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色彩构成,教案(4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一、构成概述
(1)构成的来源
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形式基础,产生与20世纪初。其三个重要的源头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和以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中心的设计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与设计运动。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干扰,构成主义运动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一批构成主义、前卫艺术的探索者离开俄国前往西方,将俄国的构成主义传入西方,对艺术和设计新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荷兰“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8年—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发起人和组织者是《风格》杂志的编辑杜斯伯格,这本杂志也是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风格派”的设计特点是高度理性,它的思想和形式都源于蒙特里安的绘画探索。
1919年,德国创建“公立包豪斯学校”,建筑设计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院长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教育口号,并在“包豪斯”学院最早设立了以“构成”为基础的课程。包豪斯为了加强现代设计理论基础及介绍综合性的美学思想,于1925年开始编辑并出版了“包豪斯”丛书,传播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以及新的设计教育计划和方法。从那时候起,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便一直影响着世界的设计发展,它因此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相对于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德国包豪斯无疑是影响最大的。虽然它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平面设计、染织设计到家具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乃至教学、全面地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包豪斯使现代设计思想传遍全世界并使之成“正果”,它不只是遗存在历史之中,更有如不死的火凤凰,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设计创作和设计教学,我们仍可以时时见到其闪烁着的光芒。
构成主义讲求的是形态间的组合关系,即设计师主观地考察事物间的构筑规律,再按自己的理解直观抽象地表现客观世界各形态的组合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它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而不是设计对象的外部施加装饰。这一理论使得艺术设计脱离了传统的纯粹艺术与传统装饰的方法。(2)学习构成的目的
通过学习构成,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训练对形式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四外方式和造型观念,达到丰富艺术想象力和启发创造力之目的。设计构成的学习能让设计者在未来的设计中有独特的构思、形态的合理组合以及美的感觉。学生经过构成课程的练习后,在观念和审美意识上,应能够从旧有的模式中逐渐地解放出来,从而养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创造力。设计构成的学习属于设计基础训练的范围,它是今后设计创作的一个准备阶段,它能将未来的设计创作变成一种自然而深入的创作,而非一种盲目的状态。它能培养设计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到一个适合的点或定位来进行设计创作,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还能培养一种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
设计构成理论是人们在长期艺术创造中对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设计尤其是商业领域的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的构成元素在这些设计中占据了极高的比例,甚至完全控制着整个设计的创意思想和形式。(3)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的完整定义是:将既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在二维的平面内依照美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态及理想的组合方式、组合秩序。
(4)平面构成的特点
平面构成不是表现具体的物象,但它反映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其特点有二:
第一,它以知觉为基础。它把自然界中存在的复杂过程,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解、组合、变化、反映出客观现实所具有的运动规律;
第二,它是一种理性活动,自觉而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反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有超越时空的图形效果。
(5)平面构成的分类
任何形态都可以依据构成原理进行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形态的构成和抽象形态的构成两大类。
1、自然形态的构成
以自然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自然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保持原有形象的基本特征,对形象整体或局部进行分割、组合、排列,构成一个新图形。
2、抽象形态的构成
以几何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抽象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以点、线、面等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进行几何形态的多种排列组合。抽象形态的构成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规律性的组合,如重复、近似、渐变等,其视觉效果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进深感、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非规律性的组合,如对比、集结、肌理、变异等,其视觉效果具有张力和运动感,组合比较自由。
二、构成的形态要素
1、点
(1)点的概念
几何学中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为“点”。在平面构成中,点的概念是相对的,它在对比中存在。例如,地球是巨大的,但它在宇宙中就成为一个点。相对而言,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课堂练习1:关于点的联想 作业要求(1):从宏观角度,发挥联想,记录关于点的图案。例如:脸上的雀斑、苹果上的蛀虫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数量越多越好,同时也要注意图像的质量。这个练习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比赛的形式进行。作业数量:1页 作业尺寸:a4 建议课时:1课时
构成中的点不同于几何学中的点。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够产生不同形态的点。作业要求(2):
使用现成工具表现点的形态。可以是用同种工具表现不同点的形态,也可以是用不同工具表现不同点的形态;
也可以是用不同的工具,表现同一种点的形态。关注点的形态样式,最大限度的发掘形态的可能性,拉开点形态之间的个性。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 建议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这里的现成工具指商店可以购买的绘画工具,如铅笔、毛笔、水性笔、油性笔等。尝试把每种工具的特性研究透彻,发挥到极致。作业要求(3):
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来表现点的形态,工具不限。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 建议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或创造多样的工具,鞋底、筷子、麻绳、图钉、瓦楞纸板等许多身边的物都可以用来创造“点”。随着工具的多样化,点的形态也会更加丰富多变。注意画面中点的具体形态、大小、疏密以及由点所形成的画面黑白灰关系。
(2)点的构成方式
1、不同大小、疏密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图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的线化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美的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地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2、线(1)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在几何定义中,线只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
从构成的角度讲,线既有长度,也可以具有宽度和厚度。(2)线的形态
直线和曲线是线的最基本形态。直线中又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曲线中又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现成工具表现线的形态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意利用线的长度、粗细、间距、形态等特性传达不同的情感,或精致、或跳跃、或理性,又或者拙劣。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表现线的形态;
根据命题,准确表现出线的不同性格。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根据命题表现线条时,首先应当分析命题,用心体会命题的情感印象,在选择合适的工具加以表现,同时注意画面的节奏感与秩序感符合美的形式法则。线的练习应当注重表达不同的情感,或灵活飘逸、或秩序井然、或精致坚韧、或厚重沉稳。
线的构成方式:面化的线、疏密变化的线、粗细变化的线、错觉化的线、立体化的线、不规则的线。
3、面
(1)面的概念
几何学上把线移动的轨迹称为面,面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
(2)面的形态
面有规则面和不规则面。规则面是由圆形、方形等几何图形所组成。圆形、方形这两种面的相加和相减,可以构成无数多样的面。不规则的面是由曲线、直线围成的复杂面。(3)面的构成方式
面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徒手的面:主观随意性较大,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人造形的面:具有较为理性的人文关怀。作业要求:循序渐进设置三个环节:(1)白面积在黑面积上移动;
(2)两部分白面积在黑面积上移动;
(3)白面积可以任意裁切,黑面积不动,用取景框构图。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法则
基础骨骼
认识骨格
骨格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基本形组合起来的编排方式,就如人体的骨架一样起支撑作用。在构成中,骨格支配着构成单元的排列方式,它决定着各个组成单元的距离和空间,在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格的形式与作用
骨格可分为规律性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有作用性骨格(显性)和无作用性骨格(隐性)。规律性骨格:指骨格规律性很强的有序排列方式,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构成方法。非规律性骨格:是一种自由的构成形式,它体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如密集、对比、变异等构成方法。
有作用性骨格:骨格线将画面划分成许多骨格单位,每个骨格单位就是基本形的存在空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的空间内,可以自由变化位置和方向,也可以变化形状、大小和数量。当基本形大于骨格单位时,逾越的部分将被切除,使基本形发生变化。有作用的骨格线其本身可自成形象而不一定要纳入基本形才可以构成设计,也可以是骨格线和基本形同时存在成为设计中的形象。无作用性骨格:骨格线在画面上不可见,只起着固定基本形的作用。当基本形大于骨格单位时,形与形相遇,可形成多种组合关系。第一节
重复、渐变、对称、均衡
重复构成: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概念是指同一形态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它在运用时应保持形状、色彩、肌理的相同。重复的视觉效果是使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和谐富于节奏感。重复这种构成形式在设计应用中极其广泛,给人以壮观、整齐的美感。如建筑中整齐排列点的窗户、阳台、地面的瓷砖,纺织面料等。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为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简单重复构成:一个形体反复排列
多元重复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形成一组反复排列的图形。
(重复:重复是英文中克隆、拷贝的概念,以一个物象作为单元,通过原样复制,罗列在一起构成画面。
重复是由一个元素衍生出多个元素,是平面构成最初级的一种构成手法。重复的构成由于单个元素的增多而积聚力量。一个平凡的东西单个看也许毫不起眼,但是不断地连续出现,它就会给人一种视觉扩散和心理震撼力,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平面构成中的重复符合人们追求有规律性的事物的普遍心理要求。同样,重复的个体和重复的序列也应颇具艺术创意,出其不意是重复构成手法摆脱呆板和平庸的良好契机。)
渐变构成:渐变是骨骼或基本形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秩序的构成形式,反映的是运动变化的规律。渐变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渐变的构成形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基本形的渐变::把基本形体按照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疏密、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叫基本形渐变。
(2)骨骼渐变:即骨骼线的位置依照数列关系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往往产生令人眩目的效果。
(渐变是由一个事物按序列略加变化派生出多个事物。渐变的形式贵在变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朝着某个方向(这里的方向是广义的方向)逐步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由很多细小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条变化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缺少就显得突兀了。平面构成渐变有点的渐变、线的渐变、面的渐变以及综合要素的渐变。
点的渐变表现为点的形状、深浅程度逐渐变化的过程。线的渐变表现为线的粗细排列或线的组织形状有秩序地逐渐变化。
面的渐变表现为面的空间透视渐变。面以一定轨迹运动,形成了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渐变趋势。
综合要素的渐变表现为多方面要素结合起来的整体渐变。对称与平衡:人的身体便是一个对称的构成,至于多数的动物、天然矿物晶、星球等,甚至其构成要素的分子、原子本身,也都具有对称结构,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不胜枚举。自然界中充斥着对称之形,至于人造物,以对称为主体的东西也不计其数,不论是家具、餐具、文具,还是电器用品、交通工具等大多如此,大部分都具有对称之形。
在艺术表现方面,对称形适用于表现明快统一的感觉,或井然有序,或明确坚实,乃至严肃神秘的两面。
对称是均衡的基本形式,就像天平持平时,支点在中间的左右两边形态,它们的视觉分量相等。对称是在传统设计中被大量采用的方法,左右对称的图形虽缺乏动感和立体感,但是具有安定、庄严、稳定、安静、平和的感觉,并且具有纯平面、简洁、井然、静态的均齐美。基于这些特性,用对称的构成方法表现具有实力、静谧、稳健、庞大的机构形象及政府徽章等设计项目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对称这一概念与两形之间的测量有关。在对称的许多种形式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形式。而“轴”与“中心”都是测量的方式,“轴对称”指以直线划分某图形,其两边的部分完全相同,这根直线被称为对称轴,两边的部分互为对称形态。“中心对称”指某图形通过中心一点任引一条直线,能把此图形分为完全相同的两部分,这个点即为对称点。
平衡指画面中所处支点两侧的部分,虽然在大小、明暗、繁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能够使视觉达到某种平衡,如一棵塔松或杉树,它的树干左右侧的枝条、树叶不是绝对对称,而是交错生长的,但从总体来看,它整体的视觉关系是左右平衡的。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称,而是给人心理上的“对称”感。平衡比对称更富于变化,在保持平衡与视觉平衡中求得变化的同时,也具有活泼的因素。
平衡的基本形式有三类:(1)两侧不同体量的形态距离画面的支点远近不同,体量大的距支点近,体量小的距支点远,从而导致了视觉的平衡。
(2)两侧的形态的性质(如金属和木头、男和女、方与圆等)有区别,但如使其体量大体相等,黑白关系一致、类别属性相同、处于对称的位置,也可产生平衡感。
(3)两侧形态的精彩醒目程度处理不同,可以不同体量却又处于支点两侧相同位置的部分产生平衡感。如大面积等大文字(基本形相似)与单幅的精彩小图片分据两侧相等的位置,也可以使画面产生平衡感。
(对称与镜像:对称与镜像构成往往要求有一确定的中轴,物象以中轴为基准,对称组合或者正反镜像组合构成。镜像的概念是从生活中的镜照影像关系中得来,也如水中的倒影关系。平面对称物象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考究,尽量避免简单和一目了然的图形,因为对称形式构成本身是相当简洁的一种结构。
对称构成或镜像构成练习除了作为单元的物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条件外,对于作为中心的中轴的选择也可以有方向、位置、形状等变化。而对称构成独具匠心者擅长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单体,通过中轴暗线结构作用,完全融进整体构成语境当中,使单体不再是两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个体,而是整体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称并非机械的对称,二是像故宫建筑群一样,能让人置身其间会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博大。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对称的格局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格局。对称而高挑的飞檐,以主殿为轴心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形成了鳞次比节、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的设计风格,显示出轩昂的中国式建筑风貌。
优秀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庄严中透着活泼,而失败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显得既拘谨又呆板。
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这一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类别中的表现方法,也同样成为平面构成热衷于研究的对象。平面构成中的节奏、韵律依赖于形式的组合产生带有婉转变化的整体关系,这种整体关系形式构成的基点是不断重复和近似变化的渐变。但是这其中的渐变是经过仔细推敲过,置于画面中与其他的形相适应并共同构成视觉的秩序美和意蕴美。
节奏、韵律是秩序美平面构成的较高层次。首先,它要关注到构成形式变化大小程度“度”的衡量,变化过程过快会导致形象的突兀,变化得过慢会导致形象窒息、死板的感觉。《淮南子·好色赋》中点出事物“过与不及皆不成美”,古人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以“恰到好处”为佳。然而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却是一直以来争论而无定论的话题。这并非是审美无评判标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是多方面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无形中就宽泛多了。
在节奏、韵律构成中,必须关注不同形象或抽象点、线、面的外部条件的一致性,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形象表象的视觉性质。如在节奏性画面中,在所有的一致环节中,出现单个性质迥异的个体,就会破坏整体的节奏连贯性,打乱构成的秩序。比如:同是几何体,圆形的视觉美特征与方形截然不同;
同理,有机曲线与直线的性质也不一样(所有游离线条变化中,突然让直线强调性的出现,就会扰乱画面的轻松气息,割裂节奏性变化的秩序)。史前陶文化的彩陶装饰非常注重节奏、韵律构成关系。马家窑文化的图形是以弧线优美的节奏关系著称于世,而红山文化则以统一而不失变化的锯齿纹享誉当世。不同性质的形象组合创造不同美感的秩序美。
节奏、韵律讲求的是通过形式处理构成画面核心的内在意向。韵律一词顾名思义,即“韵”、“律”的有机构成,灵动而自由的单个元素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跳跃着生命的气息。“韵”靠“律”来烘托,而“律”靠“韵”来深化。
近似构成:近似的基本形在重复或近似骨骼中的排列就形成了近似构成。严格来说,绝对重复的事物并不存在,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细微的区别。但近似现象比比皆是,如飘落的树叶、畅游的鱼儿、飞行的小鸟、盛开的花朵、随风而动的树木等,相似却不相同,自由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一、近似基本形的获取
(1)直接简化同类事物而取得的形。如蝴蝶、飞鸟、任意动物、花卉等,性质相同,形状大同小异,极易形成近似形,且较丰富,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形式。
(2)联合或减缺出来的形,即两个基本形相加或相减,使形象大小、方向、位置有所变动而组成近似形。
(3)形状不同的事物,用同一手法造型可构成近似形。例如将几种不同的玩具,如飞机、小鸭、汽车、鱼等用线简化形象构成近似基本形。
二、近似构成的骨格
近似构成的骨格课通过变化重复骨格网的方向、间距、线型等获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
三、近似构成的形式
(1)近似形在重复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在重复骨格中的排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极易取得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丰富视觉效果。
(2)近似形在近似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的方向、位置比较灵活,形在框内所占面积大致相同。近似形可以不受骨骼单位约束,可占有两个骨格单位。近似形可以被骨格线切去,在框内以残缺形态显示。
(3)近似形的自由排列近似形自由排列无需骨格线,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在画面上,取得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形态美
(4)骨骼的近似构成
在骨骼的近似构成中,也可以作单一骨格的近似构成,无需近似形,同样可以取得活泼而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
四、近似程度的把握
近似程度要适宜,近似程度太大,则统一感太强,接近重复构成;
近似程度太小,则变化太大,会失去近似感,使整体显得杂乱。
五、重复构成与近似构成的异同点 重复是指同一基本形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同一画面上的构成方式。而近似是在重复的基础上,使基本形出现较小的变化,是重复的轻度变异。
重复具有极强的安定性、秩序感与节奏感,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而近似打破了重复构成的单调,表现出有变化又不失系列感,即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渐变构成:基本形和骨骼逐渐地向外或向内扩大或缩小,发生循序渐进的变化,就构成了渐变构成。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由大到小、由近及远等都是有序的渐变现象。
一、基本形的渐变形式(1)形状渐变
形状渐变是指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由简单渐变到复杂,也可以由抽象渐变到具象等。(2)位置渐变
位置渐变是指逐渐改变形态在空间中的位置,使画面产生起伏、波动的效果。(3)方向渐变
方向渐变是指逐渐改变有方向感的形态在空间中的朝向。(4)色彩渐变
色彩渐变是指逐渐改变形态色彩的色相,明暗程度或鲜灰程度等。(5)大小渐变
大小渐变是指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二、骨骼的渐变形式
(1)单元渐变:一组骨格线渐变,其他骨格线重复排列。(2)双元渐变:两组不同方向的骨格线同时渐变。
三、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
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大,则变化剧烈,对比鲜明;
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小,则重复、柔和,缺乏空间效果。
四、渐变构成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形渐变,骨格不变(2)基本形不变,骨格渐变(3)基本形渐变,骨格渐变
(4)单一骨格线的变化,即分条渐变,分条的宽窄变动。发射构成: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也是一种渐变的造型。发射是指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中心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发射现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如太阳的光芒、盛开的花朵、燃放的礼花、蜘蛛结网、水的涟漪等都是发射现象。发射具有多方面的对称性及视觉焦点和光学效果,引人注目,视觉效果强烈。
一、发射骨骼的形式
(1)离心式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四周散开
(2)向心式发射:骨格线又四周向中心集中,如万箭射向靶心。(3)同心式发射: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枪靶图形。(4)多心式发射:由数个圆心点构成的复合式发射构成。以上几种骨格形式可任意组合,仅一种则太单调。
二、发射构成与渐变构成的关系 渐变和发射都是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到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形式可以是基本形的渐变,也可以是骨格的渐变,而发射形式则以骨格的渐变为主,基本形的发射为辅。
对比构成:所谓对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差别的形态放在一起比较而产生的效果。最强的对比是特异,最弱的对比是重复,最和谐的对比是黄金比。
一、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充满着对比,如天地、陆海、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
乐曲中的强弱、快慢等也都是对比。
二、对比的种类:在平面构成中,可以将对比构成形式归纳为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方向对比、空间对比、曲直对比、明暗对比、材质对比等多个方面。
1、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是指构成元素之间在形态的大小上相差悬殊而形成的对比。其构图特点是主体突出,一般将主体内容处理得大些,形成主次关系明确、对比较鲜明的画面效果。
2、形状对比
形状对比是指因不同元素在形状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对比。形状对比要注意整体的统一感,应了解不同形象的形状之间产生的对比关系所形成的效果及其在不同性质、不同构图的画面中的适应性。
3、方向对比
方向对比是指构成画面的元素因在方向上放置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对比。方向对比中方向的变动不宜太多,把握住主导方向,避免凌乱、松散,才能营造有意味的节奏感个运动感。
4、曲直对比
曲直并置,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清晰、明确的心理感受。
5、动静对比
直线具有刚直、安静的性格特点,而曲线则具有优美、运动的特性。在一副作品中,如果过多运用曲线,会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反之,过多使用垂直线和水平线,则会产生呆板、停滞的感觉。曲直结合可以刚柔并济,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6、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指在平面构成元素的正与负,图与地、远与近、前与后等不同空间关系上形成的具有空间感的对比,空间对比要注意构图的均衡。
7、明暗对比 利用明暗关系可使画面产生强烈或柔和的对比效果。黑白对比是最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产生强烈、刺激、清晰的视觉效果。
8、质感对比
将质感不同的图形形象依据主题需要整合在画面中,可产生不同肌理感觉的对比。运用质感对比时要注意画面整体的协调性。第三章:空间、肌理构成与表现
(二)肌理构成
肌理指客观自然物所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体的表面性质特征。以肌理为构成的设计,就是肌理构成。
肌理效果的应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时所有的压抑法、汉代的画像砖、宋代的瓷器中利用窑变产生的“冰纹”、中国书法和写意画中的“飞白”,这些例子都说明了
人们对于不同肌理形态的认识和利用。因此,肌理构成的课题训练在造型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肌理的形式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1、视觉肌理
通过目视就可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特征就叫视觉肌理。肌理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滴色法、水色法、水墨法、吹色法、蜡色法、撕贴法、压印法、干笔法、木纹法、叶脉法、拓印法、盐与水色法等。比如用钢笔、毛笔、圆珠笔、彩笔和电脑、摄影技术处理等,都能形成各自独特的肌理效果。画、喷、擦、染、烤、淋、压、印、熏、浸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材料几乎没有限制,可用木、石、玻璃、布、纸、颜料等。常见的简单手法有以下几种:
(1)电脑处理法:图片输入电脑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可得到多种肌理效果;
(2)拓印法: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覆盖其上,然后均匀印在纸上,构成肌理效果;
(3)自流法:将油漆或油画颜料滴入水中,以纸吸入;
也可以将颜料滴在光滑的纸上,使颜料自由流淌或用气吹,形成自然纹理。
(4)熏炙法:用火焰熏炙,使纸的表面产生一种自然纹理;
(5)绘写法:用笔绘写,直接造就肌理效果。肌理元素的形象越小,其肌理效果就越好;
(6)印刷法:用丝网版、石版、铜版、木版等效果综合制作;
(7)粘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组合在一张画面上;
(8)擦印法:在纸上用色料(如铅笔、炭精笔)来摩擦,将纸下的凹凸或质感擦出图形;
(9)压印法:在玻璃或光滑的纸上放置色料,然后加上强压,色料便会沿着强压的方向往四周挤出来。或者选择具有特殊肌理的材质进行压印,会在纸上形成偶然形态和特殊的肌理效果。
(10)复印法:通过图片在复印机上复印,经过调节黑白度,使其丧失部分信息,形成新的肌理。
2、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为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有两类:
(1)自然的肌理:自然的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如没有加工的石、木等的肌理。
(2)创造肌理:创造的肌理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即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通过雕、刻、撕、压、揉、烤、烙堆叠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
肌理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织物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肌理应用恰当,可以使设计锦上添花。肌理的构成形式还可以与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等构成形式综合运用。
肌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在现代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室内墙体不用材质的肌理效果、地面的不同肌理都会给人带来多样化、艺术化的视觉效果。肌理在其他设计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家具、服饰等都有肌理的痕迹,不同的材质肌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肌理已经成为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分割构成形式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秩序进行切割或划分的构成形式叫分割。分割是最常用的构成方式,如室内设计,书籍、海报、网页、报纸、杂志等的平面版式设计中,都是根据分割原则进行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探索艺术中的节奏规律,如设一个线段长度为1,把一个线段分成两部分,即长度为a和1-a,使其中一长段部分与全长1的比等于另一短段部分与这一长段部分的比。
从古希腊的瓶画到巴底依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画,都可以看出比例分割的重要性和唯美性。
分割的形式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比例与数列分割等。
1等形分割:要求形状完全一样地重复性分割,有整齐划一之美感,形式较为严谨;
2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形的统一;
3、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给人以自由活泼之感;
4、比例与数列分割:利用比例与数列的秩序进行分割,给人以秩序、完整、明朗的感受。
1)黄金比例分割;
2)菲波拉契数列;
3)等级差数数列;
4)等比级数列;
比例的运用,在现代生活中更加广泛化,各种材料和用品在尺寸上都符合规格和比例,有统一的计划。
平面构成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
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
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这些就是我在立体构成课程期间所学的知识以及我自己的作品。虽然还有很大的欠缺,我想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让我的作品更有创造力,更美观,更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甚至超越时代的潮流。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
教 案
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数:98 课程学分:
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
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 课程背景与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
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三人的势力。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
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
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程组
2006年5月11日
说 明:
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
2、《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一课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基础课,开课面大,班级多,由多位教师分担执行,各位教师在承担与执行本课教学任务时应参照课程教学大纲与这份共同性教案,并结合所教学班级的专业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构成基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组
一、课程单元、章节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
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与电子课件
七、参考书:
1、howard dearstyne, inside the bauhaus,rizzoli,new york(1986).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
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 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
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 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 1-4形与造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建立“构成”概念;
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
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
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思考题:
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
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
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
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
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
八、参考书:
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章 色彩设计原理 2-1色彩与色彩视觉现象 2-2色彩有空间与色彩构成 2-3色彩心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
内容精炼,稳步推进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授,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
2、加法(色光)与减法(色素物质)色彩混合的原色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何为互补色?
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
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harald kuppers, farbe, gallway verlay munchen.(1977)
3、hideaki chijiiwa, color harmony,a gnide to creative color conbinations’, rockport publishers, massachusetts(1987)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章 图形知觉心理学 3-1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原理 3-2空间知觉 3-3质感与纹理模式 3-4视错觉与无理图形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
稳定推进
五、课时数:6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
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
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r.d.沃尔克,h.l.小波克主编《知觉与经验》,科学出版社(1986)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部分 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70%以上的课时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类型的构成练习作业,媒介与技法的介绍必不可少,本章教学通过媒介实物(商品)及技法示范让学生对基础性设计媒介与使用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在后续的作业实践中去体验,发挥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触与使用媒介,以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媒介的使用技法与特性。
四、教学进度:
从讲解、引介、示范与尝试性使用,购买与准备,逐步向作业体系的实践性教学过渡。
五、课时数:
灵活掌握,但至少应有6学时势课堂教学与操作示范。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媒介实物介绍、技法示范,媒介与技法特性及效果的作品示例。
七、参考书:
1、tom porter and sue goodman, manual of graphic techniques vol-1-4, for c designers, artists, chales scribuer’s sons,new york(1983)(该书中相关内容可在本院古大治编校内印行的《设计专业英文读本》(2003年)一书中可见到)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部分 课程作业体系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第六章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20)20项作业 第七章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见教学大纲对各项作业的说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每项作业解释清楚其构成原理及理论内涵。
四、教学进度:
后附每章作业课中某些特殊作业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
五、课时数:68学时—78学时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
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的作业训练基本上借用绘画手段来完成,但基础绘画中的工具性知识常停留在经验与感性的水准之上;
色彩学理论知识理性严谨,体系完备,又常与工具性实践脱节。本章作业体系训练的目便是通过有目的的使用色彩媒介与技法,通过在此阶段学生尚未能意识的构成手段,将物质层面的色彩——颜料,与视觉要素的色彩——色彩学知识结合起来,将手中的商品颜料物质的色彩特性与色彩学的心理学维度结合起来,达到在技法实践中有序认识色彩与有序使用色彩的目的。以为后续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a-1与a-2:
通过建立知觉经验,巩固两种色彩混合——例如cad显示器或tv上的色光混合,与喷墨打印机和印刷工艺中色素物质的色彩混合——的三原色的正确、严谨的概念,弄明白两组三原色rgb和mcy之间的色相秩序与互补关系。作业本身也是一种色相推移的构成范例。
在做作业的操作层面上,电脑调色板的应用最为理想,尤其是色光混合与两组三原色的准确再现。用颜料的手绘操作,色光混合只能 用大红(r),正绿(g),偏紫的蓝(b)以空间混合(平均混合)的方式来替代。而减法混合的三原色则在mcy三个色的颜料选择上难于准确实现,例如大多数商品颜料都无品红(m)这个色彩。而青这个色各在通俗概念上难于在每个人的知觉经验上取得统一,青色(c)是偏绿的蓝,颜料中的湖兰较为接近。黄色当然没有问题,有色相准确的黄色颜料。
此外,给学生讲清楚色光混合何以称之为加法混合,色素物质(颜料)的混合何以称之为减法混合,便能说明r-c,g-m,b-y何以形成补色关系的道理——即色相在频谱(波谱)关系上“互补”的道理。这两个作业貌似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色彩学最基本的知识,而且是在现代色彩处理与还原技术中最具应用价值的知识。
a-3:商品颜料的色相排序
商品颜料——水彩画颜料,水粉画颜料,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等,都包括三大类色彩。
1、色相纯度高的颜料(如,玫瑰红、大红、朱红、橙黄、草绿、中绿、翠绿、湖蓝、群青、钴蓝、钴紫等);
2、色相纯度较低的颜料(如土黄、土红、棕、赭、褐等;
3、非彩色系颜料(如黑、白、培思灰)有序使用色彩建立在有序认识色彩的基础之上,这一作业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颜料的色彩在色空间的位置,弄清其在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心理学维度上的秩序。
a-4:wohnfibel六角色盘原色混合与纯度演色作业(限定手工完成)
这是在前西德设计界采用的一种独创的混配色彩的方法。它通过纯色与非彩色系颜料的有序混配,能推演出一系列秩序井然、明度与纯度有规律变化的色块。作法大致步骤如下:
1、用圆规与直尺作一内部形成蜂巢状网格的正六边形,并在其网格节点上用圆规划上等半径的圆(中心点上不划);
2、在最内一圈六角形的六个圆内按色相关系填绘r-y-g-c-b-m六个原色;
3、在第二圈六角形的12个圆内按内圈的六个原色作色相环推演,即 r y g c b m r y g c b r + y + g + c + b + m y g c b m(m+c)
4、依次向外层层混色推演,并在每层次推演时加入固定比例的黑、白或灰。mh 此形成的色盘则具有如下特点:(1)层层外推所产生的色块纯度依次递减,但在每层次的正六边形上的一圈色块在色相秩序上保持不变;
(2)随着每层次的演色和无彩系黑、白、灰的加入,其明度与纯度是呈规律的变化;
(30能呈现出许许多多漂亮的,有一定色相倾向的灰色(低纯度)色样,而每个色块的混色过程都是可以追溯的。(具体操作作备电子刘件或图片示例进行讲解)
a-5:彩色人像照片的马赛克图像手绘
本作业训练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各种商品颜料都是化学物品(或更认真地应算作化学药品),不同颜料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再加上不同颜料的配方与制作工艺,又赋予颜料以性态与胶体化学特征。从而使每种颜料都具有不同的技法特性与表现效果。对于艺术与工艺地使用颜料而言,颜料的以下几种技法特性是必须了解的:
1、颜料的色相与明度,以及不同颜料调色混合后的色相变化,明度变化和纯度变化,有何规律性;
2、颜料的着色能力(或污染能力)这会影响调色上各色在量与比例上的控制难度,例如普蓝、翠绿青莲与煤墨等就是着色力特别强的颜料,少许加入便有很大的影响力;
3、颜料的透明程度与覆盖力;
4、颜料的着色附着力(牢度)等。这些性能的了解都影响到能否有效地,一步到位地准确调配出预期的色彩来,这是色彩技法的根基,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本作业则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首先,一幅马赛克人像的色块数量巨大,一张作业就要求上千次色彩调配。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一幅色彩效果上乘的人像照片,每一个小方格内的色彩都不相同,只有细心地观察比较,反复地调配色彩才能在作业上将一幅人像在色彩上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此外人像上的色彩都不是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色彩简单能调配出来的。故这一作业价值极大。
此外,“马赛克”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一种基本模式。一种平面像素概念,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含义(或图像处理底层技术)是:随着定义域的离散化——分成一个一个细小的区域,原本在整个定义域(大范围)内的非线性(复杂变化关系)函数,在每个小范围内便可以用线性(简单变化关系)函数来替代——即每一个小方格内都是一个均匀的色块。故这一作业便是一张手绘的数值化图像。小格分得越细小,远距离上看去它就越平滑逼真。
可见,这一作业又是对作业赋予意义的一个例证,一张盲目的,任意表现性的马赛克作业是无以与之伦比的。
a-6利用色彩联觉与联想的抽象表现性色彩构成(手绘与cad皆可)
这一作业与第一部分第二章第3节的课程内容相对应。相对于前5项作业的限制与严谨,这个作业是一种释放。这一类作业也是伊顿开创的,参见:<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动画图形基础》教案 学时数: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动画设计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画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解决学生基本造型与色彩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点线面,表达对物体造型及色彩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平面构成(3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1、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是设计的基础。
2、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平面构成要素
1、包豪斯——永恒的影响。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虽然仅存14年,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基本形的创造
形的概念(形体,形象,形态)形 :概念的形(抽象)
现象的形(具象)—自然形(有机形、无机形)
—人为形(有机形、无机形)
基本形: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形象的相遇:两种以上的形相遇,可产生八种形式。
1)分离:面与面之间互补接触,始终保持若干距离。2)接触:面与面在互相靠近的情况下,边缘发生接触。
3)覆叠:面与面靠近时,由接触更近一步,成为覆叠,有前后之分。4)差叠:面与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5)透叠:面与免交叠时,交叠部分产生透明感觉,形象前后之分并不明显。6)联合:面与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可以联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形象。7)减缺:面与面覆叠时,在前面的形象并不画出来,只出现后面的减缺形象。8)重叠:面与面完全重叠,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
3、骨格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骨格的定义:任何平面设计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将基本形进行编排组合构成,这种管辖形象的方式称为骨格。
骨格的功能:是将形象在空间或框架里作各种不同的编排,使形象有秩序地排列,构成不同的形状与气氛。骨格既起管辖编排形象的作用,也给形象以空间阔窄的功能。骨格的结构方式:规律性骨格;
非规律性骨格
规律性骨格:以严谨的数字方式构成精确的骨格线。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和特异等构成。规律性骨格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两个主要元素。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自由生动。如密集、渐变、近似构成。
4、(1)点
点是相对较小的元素,它与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同样是一个圆,如果布满整个作用,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幅构成中可以多处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点: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
点的视觉特性: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它元素相比,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
点的构成形式: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点的线化: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点的面化:
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2)线
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线: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线的视觉特性: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
水平的线静止、安定;
斜线飞跃、积极。曲线优雅、动感;
曲折线不安定;
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
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水平的直线容易使人联想到地平线。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线的错视 线的构成形式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造型要素—点
线
面
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
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立体化的线 不规则的线
线可以构成面(只要线出现了封闭,就是一个面了)线可以突出形,勾线具有美化作用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里暗示作用,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以及自由。(3)面
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请注意这里的面积是讲的画面不同色彩间的比例关系。
1)面的构成形式 :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2)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3)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4)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5)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6)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位置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为面。
点、线、面命题组合构成(以表现情感、感觉、音乐、心理状态、视觉因素、抽象因素为主,如以喜悦、悲伤、热恋、心神不定、温柔、烦躁、乡间音乐之旋律、爵士乐等为题)注重点、线、面构成表达主题的形式效果和主次关系。第三节 形式美法则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
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1、对称与平衡
2、变化与统一
3、对比与调和
4、节奏与韵律
对称: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形式的构成。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趋于安定和端庄,显示出规范、严谨有序、安静、平和的形式特征。
如中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构成、唐代铜镜上的纹样构成、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庙宇的建筑)形式、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门窗的布局.我国民间结婚用的双“喜”字、新年时家家大门上贴的门对以及一些奖章、标徽的设计等都采用了对称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对称美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如人的身体构造,从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躯干四肢都是对称的、蝴蝶的双翅、各种树木、果实、花卉的生长结构都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感
平衡: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画面多个重心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和谐完
美起效应,使作品看上去舒适,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它不像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线上而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平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构成的整个印象给我们以平衡之美,因而会有较高的自由度。如运动的人体、飞翔的鸟、奔驰的兽、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表现这种平衡美的时候,保持形象的动势和重心的平稳即可。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异性,即为变化。在变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变化法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服务。变化过多易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
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
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
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表现。
统一: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在此,我们要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第四节平面构成规律
1、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
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1)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2、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近似的分类:
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关联:即一组基本形,同属于一个类型,一个品种、或有相似的功能,都能成为近似的基本形。
相加相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形相加(联合)或相减(减缺),由于加减的方向、位置、大小、比例不同而获得一系列近似的形。
3、渐变
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极为常见。它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如一天的时间从零时到24时,人从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树木从小苗到参天大树,植物树
叶由大到小的排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等,包括季节的更替,月亮的盈亏,水纹的运动等都是渐变现象,就像是画一幅画,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完成,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都属于有秩序的渐变现象。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
1)从一种形象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渐变。形状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像等。
2)大小和间隔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基本形的间隔渐变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当基本形变大时就感到离我们较近,变小时感到离我们远,这样的大小渐变就产生了远近的深度感。除了使线的间隔有秩序的渐变外,也可以使线的间隔相等,而线的粗细从窄到宽,或同时将线的粗细变化从宽到窄,其间隔则相对的从小到大。
3)方向渐变,基本形的方向,通过平面旋转,发生有规律的逐渐变动.不改变基本形的形状,造成平面空间中的旋转感。
4)位置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格,因为基本形在做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格的部分会被切除掉。基本形在有作用性的骨格中,有规律地作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的平面移动,从而产生位置的渐变。
5)虚实渐变,即正形与负形的渐变,也称“图”与“底”的渐变。是用黑白正负变换的手法,将一个形的虚形渐变为另一个形的实形。这种渐变方式巧妙地利用共用边缘线,完成空间与图形的转换,中间过渡地带有似是而非的特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渐变的速度,“图与底”的渐变速度不宜太快,太快容易引起视觉跳动,应以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的转换,构成虚虚实实变化莫测的视觉空间。
(2)渐变的骨格:
1)等差级数数列,又称为算术级数,在编排中等差数列各项之差(公差)必定相等。如1、2、3、4,5,6……,或者10、8、6、4、2……。产生渐增或渐减的变化效果。在构成的秩序上,不会形成急剧的增减现象。
2)等比级数数列,又称为几何级数,用公比依次乘上前项,就可造成等比数列。例如公比为2,即得1、2、4、8、16、32、……。以等比级数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能产生较强的韵律感。
3)植物生长级数数列,也称费波纳齐数列,大自然中植物发芽、抽叶的成长过程,都带有很美的数学级数的规律。它就是后一项等于前二项之和,即l、1、2、3、5、8、13、2l、34……。
4)调和级数数列,调和级数数列为1、1/
2、1/
3、1/……1/n.以调和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产生的节奏较为缓慢。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
4、发射
发射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中广泛存在,随处可见,太阳的光芒、水中的涟漪,盛开的花朵、贝壳的螺纹和蜘蛛网等都形成的是发射状图形。
发射骨格的种类 1)离心式发射
2)向心式发射 3)同心式发射
4)移心式发射 5)多心式发射
发射骨格和基本形的关系:发射骨格内纳入基本形,即把重复或渐变的基本形纳入发射骨格内。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形只能纳入较为简单的发射骨格内。采用有作用或无作用性处理均可,但必须使基本形的排列清晰、有序。
5、特异
特异,就是指在整体有秩序的安排中,出现一些异质形象,有意地打破整体的秩序。这些少数个别的与整体程序不符的形象显得突出,吸引观者的注意。在生活中,这种特异的变化比比皆是,如: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星空中的一轮明月、鲜花丛中的几只蝴蝶、一群年轻学生中的一位老教师等,都是特异现象的例子。
特异产生的条件
1、特异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的“环境场”(就是画面中强烈的秩序感和规律感)作为其条件,以便衬托出这个突然变化的强音效果。在保证画面构成的绝大部分基本单元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色彩等一致的情况下,使极小部分基本单元形象故意偏离这种秩序。
2、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使产生变化的形象从形态、色彩、创意等方面作出令人感到意外的突变。如:平静-骚动、完整--破碎、黑暗--光明、浑浊--鲜艳、秩序--混乱等相互对立的状态。
特异分类(1)特异基本形
a)大小的特异
b)形状的特异 c)编排的特异 d)色彩的特异 e)肌理的特异 f)其他特异构成(2)特异骨格
骨格的特异由下列方法得到:
a)规律转移 b)规律破坏
6、聚集
定义:聚散就是利用基本形数量的多少,在排列方式上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聚散的构成方式
(1)在平面构成的设计中,基本形可借助规律性骨格做聚散的安排。(2)
按照视觉判断来斟酌处理,非规律性地编排基本形得到聚散的效果。聚散的基本形
(1)基本形的数量一定要多一些、密一些,使之排列完成后更有聚与散的感觉。(2)基本形的面积要小一些,才能形成疏密、聚散的效果。(3)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重复的(比如都是圆),也可以是近似的。(4)形状以简洁为宜,不可太复杂,以便突出疏密有致的编排特点。(5)基本形大小、方向最好进行调整改变,使画面看上去更灵活多变。(6)在各种规律性的骨格中,应用重复骨格,能造较好的聚散的效果。聚散的编排
(1)当画面中有多个密集中心时,要有主次之分。可从密集面积和密集程度上进行调整。(2)密集中心可以是以点为中心的密集,也可以是以线或面为中心的密集。(3)要使主要密集点与次要密集点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4)密集形象的运动发展趋势,要形成—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第二章 色彩构成(32学时)
第一节 色彩的物理原理
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
美的色彩关系叫色彩构成。颜色是很复杂的物理现象。它的存在是因为有三个实体:光源、物体、观察者。
1、光源分析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太阳的光引进暗室,使其通过三棱镜再投射到白色屏幕上,结果光线被喜剧性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带。这种色光再通过三棱镜就不能再分解了。牛顿据此推论:太阳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叫做色散。色散现象在自然界中常常可以看到,雨过天晴,空气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起着三棱镜的作用,使阳光色散,形成美丽的彩虹,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测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长。因此,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
2、色彩的产生
色彩是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物体本身的材质关系,决定了其对光线中的某些色光吸收、反射或穿透,反射回来的色光作用于人的视觉,便产生了某种色彩感觉。
3、构成色彩的因素
光源色 :光源自身呈现色光叫做光源色
标准光三原色:红绿蓝;
我们日常见的白光,实际由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组成,物体经光源照射,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红、绿、蓝光,经由人的眼睛,传到大脑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就是它们反射的光的颜色。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是自然界中所有颜色的基础,光谱中的所有颜色都是由这三种光的不同强度构成。把三种基色交互重叠,就产生了次混合色:青、洋红、黄。基色和次混合色是互补色。物体色:物体本身不发光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本身特性不同 表面质感不同,对光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1)平行反射(2)扩散反射 第二节 色彩的属性
1、色彩的种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或由这2种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从物理学角度看,不在可见光谱中。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有彩色系: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
2、色彩三要素
(1)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辩别色彩的差异,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2)纯度(饱和度)——所谓纯度就是色彩鲜浊、饱和和纯净的程度。同一种颜色,当加入其它的颜色调和后,其纯度就会较原来的颜色低。
(3)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对光源来说可以称为光度,对物体色来说,明亮程度。
3、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关系:
(1)任何色彩(色相)在纯度最高时都有特定的明度,假如明度变了,纯度就会下降。
(2)高纯度的色相加白或加黑,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也提高或降低了该色相的明度
(3)高纯度的色相加与之不同明度的灰色,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使明度向该灰色的明度靠近。第三节 色彩的混合
1、原色、间色和复色
(1)原色是混合产生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任何色彩无法调制出来的。也称为一次色。色光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色料三原色:红、黄、蓝。
(2)间色是两种原色的等量混合。在伊顿的十二色相环中,间色处于两种原色之间。间色也称为二次色。橙色处于黄与红之间,系黄与红的等量混合。绿色处于黄与蓝之间,系黄与蓝的等量混合。紫色处于蓝与红之间,系蓝与红的等量混合。
(3)复色在间色的基础上产生,是两种间色或三原色的适当混合。复色也称为再间色或三次色。
2、色彩的混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与原色不同的新色,称为色彩的混合。
(1)加色混合法 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的混合,即将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色光。其特点是将相混合的色光的明度相加,混合的色光的成份越多,所得到的新色光的明度越高,将等量的原色色光混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灰色;
将所有的色光加到一起(三原色色光都为最大值),就可以得到白色。
(2)减色混合法 减色混合也称为颜料混合,即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到一起,可以得到新的颜色。其特点是当混合的颜色越多,或者混合的次数越多,所得到的颜色就越灰暗,将所有的颜色混合到一起,就可以产生黑色。
(3)旋转混合 在圆形的转盘上绘制色块,并使其高速旋转,就会产生色彩混合现象,我们称之为旋转混合。
(4)空间混合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达成的色彩混合称为空间混合。旋转混合和空间混合并不是真正的色彩混合,而是通过人们先看到的颜色的视觉残留,加载到后看到的颜色上所产生的视觉混合,这两种混合方式不会使色彩的明度变亮或者变暗,而是取参与混合的颜色的明度的中间值,所以也被称为中间混合。
第四节 色彩的象征及色彩构成的表现力
一、色彩的心理
我们观看色彩时,除了直接地受到色彩的视觉的刺激外,在思维方面也可能产生对生活经验,环境事物的联想,进而左右我们的心理情绪,这种反应称为色彩的心理感觉。色彩的心理感觉,按照观者之不同而显现出个别的差异,尤其是爱好,厌恶等。
热 是用色相环上完全的纯红来表现。纯红具有最强烈的红度。表现热的色彩会向外辐射,并且引人注目;
因此,红色常常用在平面设计上。此种色彩,强烈、积极又具震撼效果,并且似乎不安于规格内,蠢蠢欲动、蓄势待发。所以,此种色彩对人影响很大。例如,可能会使人血压升高、神经紧张等等。
冷是用纯蓝来表现。鲜艳的蓝有命令、强势的意味。表现冷的色彩会让人想起冰和雪。蓝、绿和蓝绿色所激起的情感就和表示热的色彩所激发的情感完全不同。冷冷的蓝抑制新陈代谢,令人冷静沉着。
暖 所有含有红色的颜色都能表现温暖的感觉。此种色彩本质上不同于表现热的色彩,是因为加了不同程度的黄色,像红橙色、橙色和黄橙色都是红、黄二色的混合体,所以,可表达出情感的范围也相对扩大不少。温暖的色彩让人觉得受到欢迎并感到舒适、自然。
凉表现凉爽的色彩是以蓝色为基础。之所以不同于表现冷的色彩,是因为加入了黄色而产生黄绿色、绿色、和蓝绿色。
亮 表现明亮的色彩是最淡的粉彩。此种色彩因为组合成本中缺乏显而易见的“色彩”,所以看起来轻飘飘,透明般似的。当色彩愈轻、愈浅,不同颜色之间的变化也相对减少。
暗 表现暗淡的色彩中带有黑色。此种色彩会吞噬空间,使环境更显局限,带有凝聚效果、严肃的意味。
艳 色彩里纯色的多寡决定该色鲜艳的程度。因为没有灰和黑色,所以鲜艳的色彩都非常的清晰、明了。蓝、红、黄和橙等色彩都是十分鲜艳的颜色。
淡 淡雅的色彩是最柔和的粉彩,组合成分中至少要含有65%的白色,具有松散的效果,经常用来表现柔和浪漫。淡雅的色彩高雅、柔和。
1、冷暖感:
色彩的冷暖感会因明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红色系中的粉红色,其温暖感较鲜红色大为降低,并有转趋凉快的倾向,而暗蓝色则寒冷感比鲜蓝减少,浅蓝比深蓝更具寒意感。色彩的冷暖也常受配色的影响;
如小面积的绿色,搭配暖色,则整体感还是暖色调。小面积的绿色搭配冷色,则整体感还是冷色调。
2、进退感:
同一背景、面积相同的物体,由于其色彩的不同有些予人有突出向前的感觉。有的则给人后退深远的感觉。高纯度前进,低纯度后退。其结果暖色前进、膨胀。冷色后退、收缩。明度高前进、膨胀,低的后退、收缩。
3、轻重、软硬 色彩能使人看起来有轻重感,一般来说,明度越高,感觉越轻,明度越低感觉越重。色相方面,暖色黄 橙、红给人的感觉轻,冷色蓝、蓝绿、紫等给人的感觉重。
4、兴奋与沉静感:会引起观者兴奋感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称为(兴奋色);
而使人有沉静感的颜色,如蓝、蓝绿„„等色,称为(沉静色)大致来说,亮暖色属于兴奋色,而冷色属于沉静色。就明度而言,明度高的颜色富极积性,为兴奋色,深的颜色较消极,属于沉静色。
6、华丽与朴素感:
从色相讲:暖色给人的感觉华丽,而冷色给人的感觉朴素。从明度讲: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明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从纯度讲:纯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纯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
7、色彩的音感: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明度表示出来,声音越高,如红色表示热情的声音,黄色表示快乐的声音,蓝色则表示悲伤的音符。绘画大师康丁斯基认为:强烈的黄色给人的感觉就像尖锐的小喇叭声音,浅蓝色的感觉像长笛声,深蓝色随着明度的降低,就像低音提琴到大提琴的音响效果。
8、色彩的味觉感 酸:使人联想到未成熟的果实,因此酸色即以绿色为主,从果实的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情形得到概念。因此,黄、橙黄、蓝等色彩,都带有些微酸味的感觉。甜:暖色系的黄色、橙色最能表现甜的味道感。如粉红色、象牙色的冰淇淋比较具有甜味感。苦:以低明度、低纯度带灰色的浊色为主,灰、黑、黑褐等色,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或者中药。辣:由辣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品联想到辣味。因此,以红、黄为主。其他如绿色、黄绿的芥菜色、生姜色也是辣味感的色调。
9、季节感:
春天自然界中的青春焕发、蓬蓬勃勃的生机是用明亮的色彩来表现的。黄绿色则是它的强化色。黄色、粉红色和淡紫色是在植物的蓓蕾中常见的。夏天暖调的、饱和的和积极的色彩,秋季的色彩同春季的色彩对比最为强烈。在秋季,草木的绿色已消失,即将衰败而变为阴暗的褐色和紫色。冬季我们需要的色彩就要能暗示退缩、寒冷和内向的光辉、透明和稀薄。
二、色彩的表现力
当我们看到某种色彩时,常常把这种色彩和我们生活环境,或生活经验中有关的事物联想在一起,这种思维倾向称为色彩的联想.例如一般人见到红色;
会想到血、火、消防车或红苹果,看到绿色可能会想到草皮、树木、绿色的蔬菜、水果等。这种色彩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过去的经验、知识,以及化意所影响,也会因年龄、性别、性格、教育、环境、职业、时代与国民性之差异而有所不同。
1、红色表示生命,热情、精神充沛,使人兴奋、引人注民快活的,充满青春气息,最能引起情结活动的颜色,也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红色带黄调时暖感增加,带蓝调时编冷,红橙色浓,不透明,充满厚和暖的感觉。蓝色调的红紫兼有高贵的精神和小家碧玉的姿态。红色放在柠檬黄上面时发暗、无力。如果放在黄绿上面,红色有中了邪的感觉,显得嘈杂而粗俗。红橙和黑色对比时,刺激太大,令人不决,有狂热、恶魔般战栗的感觉。红色保持红本身的表现特征,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2、橙色 一般说的桔色,又称橙色,充满了暖色感,是一种红色中带有黄色的色彩。
看到橙色,就会令人想到炎炎夏日。使人有强烈的印象。而橙黄色给人的感觉也一样,就像盛夏炎炎的阳光。
3、黄色 种类繁多,充满明亮给人以阳光和煦的柔情,太阳、温暖、舒心。在自然界秋天的色彩是黄色,因此,黄色又代表着金秋。明黄在中国帝王时期是禁忌的颜色;
尤其是清朝;
是天子专用色,表示至高无尚的威严。臣民乱用则定欺君犯上之罪。在古罗马也被作为高贵的色彩。现代僧侣的袈裟也用黄色。而基督教却作为犹大衣服的色,所以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把黄色以为是最下等色。淡黄色系列,容易使人联想到香味可口的食品,故食品包装设计以此为色调。黄色经常使用在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如信号灯、施工中的符号,安全服等,因而称之为安全色。
4、绿色 是大自然草木的颜色,所以意味着自然生命和生长,象征和平、安祥、平静、温和。因此给人的印象就是安全、自然,带给我们内心的平安。在交通信号中又象征着前进与安全。在西方绿色又意味着嫉妒、恶魔。
5、蓝色(青色)蓝给人最直接的联想便是清澈深造的大空,一望无际的大海,蓝色具有吸引人的魔力,并予人寂静、透明的感觉,可展现无限的空间感。蓝色表示希望,在西方表示名门血统,因此蓝色是身份高贵的表示。不过相反,蓝色又是绝望的同义语,所谓“蓝
色的音乐”实质就是“悲伤的表示”。在美国的恳荒时代,蓝色是劳动服的基本颜色。船员的服装以蓝色为主,因此,蓝色又被称为海军色。世界各国的海军,选择蓝白条纹的海魂衫做军服雅致、和谐、威武、肃穆。是海洋中视觉感受的最佳选择。
6、紫色 紫色是19世纪中叶,英国制造疟疾特效药奎宁的合成色。后来变成合成的染料。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穿着这种颜色的服装,出席万国博览会的盛会,而引发热门话题。格调高雅的紫色系,因此成为英国王室的传统色系。在西方希腊时代,紫色作为国王的服装色使用,表示着尊贵。在正式的场合或宴会中,也属于非常引人注目的颜色。其特点娇柔、安祥、高尚、艳丽、优雅。第五节 色彩的对比
一、对比的概念
两色并置,有明显的不同称之为对比,当对比达到最大值时,我们称之为直径对比或极地对比。
二、色彩对比的分类
1、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色彩对比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对比,正是这一对比,确立了色彩存在的价值,有了色相,色彩的其它一系列对比才得以展开。色相对比是各色相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色相对比的强弱可以用色彩在色相环上的距离来表示。
邻近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相邻的颜色为邻近色。类似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2~3色的颜色为类似色。中差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4~7色的颜色为中差色。对比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120°~150°的任一两色互为对比色。互补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180°的任一两色互为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的对比为色相弱对比;
中差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中对比;
对比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强对比;
互补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的极地对比。
2、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是色彩明暗程度的对比。
a、明度基调
★ 低明度调——由1—3级的暗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沉静、厚重、忧郁、迟钝、沉闷的感觉;
★ 中明度调——由4—6级的中明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柔和、甜美、稳定的感觉;
★ 高明度调——由7—9级的亮色组成的基调,具有优雅、明亮、轻松、寒冷、软弱的感觉。
b、明度对比的强弱
★ 明度弱对比——相差3级以内的对比,又称为短调,具有含蓄、模糊的特点;
★ 明度中对比——相差4—5级的对比,又称为中调,具有明朗、爽快的特点;
★ 明度强对比——相差6级以上的对比,又称为长调,具有强烈、刺激的特点;
c、明度调性的延展
★ 高长调 ★ 高中调 ★ 高短调★ 中长调 ★ 中中调 ★ 中短调 ★ 低长调 ★ 低中调 ★ 低短调
3、纯度对比 将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因纯度的差异而形成的鲜艳的颜色更鲜艳,浑浊的颜色更浑浊的色彩对比现象,称为色彩的纯度对比。
a、改变色彩纯度的方法
★ 掺合黑色降低纯度
★ 掺合白色降低纯度
★ 掺合灰色降低纯度
★ 掺合互补色降低纯度
b、纯度基调 将纯色与同明度的灰色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建立一个9等级的纯度推移,并以此来划分纯度的基调:
★ 灰调——由1—3级的低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容易产生脏、灰、含混无力的感觉;
★ 中调——由4—6级的中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温和、柔软、沉静的特点;
★ 鲜调——由7—9级的高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具有强烈、鲜明欢快、拥挤、忙碌的感觉;
c、对比
★ 纯度弱对比 ★ 纯度中对比 ★ 纯度强对比
纯度对比通过色彩饱和度的中和,可以使过分跳跃的色彩得到抑制,调整画面的主次关系,低纯度调的色彩搭配容易沉闷、暗淡,但如果把握得当,可以得到非常优雅的画面。
4、补色对比
互补色的对比会使互补的色彩双方更加鲜明,光彩夺目。
在光谱六色中的三对互补色,在互补色对比的过程中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对比价值:
★ 黄—紫:在明度的极地对比中展开;
★ 橙—蓝:在冷暖的极地对比中展开;
★ 红—绿:在同明度色相的强对比中展开。
5、冷暖对比 色彩的冷暖感觉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因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为冷暖对比。
a、不同色相的冷暖差别:
★ 暖色系:黄、黄橙、橙、红、红橙、红紫等,暖色给人以前进感。
★ 冷色系:黄绿、绿、蓝绿、蓝、蓝紫、紫等,冷色给人以后退感。
b、同色相的冷暖差别:
★ 同一色相的颜色,加白色越多。色彩越明亮,同时也越冷;
★ 同一色相的颜色,加黑色越多。色彩越暗,同时也越暖。
c、纯度对色彩冷暖的影响:
★ 纯度越高的颜色冷暖的感觉越强烈;
★ 纯度越低的颜色冷暖的感觉越微弱。
7、面积与色彩对比
b、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 相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弱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强
★ 不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强烈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弱
9、位置与色彩对比
★、色彩本身的份量感和运动感决定其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效果;
★、颜色相互之间的关系(距离)不同,色彩效果不同;
差异越大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张力,对比效果越强;
差异越小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吸引的亲和力,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
采取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学生实践,出现问题随时指出,并辅导解决。
四、成绩评价方式
考核与课堂出勤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作业占7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姜桦:《平面构成课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2.王磊:《色彩构成课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