军人才、科研创新人才、青年人才等等,且保持现代人才供应链充足,这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培养现代人才的理念之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能,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现代人才支撑。

(二)脉络之畅:现代化体制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思想政治体制,扩大人才参与效度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条件性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决策与管理体制、运行和结构体系。在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理应对其体制也进行更新,引入现代技术和理念,进行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教育决策、管理的现代化,是遵循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决策管理能力和决策管理体系一体化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制系统性、协同性发展;
是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切实增强现代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
是充分尊重、发挥人们在教育决策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起到促进作用。这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的现代化体制之能,盘活了“中国认识”学科建设的生命线,更能深入贯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要加快构建“一岗双责”“三全育人”等全方位一体化机制,为“中国认识”学科建设保驾护航。

(三)关键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

促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广大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关键赋能。阐述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此课题的应有之义。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立足伟大实践,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之一是阐释清楚党的最新理论和伟大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引领并加以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的现代化内容集中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内涵和时代路径中,需要阐释清楚下面几个问题:一是追根溯源,回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
二是立足当代,阐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是要阐述清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是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
五是要从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各方面资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这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学科现代化内容之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专题化、交叉化、拓展化建构,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依据,使其有章有理有据,可感可依可循。

(四)驱动之力:信息化智能化的实践蓝图

加快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打造智能手段是建设“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的重要赋能。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手段赋能并不是抛弃传统教学,而是将传统教学赋予现代化时代气息。现代化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一定的方式促使现代化的理念、体制、内容多元化表达,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被大众接受、理解、弄通、活用,特别是激活青年主力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力、领悟力和实践力。谈古论今,农业文明体现为生产经验、播种技术的迭代累积,而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昭示了现代社会科学是引领技术变革、企业升级、教育发展的根本要素。当今科技发展模式已由从生产活动中总结技术再凝练成科学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科学带动技术直接作用于生产实践生活的现代模式[7]。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手段更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引擎动力,是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跨界合作等方面引领科技进步。这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学科现代化手段之能。立足于当代科技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手段集中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将传统教育现代化;
二是要追寻智能化赋能;
三是培养现代人才支撑,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长足发展提供引擎动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建构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化环境下增强国家凝聚力和人民创造力的主要方式。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肩负起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一)与党的建设相统筹,强化人才理念培养

党的领导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根据理论和大量的经验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章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直接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强化党的领导地位,以党的自我革命来促进和带领人才革命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该首先推动其理念创新。现代化理念既要坚持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与党的建设相统筹、相谋划、相协调,又要遵循“中国认识”关于现代人的时代需求,增强系统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全方位引领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增强政治底气。思想政治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教育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征程,各级党组织要引导人民站稳立场,打造思想品格过硬、政治素养优秀的人才,并不断加强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创新能力,同时也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高素质、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思想政治引领转换成广大人民站稳立场的底气所在。一方面,认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必须贯彻,以引导人民的正确立场;
另一方面,依托中央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逐级宣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特征和独特优势,增强人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思想政治底气。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总体上看,核心价值观凝结为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宏观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凝结而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就是擦亮文化底色,弘扬文化自信。具体来说,新时代下需要确保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地,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地优化更新,在各个领域贯彻和推进这种价值观。比如经济与社会建设协同发展、以社会效益优先、文化建设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等,这也是培养现代人才“中国灵魂”的文化底蕴。

3.实现现代人才培养,顺应时代洪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增强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同时要以现代人才理念凝心聚力,引领时代新人的培养,提供现代人才支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现代性,其中就包括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熟练掌握各种智能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比如对AI技术、实体建模、虚拟场景搭建等现代技术的熟练运用,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拓展现代人才的“世界视野”,打造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梯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科学家精神、青年精神、勤俭节约意识,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和战略本领,以期自信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使得其先进性和引导性充分地展示出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二)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健全多元体制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始终,实质上是贯穿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始终[8]。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深刻把握我国国情特征以及治理体系的独特性和优势,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策略使得这些优势转化为自身的治理效能,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要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观念,“临摹”国家治理现代化途径,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终生学习”多元体制,以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落实“一岗双责”机制。现阶段,学校各级各类思想政治体制不是单独的运作体制,其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内容,又与各项工作有着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各级党委遵循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协同加强工作责任制。具体来说,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工作责任制、精神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工作责任制的接续发展。“一岗双责”就是指在岗位工作中应该同时抓好岗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业务和思想同步优化。

2.创新“三全育人”机制。“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方针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制建设。“全员”育人要加强“家校社”一体化机制建设,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主渠道,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发展。“全程”育人要加强大中小一体化机制建设,一方面要推进师德师风培养,另一方面要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全方位”育人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方面,全面培养创新型现代性人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布局“大思政课”,加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拔尖人才。

3.健全“最后一公里”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作用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征变化和人的现代性需求,为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的群众路线中去,使基层话语充分表达、精神文明建设向好、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促使老百姓的合理诉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向基层延伸、向网络延伸、向群众延伸,加深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重大实践的了解。

(三)与伟大实践相融合,丰富时代内容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容建构的支撑源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二者存在密切交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进解读和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做到有章可循;
同时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大众性传播,使理论话语不断转化为实践生活话语,从而确保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调节至充分地发挥出作用,为实践工作提供可靠支持,提升民众的思想、情感认同。

1.推进现代化内容的专题化构建。现代化与专题化存在耦合关系,专题化本质上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建构又要依靠专题化。专题教育需秉承“历史—现实”脉络。一方面,要做好历史背景解读,打通历史发展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努力奋斗目标,全国各族人民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们党带领民众开展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枷锁,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支持并铺平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展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建设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这也促使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后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及时地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正确转变显著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另一方面,在此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做好伟大实践解读,和时代背景密切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承前启后,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新的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且持续地进行改革,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推进教育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也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深化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2.推进现代化内容的交叉化研究。这种研究可很好地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演化方式[9]。交叉研究的目的是更全面、多角度地理解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容,要厘清以下几对关系。第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整体线索,其和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来源。具体来说,一方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出现了新的理念、体制、内容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赋能,加快了学科建设和发展;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现代化理念、体制、内容和手段,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更多“中国灵魂,世界视野”的现代人才支撑。第二,是教育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一方面,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引领环节;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也要遵循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发挥好思想政治引领和育人功能。

3.拓展现代化内容的世界视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世界眼光即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由于西方国家最早进行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因而很多人误以为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与科学创新相匹配,打造智能手段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10]。根据大量的经验分析可知,在这方面现代化发展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也为其未来发展中的深入推进提供重要支撑。

1.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转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在教育评价、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教育治理等5个方面共同发力,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比例,大力促进城乡与地区间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全面智能化建构已经成为时代趋势。一方面,各级党委、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中要加入人工智能的培训内容,及时打破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方式,运用智能化媒体手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保证教师熟练使用新型教学设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容的实时更新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数据更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做好各项教育指标的统计与决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要注意知识成果转化,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知识成果体系。

3.加强现代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夯实科技创新发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而更新,引导大众,特别是对青年知识价值观的引导,从而真正变革人脑中的深层次的思维模型,确保人民群众能正确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拥有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9-290.

[2]任志锋.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守正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1(07):54-59.

[3]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1):128-135.

[4][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5]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7(01).

[7]韩喜平.以教育现代化赋能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07):3-9.

[8]劉宏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3(02):20-26.

[9]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四重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23(01):37-42.

[10]赖海榕,郑济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J].毛泽东研究,2022(06):23-34.

(责任编辑:刘丽)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N Ying XING Yun PANG Jinjing

(1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Liaoning 110870,,China;

2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rew a grand blueprint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the trend of the trend. Based on the new journey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endowed the “China Understanding” meta-theoretical discipline with the ability to modernize talents,systems,contents and means. According to discipline empowerment,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with party build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concept training; Integrate with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improve institutional support; Integrate with great practice to enrich content interpretation; Match with scientific innovation,create digital communication,achieve the all-factor modernization of “concept-system-content-means”,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a Understand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共产党员·下(2021年1期)2021-02-07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29期)2020-09-14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