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心得体会 > 最新最美大学生活心得体会(4篇)

最新最美大学生活心得体会(4篇)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16 13:24:03 推荐访问: 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3000字论文 大学生活为主题的演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最美大学生活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最美大学生活心得体会(4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美的大学生活心得体会篇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展现了当代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立足本岗敬业奉献、矢志拼搏不断奋斗的良好风貌。

江城武汉,英雄之城。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辅导员靳敏,执着守护着自己的学生。在受感染学生最无助时,她挺身而出,协调各方资源,撑起生命之舟;她动员312名研究生投身战“疫”,发挥专业特色、扎根所在地区,开展专业抗疫;在就业攻坚战中,她想尽千方百计,在简历制作、面试培训、心理疏导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等各环节为毕业生全力护航。

在武汉封城的76天,华中农业大学辅导员祝鑫指导团队用76幅“武汉大学生抗疫图志”凝聚正能量,获数万次转发;深入调查上万名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形成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群体画像调查报告,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信息支持;创造性利用网络动员组织160余名专业教师,开展“云谈心”和“一对一就业辅导”,全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面对疫情大考,燕山大学辅导员王银思交出了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答卷。597个文档、62万人次、410万条信息,讲述着她和学生的抗疫故事。疫情期间,线上平台的迅速发展激发了王银思的灵感。她主持成立“机思广益”党建思政工作室,创新发起校际党支部“云共建”活动,为疫情期间跨区域开展支部共建提供了新思路。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这是许多高校辅导员不变的信念。

云南大学辅导员朱丹在专职辅导员一线岗位连续工作8年,共陪伴900余名学生走过宝贵的青春岁月。她积极探索建立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以“智志双扶”的理念,精准剖析每个困难学生的致困根源,对症下药,先后帮助7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会“唠嗑”,爱“串门”,爱管“闲事”——沈阳工业大学辅导员李青山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他所在的学院,农村学生比例大,困难生问题突出。通过家访,他为80多个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帮助30多个学生成功“脱困”。

从人人网到qq空间,从新浪微博到微信公众号,13年来,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张家玮深耕网络思政“新阵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13年来,他撰写发布各类网文700余篇,浏览量300多万,让学生在互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22年坚守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简敏对2700多名学生全心投入。通过“危机信息三级联动报告制”“班级考核量化制”“贫困学生登记制”等制度,她努力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多名有厌学自杀、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回归课堂。

人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哈尔滨工程大学辅导员刘铁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13年来,坚持以爱为轴,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导航。他的学生曾蝉联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也曾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折桂。在成长为学生心目中“金牌辅导员”的历程中,刘铁也不断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杭州师范大学辅导员钱珊坚持调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难困惑。她以“榜样”为引领,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变枯燥为生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西安交通大学辅导员库来西·依布拉音组织开展以“伟大事业,信念领航”为主题的就业宣讲活动,讲述西迁故事,弘扬西迁精神,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平台、对接单位,提供就业创业渠道。引导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毕业后主动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得到淬炼,在为党和人民奉献中收获成长。

无惧风雨、勇挑重担,用不懈拼搏奏响青春之歌,以奋斗姿态拥抱青春梦想。

为救同学,身中8刀——千钧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崔译文做出的选择,感动着千千万万的陌生人。这个平时连打耳洞都会喊疼的瘦弱姑娘,毫不犹豫地推开同学小梁、以身体阻挡歹徒行凶。

当人们惊叹她的勇敢时,崔译文只简单地回答:“我只知道,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

危难时刻,青春的选择总是令人动容——

当疫情袭来,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东主动留守、参与临床一线诊治,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疫情确诊病例130余例;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倪杰第一时间加入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剪短头发,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60余天;2015年进入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单思思,日夜不眠、争分夺秒,只为早一点拿出“硬核”的科研成果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学生余汉明报名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为武汉市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跑腿、上门送药服务……

生活磨砺,青春在逆境中迸发夺目光彩。

照顾患病养父、假期打工挣钱、带着养父一起踏上求学之路……自幼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于婷婷,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难题一道道袭来,她却没有向命运低头。考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后,她在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越是痛苦的东西才会让人更快地成长,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生前对自己的评价。

这是一个靠勤奋读书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川妹子。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期间,李莎的自立自强、乐观向上,让她很快成为学生们心爱的“莎姐姐”。

2020年5月,李莎在回支教学校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当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年轻的生命会谱写出怎样激昂的旋律?

2014年考入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军的闻健,主动申请去往西藏为祖国守边疆、护国旗;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李海超,自幼向往海洋世界,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将个人梦想与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紧密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深入甘肃治沙一线,用所学知识守护祖国绿水青山……

“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来自大地,汇聚于大海。”刘智卓的感受,正是所有青年一代的心声——“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最美的大学生活心得体会篇二绽放青春 唱响边疆最美佤歌

他是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身上肩负着大学生村官都应履行的责任;他是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还是云南省腾冲市荷花镇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服务故乡、扎根基层一直是他的情怀。他很平凡,也不起眼,但他脚踏实地,勤恳务实,他叫谷兴其,被当地百姓亲昵的称为“村民贴心人”及“家庭救援员”。

2014年7月谷兴其毕业于昆明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并在昆明找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在2015年毅然决定辞职回乡考取大学生村官。一方面是因为国的情怀,学有所成望回报故乡。大学生村官的招聘刚好提供了平台,为实现家国情怀提供了基础。一方面是因为家的牵挂,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想着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父母,不辞辛勤地劳作大半辈子,促使回乡就业的念头萌发。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2008年以来,中组部会同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号召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谷兴其2013年4月入党,虽入党时间不长,但积极践行党员义务,听党话跟党走,促成了考取大学生村官的必然。

2015年11月谷兴其考上村官后,被分配到荷花镇汪李社区,至今已快4个年头,这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也是任务最重的时期。汪李社区地处于半山区信息闭塞,直过民族(佤族)占总人口三分之二,全村共有369户,1281人,5个村民小组,三个自然村。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都靠传统种养殖为生,人均土地不到0.4亩,资源匮乏,山地贫瘠,2013年被纳入云南省级贫困村。

(一)以村为家,脱贫攻坚进行时

为了熟悉村子里的每一项工作,熟悉村子的现状,熟悉村子里的每一个人,谷兴其刻苦耐心工作,累计入户走访占全村户的99%,并努力投身到以脱贫攻坚统领社区综合发展中来。另外他认真学习各类农村知识及党的政策、乡风民俗、扶贫政策,掌握贫困村退出10条标准、贫困户退出七条标准和各类脱贫政策;收集整理有用信息60余条;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配合好村两委于2016年汪李贫困村成功摘帽;落实脱贫攻坚“两个精准”,2017年动态管理中剔除识别不精准贫困户,同时与贫困户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分析致贫原因、思考脱贫对策、落实帮扶措施。目前汪李社区贫困人口规模为33户121人,其中已脱贫24户89人,未脱贫9户3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各种数据他都了然于胸。

(二)力克艰辛,发展产业完善设施

一开始,老百姓的守旧思想阻碍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贫困户不愿做、不敢做,谷兴其与村干部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入户,一次又一次的劝说,经过发放克地老、皂荚6000余株,发放生猪200余头,增加了贫困户信心,还配合协调组建了生猪养殖合作社、汪家寨直过民族互助资金合作社,最终33户贫困户与非卡户在板栗、芭蕉、生猪养殖、经济林等都有产业,做到长短期结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钱做事,目前群众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突破,配合协调硬化了所有寨心道路、农业机耕路、自然村通水泥路合计12公里、活动场地硬化合计1100平方米、村“亮化工程”中佤族特色路灯安装110盏;公共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二套。

(三)关注儿童青少年,呵护未来的力量

脱贫致富不仅靠这一辈,还要靠下一辈。当青少年长大成人,能否接过发展的重任?谷兴其极其重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以“学校+家长+村委会”的教育发展模式,定期播放广播及入户走访,保障村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目前汪李社区共有12名就读大学生,14名就读职业技术学校,适龄儿童无辍学,100%入学。针对特殊的2家贫困户,多次入户沟通交流动员,目前2人就读职业技术学校,1人考起大学。另外,积极发挥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作用,管理好村里的留守儿童、青少年,与学校沟通动员学生放假到村农家书屋看书、做游戏,培养孩子兴趣,弥补寒暑假的空缺。

习总书记曾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谷兴其同志在我们党组织最小的基层单位,勤恳务实,刚开始尽管有过百姓的不待见、受过群众的质疑,但始终脚踏实地,把一腔热血抛洒在汪李的土地上,抒写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工作被上级认可,分别荣获2015—2016荷花镇优秀共产党员,2016—2017荷花镇优秀共产党员,2017—2018荷花镇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6月荷花镇“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党员培训优秀学员,2018年10月荷花镇扶贫工作标兵等。

现在佤族村寨路灯亮起来了,道路平起来了,咱跳起佤寨舞,唱响佤族歌,浩浩荡荡奔小康了。

最美的大学生活心得体会篇三奋斗的青春最美,拼搏的青春最昂扬,勇敢的青春最有力量。

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0年“最美大学生”。赵东、倪杰、崔译文等10名在校大学生被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这10位大学生如何以最美的姿态拥抱青春,又如何以青春的名义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用无畏和担当传递无私温暖

2019年3月10日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内,在读学生崔译文和同校的小梁晚自习结束后,一起结伴回宿舍。

没想到两人路遇歹徒持刀行凶,为让同学躲避凶手,崔译文为小梁勇挡八刀。甚至在自己大量失血时,仍然担心小梁:“你们谁来帮她止一下血,我有些撑不住了。”

平时连打耳洞都会喊疼的姑娘,面对歹徒毫无畏惧:“我是军人的孩子。我只知道,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学生于婷婷,在逆境中担起照顾患病养父、担起一个家的重担。

2018年,于婷婷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后,决定带着养父一起上学。以每月100元的房租租下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后,于婷婷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

别人入睡时,她还在看书,不仅学习不落下,于婷婷还参加学校公益社团和校外尚善义工爱心团队,给留守儿童们辅导作业,传递爱心。

新冠疫情期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在武汉,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社区志愿者。记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辗转各点购买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楼下,他连轴奋战到午夜。

从志愿者变成居民口中的“余师傅”,余汉明用责任担当汇聚成温暖的春光,温暖武汉、温暖每一个人。

在战疫前线发扬拼搏精神

是走还是留?2020年1月22日,原定完成最后一个门诊就返回家乡的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东,听到新冠疫情具有“人传人”的特点,退了火车票留汉,“危险时刻更应与病人在一起”!

赵东主动请战去光谷院区与科室老师们一起接收、救治危重症新冠疫情患者,120多个日日夜夜,赵东忘记了时间,奋战一线。

其中一半的时间,赵东还为武汉市两个小区的居家隔离群200多人提供在线医疗咨询服务,社区居民线上亲切地称呼赵东为“小赵医生”。

当赵东在一线全力以赴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生倪杰随着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在2月13日这天来到武汉。

“让我来试试,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是倪杰的口头禅。重重口罩下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

但“看着患者经过治疗转危为安,我心里会特别高兴,我们来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健康地走出医院,回归平静生活。”倪杰说。

倪杰和赵东在前线战疫争分夺秒,清华大学医学院2015级博士生单思思在后方实验室攻坚克难。她说:“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疫情的把握。”

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上千次的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24小时连轴转。在无数次的失败后,单思思和团队成员解析了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和评估了200多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目前已经进行动物实验,接下来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我想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单思思仍然在为这个目标继续拼搏奋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从小就喜欢海洋世界和船舰的李海超,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变成事业,2017年留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他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奋斗在实验室十余个小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jacobi-rit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法的回转类结构振动声辐射理论。

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李海超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团队所研究的方法,已初步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我国某水下装备振动噪声快速仿真评估,为舰船装备论证决策提供了一定支撑,用自主创新的力量助力国防。

李海超研究大海,闻健服役西藏。闻健来自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1701班,2014年入学,2015年就报名参军,携笔从戎,志愿去西藏服役。

那年,国际形势突变,闻健所在的连接到命令赶赴边境线,他接到的任务是到最前线护卫国旗。接到指令,写好遗书,荷枪实弹,时刻准备上战场。

30多个日夜,他和战友冲在最前,在国境线上挺起脊梁,护卫国旗,保卫家国,他们寸土不让。

高原上寒风凛冽,沙漠里酷热难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曾在2016年夏天带领八个同学来到沙漠,这里远比想象中的荒凉、贫困。白天治沙,顶着烈日,提防沙暴,晚上却只能住在临时扎起的帐篷里。

五年治沙,脚步从未停歇。在治沙过程中,刘智卓还提出了梭梭树嫁接经济作物的治沙循环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既能防风固沙又可实现经济效益。

不仅治沙,刘智卓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洱海,刘智卓传递知识,帮助困难学生,被当地人称为“板扎老师”(“板扎”当地语是“靠谱,能干”的意思)。

和刘智卓一样,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李莎也是一名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在学生和队友眼中,她成为勇担当甘奉献的“莎姐”。

如今,李莎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她为之奋斗的土地上,但她的事迹却鼓励着更多青年学子参与这场“青春接力”,投身西部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力量。

最美的大学生活心得体会篇四近日,10名大学生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他们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彰显大学生的风采,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不惧风雨 勇挑重担

“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

“我是一名‘准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请战!”

离开武汉,还是留下?2020年初,面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赵东没有迟疑。

留守武汉,参与临床一线诊治,连续奋战120天,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疫情确诊病例130余例;轮休期间加班加点,进行临床研究;工作之余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为200余名居家隔离患者提供在线医疗咨询和帮助……赵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我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让自己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赵东坚定地说。

赵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忙碌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倪杰也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奋战。2020年春节期间,看到所在培养单位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委报名。

到达湖北后,倪杰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工作,与同事们制定、执行和互相监督院感流程的实施,查看病人、开医嘱、调呼吸机……许多个夜班里,面对重症患者的突发情况,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带着值班护士进行抢救,评估病患情况,主动承担动脉抽血、血气分析、插管治疗等任务。

穿着防护装备,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倪杰却毫无怨言。“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救死扶伤,义不容辞!”这是倪杰送给自己的格言,也是她行动的见证。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也是其中之一。“00后”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期间报名成为武汉中山社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上门送药等服务。

每当电话响起,余汉明就拿起笔,一一记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第二天,结束门岗值守,身穿红马甲的他提着辗转购买的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楼下。“我们青年学生,就是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44天,每天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余汉明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党员冲锋在一线,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余汉明在志愿服务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2020年4月1日,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位“火线入党”的大学生。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追梦路上,大学生们加强品德修养,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崔译文。2019年3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里,崔译文晚自习后和同学小梁结伴回宿舍。经过操场时,一名男子企图对小梁行凶,崔译文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紧紧护住小梁,自己却身中8刀。

在医院恢复期间,崔译文总是坚强地说:“我不疼,真的,一点不疼”。她不忘学习,及时补习功课,还积极关心同学恢复情况,督促小梁进行康复训练。2020年,崔译文又拿出见义勇为的奖金为武汉捐款,虽然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却志愿到社区一线服务……“我希望带给大家正能量。”她平静地说。

他们中,有带着病重养父上大学的于婷婷。养父患有肝硬化及布加氏综合征等,十几岁时,于婷婷就担起照顾患病养父的重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韧劲。

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录取后,她决定带着养父一起上学,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中午下课后,回家为养父做好午饭再赶去学校上课;下课后,照顾养父吃过晚饭,再赶回学校上课。尽管时间紧迫,于婷婷从没耽误过任何一节课,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加入了公益社团。“经历挫折后,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我会带着斗志,迎接每一个挑战。”她说。

他们中,有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处的李莎。李莎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她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去家访;关心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李莎把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她背后,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不断奋进。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病毒的把握!”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单思思一直在科研战疫一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单思思所在的张林琦教授课题组,在疫情暴发初期立刻组建了科研攻关团队,刚放假回家一天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赶回实验室投入工作。“用成果降服病毒,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青年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

加入团队以来,单思思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上千次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连轴转。如今,单思思依然在努力工作,运用科学武器为战胜新冠疫情继续奋斗。

“我希望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来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单思思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海超的志向,则与海洋强国梦紧紧相连。他在科研中紧密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深入开展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我要坚定信念,攀登科学高峰,谱写青春的乐章。”他说。

“西部需要我,基层需要我,那我就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腾格里沙漠的绿意,见证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智卓的理想。几年来,他组织近800人参与治沙行动,共制作方格10万余个,固定黄沙2000余亩,植树3000余株,“交大林”开始在大漠扎根。刘智卓还推广治沙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我是驻守过西藏的军人,西藏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闻健动情地说。几年前,他主动申请去西藏服役。退役复学后,志愿服务成为闻健新的“战场”:军运会赛场,他是志愿者;征兵入伍,他是宣传员;到乡村支教,他是好老师;无偿献血52次,他挽救生命……“我将时刻准备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