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供大家参考。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反映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管理、教学和德育。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问题。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教育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首先, 他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赫尔巴特曾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他把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应用到他的教育学上来,认为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他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
的旧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从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并毕生致力于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伟大尝试,开辟了教学论发展的新道路,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 赫尔巴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他认为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把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六种,认为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多方面的兴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的”学科,包括历史、文学和语言文字等;二是“科学的”学科,即各种自然学科及数学等,提出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课程系统。在他之后,各国才形成了比较适合工业化需要的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追求实质的目的,即必须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而获得这种知识的本身就包含着能力训练的作用,因而又形成了“实质训练说”。
再次,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他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专心”和“审思”。所谓“专心”,就是深入钻研学习材料,力求清晰地认识个别的事物,学生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所谓“审思”是指深入理解和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相互联合形成统一的东西。由此就形成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个阶段: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3.系统——作概括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第四, 赫尔巴特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据此,他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向学
生传授知识看作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根本途径。这一点,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揭示了这一原理,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深化”了。
第五, 赫尔巴特强调了教学中系统化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他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意义。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19 世纪中叶以后,欧美等许多国家都以他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形成所谓“传统教育”,这种教育重视课程教学制度,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建设,其特点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分科教学,系统传授各种基本文化知识,注重强制性的纪律和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欧美等许多国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20 世纪初,它借道日本传入中国,他的教育思想传到我国时,我国的新式学校正在发展。当时广大教师不懂得如何进行班级授课,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五段教学法”给了他们很大帮助。当时我国的一些教学法书籍里都把“五段教学法”称为“启发式教学法”。的确,比起当时我国的私塾和旧式学堂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来,“五段教学法”是很先进的,是“启发式”的。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四点:
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学上的各种实际问题,给教育工作以理论说明的人。
这样就使教育学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应当说是心理学首先记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可见他对于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多么重视。
为了使教育学能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心理学,写了许多心理学著作,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赫尔巴特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观念的活动。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意识是个人的觉知状态,是心之内容。他接受莱布尼茨关于灵魂单子具有活动性的观点,认为观念也是活动的。同时从美国联想主义思想及当时力学的引力和斥力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且相互排斥。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他在莱布尼茨的微觉统觉说、康德的统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概念。虽然赫尔巴特所建立的心理学体系有许多地方缺乏科学依据。他的教育学也并不很科学,但他预见到并首先提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学为基础,并且他毕生努力建立用以说明教育规律的心理学体系,这本身在教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将“教育性教学”视为道德教育的手段。
赫尔巴特非学重视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科学第一步工作是先发现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后寻求达成这种教育目的的工具。他以所研究出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来指导其教育理论,并以伦理学为其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他说:“人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因而教育目的也应是道德;我们普遍地承认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有人否认的话,那末他就不了解道德真正的意义。”他又说:“品德可解释为教育的整个目的。”
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心灵,使品德的观念成为最强的观念,这种品德的观念,是靠着正确知识的判断和领悟而来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的任务是以他所谓的五种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五种道德观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
平”。具体来说,他认为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善良”的人。这种人应该安分守己,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人。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全部教育都应围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背离。基于此,他还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将教学视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将教育与教学统一了起来,将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
三、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他说:“大家都必须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以达到“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教学应该发展多方面兴趣,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德行。
他把人的兴趣分为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三种,则人的兴趣共六种。应设置与每一种兴趣相适应的课程,以便发展各种兴趣。
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赫尔巴特的这套课程体系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课程体系显然又前进了一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课程体系是以古希腊文、拉丁文为主体的古典人文主义课程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需要,而赫尔巴特设计的这套课程体系在当时是基本能适应的,因此后来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即使到现代也还有参考价值。
。
四、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通过研究他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他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细致地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具体过程,提出关于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明了--向学生明确讲述新的教材。②联想--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③系统--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④方法--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技能。
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 Ziller,1817-1882)把第一阶段“明了”分解为“分析”“综合”两个阶段。席勒的学生莱因(Williem Rein,1847-1929)又把这五个阶段重新命名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这五个阶段的表达更加清楚,意思更加明确。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