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0秒回顾百年党史观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100秒回顾百年党史观后感4篇
党史观后感
历史不能忘记。转眼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她的路依然漫长。在早期无数革命前辈的艰苦努力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列主义开创了我党的历史。我们的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9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1921-1949)是中国近100年来管理得最成功的一个现代组织;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党史常识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 在九十年的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历经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执政、改革与发展、挫折与胜利、人祸与天灾的严峻考验,成就了辉煌!改写了历史!
即墨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扶持发展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使即墨在开放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名列前茅。
即墨党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即墨早期党组织的建立;
二是即墨党组织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德国侵略者一踏上即墨的领土,就激起了民众坚决的反抗。1911年即墨以周敦恂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受到孙中山的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1912年,即墨举义爆发,结束了即墨一千多年的封建知县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后,山东党组织积极组建党活动。1924年,即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并提出了“反对邪教”“打到贪官土豪”等口号,启迪了农民的思想觉悟。1928年,即墨第一党支部成立。1934年8月,北方局派魏思文、黄秀芝来到即墨,在下普东镇以开设“爱民诊所”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并于同年的12月,在普东镇成立了中共即墨第七区区委。袁超任书记,王玉田、孙志温、王作传任委员。同一时间,在即墨、莱阳一带活动的共产党员王伟志发起成立了鲁东工作委员会。1935年12月,共产党员吴青光、耿益、李妍吾成立了信义中学党小组和共青团支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起了对中国东北三省的进攻,仅仅3个月,就侵占了东北三省。日本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下,全国掀起了声浪冲天的抗日救亡运动。地处青岛外围的即墨,抗日救亡运动首先由学生发起。县立中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即墨城西阁外举行大会,发起抗日演讲,号召各界人士抵制日货,为东北抗日联军募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即墨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怒潮,各界爱国人士纷纷返回家乡,加入了抗日救国的行列。1937年8月,在青岛市立中学读书的灵山泉上青年马金铭毅然回到了家乡,成立了“即墨县抗敌后援会”,训练群众,进行抗战。1938年1月10日,侵华日军占领青岛。驻即国民党员闻风丧胆,携妻带子,弃城而逃。从此即墨人民在日寇的蹂躏下,挣扎在死亡线上。1939年,马金铭组织成立了泉上党支部,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活动基点。中共即墨县委也在同年成立,是即墨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在即墨党政军领导下,即墨城胜利回到人民的怀抱,即墨军民第一次取得抗击外敌的全面胜利。
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转变的是观念,转变的是策略,转变的是角色,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作为中心工作人员,我们应该时间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永远将办事群众放在第一位,为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党的历史已然过去90年,我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经验,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历史。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发奋图强,迎难而上,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与挑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辉煌步入新的辉煌!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新党章,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的科研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立足本职,不断进取,保持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党史观后感
中心组织全体人员收看了《党史文献纪录片》这部宏篇巨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她的路依然漫长。在早期无数革命前辈的艰苦努力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列主义开创了我党的历史。我们的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9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1921-1949)是中国近100年来管理得最成功的一个现代组织;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党史常识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
在九十年的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历经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执政、改革与发展、挫折与胜利、人祸与天灾的严峻考验,成就了辉煌!改写了历史!
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身穿中山服,激动而郑重的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顿时,全中国都沸腾了,全世界都沸腾了。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怎能不使人沸腾呢?此时此刻,千千万万颗心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激动喜悦的心情,在此刻也已化为一滴滴喜悦的泪珠。我们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们成功了!这预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成立了,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场典礼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也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转眼到了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诗篇,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日益达到小康水平。
在突如其来的人祸和天灾面前,更是体现了共产党的睿智和成熟。奥运圣火的护卫、藏独、疆独、台独、洪灾、雪灾、“5.12”汶川大地震,都让中国产党更加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些灾难不仅没有动摇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反而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和彰显,更加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转变的是观念,转变的是策略,转变的是角色,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作为中心工作人员,我们应该时间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永远将办事群众放在第一位,为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党的历史已然过去90年,我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经验,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历史。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发奋图强,迎难而上,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与挑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辉煌步入新的辉煌!
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新党章,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的科研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立足本职,不断进取,保持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
汽车百年
-----为什么二十世纪初亨利·福特被称为‘‘汽车大王’’
176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聪明的英国人把蒸汽机广泛用于纺织业,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强烈的轰隆声彻夜不寐,滚滚浓烟笼罩在伦敦上空,那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正在酝酿。
1802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并于1807年在美国哈德逊河上试航成功,随后迅速投入使用,这极大地缩短了水上距离,跨越大西洋航程不再漫漫无期。然而,水上交通的巨大突破并未解决英国人查理·德来维西克的困扰。1803年,他制造的第二台蒸汽机车在伦敦展出时由于控制不当撞坏了周围的墙壁,蒸汽机车并未真正投入使用。直到1814年史蒂芬孙研制的‘‘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陆上交通才取得史无前例的突破。然而,蒸汽机车的运行需要铁轨作为支撑,且体积庞大,不适宜在当时道路狭窄的城镇和乡村运行,所以,即使1827年嘉内制造出的蒸汽公共汽车也不能阻挡伦敦大街上飞奔的马车。人类从来都是一种极具智慧和思考能力的生物,十九世纪初的科学家们望着飞奔的火车开始思考,能否有一辆轻便灵活且安全系数较高的机车能够取代马车成为日常代步工具?
喜讯传来是在1883年末,戴姆勒和迈巴赫共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立式四冲程汽油发动机,这意味着汽车终于摆脱蒸汽机对能源供给的束缚,这项发明让科学家们看到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卡尔·本茨和戴姆勒把汽油发动机装在三轮车架上,成就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并获得‘‘汽车制造专利权’’。在随后的慕尼黑博览会震惊全国,‘‘维克托得利亚’’牌汽车更是为本茨赢得了很高的汽车荣誉。但是,此时的汽车销量并不好,不仅因为原材料制作不易,汽车工序繁杂,耗费巨大劳动力,且在生产方式采用手工作坊模式,所花时间长,造成汽车价格稳高不低,中薪阶层也难以接受,何况收入微薄的工人?甚至到汽车工厂林立的1912年,购买一辆汽车也需要花费一位中等收入者三年的收入。所以,当时的汽车注定只是富人和贵族炫富的玩物,是社会高级地位的象征。
改变汽车销售窘况的是一位叫亨利·福特的美国农民。福特是一位对机械有着高度热情的天才,年仅15岁的他能自己动手制造一台内燃机,三十岁已是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主工程师。凭着对汽车一腔热血,福特离开爱迪生公司与人合作成立底特律汽车公司。但这家注重于汽车研究制造的公司仅是昙花一现,很快破产倒闭。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未击败福特的自信心,重振旗鼓,多方融资,190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成立,早于本茨1906年成立的奔驰汽车公司。福特和他的团队在公司成立后的五年间,共研制了近十几种汽车车型,不断实验研制,使得他们的汽车性能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尽管汽车质量好,销量也有所提高,福特却并不满足于此,见过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艰辛的他一直希望自己研发的汽车能被更多的社会阶层接受。福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我要用最好的材料,雇佣最好的技工,为普通大众制造一款车,这样,有一定收入的人都可以到田野上兜风,充分享受上天赐予人类的欢乐。’’怀揣着这个梦想,福特和他的团队一直努力着。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研制出T型车,福特驾驶这辆车辗转于各大汽车赛场,获得令众人羡慕万分的成绩。这辆车打破以往汽车‘‘敞篷’’的造型,前车窗装上透明玻璃,车顶和车后有遮雨蓬,圆形操纵杆被设计到汽车中间位置,方便操作者操纵,它畅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汽车性能非常适合当时还未铸柏油路的土路。车灯改为电气灯,发动机缸体合并为一个零件,颜色多样,这些都成为消费者欢迎的原因。所以这款车一上市就销售一空,福特雇佣更多工人,不断扩大汽车厂规模,然而产量还是滞后于销量,且价格一直在850美元左右,相当于中等收入者两年的收入。
上面的局面开始改变是在1913年,福特在公司下属提交上来的报告中意外发现‘‘流水线’’生产模式。具体情况是威廉·C·克莱恩在参观一个屠宰场时,发现有人将猪小腿割下来通过传送带的方式送到负责肉类包装者身旁,包装者重复切片,效率极高。正是这份报告引起了福特的注意,他运用逆向思维思考这种方法运用在汽车生产过程的可行性。最终,他将汽车工厂的车间引入流水线装配方式。这种技术被后人称为装配线,装配线不仅有助于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生产设备使零部件连续流动,而且便于对制造技能进行分工,把复杂技术简单化和程序化。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工人在固定的工作岗位,分工明确,工作内容一定,对单个工人来说,重复的工作内容简单易学,这既减少了工人的工作失误,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时间,一辆汽车的生产时间缩短为12.5小时,而其他公司生产一辆汽车则需要花费700多个小时,福特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同时期其他汽车厂要强几十倍。劳动力成本和劳动时间的降低必然使得商品价格降低,汽车价格逐渐平民化,原本卖800美元的T型车,1913--1914年降至500美元,随后几年间甚至降到300美元以下。
汽车价格下降,需求量急速上升,T型车这个‘‘黑匣子’’成为人们新时期的宠儿。第一年,T型车的产量就创下了世界汽车行业的记录,年产量高达10660辆。底特律、华盛顿、巴黎、柏林等大城市的街道都充斥着‘‘黑匣子’’的身影。到了1921年,T型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的56.6%,福特汽车公司俨然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因此,福特被人们称为‘‘汽车大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如果问汽车是谁发明的,人们会毫不犹豫回答:‘‘亨利·福特。’’德国人发明了汽车,美国人亨利·福特把汽车带进了我们的生活。
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并不仅限于采用了先进的装配线生产方式,也得益于福特对公司的合理管理,他十分注重培育汽车消费者,比如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1914年,福特实行了日工资5美元的薪酬制度,该薪酬是当时技术工人正常工资的两倍。这一举措不仅使制造汽车的普通工人能够成为汽车拥有者,扩大了汽车消费人群,高薪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前来就职,提高了工人的素质水平和生产积极性。这一时期,福特汽车产量和销量相得益彰,创造了现代工业史上的奇迹。各国汽车产家纷纷效仿福特公司流水线生产模式,高效率、低损耗、生产的物体规格统一等优点也让这种生产模式逐渐渗透到各种制造业生产中。可以说,福特汽车公司改变了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二十世纪初的亨利·福特被誉为‘‘汽车大王’’,不单是人们对该公司高产量的称赞,也是对福特为汽车产业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