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杰远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并着重阐发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论题为历史契机,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迎来一个理论建构与升华的重大转折点,标志性理论事件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论题的提出、讨论和探索。目前已出现多篇直接讨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文献,并且文献数量增长趋势明显。这表明,该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展开研究,这同时也反映出问题本身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前沿性。整体上看,当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即基本理论建构的初创阶段,诸多重要的原理性问题还有待深入讨论和探索。鉴于此,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本文尝试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以期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科学认识和定位这一命题的理论性质,应该是展开其他相关问题研究的基本前提。一个命题的理论性质问题,往往也是关于该理论命题的理论归属问题,其中涉及该命题产生的话语逻辑与历史背景,也反映出该命题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旨趣。
在没有出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明确提法之前①“‘中国式’现代化”较早应该是由邓小平提出,早在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参见:邓小平.(1993).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p.29.)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命题并对其进行系统阐发,则是由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党的二十大以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等会议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完成,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正式作为党的重大理论成果的展现,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取得重大成就。,学界并未发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话语及概念建构。显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概念及相关理论生成可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命题的逻辑产物。也可以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命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总体性理论命题的具体延伸和内在阐发。这种延伸和阐发本身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建构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便特别强调,“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习近平,2023)。就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论断的学习而言,这实际上就是在指明,我们需要结合具体实践领域对应的理论需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本质、价值纲领和方法论内涵等进行生动阐释与说明,由此,也才能够从不同维度丰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发展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范畴和话语建构,必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完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整体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建构始终具备一种逻辑自洽的理论支撑。这应该是新时代中国话语、中国理论及中国自主性知识体系创新与建构的基本遵循,缺乏内在统一性和一致性的理论体系经不起历史考验,也经不起实践检验。同时,这也无疑应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自觉。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建构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具体延展与阐发。但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形式,不是一个简单地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建构过程。作为一个新时代产生和建构的中国教育学重大理论命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的反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之所以成立,根本上源自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所形成的基本规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展示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新华社,2023a)。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正是这种重大成果的具体表现,没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与实践,便不会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这同时也表明,作为重大成果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教育现代化变革所积淀而成的总体特征,它不是朝夕所致,也不是某个因素、某个方面或某个类型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成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范式,是关于百年中国教育现代化伟大实践历程的深度研究和全面总结,是关于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的规律揭示与特征描述,同时又是关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百年现代中国教育学探索的守正创新,是一种理论凝聚、理论重塑和理论升华。在此意义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研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2022b)很显然,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也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新华社,2023a)。相应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重大成果,只不过,这个成果还需要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人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史和当下实践,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总结与创新,不遗余力地共同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不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新篇章、新境界,展现出世界教育理论建构的中国特色、中国标识和中国贡献。
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必然生长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建构的百年历史沃土,只能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是百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探索、创新和发展的结果。今日言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能不在百年历史脉络和理论积淀中寻找理论建构的逻辑支持和知识养分,从而在历史中获得理论正当性。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不仅完整地发挥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力和建构力,而且根据中国实际及其演进,不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形式的新格局和新境界。在此过程中,这种批判力和建构力本身也得以不断发展创新。只有具备这种批判力和建构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才能不断改进和发展自身。根据历史条件变化而始终保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内核,以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历史条件本身作为理论创新和完善的现实基础,又以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历史现实作为理论建构的价值对象。由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类的需要,始终保持自身作为人民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和共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特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映射,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必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中获得规定,二者具有逻辑一致性和本质共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做了明确阐发,这无疑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建构的本质遵循,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延伸和阐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必应立足于此,同时结合教育的事实、价值与话语,进而完成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本内涵的科学解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2022b)根据这一重要论断,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的教育话语、理论、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准则为主导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建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伟大教育实践变革运动,具有深厚的国家教育文化基因、广泛扎实的人民教育实践基础和坚定科学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次要明确的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世界教育现代化宏大历史浪潮中进行的,属于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被赋有工业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现代社会孕育的教育现代化一般属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形成于与若干先进合理的现代性教育元素之间的交融、转化和发展进程中,同时,又在这一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教育文化、实践、理论与制度优势,完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教育现代化模式的批判性超越,从而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创造。教育现代化与现代世界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的进程几乎同步发生,教育现代化与其他一切现代化进程互为动力,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教育科学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普及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法治化、教育智能化等,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呈现出来的一般特征。但是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因结构、价值前提、标准规范、目标追求、实践样态、文化表征等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则充分地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质。由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进入教育现代化建构的卓绝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始终贯通发扬中国传统儒释道文明的核心文化精神与价值体系,“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人民日报,2019),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独特性质同时又展现出创造教育现代化新一般性的巨大潜能,这种巨大潜能恰好蕴藏于中国式现代化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愿景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致力于满足超大规模人口的教育需求,并通过教育现代化促进超大规模人口现代化。满足超大规模人口的教育需求,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服务全体人民的教育现代化,这样的教育现代化不因阶层、民族、性别、区域或其他任何先天与后天因素而表现出教育不平等和不公正。反之,则是以平等、民主和公平为基本原则,立足人民立场而持续推进教育平等化、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公平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教育权益,最大程度地为人民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
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以教育现代化为动力机制促进巨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陈宝生,2019),因此必然是一种促进最大规模人口现代化的教育范式,也必然是对封建等级教育、资本主义阶级压迫教育的历史超越和“范式革命”。人的现代化在国家意义上便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本身蕴含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的辩证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充足而优质教育资源的现代化,亦即在教育作为财富的意义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满足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教育财富。教育财富包括教育物质财富和教育精神财富,前者表现为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育设备等,后者表现为教育制度与实践活动中蕴含的先进知识与文化、正当道德与伦理、丰沛情感与人文。教育财富的共同富裕,意味着国家人民能够适切地享受到可以创造人生价值与幸福感的教育财富。
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教育功能的意义上,要实现教育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全面赋能。教育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亦即赋能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孙杰远,2022)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在教育赋能的意义上,本质即为教育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王学男&吴霓,2022),同时赋能全国各族人民、各区域人民创造生活财富与人生财富,使每个人都能在教育获得感中发现创造财富的奥秘与力量。教育赋能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技术与方法、思想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性赋能,也是针对性、个性化的赋能,它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自身发展和财富创造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化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实践和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总体规定。就教育而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同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教育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事实上包含两个基本判断维度,一是教育中的物质文明建设,二是教育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而在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活动的本质属性上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维度,物质文明建设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维度。没有物质文明便不会有教育现代化,它真实地表现为教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缺乏精神文明,更加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它深刻体现为教育活动中蕴含的丰富人文与科学精神资源、多元而先进的文化与知识体系、丰沛饱满的情感与心理样态、正当且良好的道德与伦理关系。
近代以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曲折历史进程中,出现过政府教育经费不足、学校设备缺乏或陈旧、学校教师队伍萎缩、家庭贫困而供不起子女上学等现实物质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一个不断创造和丰富教育中的物质文明的过程。可以说,直到国家历史性地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国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物质文明意义上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才真正实现。这一过程中,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步迅速推进教育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若干教育改革举措在根本上就是在提高教育中的精神文明,素质教育的落实、“三维目标”的确立、“核心素养”的启动、“五育并举”的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持与强化等,无不是在深化教育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说我国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曾反复出现过物质文明匮乏、精神文明不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协调的情况,那么在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很好地解决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和根本任务。由于新时代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更高更远的战略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方位多要素协同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吴安春等,2022),它必然要求物质文明建设的持续增量和品质保障,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五育并举的实践基础、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基础等,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人的现代化、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同时,要确保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化逻辑,转而力图建构一种将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纳入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构建人与自然生态生命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2022a, p.355)显然,“西方现代化模式盘剥、榨取、蔑视自然的态度已经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相抵牾,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模式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解保军,201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是对西方现代化模板的反拨和超越,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崭新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性质的核心表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本前提是实现人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能力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综合发展——对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只有涵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态度、价值观、能力、素养与行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破除人类自我中心的现代化逻辑。这意味着必须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孙杰远,2010),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模式,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系统性、整体性地重构现代教育,破除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教育范式,“将教育的目标从人道主义转变为生态正义”,“在生态意识基础上牢固地建立所有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使人们“学会如何通过共同生存来促进生态公平”(阿弗里卡·泰勒等,2021)。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前提和关键构成,都在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就是构建一种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模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力图通过新时代共生教育、生态教育、自然教育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具有自然情怀、生态伦理与价值自觉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2022a, p.124),“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2022b)。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突出特征(本报评论员,2023),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性、殖民性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先不会制造阶级不平等,不会成为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助推工具,杜绝任何教育暴力和校园暴力,致力于打造和平和谐的教育秩序与教育生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大力传播和平与发展的价值信念,培养具有和平信念并能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智慧的时代新人。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反拨和抵制霸权与强权逻辑、狭隘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支配下的、试图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实施文化霸权和价值渗透,进而实现国家暴利的教育逻辑。相反,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先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教育价值观建构,积极发扬中国儒家以“仁”为核心、道家以“尊重自然”为核心的传统优秀价值体系,促进教育实践中人的良善道德、健康人性的积极养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积极汲取并转化创新世界各国各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合理要素,同时也尊重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和教育模式,但是不会助长侵略型、对立型、暴力型、野蛮型等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更不会成为它们的孵化器。反之,任何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要经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检验、批判和修正,由此塑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合格现代人,真正实现基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人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2022b)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亦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本质特征。历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王定华,201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探索并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南、方法论体系和行动纲领,指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解放人类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遍价值属性。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百年中国教育变革运动,合力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刘世清&袁振国,2021),历史性地完成了国家教育普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不断迈上历史新台阶。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世界教育现代化大潮流中才能涌现出一条“中国式”的教育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表明中国教育现代化是科学的、正确的、独特的,同时也在向世界不断证明自身对已有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的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吸收转化与批判性超越。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中国式”充分彰显出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首先展现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是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教育现代化,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教育现代化,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论从中国性还是现代性角度看,其教育的思想与政治属性都是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就是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为他们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本报评论员,201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正主人。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性评判尺度,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实践和事实基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只能沦为一种理论的虚妄或缺乏实质内涵的概念。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管培俊,2021),这意味着这样的教育体系能够主动应对当下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代性问题、契合国家科技与人才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上好学”的迫切需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体现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换言之,不能做好“立德树人”根本工作,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个性,不能高品质高效率实施五育融合,都不能算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概言之,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新时代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教育为新时代国家战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在此意义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正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反思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多重意义上完成系列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与目标。
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要义。构建一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社会,必须有赖于教育民主化的普遍实施。教育民主化,意味着人的教育权力与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彰显,也意味着民主性政治文明在教育场域中的具体展现。充满民主性的教育,能够培育具有民主思维、深知民主价值、践行民主行为的现代中国公民,并由此,进而推动中国社会民主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民主性政治文明新形态构建。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是充满教育民主性的教育现代化,它服务于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同时又让教育改革与实践充满民主文明的气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致力于培养具有民主意识、民主自觉和民主能力的新时代中国公民,因而,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教育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创新发展具有浓厚民主文化、良好民主政治生态的教育场域,在教育治理、教育决策、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学习活动中合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2022b),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必然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同一历史过程、历史发展变化的不同描述维度,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本质特征是共同的。”(冯俊,202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关系,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正在创造一种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结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的基本要素,同时又是传承与创新整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动力机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创造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始终致力于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并在百年历史探索中形成了解决这种难题的中国经验与方案(张志勇&袁语聪,2022),从而为人类现代教育文明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图景。特别是,这种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突破和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文明的局限性,成为一种面向世界人民、地球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教育景观,“开辟了人类走向‘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的现实途径,成为引领时代变局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孙代尧,2021),在教育的意义上,这种普遍的文明正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文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教育文明,以及不断推动人类与地球生态共生发展的教育文明。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不断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和人类教育问题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由若干创新性、改革性、发展性、持续性的具体实践所构成。由于它是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因此,必然是一种伟大实践。这种伟大实践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同时,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世界、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已经形成一种共同体的关系,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又是一种世界性的发生,一种由世界人民共同体所推动的伟大实践。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首先就展现出了这种教育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可持续的,也必定会超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教育现代化模式。这个逻辑起点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换言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以解决广大人民关心的教育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的教育需求为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起点,进而逐渐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百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演进历史生动表明,只要始终坚持这个逻辑起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始终具有强大的批判力、建构力和生命力。它的基本实践特征正是不断破除教育中的等级性、压迫性、暴力性、霸权性、垄断性、不平等性、不公平性、片面性、野蛮性、随意性等问题,不断推进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化、教育公平化、教育法治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文明化、教育全面化、教育系统化。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入实践新征程,核心的实践逻辑在于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好教育、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不能真正展现出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看这样的教育现代化模式能否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教育体系和内涵式发展的教育实践中,让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真正感受到教育获得感、教育成就感和教育幸福感。同时,也是看这样的教育现代化是否可以真正赋能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整全人格、良好德性、综合素质与人生发展。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人民日报,2020)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展现出自身超越西方主导的一般教育现代化模式的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与发展,始终保持着一种国家意义上的价值尺度、标准规范与逻辑法则。国家通过统一的评价制度导引国家教育体系的运行与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相应地存在一种中国式教育评价现代化,此时的“中国式”鲜明地突显为中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质量和国家尺度。
中国式教育评价现代化因此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性议题,进一步的问题就在于,教育评价本身的科学性和正当性直接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如果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世界和平发展的教育现代化,那么,中国式教育评价现代化就必须立足于此,形成统一而正确的价值导向,建构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化,那么,中国式教育评价现代化就必然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育评价回归教育本体”——“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门指向人的多样、可持续和有价值发展”(石中英,2020),构建起科学且符合国家性、时代性的教育评价范式。总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不断进步的国家教育评价制度为前提,不断促进国家教育评价制度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唯有如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才能保持自身的可持续性、中国特色性和现代化前沿性。中国式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基本意义可概括为:“有效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强化国家在育人用人方面的制度执行力,对在育人、选人、用人领域执行社会主义制度起着引领、指导和监督作用,对加强新时代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宁娟等,2022)
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既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建设,同时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蓄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以贯之的根本支柱,这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一大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可以说是中国优秀教育文化基因的延续与强化,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进一步的科学认识与深刻总结。对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而言,没有教师的教育是不成立的;
没有高质量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教育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教师是国家价值与权威的代言人,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塑造新时代中国公民,就必须首先具备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首先具备具有民族担当和民族精神的教师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育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习近平,2014)
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强调教师素质的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是要突出师德的建设与发展,核心是“明确教师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必须具备“以德为首”的综合素养(易凌云等,2022)。教师素质体现为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维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教师素质无论是从师德角度还是专业角度,都应立足于巨大规模受教育人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世界和平发展等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进而发展出相应的道德品质、价值理念、伦理态度、思维方式、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同时也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战略目标,构建起相应的素养结构和专业基础。其次强调的是教师队伍结构的中国式现代化。这意味着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为总体依据,对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进行整体性重塑和结构化培养,始终保持国家教师队伍、区域教师队伍、学校教师队伍在多种维度上的结构合理性。由此,既满足国家战略之需,也满足人的现代化之需,还满足教师队伍现代化之需。最后强调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幸福感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一定要通过“提高专业胜任力、塑造专业尊严、给予专业保障、强化专业地位、加强专业规约”等战略措施,解决当前教师队伍普遍缺乏职业幸福感的问题(李广&盖阔,2022)。必须以强有力的国家政策和制度,激发师范生乃至普通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向往,让在职教师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满怀热情和憧憬地开展教育工作,富有专业精神和职业追求地培养学生,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维持国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活力性和高质量发展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性、关联式、融合性的教育现代化。有学者指出:“未来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定是整体式、体系化中的变革与发展,是一种新整体、新体系的呼之欲出。这个新体系,在我看来就是以‘五育融合’为支点或杠杆的全面培养体系。”(李政涛,2020)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所蕴含的整体性、体系化、关联式高质量发展,则指向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以“五育融合”为支点或杠杆,所撑起来的也将是新时代作为整体的国家教育。
从教育类型与教育层阶的角度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隔离性,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角度重构各级各类教育间的逻辑关联、价值关联和实践关联,比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和联合育人功能。又如,从学校空间与校外空间的关系上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破除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割裂性,在遵循不同教育空间的独特性基础上,建构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积极教育关联,以三者为整体,推进教育空间重塑,营造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崭新教育生态。同时,进一步缩短社会教育空间和自然教育空间的距离感,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生态空间和社会教育空间的和谐共生中获得生命与心性的自由发育和健康生长。再如,从学校内部的教育实践角度看,便是打破学科界限、知识界限、课堂界限、年级界限、教师界限、教学模式界限、教学工具界限,构建全方位、系统化、渗透式的教育模式。在实践范式的意义上,“五育融合”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学校任何一次教学活动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意味着学生可以在任何一次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在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获得不同的价值体验和成就感。
当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正处在一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新样态,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也可以说,教育数字化转型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代内涵,没有教育数字化转型便没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孙春兰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便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各级各类学校不断丰富数字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形态,让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更好服务于育人的本质”,“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推进教育变革和创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华社,2023b)怀进鹏也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数字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集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释放数字技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持续溢出效应,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库。(怀进鹏,2023)换言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列为题中要义,并将其视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重大契机。
相关研究表明,“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划时代的系统性教育创变过程,指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身学习,从而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祝智庭& 胡姣,2022)。这就是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事实上可以说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以教育信息化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赋能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特点在于打破教育空间与教育资源的壁垒,通过教育技术变革实现教育领域的融合式、整体式和联通式发展,创建崭新教育样态。建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辩证法,保持对数字技术本身的反思精神和批判力,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涉及技术的伦理风险、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人工智能作为“外脑”与人本身的“内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皆需要立足中国传统与实践、人的发展与教育规律、时代特征与未来趋势等进行辩证把握。正如有学者所指出:“互联网创生的数字化新时空既带来了急剧增长的丰富信息资源,又制造了最大的‘文化垃圾车’,这里充满机遇又布满陷阱。”(桑新民等, 2023)本质上讲,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处理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于,要着力探究并解决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基本规律、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中国式”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才能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国式”特征与道路。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神秘的混沌理论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