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推进产业扶贫三大行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思想建设,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全局上下学深悟透******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一是第一时间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将学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重点学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汇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等会议上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截至目前,局党组中心组学习9次、职工学习17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必胜信心。
二是第一时间安排部署重点工作。认真贯彻******指示批示精神,我局将抗击疫情、灾情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加大统筹协调、加强“督”“战”推进,确保产业扶贫任务圆满完成。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春季攻势的通知》,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的影响;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出台《“抓石台、促全市”推进“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统筹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制定了《2020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计划》;为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印发《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强灾后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全部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了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三是第一时间出战精锐力量。局党组充分发挥统揽全局作用,统筹指导各县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县区工作制度,分片分组指导各县区谋划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业休闲产业,帮助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水平。在驻村帮扶、产业项目推进、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科学调配力量,将科级干部、中层干部、党员干部以及熟悉农村工作的精锐力量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选派3名农技人员定点帮扶局联系的贫困村,选派1名同志驻点石台县贫困村,帮扶做好脱贫摘帽工作;选派一名从事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人员深入石台县产业扶贫一线锻炼两周,详细学习、了解、督导产业扶贫工作,加深了解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政策落地情况。全局上下形成精锐力量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与财政、扶贫、商务、文化旅游、林业等部门联系,召开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全面深化产业“大扶贫”格局。
二、抓问题整改,落实“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根据市委整改方案,我局牵头整改***专项巡视“回头看”、2019年成效考核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检视以及自查等各类问题6项,制定整改措施21条。
一是高度重视推进整改。局党组高度重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把反馈问题整改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把做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反馈问题整改,做好对标补短。3月30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周例会商讨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就整改清单逐条讨论,明确整改措施。4月8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党组会议通过《***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池州市整改实施方案》,成立了成立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反馈问题中提到的6个牵头问题和6个配合问题。经过多轮修订,形成《关于***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二是细化举措推进整改。对照《***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池州市整改实施方案》反馈问题中提到的6个牵头问题和6个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反馈中涉及我局整改问题向局属各单位、机关科室通报;对照反馈问题,结合“四带一自”民生工程整理贫困村、贫困户、具备条件贫困户和扶贫园区、一村一品、带贫主体底数资料,并由领导带队,深入扶贫园区、“一村一品”和带动主体实地检验帮扶成效,确保整改成效扎实可靠,群众认可。
三是巩固成效提升整改。制定长效机制2条,出台《关于做好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从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风险监测机制、强化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应对措施等四个方面稳健推进产业扶贫,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保障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增收;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标准和贫困户主体带动标准的通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质量,杜绝“小、弱、散”项目。
我局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工作具体,受到省厅领导高度赞扬,省农业农村厅卢仕仁厅长在《皖农交流》第59期上批示:“池州市抓产业扶贫的思路好,望各地抓好产业扶贫问题整改,务求实效”。
三、抓疫情应对,确保困难群众稳产增收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将抗击疫情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扶贫。
(一)创新举措推动带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结合疫情实际,积极推动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协调解决经营困难问题,推动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帮助贫困地区带贫主体渡过难关。为降低带贫经营主体经营成本,市农业农村局在得知涉农企业用电成本过高问题,立即联系市供电公司,争取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全市共有65家涉农企业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每度电节省0.1元左右;建立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台账,实行领导包干,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开工复产中的有关问题,截至目前,指导586家带贫主体及时复工复产,帮助带贫主体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1359个;及时兑现2019年度市级农业产业项目奖补资金1891万元,组织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对接,协调解决企业信贷需求,在符合贷款条件下,确保“应贷尽贷”,新增小额信贷8623万元,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增收。
(二)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在符合疫情防控前提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排查摸清贫困劳动力底数,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积极引导贫困人口优先务工就业。一是积极开发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镇村保洁环卫、防疫消杀、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等临时性扶贫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二是帮助已建成的扶贫企业、园区按程序报备后加快复工复产吸纳就业。三是对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管理,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有效对接,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四是发挥好产业扶贫中林业、光伏扶贫作用,吸纳护林员、光伏管理员、护路员岗位就业作用,完善规范收益分配。截至目前,全市护林员岗位吸纳1423人就业,其中2020年新设置护林员岗位121个;护路员岗位500个,新增179个,保洁员岗位1029个,新增369个;光伏发电设置岗位1207人,新增503人;其他岗位用工1238人,新增321人。
(三)强化调度指导做好春耕备耕生产
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大农用物资调运调度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及经营主体解决问题,切实保证春耕备耕顺利推进。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印发《关于切实做好稳定水稻生产的通知》,将水稻种植任务分解到县区,筹措项目资金325万元支持早稻生产,确保早稻面积较上年提高5%以上,确保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1万亩以上。发展再生稻种植6.5万亩,较上年增加2.5万亩。扩大优质水稻生产,年内建设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65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尤其是青阳县,多渠道联系农资供应企业,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兽药、渔药)及饲料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和调运,调运种子100吨、农药40吨、肥料0.34万吨,调运饲料840吨,优先供应贫困群众,满足春耕和农作物种植需要。二是切实抓好蔬菜生产供应。加强对“菜篮子”生产情况摸排,准确掌握了在地蔬菜种类、面积、产量和畜禽存栏量,为政府开展产销调度、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安排和调整菜篮子产品生产布局,适当增加叶菜和速生蔬菜生产,保障蔬菜供应;因时因地指导菜农加强田间管理,落实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疫情期间,全市“菜篮子”产品供应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价格总体平稳。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政策和措施,从财政金融、土地审批、项目立项、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鼓励现有规模养殖企业在环境承载能力允许情况下新建、改建基础设施扩大产能。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温氏集团、牧原实业、天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米农牧科技投资公司等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全力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
(四)多措并举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针对今年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多渠道多举措帮助贫困地区采取畅通运输、对接市场销售终端等方式解决农畜产品销售,努力确保贫困户不因疫情减产减收。一是开展消费扶贫。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池州市消费扶贫送暖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消费扶贫直播助农”网络直播活动,市政府副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全市农特产品代言。针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茶叶滞销问题,我局发起倡议《“助农购家乡茶”倡议书》,在池州人网和开设“助农购家乡茶”专栏,及时发布我市茶叶滞销信息,帮助销售。“五一”期间,我局和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推出“五月去哪儿池州乡村游”消费月活动,分三批次发放1000万元乡村旅游消费券。二是加快扶贫产品认定。全市已认定并通过国办公示扶贫产品37个,各县区已申报待审核144个。三是帮售农副产品。通过积极对接大型超市、在杏花村大市场设立免费摊位和协助办理区内运输通行证等措施,帮助带贫主体销售蔬菜、禽蛋等农产品78.75吨;与多家企业、学校签订消费扶贫合作意向书,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设立扶贫专区专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优先采购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助力实现积压农产品清零。
四、抓灾情处置,防止受灾群众致贫返贫
据统计,7月份以来,我市因洪涝受灾建档立卡贫困村5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235户,受灾贫困人口6431人。产业发展受影响贫困户1780户、5297人,受灾农作物6723.4亩,损失金额589.5万元,因灾绝产农作物为1387.6公顷,损失牲畜31896只。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部解决因洪涝产业发展受影响贫困户的问题。
1.积极开展生产恢复。汛情发生后,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快速行动,坚持从查灾核灾、技术服务、恢复生产、产业项目重建和政策支持等5个方面,对贫困村和贫困户优先安排,最大程度地降低洪涝灾害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影响。全市投入救灾资金736万元,组织救灾种子、农药、化肥、消毒药械等投入抗灾救灾一线;市政府紧急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购买救灾种子10万斤,优先满足贫困村、贫困户生产恢复需求。各县区按照“以秋补夏、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农技人员,重点指导贫困户开展生产自救,做到指导全覆盖。东至县对受灾严重的贫困户,开展补耕补种补养的,安排二次享受到户奖补资金,同时还可以继续申报2020年第三批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支持贫困户增收。
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一是及时争取上级支持。7月9日,市农业农村局专程到省农业农村厅汇报灾情及农业生产救灾情况,争取省厅第一批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98万元。二是配合保险部门做好灾害的查勘、定损、理赔和受灾农户的安抚等工作,建议保险机构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对受灾贫困户实施理赔。目前全市所有产业发展受灾情影响贫困户做到全部清零,保险机构在第一时间开展理赔,赔付产业受损建档立卡贫困户482户,赔付金额56.3万元,做到应赔尽赔快赔。三是及时谋划灾后修复项目。重点围绕水毁农田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两大类分县区谋划了灾后修复打捆项目8个,总投资3.64亿元。
3.积极帮售农副产品。7月份以来,石台县组织全县机关、学校和企业,采购已成熟待售的水果蔬菜,有效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降低农户灾后损失。贵池区、青阳县依托淘宝、京东、益农社等线上平台,帮助受灾农户销售农副产品550吨,销售额达1300万元。同时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带贫作用,内联受灾群众、外联省内外市场,目前已签订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副产品销售合同98份,订单采购1500吨,价值4520万元。
五、抓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三大行动
我市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为目标,以引导支持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四带一自”深化行动、“一村一品”推进行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
2020年,我市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投入财政资金9211万元,建成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74个,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主体586家、带动贫困户11394户,引导10635户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完成各项任务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卢仕仁厅长在《皖农交流》第98期上批示:“池州市率先完成民生工程任务,值得肯定”。
1.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园区,打造产业示范典型。将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驻园区,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休闲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2020年,各级财政投入2170.5万元支持全市74个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建设。截至目前,所有园区建设已完成,其中贵池区16个、东至县22个、石台县20个、青阳县18个。
比较典型的有:青阳县乔木乡金银花(套种九华黄精)种植园区一期总投资2500万元,规划种植金银花3000亩,套种九华黄精2500亩,是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原料供应基地。园区建设流转农民土地2000亩,年租金72万元,平均每年约需用工60000人次,累计促农增收600万元左右,尤其是优先安排200个就业岗位面向贫困群体,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以上。此外,该园区积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乔木乡凌塘村将原有扶贫车间入股园区,每年分红10.22万元。
2.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龙头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减贫激励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等联结紧密的带动方式,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带贫主动性。今年以来,全市89个贫困村都建立或引进1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主体586家,带动贫困户11394户,其中务工就业带动贫困户1422户,土地流转方式带动2408户,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4652户,订单生产方式带动2912户。
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集黄精种植、收购、加工、经营为一体的市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公司建成黄精种植基地3000余亩、黄精种苗育苗区200余亩、黄精交易市场一期5000平方米。公司年加工黄精3500吨,2019年销售额6600万元。公司直接带动50户贫困分红,年分红50万元;2020年,公司申请抱团发展项目资金420万,带动620户分红收益,申请产业到户奖补项目,带动205户贫困户黄精种植402亩,并负责收购。公司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常年固定吸纳15户贫困户务工就业,月工资收入2000-3000元/人,临时务工贫困户45人,年人均收入7000元,同时公司流转村集体山地6000余亩,支付村集体30万元/年。
石台依然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征红先后筹措千万元,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和清洁化标准生产车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来发展茶产业,直接带动周边农户30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参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企业共流转贡溪村贫困农户茶园2313亩,村集体茶园200亩、黑木耳基地300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在茶叶生产与加工环节,优先保证贫困户就业,吸收28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在扶贫车间上班,每天劳务收入在100元以上。多年来,杨征红始终与乡亲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已然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徽姑娘。她先后荣获2019年国务院脱贫攻坚奖候选人、第三届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省脱贫攻坚突出先进个人等荣誉。
石台县七都镇二宝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探索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拉动、村与村联动、科技培训推动、塑造品牌驱动,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据统计,2019年二宝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发放贫困户土地租金30万元,实现贫困户每亩增收5000元,贫困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年增收4000元,帯动8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东至县返乡青年阮贵阳投资200万元创办新时代家庭农场,种植中药材、菊花、大豆、蔬菜等农作物。农场现有菊花基地面积300亩,有40位村民在此务工,其中贫困户有10多户,在生产高峰期每天有近100人在此就业,年支付工资约100万元。
3.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实施政策奖补,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本村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项特色种养实用技术,达到“人有一技之长”要求。今年以来,发展自种自养贫困户10635户。
东至县泥溪镇贫困户柏家有2014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在村两委及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开始尝试种植烟叶,当年实现烟叶纯利润达5万元。2019年,柏家有和朋友合伙种植烟叶80余亩,水稻200余亩,林间散养土鸡400余只,并跑起了“毛竹”运输。一年下来,不仅个人增收14万余元,还带动8名贫困户就业,其中有2名固定工人年收入达2万余元,成了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咖”。
石台县仙寓镇碧潭村贫困户曹立新,全家2口人,因母亲生病被评为贫困户,该户开创了碧潭村种植木耳的先例,于2017年脱贫。2019年,曹立新木耳种植规模达到3万5千棒,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并带动全村木耳种植规模达到了30万棒,带动贫困户及普通群众120人左右,累计帮助贫困户创收60万左右,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二)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建设
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推进行动,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稳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参与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支持依托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目前全市89个贫困村达标“一村一品”24个、创建特色农业品牌14个。
东至县官港镇横岭村,2014年未列入贫困村时,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党支部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反复讨论酝酿谋划出了“一村一品(茶叶)”为方向的发展路径。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先后建立了北岗茶叶合作社、岭源农家乐,以入股分红方式投入到北岗三德茶文化有限公司建设,现如今村集体经济增收达9万元。
青阳县酉华镇宋冲村成立旗杆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产业,带动贫困户近40户,平均每人增收2500余元;引进浙江客商规模化种植安吉白茶,带动8户贫困户务工,年均收入3000-4000元;30余户贫困户自家种植茶园,既享受扶贫政策产业补贴又可以自家采摘茶叶出售,人均收入1500余元;2018年村集体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5余万元建成500余平方米的制茶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租赁给浙江客商,2019年又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4万,添置了两套制茶设备,推动村集体年增收达8万元以上。
(三)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
我市坚持把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和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积极性作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合理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参与项目实施。一是实施到村项目。2020年,全市投入财政资金3364万元,实施到村项目75个,覆盖70个贫困村。2015年以来,全市89个贫困村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475个,总投资1.33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实施到村项目5.34个,投资149.52万元。二是实施到户项目。2020年,全市已投入资金5114万元,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到户项目总数2.02万个,到户项目覆盖1.67万户,其中自种自养项目10635个、土地流转项目2621个、务工就业项目1002个、入股分红项目5954个。以青阳县为例:贫困户种植大棚蔬菜1亩以上,露地蔬菜1亩以上,按每亩1000元给予奖补;种植食用菌1000棒以上,每棒奖补0.2元;养殖家禽(鸡、鸭、鹅等),要达到50只以上,50-59只补助500元,60-69只补助600元,依此类推;养猪3头以上,按每头400元奖补;开办农家乐,每户补助2000元等,还有发展渔业产业、林业特色产业奖补。
六、抓收益保障,着力加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
我市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加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做到防范“四个风险”,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
一是防范产业选择风险,强化产业选择指导。发挥驻村工作队、产业指导员、贫困户帮扶人、村两委干部作用,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实际,帮助贫困村谋划到村产业项目,帮扶贫困户选择实施自种自养、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项目。发挥贫困村贫困户的土地、设施、设备、资金等自有要素增收作用,对粮、棉、油大宗农作物和市场前景不明朗、产业风险度较高的,一律不得列入产业扶贫项目库。
七井山蜿蜒于石台县东北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农民就已经开始高山蔬菜的种植。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导致土壤酸化、病虫害泛滥的恶性循环,大批农民失去种植信心,纷纷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居高不下。2012年以来,在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地推广大棚避雨栽培技术,种植的辣椒病虫害少,品种产量高。至2019年,七井高山蔬菜种植规模达1000余亩,年产2000吨,产值1200万元,仅高山辣椒一项,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为当地65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使该地贫困发生率由32.8%降至到零。
东至县大渡口镇安全村,以前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从2018年开始,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结合安全村的村情和靠近安庆市区的地理条件,发展大棚蔬菜项目,推行“农业+”模式,各级财政先后投入110多万元发展到村产业。目前安全村蔬菜基地规模达160亩,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11万元,带动了15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年人均收入不低于5000元。安全村大棚蔬菜基地,不仅种植蔬菜,还种植了草莓、黄金瓜等瓜果。每年在果蔬上市时,吸引大批周边游客到基地采摘,在采摘的同时,游客还会购买村内贫困户其他新鲜的农副产品,带动增加了贫困户的销量,让贫困户额外增加了收入。
二是防范生产技术风险,强化生产技术服务。针对贫困户养殖技能缺失问题,全市13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和530名农技人员对所有贫困村和自种自养贫困户做到全覆盖入户指导,已培训自种自养贫困户11098人、村“两委”干部584人、驻村扶贫干部197人。贵池区开展贫困群众春管春耕指导服务工作获得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和报道。
三是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强化保险政策出台。针对当地扶贫产业主要风险隐患,科学设置险种、保额、保费,出台补贴政策,规范保险理赔,为贫困户和带贫数量较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包括价格保险在内各种风险的保险保障。目前四县区均出台针对贫困户的保险政策,比如石台县农业特色产业保险种类涵盖茶叶、大棚蔬菜、烟叶及部分草本中药材类特色农产品,还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了“深贫保”,涉及5000多户贫困户。
四是防范市场波动风险,强化农产品助销帮销。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建设田头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提高产销对接的硬件水平。特别是今年面对疫情灾情,全市上下广泛开展“四送一服”“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线上线下一起上,有效地解决了“禽压棚”“鱼压塘”“菜压田”等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