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试题_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优秀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陶短房对普遍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试题_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
陶短房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能会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会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B.“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C.“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B.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于是信孰视之 孰:仔细
D.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多次用计策干涉项羽,最终导致项羽不任用他。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5分)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陈情表》)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4)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11、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在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上,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一块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子,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刀抦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D.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E.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 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 老铁匠说,“能屈能仲才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E.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2)梁启超的“大智、大仁、大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6分)
(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寒喧 肃穆 湔雪 毛骨悚然
B.惊愕 和煦 引擎 相濡以沫
C.挪动 冷峻 黑魆魆 不寒而粟
D.庇佑 吞噬 废墟 断璧残垣
14、依据课本内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当:应当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逃避
C.齐彭殇为妄作。 齐:以……为齐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嫁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3分)
A.美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C.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我校将成为众多莘莘学子读书向往的地方!
D.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们希望日方拿出实际行动,为切实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创造条件。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不当。
C.本栏目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调色,进行再创作。
D.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许多动物感觉特别灵敏,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①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
②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
③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的侵入等等
④哪些起了主要作用
⑤它们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
⑥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
A.①③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⑥④② C.⑤①③⑥④② D.⑤①③④②⑥
18、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5分)
追求健康长寿是现代人的普遍愿望。近年,美国农业部推出了“食物指南金字塔”图形,成为美国人摄取食物的最佳方案。金字塔底层为面包米饭等谷类食物,是饮食的基础;第二层为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第三层为肉、蛋、奶等,是蛋白质的来源;顶层为脂肪、油类、甜食,只要少量即可。许多食品学家都认为这种饮食结构设计合理,有利人的科学饮食,追求健康长寿。中国90年代也颁布过《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食物要多样,粗细要搭配,三餐要合理,营养要保证,甜食不宜多,油脂要适量”,这与金字塔图形十分相似。
答: 。
六、作文
19、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而寂寞常有。有位著名的青年诗人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他走进一家餐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以为他脑瓜子有些毛病,便嘲讽地回答:“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这位诗人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师者,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索:搜寻。 D.士友间鲜。
不相庆鲜: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
他换马再战。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回到
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红楼梦》)
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往她家。看着梅的
遗体,觉新百感交集。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家》)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回
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子夜》)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她
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膝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徒,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鹤也如是……总之,我
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它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13、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B.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C.建立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理论、实验和数学(包括计算、统汁与建立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D.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我们要怎样贯彻: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16、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3分)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__①__写出浓浓春意,__②__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__③__,__④__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__⑤__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17.下面的文字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3分)
①某科学研究所后院有座坟,②坟前竖着一块纪念碑,③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谨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的铭文。④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
责任。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______(1分)
(2)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3分)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碌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
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6分)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余不忍为此态也 (4)大漠孤烟直(5)烽火连三月(6)断肠人在天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C3.(3分)D4.(3分)B 5.(6分) (1)(3分)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3分)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6分)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
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
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6分)AD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6分) (1)(3分)【要点】①“忧”的内容不同:②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③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 (意思对即可)
(2)(3分)【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
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 (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9.(3分)A 10.(2分)“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意思对即可。)
11、(4分)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
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意思对即可。)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巧分) 12.(5分)BE 13.(4分)【要点】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
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即可。)
14、(6分)【要点】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
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2.(5分)CE 13.(4分)【要点】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
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意思对即可。)
14、(6分)【要点】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
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3分)A 16.(3分)①不仅②而且③但是④只有⑤才 (其他关联词,合乎文意亦可。)
17、(3分)(1)④;(2)把“善待”改为“维护”(或删去“的尊严”)。 18.(3分)【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
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符合试题要求,其他答案亦可。)
19、(5分)【示例】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
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写作(70分) 20.(70分)略。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关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日,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或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兒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兒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
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兒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兒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兒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删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约842~约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它相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 杜牧《赤壁赋》中“____,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丨)~ (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揉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倚,自带千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选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煩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措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札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颀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孔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场。_ 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彼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襄商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姙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歧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渓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恨瓶。银瓶不识字,但艰老注一起张罗私墊。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A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诹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乳语,何劝之
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趔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嫁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栩看牲口,管家老季艰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僅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域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战就蚨吧,我五十頃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哏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妓珉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霣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 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稍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潁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徉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北,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供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示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給宗供仁修改并題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弈,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賦《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糴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
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成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日司令官饭田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恩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雨季,大雨滂沱,部隊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荚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情景細了沿途民众,—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率全县父老乡亲20 迎灵车。国民政府追授戴安澜为陆军,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功勋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办安葬仪式,中国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罢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則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則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垅,而生气盎然矣。(載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S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耍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曰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插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 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湖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 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那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优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一 不敢越雷也一步。
②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 ^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煥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C. 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 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癌,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按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板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癌了。
A. 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 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
。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狀
D.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16、请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丨5个字。(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曰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①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②记住死板的书本知识 ③通过想象力来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
17、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图片无法上传,已经删除——华语网注)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老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解除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T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白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l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u.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6)____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T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白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l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u.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6)____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24、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5分)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25、“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5分)
26、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4分)
27、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6分)
语文I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 2.C 3.B 4.A 5.D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信誓旦旦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惑而不从师 (4)不蔓不枝
(5)衡阳雁去无留意 (6)月出于东山之上 (7)成于乐 (8)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13、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14、(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15、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白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17、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m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白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18、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七、作文(70分)
19、略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1、刘义庆
22、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评述。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AD
24、(1)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5、(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26、“一凑合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作就显得不自然了;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白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己的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27、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白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亲和力 声名鹊起 闹别(biè)扭 称(chēng)心如意
B.倒胃口 皇天后土 瞭(liǎo)望哨 金蝉脱壳 (qiào)
C.哈蜜瓜 明眸皓齿 撑(chēng)场面 姹(chà)紫嫣红
D.敞篷车 异彩纷呈 差(chà)不多 白雪皑皑 ( ái)
【答案】 D
【解析】 A选项“称心如意”的“称”读音错误,应为“chèn”;B选项“瞭望哨”的“瞭”读音错误,应为“liào”;C选项“哈蜜瓜”的“蜜”字形错误,应为“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语文最基本的能力——识记,能力层级为A。错误项中,“称”的读音犯了前后鼻音和音调两种错误,“瞭”的读音容易与方言混淆,“蜜”容易令人误以为是指瓜甜,但事实上“哈密”是一个地名。整体难度较低。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日起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首次提出保修期不低于三年。
B.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闪亮。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D.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答案】 B
【解析】 B 选项“高妙”意为高明巧妙,美善之至,不能用来形容色彩,因此错误。A选项“施行”指方针政策等从某一天发生效力,与前文的“即日起”相搭配;B选项“风生水起”用来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可用来形容自驾游活动开展得蓬勃;D选项“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与句中优惠活动多的句意相符。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识记词语和成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A。四个句子的加点词都不是生僻词汇,均为生活中的常见常用词,难度较低。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 , , , , 。
① 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 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 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 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 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 。 ⑤③④②① B. ①②④⑤③
C. ③⑤①④② D. ④③②①⑤
【答案】 C
【解析】 已牺牲的应排在前,因此从A、C中选;应先讲国内再讲国外,因此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表达应用中的语序排列,能力层级为E。考生在该类型题目中常用的关联词法等在本题中无法运用,应更多地关注语句中的逻辑顺序,难度适中。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4-6题。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和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饮食起居所需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巧夺天工”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艺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理想。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至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融入百姓生活,适应社会变迁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有删改)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传统技艺”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B. 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节、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C. 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D. 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
【答案】A
【解析】第三段原文为“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而选项中并无“一般”。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低。
5、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3分)
A. 农业生产中的犁、耙、锄等工具的利用
B. 日常生活中的陶器、竹器等物品的制作
C. 社会行业中的造纸、印刷、染织等手工艺
D. 民俗文化中的剪纸、皮影、年画等艺术的创作
【答案】A
【解析】原文体现传统技艺传承的是第五段,而A选项是第四段手工艺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能力层级为C,稍加注意就能找出,难度较低。
6、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途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除了生产性保护以外,还可以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5分)
【答案】(1)①使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②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传统技艺传化为文化产品。(2)略
【 解析】第一问的答案可从第二段找出。第二问举出其他相关例子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能力层级为C,第一问答案比较明显,难度不大,第二问举例需要相关常识,难度适中。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 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 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 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容”结合语境翻译为“面容,容貌”,而B选项也可采用词性进行判别,“容”为名词,故“容纳”不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迁移,如“恚”见于“忿恚尉”(《陈涉世家》)。能力层级为B。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答案】C
【解析】通过“无富贵贫贱”可以排除B、D两个选项,“责”“信”均为动词,故 A选项中“不责其报信”不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难度适中,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在文言文原文的理解上结合文言文断句知识来解答,可采用排除法快速解题。能力层级为B。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 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 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 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答案】A
【解析】“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 而原句中为“故或旷数郡”后求良医而不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理解及筛选,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大致内容,还要理解原句中关键词语。能力层级为C。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 分)
10、 把第三大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5分)
【答案】(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解析】本题注意 “是”古今异义,这里为“这”,“且”译为“将要”, “卒”译为“最终”。此外注意直译。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层级为B。
②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5分)
【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解析】本题注意“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均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注意语序。“重币”“师”为动词,翻译为“携带重金”“拜……为师”。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层级为B。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段,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休闲自得的心情。“插”字形象地写出了江边山峰陡峭、挺拔。
【解析】前两句勾勒出出作者“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为炼字题,“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
【点评】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D。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答案】“悬崖”指倒映在水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这里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撑起竹篙时,江面荡起涟漪,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而变得散乱。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崩塌”,水中的“悬崖”倒映在水中陡峭的山景,“坼”为裂开,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
【点评】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D。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
⑵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
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 ”。
【答案】(1)策扶老以流憩
(2)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积累,注意正确书写。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13、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2分)
【答案】:⑴既表现沙海中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解析】:“醒目”即“明显、清晰”;“海市蜃楼”本指不存在而红顶房子真是存在即“让人难以置信”,强调作者对甘森的前后感受。
【点评】:本题为句子含义变形问法,难度较低,结合文章第二段即可得出答案,能力层级B。
14、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
【答案】: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衬托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主旨。
【解析】:“路途中”即第一段描写内容,“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等可见“单调荒凉”;“到达后”的景象即第三段描写内容,挺拔的白杨树,蔬菜大棚里的各种蔬菜等可以概括出“生机勃勃”。
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从途中的“昏昏欲睡”到超乎想象、惊叹凸显了情感变化;以沿途景象衬托甘森景象,以此突出主旨。
【点评】:侧重文章内容概括、手法及效果分析,难度适中,能力层级B。
15、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4分)
【答案】: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
由初建油田时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解析】:综合9、10、12段即可概括出答案。
【点评】:本题侧重考察概括能力,找对答题区域即可概括出答案,难度较低,能力层级C。
16、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⑴为了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
(2)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与责任感。
(3)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解析】:留言体现的是家人的关心、惦念、牵挂。从侧面写油田建设者们远离家乡投身祖国建设突显出奋斗、奉献精神以此表达赞扬其精神。
【点评】: 本题侧重考察作用,从句子本身含义结合主题理解,难度较大,能力层级C。
17、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案】:(1)点题
(2)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
(3)西红柿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颂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解析】:结尾点题。理解结尾句含义,重点理解“味道甜”和“味道美”的深沉含义,因辛勤劳动而珍贵,而“甜”,“甜”不单是西红柿更有甘森石油人的生活;“美”的不但是味道更有石油人的精神、品德。
【点题】:本题侧重考察文章主旨,探究思考作品意义,难度较大,能力层级F。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l4分)
18、 下面一段话中的三个小句子,其中一句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需保持原意。(4分)
①在长江三峡中,瞿塘峡最为雄奇险峻,峡内有不少令人惊叹的名胜古迹。②在瞿塘峡北岸绝壁上,有一条沿江修建、全长65千米的古栈道,连通奉节白帝城与巫山青莲溪,全程异常艰险,这就是著名的夔巫古栈道。③瞿塘峡南岸的白盐山有一处巨大的临江石壁,上面书写着自宋以来的篆、隶、楷、行等字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气势恢宏,与瞿塘峡雄伟的气势相得益彰。
有语病的句子是: (只填序号)(2分)
针对语病的修改: (2分)
【答案】有语病的句子是③
针对语病的修改:将“书写”改为“留有”
【解析】“书写……石刻”动宾搭配不当。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表达应用中的语病题,能力层级为E。搭配不当是语病中的常见问题,要选出③非常简单,但如何修改稍有难度。
19、 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5分)
【答案】男孩在草地、运动场和娱乐场时,均运动三十分钟左右,时间稍多于原地休息;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时则反之。女孩在以上所有场地中进行运动的时间都少于原地休息时间。
【解析】将图表转换为文字时,图表中的儿童性别、场地、时间都应该关注,这样才能做到内容完整、概括准确。同时还要注意字数,不能超过80字。
【点评】本题属于表达应用中的图文转换题,能力层级为E。图表中需注意的要素较多,难度稍难。
20、 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在①遥远的山谷里,有一处高数千尺的断崖,崖上有一株小小的百合, ②小百合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但它知道自己并不是野草。它心里有一个③内在的念头:“我是百合,不是野草。 ④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深深地扎根,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很高兴, ⑤周围的杂草却很不屑,七嘴八舌地嘲讽道:“你别费 力气了,即使你真的能开花,在这 ⑥偏僻的荒郊野外,不也是没人欣赏吗?”
百合说:“我会开花, 。”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那洁白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1)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既能回应野草的嘲讽,又能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不少于20字,不多于25字。(2分)
(2)文中①②③④⑤⑥处,有三处多余,这三处是 。(3分)
【答案】(1)示例:不是为了赢得别人欣赏,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2)②③⑥
【解析】(1)“回应野草的嘲讽”应针对野草说的“没人欣赏”,“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应表示出开花的决心。
(2)②处的“小百合”与前一句“一株小小的百合”重复,③处“内在的”与前文“心里”重复,⑥处的“偏僻的”与后文“荒郊野外”重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表达应用,能力层级为E。补写句子要与上文相呼应,同时字数要求比较严格,也要格外注意。找多余语句难度很低。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2015年重庆高考语文卷作文题,题目为“等待”,材料短、事件小,可是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也能够较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材料中最后写乘客们都沉默了,这足以能表现出宽容、同情、关爱,展示了亲情的可贵、宽容的宝贵、等待的珍贵,真正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温暖,渗透着时代的正能量,宣传着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层面。
本材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做多维立意:1.乘客角度。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宽容精神。他们停止抱怨,从材料中的美好结局,可以看出,所有的乘客内心都有着一种宽容的“善心”和“爱心”,这是当下社会最需求的。2.男孩角度。亲情是最关键的,孩子央求司机的行为恰是母子拥有爱的家庭的写照。3.生命角度。任何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包括残疾人,其生命,都应当得到尊重、爱护、敬畏。4.道德角度。人活着,应当有怜悯之心,保持对善良的渴望。5.和谐角度。这个材料从侧面揭示了和谐的重要性,提醒生活中的人们,要注重和谐,促进和谐。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表达应用中的作文,能力层级为E。该材料贴近生活,可写角度较多,难度适中
1、C(A、或然变必然“他们就会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错误,应为 “可能会”。B、以偏概全“他们被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错误,是被有些人当做。D、扩大了范围。原文是“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间力量”,选项少了限制词“许多。)
2、C(“蚁族”关注“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但并不排斥“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3、B(强加因果。文章中“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是“蚁族”关注的内容,不是他们“反对……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的原因。)
4、B(准备饮食)
5、C
6、D( “多次用计策干涉项羽”错误 )
7、(1)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他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得分点:若、好、中情,每点1分,大意2分。)
(2)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得分点:奇、壮、说,每点1分,大意2分)
8、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意对即可)
9、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
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
③情感对比。乐情与衷情的对比:营之乐游,今之苦叹;营之欢快,今之愁(意对即可)
10、(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3)又有清流激湍 (4)俯察品类之盛
11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这叫“艺术留白”,是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并得到不一样的作品内涵或启发。B.结合下文可知,老铁匠面无表情说明他胸有成竹,早就想好了反抗到底的策略。E.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2)①铁是本文的线索。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重要情节。③铁暗示本文的主题,象征着中国人民钢铁般的傲骨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3)①从老铁匠锻造的削铁如泥的军刀可以看出他的技艺高超;②从他面对村人的误解从容淡定、面对敌人的淫威沉着周旋可以看出他的能屈能伸,临危不惧;③从他最后突然失踪化为墙中骨架可以看出他视死如归,坚决反抗的爱国精神。?
(4)同意。(2分)?
①我们需要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许更需要忍辱负重。一块普通的铁,只有忍耐住千百次锻打的痛苦,才会在火与锤的唤呼下变得刚硬锋利,成为削铁如泥的利器;一个平凡的人,只有经受得起被他人误解,能屈能伸,才能够等待最佳时机一击制胜,成就不凡的人生。(2分)
②我们不但要懂得去爱国,更需要掌握爱国的方式。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期,勇敢献身是爱国。在和平建设时期,理智、合法地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韬光养晦,建设强大的祖国同样是爱国。头脑发热冲动的打砸国人的日产汽车,焚烧国内的家乐福超市都是不理智不合法的伪爱国。(2分)
③我们在生活中,在失意时能忍耐,在逆境或困境中能乐观向上,在得意时能信心百倍干一番大事业,这才是我们做人的应有之义。(2分)?
12(1)BD(B项给3分, D项给2分, E项给1分, A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C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2) (2)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这是梁启超的大智)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这是梁启超的大智、大勇、大仁)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这是梁启超的大智)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目的终是爱国。(这是梁启超的大智、大仁)
(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2分)
(3)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2分);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直接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2分);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2分)
(4)“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
这种生活具有的好处: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这种生活的不足:①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难以明白他的宗旨原则。(好处、不足共3条即可)
13、B(A、“寒喧”错误,应为“寒暄”C“不寒而粟”错误,应为“不寒而栗”D“断璧残垣”错误,应为“断壁残垣”)
14、A(当:充当,担当。)
15、B(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难以理解,无法想象。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和前面“众多”重复。始作俑者: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16、A(B、否定不当“不当”删除;C、并列成分分类不当;D、一面对两面。)
17、C
18、科学的(合理的)饮食结构(搭配)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是人健康长寿的条件)
19、作文立意参考:
关键词:寂寞、沟通;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他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看了会儿,就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1)“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2)“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3)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一、本大题4小题。
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所有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察而设),完成 5—9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
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
①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而近,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候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学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超潜:指杨嗣昌、高超潜。
5、对于下列顺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颓义 驻扎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人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②且③乃 B.①为②而③以 C.①因②而③以 D.①为②且③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到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的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补定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只按前 3题计分)
(1)_____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五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___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不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地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存储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哪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递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段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让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期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时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12-13题为选作题
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人在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人知。
D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14、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15 。下面这段话说明了稳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国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篇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
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欢喜的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了,徒让邻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我不禁心有所动:真诚收获真诚,欺哄收获欺哄,即便是小兽,也是懂的。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些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城来小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其实他对狗也是宠的,只不过儿媳豢养的那条金毛小犬从不允许他表达爱意——儿媳嫌他粗糙与脏,斥他远离。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比一只小狗还低微,他有些郁闷。对家里的狗他不敢不敬,对街头的狗他自然而然要发泄一下。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廊,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它还是迟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一点也不嫌他的粗糙与脏。“爷爷”的内心,不禁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所以他总想给楼宇里的人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俗称苏子叶,叶面呈油紫色,且有药香,系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细丁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特别是吃过水捞面,如果以其做面码儿,会吃得酣畅淋漓,即便吃得太饱,也没有撑的感觉。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人道:“苏子叶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一如不忍惊破美梦。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尽管掐吧,苏子叶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健旺。”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人脸一红,说:“够了。”
怎么就够了呢?他不知道,施予者的注视会让承享者失去坦然的心情,一如大声说出“我爱你”,会让被爱者顿生羞涩,反而不知所措,生出退缩。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恩德既然被种下了,自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有不懈怠的模样。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里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了,却看到它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便一下子明白了:一个人一旦把自己对别人的好处忘掉,恩德自己会走进人心里去。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人欣喜。欣喜之余,是人们对他的关心与尊重——端午节有人给他送粽子,中秋节有人给他送月饼,重阳节有人约他到河边公园看蹬高跷,元旦、春节有人请他喝好酒,俊男、靓女、美妇也不嫌他粗糙与脏。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慢长秧棵快长叶,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高矮不一,比对着就有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他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快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年年果实满枝,红绿相间,看着就让人欣喜。且兀自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子里的人,每每详见,都要轻生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经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17、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18、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年初只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物植物的种子与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再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含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此比起她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样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悬系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型分子。Pr对 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对 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为被
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包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pr对PR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免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无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块垒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子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希尔费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0、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五、本大题 2小题。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_________①________,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________②________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男涩难度、产品说明与
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_______③________,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23、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
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 50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 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日力所能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
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
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