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8篇)(范文推荐)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8篇)(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知乎,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8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8篇)(范文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一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
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二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目标2、目标4、目标6

目标2、目标5

2课时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
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三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
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
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 ↓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四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1课时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五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
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六

《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优美,意境丰富,情感复杂的古代记游散文。设计这篇教案,我本着重视学生积累,提高学生能力的原则,把朗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背诵、明意、感悟的目的。文言文教学,词语积累仍然是关键的一部分,所以我的设计中有课内、课外三项积累训练,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加以巩固;
能力方面,除了朗读能力,还注重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说大意、谈感受、写体会,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提高多方面的技能。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3、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受语言,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2、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1、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难点突破: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畅谈读后感受(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读课文,体会写法;
对比朗读,感悟心情。

一、复习导入:

1、检查重点字音、词语的掌握。

2、抽查背诵。

二、互动探究

1、讨论美景,体会写法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景物进行赏析,分析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并归纳出其特点。(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引导、点拨)

共同明确:

①水—清。“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作者此时也一定是惊喜万分。(重音字落在“闻”上,忽然听见水声,读出惊喜之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水尤清冽”点落在

“尤”字,也正面写出了水——清(板书)

②石—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语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读出一种欣喜之感)。

③树—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络摇缀”这四个字,精确的刻画了树的美(语调应平缓,语速要慢)。

④鱼—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怡然”的“俶尔”“翕忽”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的情态——“乐”,也侧面写出了水之清。(读时要注意“乐”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语调应是“鱼与人嬉戏”的趣味感)。……作者综合运用了先声夺人、比喻、排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为我们勾勒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

2、体会感情面对小石潭这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作者为什么又感到“悄怆幽邃”这是为什么呢?(板书:乐凄)

因为这个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所以作者感觉到神色凄凉,寒气透骨。

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感到欢悦,现在却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欢悦——凄楚这种感情变化?(请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

(板书:寄情山水)

三、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写小石潭的石、水、鱼、树木;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痛苦的情感。

(2)方法归纳:游记里各种描写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作,精炼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指导背诵

欣赏这么优美的景色,难道你不想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脑海吗?下面就请你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文段来背诵,看谁背得快,背得多,计时(检查两三人)

五、教师总结

《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也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

六、作业布置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将你看到的风光运用本文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2.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石——奇

乐水——清寄情山水凄鱼——欢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七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
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 (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 (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教案知乎 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篇八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
二要读好节奏;
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板书: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板书:水清鱼灵)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板书:石异树翠)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却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于是他遍游山水,寄情抒怀。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

(板书:乐由心生凄怆哀怨)

(三)拓展延伸

最后,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四)收束全文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大家都是合格的小导游。是啊,小石潭清幽秀丽,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人念念不忘。今天的学习之旅暂告结束,但大家对美文美景的感受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领会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