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心得体会 > 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4篇

【篇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综合实践。现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要求教师要领悟新的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避免和克服教学生涯中的不良习惯,使教学方式方法显现出多样化。教师们的概念中认为教学就是在三尺讲台上讲课,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海绵体”进行吸收,“填鸭式”的教学是部分教师长久的“顺手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要放手相信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定格在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活化石,以权威居高临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只起陪同,观望、辅导、协调、帮助作用的人,而不是学生的操纵者,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知识的吸收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途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要通过合作讨论、实验操作、探究质疑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态和创新能力。?

二、正确领悟新的教学法

新的教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受别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独立、自控能力,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责任,有利于发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小组或者集体中为了要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到人合作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互动、共享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团队意识;
探究学习。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生活中经历和体验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新的学习问题的学习方法;
它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明朗化、学习过程活泼化、学习形式开放化;
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因素和积极因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倡导中新的教学方法,是现实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共同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老师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一味追求学习的结果,而要注重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方式的训练是否有效。?

总之,是一盏指路灯,它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方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跟着的方向前进,我们是不会迷失自己的远航!

【篇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

2001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已愈十个年头,但是,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平心静气地认真去解读,去反复推敲呢?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来武装我们的语文课堂呢?在这里,笔者斗胆,对新课标进行简要的解读,就算抛砖引玉吧,以飧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本文就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内容作简要的解读

新课标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总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要完成这一目标,课程标准分四个学段来实施的。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这一学段是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起始阶段,在学生一生的学习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开好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识字与写字上。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的兴趣,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识字与写字。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靠注入式、满堂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其三是汉语拼音的要求,要学会汉语拼音,这就包括会读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的音节。会拼,就是能准确拼读音节。会写,包括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音节。认识大写字母,注意,这里只是认识,没有过高的要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里是熟记,要能熟练背诵,快速默写,严格要求,人人过关。

其四是运用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且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学习独立识字。往往被我们的语文教师忽视,大部分学生没有的习惯。也是独立识字的前提,不会,独立识字就是空话。

其五是写字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学习心得:

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学校飞扬》

迎着晨风款款而来的温情,我们是一群灿然开放的花朵,向着太阳尽情歌唱。

学校是一所年轻而美丽的学校,坐落 建校时间不长,但学校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影响在不断的提高,是一所飞速发展中的学校,正散发着她无穷的魅力。

我们被深深吸引,我们因为一种缘分走到了一起。

青春如同花朵一样娇艳,青春如同绿叶充满活力。青春是充满朝气蓬勃的季节,我们就应抓住易逝的光阴,随着风声,起舞飞扬。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三年的初中时光已悄悄走过。留给我们的只有点点滴滴的回忆与遐想。我们的青春已在石竹张开翅膀!我们从稚气未脱的童年进入了成熟少年。多了一份谨慎,一份理性。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经过七天的军训生活,我们体会到了军队战士铁的纪律和顽强意志,体会到了军队生活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军训期间,同学们增强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认真遵守各项规定,自觉服从班主任的管理,注重同学间的配合与协调。独立处理个人的生活事务,军训为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已下决心把军队严格的纪律,高昂的斗志,连同不怕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今天您步入我们高中大气壮观的高中教学楼时,会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会听到老师和蔼循循善诱的话语,会看到教师充满慈爱关注学生的眼神,更会看到教室里,树阴下长凳上坐着看书的我们……..

美丽素雅的石竹校园,可爱可亲的同学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美好的一切伴随我们度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生活高中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石竹的三年高中生活将是我们一生中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石竹的三年高中生活将带给我们一生受用的财富,我们更有信心许诺:三年后在高考的舞台上,我们将写下最无悔的一笔。

在石竹我们拥有多种多样的舞台,在石竹我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要勇于把握这些机会,历练自己,勇于展现自我,秀出自己最闪亮的一面。

青春飘动如逝水,流金岁月不蹉跎亲爱的同学们,让青春在石竹学校飞扬!唱出我们风采,唱出我们自己的旋律!

最后祝愿亲爱的老师身体健康,工作愉快,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

谢谢 !

>>《《让青春在学校飞扬》 国旗下讲话》

宏徽美容美体中心开业六周年暨巴州首家抗衰老俱乐部成立庆典酬宾答谢会  一、                     主持人宣布开始(d音乐)二、                     宏徽全体员工跳健康操(d音乐)三、                     宏徽总经理赵政宏女士庆典致词四、                     互动游戏(d音乐)——特邀HGH抗衰老专家JOHN先生“抗衰老针剂”讲座五、                     三等奖抽取(5名)(d音乐)、美容知识有奖问答六、                     游戏(绑腿)——用d音乐传球型式选人七、                     印度舞蹈——古丽八、                     光量子原理及祛斑、脱毛示范讲解——包卡、一卡通介绍——(或两分钟现场定单酬宾)——竞拍(d音乐)九、       蒙古族舞蹈(顶碗舞——银花)十、       二等奖抽取(3名)(d音乐)十一、           游戏(猜词秀)——用d音乐传球型式选人十二、           日本纤瀛内衣介绍——十三、           拉丁舞(向女士)十四、           一等奖(2名)特等奖(1名)抽取(d音乐)十五、           独唱(朋友)员工上台祝愿结束   宏徽美容美体中心开业六周年暨成立巴州首家抗衰老俱乐部庆典酬宾答谢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希望自己健康、美丽、快乐,然而,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的衰老和死亡是绝对必然的。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生命学家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延缓人的衰老和保持更长久的美貌及青春状态。宏徽美容美体中心就一直在六年的成长中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把美和健康带给大家,直至今日,宏徽依然率先成立了巴州首家抗衰老俱乐部,目的就是帮助更多的人能永驻青春,留驻美丽。对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宏徽美容美体中心开业六周年及成立巴州首家抗衰老俱乐部表示衷心的祝福和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多年关心支持帮助宏徽成长发展的新老顾客、向在百忙中参加庆典的各位来宾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就请宏徽美容美体中心全体员工上台激情演绎,朋友们掌声有请她们闪亮登场!(音乐响起)*宏徽全体员工跳健康操。(之后)*用掌声有请宏徽总经理赵政宏女士致词。(谢谢)主持介绍奖项、推出亚洲抗衰老协会会员、美国CAAC集团中国区顾问、上海HGH研究所研究员*互动游戏——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研究人体生长因子专家JOHN先生为大家演绎国际抗衰老流行时尚。*三等奖抽取*美容知识有奖问答*游戏(绑腿)——用音乐传球型式选人*印度舞蹈(古丽)*——心理测试*光量子原理及祛斑、脱毛示范讲解*包卡、一卡通介绍(或两分钟定单酬宾)*竞拍*蒙古舞蹈(顶碗舞)——银花**二等奖抽取(3名)——感觉型测试**游戏(猜词秀)——用音乐传球型式选人*日本纤瀛内衣介绍**拉丁舞(重庆金奖获得者向女士)*一等奖(2名)特等奖(1名)抽取*独唱朋友全体员工上台祝愿结束   hq2004.8.1

【篇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  前言

良好品德就是健全人格得根基,就是公民素质得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与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得重要标志、国际竞争得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得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得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得公民道德素质与勇于探究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得重要时期,也就是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得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得需要与儿童身心发展得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得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得品德与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得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得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得儿童为目标得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得生活为宝贵得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就是儿童生活得组成部分,就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得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得逻辑,以儿童生活中得需要与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得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得主要源泉;以用正确得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得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得书本知识得传递与接受,以活动为教与学得基本形式。课程得呈现形态主要就是儿童直接参与得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她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得活动过程中得体验、感悟与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得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得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得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得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得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得变化与需要不断调整;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得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得其她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她活动或学科得配合与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得体验与个性化得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就是课程得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与参与社会生活得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她人与集体得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得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得价值、尊重儿童得权利

童年就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得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得需要与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得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就是童年生活得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得学校生活就是每个儿童得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得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得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得方方面面、儿童品德得形成源于她们对生活得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与真实道德冲突得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她们内心得而非表面得道德情感、真实得而非虚假得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良好品德得培养必须在儿童得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得生活

儿童得知识就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得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得;儿童得发展就是其怀着对生活得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得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得。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得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得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得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得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与四个方面构成课程得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就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就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与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得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就是儿童生活得前提与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得生活习惯,获得基本得健康意识与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得生存得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就是儿童生活得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得积极体验,初步懂得与谐得集体生活得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得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得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就是儿童自身得道德需求,也就是社会得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与社会生活得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得品德与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得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就是儿童个性发展得内在需要,也就是时代提出得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性,利用自己得知识与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得智慧,享受创造带来得欢乐。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得儿童。

本课程引导与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得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得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得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与有意义得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得基本方法与技能。

·具有初步得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得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得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得问题得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得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得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得生活、卫生习惯

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得饮食与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得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与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得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初步得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得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得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得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得交通标志与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得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得自然灾害得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得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得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与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得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得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瞧到自己得成长与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得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得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得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与别人得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得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得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得家务劳动。

3、关心她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得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辩就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与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得劳动者,爱惜她们得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得事。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

10、了解家乡得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得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得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有好奇心与多样得兴趣

1、喜欢提问与探寻问题得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得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与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得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学习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得生活与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得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得想法与瞧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得资料。

10、在成人得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得经验或信息。

“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与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得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与儿童得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得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得。在健康、们割裂开来。安全得前提下,儿童得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割裂开来。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得性质、特征与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与基本理念得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得指导思想与核心价值,就是课程得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得本质,就是实施课程得根本,也就是保证课程质量得最重要、最基本得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得目标就是本课程得宗旨与价值导向。目标得四个方面就是一个有机结合得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得儿童作为教学得出发点与归宿。改变追求表面得学业成果,忽视儿童得精神成长,忽视深层得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得倾向;
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得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得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得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就是创造能力发展得倾向,确保课程目标得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得角色与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就是儿童学习得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就是单纯得知识传授者,不就是“教”教科书得人,而就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得活动环境与条件得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得合作者;
在参与儿童活动得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得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得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得支持与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得基础

鉴于本课程得性质与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得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得实际生活与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得特点与各不相同得需要,了解其所在得家庭与社区得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

(五)以活动为数与学得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就是本课程教学得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得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就是依赖教师得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得亲身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得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与实践能力得发展。

图1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

(六)教学过程得注意点

1、教学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得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得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得实际,制订有针对性得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得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得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得活动,以促使她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得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得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得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得实际生活,关注儿童得兴趣与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得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得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得生长点,提高教学得针对性。

(2)符合国情与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得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得重大事件或有意义得公益活动、科学技术得新成果、儿童感兴趣得当地得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得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得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与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得教科书就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得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得“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得内容,生成适宜得活动,提高教学得实效性。

3、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得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得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得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得活动形式。

(2)重视活动得整合与建续

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得形成、知识与经验得积累、能力与智慧得增长就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得,就是一个连续得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得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得实效性至关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
加强与其她学科得联系,促进跨学科得联合学习,不断扩展与深化儿童得经验与体验。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得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得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得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得、不断深化得经验与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得活动应注意与家庭与社区合作,发掘与利用各方面得资源,打破封闭得、孤立得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得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得主人

本课程得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就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得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得意见,根据儿童得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得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得活动。

(2)重视活动得过程

活动过程就是儿童得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与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得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得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得依据与极好得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得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得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得质量、同伴问得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得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得感受、体验与认识,影响着教育得实际效果,就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得因素。

(3)提高活动得质量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得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得课题,用正确得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得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得机会与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与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得长处,对儿童得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与积极得、建设性得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得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得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得机会,提供比较充分得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得时间与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得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得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得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她人,发现同伴得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得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得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就是,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得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得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得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与活动得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得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得主要目得就是激励每个儿童得发展,促进每个儿童得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本课程得评价以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得基本理念与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得独特性。本课程得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就是一

个整体。评价不仅就是为了解儿童得学习结果,它本身就就是儿童丰富多彩得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与活动体验、交流作品与活动心得,都就是儿童学习得生动体现。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得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与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得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得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与内容得确定

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得个性特点结台起来

本课程采用得基本学习形式就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得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得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得独特表现与各自不同得优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得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得目标就是有机联系得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得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得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得性质与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与活动得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得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得达成度来评价活动得成功与否。本课程得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得生成性与儿童得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二)评价方法得选择

本课程得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得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方面得个性化表现

采用得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得各种表现,如儿童得行为、情绪情感、操作得情况、活动得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得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得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得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与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得信息。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得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得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与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得就是,不同得评价方法具有不同得功能与作用,为避免方法得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得注意点

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得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得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得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就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得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得角度加以珍视,而不就是仅仅重视最后得结果。

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就是评价得对象,也就是评价得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她有关人员得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得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富有个性得发展;
渠道多元,分析儿童得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得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得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四)评价结果得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得、深入得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得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得发展水平与学习状况,更重要得就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得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得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就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得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缩写得主要依据

教材得缩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精神,遵循党得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得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得缩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得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若干意见》得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得规律与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得养成。

2、科学性原则

教材得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得规律与教育规律,内容得选择与组织、活动得安排与呈现、版式得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适合儿童得审美、阅读习惯与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得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3、理实性原则

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得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得有意义得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得差异等,精选基础得、易行得、大多数地区与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得内容。教材得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得需要,为地方与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得特点,内容得缩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方面得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得联系与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得整体实现,避免单一、简单与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得特点,内容得选择与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与儿童采用活动型得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得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就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与可操作性。

(三)教材得范围

教材就是一个综合得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与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得教学活动材料。

经教育部审定得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得有关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得有价值得课程资源,既就是扩展与深化课程得有效途径,也就是教师创造性教学得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得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得资源就是多样得、开放得,包括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其她学科、班级或学校得活动;
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得从事各种职业得人们;学校中、社区中得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得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阿题;自然界中得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得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得途径就是多种多样得。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得教科书应就是重要得、基本得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得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得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得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得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得资源;通过加强活动得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得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得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得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得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得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得学习空间。

2、园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得价值、如农村学校得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得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得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得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得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得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缓与学校之间图书、资料得交流与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得电视节目或其她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得整合。

【篇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道徳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 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 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 践能力。

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 也是儿 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

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 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 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 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 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 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 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 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 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 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活动 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 促进,实现生活、、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 断调整;
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 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 而弹性地延展;
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 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学会热 爱生活、创造生活;
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做人;
在与 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 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 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 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 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 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扎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 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 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必须与 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 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 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 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 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 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 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爱社会主义的公民 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 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

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

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 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过程。

-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l .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 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绩。

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

“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 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 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 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 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 体。在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 儿童作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 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
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 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
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 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 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 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 的支持者;
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
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 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 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4)把了解儿童作为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 为基础。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

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见图1)

(5)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 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 授。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 等多种方式进行,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 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图1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

(6)过程的注意点 1.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 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活动计划。

(2)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 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可计划在一 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 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 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的新成果、儿童 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活动,保持课程内 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 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 解本课程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 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的实效性。

3.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方式等,切忌脱离 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 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 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 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 动等结合起来;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不断扩展和深化儿 童的经验和体验。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 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 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 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 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向社会,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本课程的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 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 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 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 的活动。

(2)重视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方式与特点等比较 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 的,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 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 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 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中需要 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咼活动的质量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 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 经历活动过程,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 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 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 绘画、、动作、表演、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 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 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 事求是,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 进。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 能力提升。

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 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 独特性。本课程的评价与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 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 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的生动体现。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 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形式是单元主题。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 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 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本课程“情感与态度” “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 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 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 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
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

“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 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

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 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 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并了解 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 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 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 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 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 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 重视最后的结果。

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 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
尺度多元,不用一个 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
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 个性的发展;
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 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 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 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特点、发展 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

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 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 题,改善,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缩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缩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 准的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缩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纲要》《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 神,根据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

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 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 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 活泼,时代感强。

3.理实性原则

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 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 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 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缩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 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 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 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 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 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 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活动材料。

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 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 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 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 导材料、音像资料;
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
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 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
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 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
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 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阿题;
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 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 认真、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 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 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 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 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空间。

2.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 资源;
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 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和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 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 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 儿童、班级、年缓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有关 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与课程的整合。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